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公孫瓚為什么沒有發展起來?
三國時期的公孫瓚為什么沒有發展起來?
說到三國時期的公孫瓚其實大家也應該是有一定的感覺的,那就是這個人也還是挺厲害的,趙云最開始就是在他麾下的,話說公孫瓚也算得上三國時期的一位不小的軍閥了,那么為什么到后來他卻消失了呢?也就是說為什么發展不起來呢?下面就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如果曹操是“悔不該殺了那華佗呀”,公孫瓚就是“悔不該殺了那劉虞呀”,因為自從殺了劉虞后,公孫瓚進退失據,最后被袁紹和劉虞的舊部一起消滅在易京。
公孫瓚早年跟隨盧植學習,和劉備是同學,后來又在郡中任職,直到調到北地抵御鮮卑后,才將他的勇猛之氣表現出來。有一次,公孫瓚帶著數十騎巡邏,遇到幾百名鮮卑騎兵,于是公孫瓚兩邊裝上槍頭,意氣風發,大戰鮮卑騎兵,終于將之殺退,威震邊關。隨后被朝廷任命為代行都督的職務,帶領幽州三千突騎,去圍剿叛軍。但是,漁陽張純和烏丸國丘力居反叛,攻打薊中,從此,公孫瓚和丘力居等胡人互攻了好幾年。可見,公孫瓚作戰勇猛,手下的騎兵戰斗力也不俗。但是,丘力居等的騎兵畢竟善于機動多變,突擊青幽冀徐四州,公孫瓚卻不能阻止。所以,公孫瓚除了善于帶兵,作戰勇猛外,缺少謀略,所以不能行之有效的對胡人騎兵的防御。
而日后被公孫瓚所殺害的劉虞,就是此時到達幽州的。劉虞是東漢所有的宗室中,屬于漢光武帝直系當中的一個,另外兩個分別是陳王劉寵(被袁術派人刺殺),一個是日后的曹魏謀臣劉曄。除了正宗的宗室宗親身份外,劉虞的聲望也很高,特別是之前擔任幽州刺史時,能威服邊關的各族胡人。所以,朝廷再度派劉虞來幽州叛,就是希望不用動干戈,而平叛亂。這一步,顯然是起效果了,丘力居等人十分高興,立刻退兵并派使者來向劉虞報告,張純后來也被門客殺害。不過,這讓守邊無方的公孫瓚十分嫉妒,也為公孫瓚和劉虞這位頂頭上司不和埋下了種子。
后來,公孫瓚加入和支持袁術的陣營,和袁紹產生了摩擦,并打出為弟弟報仇的口號,進攻袁紹。但是,公孫瓚擊破了青州黃巾軍后,更是驕傲自滿,所以驕兵必敗,公孫瓚敗在了袁紹的部將鞠義的手上。雖然打敗了,但是公孫瓚的實力還在,讓他眾叛親離的,就是殺害劉虞的事件。前文說了,劉虞無論是在東漢內部還是邊關羌胡的威望很高,公孫瓚雖然是假手使者殺的,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劉虞的兒子劉和,還有擁護者,立刻招募了羌胡萬人左右的兵馬,再加上袁紹大軍的夾擊,公孫瓚最后在易京兵敗而亡。
所以,公孫瓚和劉虞的恩怨,是造成公孫瓚發展不起來的重要原因。首先,公孫瓚是站錯了隊。他在袁紹和袁術爭霸中,選擇了袁術,結果袁術稱帝,失去了天下人的心。而劉虞和袁紹的關系親密,袁紹甚至一度要擁護劉虞為帝,不過因為袁術不同意,劉虞也拒絕了作罷。第二,公孫瓚沒有政治頭腦,劉虞在幽州有聲望,有資歷,雖然軍事是比不上公孫瓚,但是劉虞代表的是政治,公孫瓚不會利用反而鬧矛盾,不利發展。第三,公孫瓚攻破了劉虞,又假借使者之手,殺了劉虞,更是失去人心。別忘了劉虞不但是宗室,職務上還是頂頭上司,那就怪不得趙云也離開公孫瓚的陣營了。第四,公孫瓚陣營勇猛有余,謀略不足,更是缺乏一個好的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