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樣從“窮二代”變“富一代”-新知探索
富人為什么富?窮人為什么窮?為什么有些窮人能夠變成富人,而另外一些則不能?這跟思維方式有很大關(guān)系。這就是我———一個標準的“窮二代”在北京打拼了將近10年得到的啟示。
我叫錢圖,1981年生,現(xiàn)就職于一家外企管理咨詢公司,自己帶一個組,年薪稅后40萬元,未算其他分紅與投資收入;在北京回龍觀有一套房,120平方米,貸款已付完;在西城區(qū)有一套房,正在付按揭;有一輛奧迪A6,但是跑得不多,因為我更喜歡打車,可以利用這個時間看點書。
看到這些,或許會有一些80后的同齡人羨慕我。其實,我不是你們以為的那種一帆風順進入高薪公司、靠父母首付買房、自己貸款買車的小白領(lǐng)。相反,我來自一個連大學學費都交不起的農(nóng)民家庭。一個窮得丁當響的貧困生初入燈紅酒綠的大城市,那種被誘惑卻無力滿足的撕裂感,是很多人體會不到的。
我拿著助學貸款,不舍得吃,更不舍得穿,物質(zhì)的貧乏僅僅是痛苦的一個方面,我的腦袋也相當“貧困”,人家學“雙外語”,我連英語四級考試都懼怕;人家討論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只看過卡耐基;人家一進校門就知道雅思、托福、外企、“四大(會計師事務(wù)所)”,我從沒想過畢業(yè)后的生活……我自卑過,甚至仇富。
只要想做,沒有做不成的事
慶幸的是,就在我即將墮落、破罐破摔的時候,我遇到了一位好哥們兒:任遠。他算得上是傳說中的“富二代”,是我最“恨”的那種人。可是,誤打誤撞,我們偏偏成了好朋友。在他的“威逼利誘”“軟硬兼施”“苦口婆心”“諄諄教導”下,我的思維方式發(fā)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
我有課必上,從不逃課———他說我笨,應(yīng)該把有限的時間用在最有用的知識上。
我認為這個世界不公平———他說當你擺脫了貧困,就會覺得公平。
我只結(jié)交窮哥們兒,躲有錢人遠遠的———他卻帶著我接觸更多的有錢人,還讓我向他們學習。
我為了省錢,穿得很簡單,還落下了“摳門鬼”的綽號———他告訴我,再窮不能窮交際,必須準備像樣的“行頭”出現(xiàn)在社交場合。
我從小就英語不好,打算放棄———他罵我說,學不好英語你就滾回老家種地去。
我認為跨行業(yè)跳槽是不可能的———他說只要我想做,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我說我只要一份體面的工作就行了,沒想過要當大老板———他說,賺不到100萬就談不上體面,而有了第一個100萬,第二個100萬就會來得容易。
我一向都是有話直說想說啥就說啥,他勸我話到嘴邊留半句,尤其是在客戶和競爭對手面前。
怎樣才能付得起?
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認識了9年,我的生命軌跡因為認識了任遠而改變。例如,我剛到北京時,嘴邊總掛著“我可付不起”這樣的話,而任遠禁止我這么說,他總是問我:“你怎樣才能付得起呢?”這兩句話,一個是陳述句,另一個是疑問句;一個選擇放棄,而另一個努力爭取。
生在窮人家沒關(guān)系,但你必須向富人學習他們致富的方法。當你積極行動起來,丟掉種種借口、理由,你會發(fā)現(xiàn)成功離你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