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順利迎奉天子,為何袁紹沒能抓住此次機會?
曹操順利迎奉天子,為何袁紹沒能抓住此次機會?
195年,曹操大破呂布,呂布兵敗選擇投靠劉備。此后漢獻帝決定東歸,下詔讓各路諸侯救援自己,可以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一石二鳥的機會,既能營救天子又能掌控朝政。此后曹操抓住了這樣一個機會,順利迎奉漢獻帝,也開啟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道路。為什么當時袁紹就沒能抓住此次機會,率先出手營救天子呢?這也讓曹操和袁紹在北方爭奪戰(zhàn)上,就此占據(jù)了上風。
東漢末年,曹操能從官宦子弟變成統(tǒng)一北方的梟雄,實力抵達長江沿線,天下十三州占據(jù)九州半,其個人才能當居首功,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也應(yīng)該功不可沒。讓人奇怪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有那么大的價值,實力比曹操強大的袁紹為什么不迎接天子呢?
袁紹沒有與曹操爭奪“迎天子”的權(quán)力,一方面是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價值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大。其實,曹操“迎天子”到許昌是冒著極大的風險,因為當時的漢獻帝是塊燙手的山芋,誰接手誰倒霉。董卓擁立天子而被殺,王允挾持天子而被處死,李傕、郭汜把持天子因被離間而大打出手。
漢獻帝在張奉、董承的保護下一路逃亡,到達安邑時幾乎走投無路,連溫飽都成了問題,許多跟隨的大臣活活餓死。在這樣的背景下,袁紹看不到“迎天子”有多大價值,因此一直在猶豫。更主要的是,就算曹操有了天子,但是在官渡之戰(zhàn)時,誰敢說袁紹一定會失敗?如果最終袁紹打敗了曹操,歷史又會怎樣評說“迎天子”的價值呢?
事實上,曹操之所以能夠迎接到漢獻帝,也是因為各種機緣巧合。當時漢獻帝能夠從關(guān)中回到洛陽,是因為身邊一直有楊奉和韓暹兩位軍閥跟隨。這兩人能夠千里迢迢護送,絕不是忠君愛國,而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想派曹仁接近洛陽,結(jié)果被董承率軍擋了回去。曹操之所以最后能夠控制漢獻帝,是因為這幾個軍閥發(fā)生了內(nèi)訌。
還有一大因素,那就是“地緣”,曹操比袁紹更有優(yōu)勢。公孫瓚想要到洛陽控制漢獻帝,就必須越過袁紹和曹操的地盤,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袁紹想要到洛陽控制漢獻帝,也要越過曹操的地盤,這也不容易。如果袁紹要硬來,就意味在沒有擺平公孫瓚的情況下,就與曹操交戰(zhàn),顯然這不是良策。
另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可以借著天子的名義做事,而是因為漢獻帝身邊有一個影響力巨大的團隊。只要能控制住漢獻帝,就可以讓這個團隊為自己干活。尤為重要的是可以把自身的影響力滲透到關(guān)中地區(qū),比如曹操利用漢獻帝身邊的鐘繇,就輕松地控制了關(guān)中地區(qū)。
總的來說,之所以曹操得到了漢獻帝而袁紹沒有,除了機緣巧合的因素外,最大原因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作用看上去并不大。否則,就算“地緣”不占優(yōu)勢,袁紹也會發(fā)動大軍,不惜一戰(zhàn)也會攻取洛陽控制漢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