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語故事——《半途而廢》
“半途而廢(bàn tú ér fèi)”含義——廢:停止。 指做事不能堅持到底,中途停頓,有始無終。
成語出處:【出處】出自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焙筠D化為成語,本義為路走到一半停了下來,比喻事業沒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終,做事有頭無尾。含貶義。
東漢時期,有個人名叫樂羊子,他的妻子非常賢惠,遠近聞名。樂羊子后來能夠取得很大的成就,與他的妻子有密切的關系。
樂羊子年輕的時候,家里比較窮。有一天,他在路上撿到一塊黃金,高高興興地拿回家。妻子對他說:“有志氣的人,寧可餓死也不接受別人的施舍。你怎么能拾取別人的東西呢?”樂羊子聽了,感到很慚愧,就把黃金送回原處,到外地拜師求學去了。一年以后,樂羊子回到家中。進門的時候,妻子正在織布,看到他回來了,覺得很奇怪。
妻子就問:“你怎么這么快就回來了?才一年的時間,難道已經學好本領了嗎?”樂羊子說:“我離開的時間長了,很想家?!逼拮勇犃?,拿起剪刀,指著織布機上的布匹說:“你看,這織布機上的布帛,是把蠶繭抽成絲,把絲紡成線,再把線一根一根地織成布。一寸一寸地積累下去,才能成為整張的布帛。如果我一剪刀把它剪斷,以前的功夫就白費了。求學也是一樣的道理,學問也要日積月累,才會有所成就,千萬不能半途而廢?!?/p>
樂羊子聽了,深受感動,立即告別了妻子,繼續去求學,直到學成以后才回家。
半途而廢,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專注,不能中途放棄,認定了目標以后,要盡全力去完成。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