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的延長線-世間感動
“芃芃,媽媽想你,你想媽媽了嗎?……你一個人在家里,洗澡、洗衣服、燒開水、做飯,孤零零的,真難為你了。兒子,現在你真的長大了,能獨立生活了……”湖北省團風縣高三學生劉一芃讀著媽媽的第一封來信,倍感溫暖。
四年前,媽媽陳立文被查出罹患胃癌,兩年后,爸爸也被確診為結腸癌,為了化療方便,他們雙雙住進了遠在省城武漢的醫院,留下劉一芃在家獨自面對生活和學習上的艱難。2023年1月,陳立文病情加重,轉院到廣州。3月底,爸爸從廣州獨自回來,說是媽媽有親戚照料,在繼續接受治療,并帶回媽媽的第一封書信。
在4月中旬的模擬考試中,劉一芃成績出現波動,心情沮喪,這時,爸爸及時交給他另一封媽媽的來信:“孩子,你知道為什么你的名字里有一個‘芃’字嗎?這個字寓意茂盛,我們希望你像一棵平凡的小草,但又有著堅韌的精神,勇敢面對挫折——高考備考中,你總會遇到困難和疑惑,但知難而進,就會擁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讀著媽媽的來信,劉一芃重拾信心,投入緊張的備考中。
高考日漸臨近,壓力越來越大,劉一芃又讀到了媽媽的來信:“人總是要長大的,成長的過程是幸福而美妙的,你在經歷著幸福而美妙的成長過程,你不覺得嗎?好好體會一下吧。”高考前一天,媽媽再次在信中對劉一芃說:“馬上要高考了,無論將來如何,只要你選擇了自己喜愛的事情去做,你就會覺得充實和開心……”
前后兩個多月里,劉一芃一共收到15封媽媽的來信。每次捧讀來信,他都感到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動,感到媽媽的愛緊緊環繞在周圍,對取勝高考也信心滿滿。6月8日下午,高考最后一科結束,劉一芃神采奕奕地走出考場,他感覺考得不錯,更重要的是,他想到可以馬上見到媽媽了。
然而,令劉一芃沒有想到的是,爸爸卻告訴他一個殘酷的事實:早在兩個多月前的3月27日,媽媽已經永遠地告別了這個世界,年僅43歲。
原來,幾個月前,體重僅剩30公斤的陳立文預感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便與丈夫約定:如果自己在兒子高考前離世,務必對兒子隱瞞真相,以免影響他高考。接著,她強撐病體,將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疼愛和期盼,化作一封又一封書信,讓丈夫保存著,以便將來每周交給兒子一封。
《淮南子》的作者劉安曾說:“慈母愛子,非為報也。”道出了母愛的無私與偉大,無疑,陳立文正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慈母。已經辭世的陳立文用15封飽含真情的書信,為兒子連綴成一條母愛的延長線,她再次證明:母愛永恒,其無所謂遠近,亦無所謂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