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無奇的勵志故事,背后的真相讓人深思
有一部勵志電影,劇情是這樣的:一個農村男孩自幼喪父,母親帶病在家,一邊務農,一邊還要照看70多歲的奶奶和正在讀小學的妹妹。男孩十六七歲便承擔起家庭的責任,踏入社會,每天打三份工,工作十六、七個小時,期間各種艱苦奮斗,各種努力拼搏。然后在20多歲的時候得到貴人賞識,開始創業。創業同樣十分艱苦,與對手同臺競技,殺得天昏地暗。別人8點下班,他就10點下班。別人報價10塊,他就報價8塊。最后經過艱苦卓絕的、超乎想象的努力,終于把對手一個個打趴下了,掘得人生第一桶金,隨后生意越做越大,成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老總。當然,作為一部正能量滿滿的電影,成功人士少不了要做一些慈善事業。
勵志故事大都千篇一律,故事本身并沒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可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它跟一個叫做《小鎮賣鞋》的關于內卷的故事有些相像。
小鎮上原本有兩家鞋店,兩家店的店主都是早上10點開門,下午5點關門,每周休息兩天,每年去外地度假十多天。忽然有一天,來了個外地人,也開了家鞋店,從早上9點一直營業到晚上10點,沒有休息日,也不去外地度假。外地人的努力得到回報,漸漸地人們都喜歡到他家買鞋了。其他兩家鞋店的店主發現不對,于是也學著外地人的樣子,每周7天,每天10幾個小時,然后他們的努力也有了回報:他們的收入恢復到了以前的狀態。由于小鎮人口并沒有顯著增加,對鞋子的需求總量保持穩定,所以每家鞋店最終的營業收入沒什么變化,但營業時間從原來的每周5天,每天7小時變成了每周7天,每天10幾個小時。
這個故事的前半部分挺勵志的:外地人依靠自己的吃苦耐勞,把懶散的或者說不那么能吃苦的對手打敗了。如果故事到這里結束,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把它當作一個平平無奇的勵志故事來看待。而且,如果不是故事的最后特意點出外地人的勤勞對當地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作用的話,人們通常不會認為這樣的努力有什么值得批判的,畢竟,這是大多數成功者走過的路。
其實,許多勵志故事從被打敗的對手眼里看來,或許就是一個內卷故事:那個把他打敗的所謂“成功人士”,無非就是更能熬夜,更能吃苦,更能用低價搶客戶,最后才贏得勝利。
但是,如果僅憑著這些,我們就批判所謂“成功人士”是內卷的始作俑者,似乎并不妥當。畢竟他自己多干一點,為了生活多賺點錢,無可厚非。這是他自己的店,法律沒有規定他不能每天開10幾個小時,也沒有要求他一定要雙休。
那這個外地人產生了什么樣的破壞作用呢?
答案是:打破既定秩序,破壞市場規則。
當然,內卷跟一般的市場競爭是不一樣的概念,兩者有小部分交集,但差別還是很大的。內卷簡單來說,就是惡性競爭、無序競爭和不正當競爭這三種情形的集合。
顯然,小鎮故事中的內卷屬于無序競爭。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勵志故事都帶著濃重的內卷色彩,而很多的內卷,也可以作為勵志故事來講述甚至作為榜樣來學習和膜拜。要完全區分勵志和內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多數情況下,兩者之間都存在某些交集。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近些年串起的某超低價購物平臺前任CEO黃某。這位在事業達到巔峰卻選擇急流勇退的千億富豪,既是人生成功的典范,又是受人敬仰的楷模。他在退出時,網上到處都是他的傳說。然而直到最近,人們才發現,他其實啥也不是,只是內卷之王。他不僅把電商平臺卷進來,還把電商商戶、實體廠家也卷進來,到最后幾乎所有的中低收入人群都會受到影響。他雖然帶來了廉價商品,但更多的是帶來了惡性競爭。
而后果就是:劣質的、有害健康的商品,假冒偽劣泛濫成災,壓榨供應商,企業低利潤甚至虧本經營,等等等等。
進一步引發的后果則是:企業拖欠工資,裁員沒有賠償,工人工資漲不上去,同質化競爭,企業沒錢做數字化升級,缺乏技術更新迭代,股價跳水,需求收縮,供給過剩……
看來勵志電影、電視或小說應該換一換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