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綠領”-人與社會
如果你還在為自己是白領、金領、粉領而自喜,那么,你落伍了。現在,綠領正當道。不同于“白領”的通俗、“粉領”的小資、“金領”的清高,“綠領”用快樂、健康、關愛的理念經營著自己的圈子。“下班關手機、點菜要VC、周末必出游、隨身帶垃圾(袋)”,這個帶有夸張意味的順n溜描述了“綠領”的生活狀態。
綠領也是平民
“綠領”的年齡普遍年輕化,他們多出生于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這個群體依靠自己的教育背景在30歲甚至20多歲時就已經擁有了前一代人四五十歲才能擁有的財富和生活質量。在時尚消費中他們更具理性,信賴品牌,但不會變成占牌的奴隸,在購物時,他們會先想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件東西。《綠領逛歐洲》一書作者左士光如此解讀“綠領”:“有一些事業,但不要放棄生活;有一些金錢,但不要被金錢統治;追求品位生活,但是少些附庸風雅和裝腔作勢;把握時代潮流,但不要成為時尚陰謀的犧牲品;接近自然,但不要遠離社會離群索居;過自由個性化的生活,但不要變成游手好閑、憤世嫉俗的異類;享樂人生,也對那些比我們不幸的人心存同情和救助心;在品位生活的同時,還不忘走出去看看廣闊的世界。”
“我為什么要這樣玩命工作,我這樣玩命到底為了什么?”被這一問題纏繞著的都市人開始尋找各種方式來釋放壓力和制造快樂。于是,綠領倡導了一種全新的消費方式,人們叫它“綠領經濟”。
“我不會買很多農服,但我卻在更換滑雪用具上花費巨大。可以說。這些愛好、日常活動帶動了消費。”西門子中罔有限公司副總裁趙卉說。對于自己的綠領身份,趙卉這樣做著注解:衣——買衣服注重的是樣式,而非品牌。食——健康、綠色的食品才是最愛。住——沒有豪宅,卻有兩處溫馨的小屋。一處是英式鄉村風格,適宜擺弄花草,滿足田園夢想;一處是中式古典風格,毗鄰滑雪場,滿足滑雪愛好。休閑——喜歡看書、聽音樂、品葡萄酒的靜謐,也鐘愛旅游、滑雪、高爾夫、皮劃艇的動感。
不過,“綠領消費”并非綠領的專利,只要是以快樂、健康為目的的支出都可以稱為“綠領消費”。現在,人們消費和生活的意識中心開始從物質轉向精神,健康、教育、文化等,這恰恰也體現了“綠領消費”的理念。
少數人的時尚
事實上,財富的多少,在實際意義上也劃分了“綠領”的層次,無論如何,任何人只要有這種意識,就能或多或少地追求自己可以達到的綠色意境。但起碼在目前,“綠領”生活還是少數人的時尚。
作為安利公司北京經銷商的“綠領”呂艷,兩年前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學院,獲碩士學位。之前,在交通銀行總行工作的她,總希望自己的時間能由自己支配而不可得。對她而言,換工作是為了更善待自己。
換工作后,呂艷每天上午都會待在家里,她會用較長時間米為自己準備一頓非常豐盛的營養早餐,內容包括牛奶、全麥面包、蛋白質粉,還有核桃仁、杏仁等堅果,以及雞蛋和水果。然后再為自己安排一天的工作。呂艷很喜歡她現在的生活和工作的狀態,“我有很多社交時間,和朋友一起喝茶、爬山、打球。”
曾經是北大山鷹社成員的呂艷具有極強的環保意識,到超市購物時,她總會用自己帶來的包,極少使用店里提供的塑料袋,即便使用,也盡可能減少塑料袋的數量。
2005年5月,呂艷作為環保志愿者參加了“2005·地球第三極珠峰環保大行動”,和其他近百名參與者一起,對珠穆朗瑪峰海拔5120米大本營至海拔8000米之間的登山廢棄物進行全面清理。在那次活動中,志愿者們克服了冰雹、大雪、太陽灼曬、八級山風、嚴重高原反應等難以想像的困難,用雙手撿拾廢棄物達400多袋。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崇尚綠色,都希望生活在藍天白云下,滿心潔凈,不染塵埃。而在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里,環境作為代價被嚴重透支,個人被卷入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機器中,要想刻意地專注于綠色生活,就要付出比較高的成本了。所以,像呂艷執著的這種綠色生活,在目前還是少數人的事情。
追求有些不同
作為攝影愛好者的呂艷,幾年來一直在使用她在學習攝影之初所購買的二手雅西卡相機,“它完全可以滿足我現在的需要,我為什么還要再買一部新的呢?”與此相反,在買書、戶外活動、藝術欣賞和自我保養上,呂艷愿意花費更多的心力。
陳巖是IBM中國軟件開發中心的高級工程師。在剛剛過去的2005年,從3月份開始到年底,他幾乎每個月去一個地方,武漢、大連、貴州、四川、山西、寧夏、湖南。在剛剛過去的春節,陳巖還去了一次徐州。陳巖把自己的旅行目的定得很簡單,如他去哈爾濱,是想看冰燈,去武漢是要看櫻花,去額吉納旗只為看胡楊林。
對于旅行和讀書,陳巖毫不吝惜金錢,但在上下班交通上,陳巖則堅持不打車,也不為此買車。“也許我有特殊性,因為上下班的公共交通特別方便,而且可以坐到座位,車上也有空調。既然舒適程度相同,我何必舍棄幾塊錢的公交不坐而去坐幾十元的計程車?”陳巖的這種?消費觀念也體現在他對買房的看法上。花錢給父母買了一套房子的陳巖自己仍然租房居住,原因不在于錢,而是陳巖認為現在北京房價性價比不符合他的消費原則。
但作為“綠領”更突出的特質,還是他們對環保等公益事業的關注,他們通常具有某種社會志愿者的經歷或樂于參與一些慈善捐助。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他們希望能夠擁有一份相對純粹的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