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成語故事(77)蘇秦:讀書改變命運的故事之懸梁刺股
國學成語,濃縮歷史精華;曲徑通幽,遇見不一樣的“中國”。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借用蘇子的一首《西江月》開篇,講戰國人蘇秦逆境中不頹喪,通過發憤讀書,從“文藝青年”成長為高級官員、著名外交家的故事。
(上)不遠千里求功名,落魄還鄉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河南洛陽人,出生于耕織之家,家境小康,早年到齊國求學,和張儀同拜鬼谷子為師。
學成之后,蘇秦外出游歷,希望獲得賞識。他來到秦國,求見秦惠王說:“秦國西有巴山蜀水、漢中之地利,北面有胡貉、代馬可用,南有巫山、黔中作屏障,東有崤山、函谷關易守難攻。土地肥美、百姓富足、戰車萬乘、兵士百萬……這正是人們所說的天府之國。大王如果習用車騎,教以兵法,一定可以并吞諸侯,一統天下,成就帝業。希望大王抽點時間聽我詳細說明。”
面對蘇秦拋出的“畫餅”,秦惠王沒有動心,甚至有些厭煩,因為此時他即位不久,又殺了商鞅,對搖唇鼓舌的說客很不“感冒”,于是委婉地回絕說:“我聽說,羽毛不豐滿的不可以高飛,法令不完備者不可以實行誅罰,德行不厚者不可以使喚百姓,政治教化不修明者不可以煩勞大臣。先生你不遠千里來朝堂上鄭重地指導我,我非常感謝,不過還是過兩天再說吧。”
蘇秦不死心說:“我就知道大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議。從歷史上看,神農伐補遂、皇帝擒蚩尤……武王伐紂,齊桓公稱霸天下,哪有不戰而成的?僅僅坐等就得到利益、擴充地盤,即使是三皇五帝、春秋五霸也不可能。從目前形勢看,想要統一天下、讓敵國屈服,諸侯臣服,非出兵不可……”
蘇秦滔滔不絕,奈何秦王一概不聽。據有關人士不完全統計,蘇秦先后十次上書惠王,都被棄置一旁。
天長日久,從家中帶來的“面試”用的黑貂皮袍破了,“求職經費”百斤黃金(黃銅)花光了,再呆下去就有睡大街餓肚子的危險,蘇秦只好垂頭喪氣地走上了回家的路。
與離家時的朝氣蓬勃相比,無奈回家的蘇秦那叫一個慘。只見他打著綁腿、穿著草鞋、背著書、挑著行李,形容憔悴、臉色黑黃,外加一臉難掩的羞愧之色。
回到家里,看他這副可笑的尊容,正在織布的妻子織布機都沒下,嫂子不給做飯,父母連招呼都沒打。
蘇秦羞惱和沮喪到了極點,長長嘆息一聲說:“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子,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都是秦國的罪過啊。”
當天夜里,等家人都睡下后,蘇秦把家里幾十箱藏書全都翻了出來,折騰了半天,終于找到了一本姜太公的《陰符》。
(中)懸梁刺股,“復讀”一年再戰江湖
蘇秦捧著《陰符》如獲至寶,立刻趴在那里讀了起來,不懂的地方就反復練習揣摩,深入領會,一遍不行兩遍……直到弄通為止。
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夜深了,蘇秦仍伏身誦讀,有時讀著讀著昏昏欲睡,就抓起身邊的錐子向大腿上猛刺,然后從睡意中驚醒,繼續苦讀,鮮血流到了腳上、鞋子上,他渾然不覺。
天上云卷云舒,庭前花開花落。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蘇秦自覺頗有心得說:“哪有游說君主不能讓他拿出金玉錦繡,并以卿相之位給我的道理?我這次所學真的可以游說君主了。”
于是,蘇秦在家人的勸說和指責聲中,再次踏上了離家的路。
這就是成語懸梁刺股的來歷,需要說明的是,該成語由兩個歷史人物故事組合而成。其中,懸梁的典故出自《漢書》,說東漢人孫敬,非常愛學習,白天黑夜勤讀不休。每天讀書到深夜,擔心自己睡著,就把頭發用繩子系好,掛在屋梁上。一打瞌睡,頭發一拽,清醒過來后繼續苦讀。為了行文方便,本文把懸梁刺股合用。
懸梁刺股和囊螢夜讀、鑿壁偷光講述的都是歷史人物刻苦學習的故事,千百年來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寒門學子發憤讀書,自強不息。
(下)親人前倨后恭,蘇秦千古一嘆
據《戰國策》記載,蘇秦再次離家后,先來到趙國碰運氣。為了有機會見到國君趙肅侯,蘇秦特意在宮室旁邊的燕烏集闕前流連徘徊,終于有一天被請進了華麗的殿堂中,見到了趙肅侯。
趙肅侯和蘇秦抵掌而談,十分投機,隨后封蘇秦為武安君,任相國,并賜兵車百輛,錦緞千匹,白璧百雙,黃金萬鎰,讓蘇秦作為禮物和經費去游說各國諸侯,推行合縱之計謀,共同抗擊強大的秦國。
根據《史記》更為詳細的記載,蘇秦離家后,首站求見周顯王,但被他手下的大臣輕視,無奈棄周而去。后來,蘇秦游說成功,高車大馬途經洛陽,周顯王才醒悟蘇秦真是人才,立馬派人帶著厚禮前來巴結,由是觀之,周王室式微,不是沒有“天理”的。
隨后,蘇秦跑到秦國游說秦惠王,鎩羽而歸(見前文)。
離開秦國后,蘇秦奔趙,但是趙國國相——趙王的弟弟奉陽君不喜歡蘇秦,蘇秦只得離開,投奔燕國。
在燕國,蘇秦足足等了一年多才見到了燕王燕文侯,受到信任和重用。在燕國的資助下,蘇秦二次來到趙國,此時奉陽君已死,蘇秦趁機游說趙王,得到趙王支持。
此后,蘇秦又相繼趕到韓國、魏國、齊國、楚國游說,連戰連捷。
在蘇秦的穿梭外交下,六國合縱成功,共同結盟抗擊秦國,蘇秦同時掛六國相印,為合縱長,從此秦國不敢窺測函谷關以外的土地達十五年之久。
另據記載,當初蘇秦南下游說楚王途經洛陽,父母聽說后,連忙張羅打掃住處,清掃街道,并特地請了鼓樂班子吹吹打打跑出三十里地迎接兒子。妻子則一反常態溫柔又溫順,側目而視,側耳傾聽。他的嫂子則匍匐在地,蛇行向前,不住地跪拜。
蘇秦很奇怪地問:“嫂子,為什么您以前那樣傲慢,現在又這樣謙虛卑下呢?”
蘇秦的嫂子也是個老實(俗氣)之人說:“因為現在你身份高貴還有很多金錢啊。”
蘇秦長嘆一聲說:“一個人貧窮時,父母都不當兒子看待,富貴之后卻連親戚也害怕。人生世上,對于權勢富貴,怎么能夠忽視呢?”
蘇秦把很多金子珠寶分散給親朋好友后,離家而去,繼續未竟的事業。后被刺殺,死在齊國,這是后話。
讀后感:
相信讀完這故事后,朋友們會有不同的感想。我的看法是:一、一個家庭不能太貧困,沒有面包,夢想會餓死的。以蘇秦為例,如果不是家里有錢,他很難“出(齊)國留學”,更不可能外出游歷。二、一個家庭可以不買彩電、冰箱,但一定要多買些好書,說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場。
國學經典欣賞:
(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滕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絍,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然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 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戰國策·秦策》
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戰國策·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