胸有成竹典故故事|胸有成竹釋義
胸有成竹
【釋義】
原意指畫竹子之前心中已經有了竹子的大體形象。形容對要做的事情或是客觀事物有足夠的把握。或是心中已經有了足夠的考慮,做起事情來神情鎮定、沉著。
【出處】
北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yún dāng)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典故】
文同(文與可)是北宋著名的畫家,他所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都有不少的人前來求畫。那么文同為什么會把竹子畫得那么好呢?
原來,文同在屋前屋后全都種上了竹子,各式各樣。他時常去觀察竹子的生長情況,琢磨每一種竹子的粗細長短、葉子的形態顏色。一旦有了靈感,就會立刻回到書房,將心里的印象畫在紙上。長年累月下來,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竹子的形象都被文同牢記在心。只要提起筆來往畫紙前一站,眼前就能夠浮現出各種竹子的形態模樣。所以,他畫竹子的時候顯得非常鎮定從容,畫出的竹子生動傳神。
當人們稱贊他的時候,他總是很謙虛地說:“我只不過是將心中已經琢磨好的竹子畫出來罷了。”
后來,有位年輕人想要學習畫竹,聽說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非常有研究,于是前去求教。晁補之送他一首詩,其中就有:“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