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這事兒,顯人品-流行·視覺
《舌尖2》正熱播,講各種美食以及美食后面的辛苦。中國人吃飯最講究,但只是注意精烹細煮,仍是外在,從吃飯煮飯看人品,才絕對是核心——這點不能不提。觥籌交錯之間,就瞧出一個人可不可信,親不親近。
從吃喝上看人品,更多的還是看細節(jié),看人在吃喝各個環(huán)節(jié)上的表現(xiàn)。《南村輟耕錄》里就講:南宋有位官員,想在杭州找個小妾,找來找去沒可心的。后來有人給帶來一位叫奚奴的姑娘,人漂亮,問會干什么,回答是會溫酒。周圍的人都笑,這位官員倒是沒笑,就請她溫酒試試,頭一次,酒太燙,第二次又有點涼,第三次合適了,喝了。從此以后,溫酒從來都沒失手過。這位官員終身都帶著奚奴,處處適意,死后把家產也給了她。為什么呢?因為“一事精致,便能動人,亦其專心致志而然”。
吃飯的時候,最容易表現(xiàn)出的差人品,就是吝嗇了。有些人還吝嗇得過分。元朝有這么一哥們兒,叫木八剌,西域人,身材極其魁梧。就這么一壯漢,卻是個小氣鬼。他和老婆在家吃肉,老婆剛用小金叉子叉起塊肉來,還沒入嘴呢,有人敲門,來客人了。于是放下肉,夫妻一個去開門,一個去沏茶。等客人走了,回來一瞧,嘿,連肉帶金叉子都不見了。屋里沒別人了,就一丫鬟在忙。于是,木八剌認定是這姑娘偷肉連帶偷餐具,來了個嚴刑拷打。木八剌多大個兒啊,估計下手也特重,小丫鬟不禁打,竟然被打死了。
萬惡的元朝,死個丫鬟不當事,一命抵一叉子,木八剌平衡了,事兒也算過去了。沒想到一年多以后,他家大掃除,在屋子頂上清理瓦片,吧嗒一聲,掉地上一東西。什么啊,金叉子,上面還叉了塊干枯的肉骨頭。這肯定是貓叼著肉上了房,吃完后連叉子帶骨頭都不要了。
可憐,白冤屈了小丫鬟一條性命。
吃飯的時候擺譜,也是一毛病。《茶香室叢鈔》里,就轉述過徐禎卿講的一段子。有年徐州太守去拜訪陳摶老祖,正聊著天兒呢,來了一道人,藍袍葛巾邋里邋遢的,大大咧咧往榻上一坐。太守瞧見就不樂意了,我這兒尋仙問道多高大上啊,你一叫花子起什么哄。陳摶老祖倒是不介意,只是問道士:“你袖子里,那是啥玩意兒?”道士摸出三顆大棗,白色的給了陳摶,紅色的自己吃了,青色的送給太守。太守更氣了,憑啥你吃紅的我吃青的啊?不吃,一轉手,把棗給了身邊的隨從:“你吃了吧。”
棗吃完了,道士告辭。太守問陳摶老祖:“這誰啊?”
“哦,他叫呂洞賓。”
太守臉都青了,想再把棗要回來,那小隨從早給咽下去了。這隨從叫什么啊?當時名字叫張邋遢,書上寫文點,寫成張剌達。因為吃了棗,也沾了仙氣兒,后來改名叫張三豐,成了大師。
這只是個傳說,不過真的諷刺那些在飯局上見人下菜碟兒的主。耽誤多大事兒啊,連成仙的機會都錯過了。
自己發(fā)達的時候不知收斂,斂財揮霍無度,倒了也會被倒追,讓人品倒逼得吃不上飯。《揮塵后錄》里就講過,曾經權傾一時的蔡京,在北宋末年倒臺了。幾個小妾被金兵索去不說,自己也被流放。路過潭州的時候,到了飯點兒,想去飯店買點吃的。可老板們一聽說是蔡京,嘿,這人人品太差啊,居然眾口一辭誰都不賣,蔡京可憐,為這事寫下一首詞:
“八十衰年初謝,三千里外無家。孤行骨肉各天涯,遙望神京泣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昔謾繁華,到此番,成夢話。”
有人說,蔡京這首詞都趕上陳后主了,歷史真是驚人地相似啊。可不是么,歷史總會愚蠢地、眼睜睜地重演,但有些當局者,他就是看不出來。就算看出來了,也顧不上,眼里還是大吃大喝使勁造,滿足欲望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