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家園·家庭·家教》:優良淳樸的“
《家族·家園·家庭·家教》是一本名言摘錄式讀書筆記,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更像是名人之間一場思想交流和觀點碰撞的“盛宴”。
何欣/文
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很大程度上,一個孩子能否成才往往和家庭教育是否成功有直接關系。可人們卻忽略了一件事,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那么,第一次當父母的他們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呢?
讀罷《家族·家園·家庭·家教》一書,心中或許有了答案。為什么不應忤逆不孝、數典忘祖?怎樣的家宅最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什么是家風?為什么必須有好的家風?為什么說家教是孩子的“第一學校”?
從目錄可以看出,這是一本以“建設家文化”為主旨的書籍,細覽內容后會發現“家文化建設”對于一個人品性修養和人生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優良淳樸的“家文化”會讓你走得更遠。
《家族·家園·家庭·家教》是一本名言摘錄式讀書筆記,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更像是名人之間一場思想交流和觀點碰撞的“盛宴”。針對某一話題,作者王曉白將來自不同領域名人的觀點和真切感悟摘錄在一起。一方面,讀者可以結合自身情況,找尋自己所需問題的答案。另一方面,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此書與名人們進行一次“深度對話”,從中獲益。可以說,對于讀者而言,讀這本書不僅是一場精神的洗禮,也是一次思想的升華。這本書不僅摘錄了古今中外哲人們就家庭問題的切實感悟與真知灼見,更是哲人們在實踐經驗中所積累下來的精神財富。
近年來,無論是在網絡媒體上曝光的一些農村留守兒童悲劇事件,還是新聞報道中一些未成年人通過暴力發泄自己的情緒,甚至走向極端犯罪,背后都折射出了家庭教育的短板。正如此書中摘錄來自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思想家斯賓塞《教育論》中的一句話所言:談論家庭管教問題的人所犯的錯誤,就在把一切過失和困難全部歸到兒童身上,而認為父母毫無責任。如果父母可以早點認清并知道如何履行自己對子女的責任,悲劇發生的幾率是否會小一點?
一個孩子的品性修養基本在18歲之前就會定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接受三種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孩子一生的發展。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在《為題詞》中表示,一個家庭的風氣中有了分享,孩子在融入未來世界時就會關心他人,不以己之私為私;父母在疲憊回家時依然不忘微笑,孩子就會樂觀向上,不以一時困難為意。家人有冒險精神,孩子就敢于面向未知的將來!而不會稍有阻礙就畏縮不前!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于一個人品性修養的影響。
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于“你本可以,但卻沒有”。我們無法預估未來,能做的除了把握當下,努力奮斗外,汲取前輩們的經驗也可以讓自己少走一些彎路。但是目前沒有一所學校,專門教父母如何成為父母,這本書或許會對一些家長的教育有所幫助。針對一些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對孩子應該溺愛還是嚴愛、父母與孩子之前如何相處等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找到名人們對此問題的真知灼見和經驗教訓。
此外,這本書針對目前一些有關家庭建設的社會話題也進行了分類歸納,如戀愛擇偶、婚姻經營等。也提到了一些社會現象,有些人雖然在專業領域取得了成就,但是在經營家庭與子女教育方面有很大的欠缺。如,有些高管婚內出軌,不注重家庭經營;在子女教育方面,只注重文化教育不重視素質教育等。尤其是一些盲目擴張、野蠻生長的行業從業者,只注重追求商業上的利益,而忽略了家文化建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有時候,如果一個人沒有建設好自己的“家文化”,在其他領域所取得的成績可能也會因此“轟然倒塌”。
《家族·家園·家庭·家教》這本書除了有古今中外先賢哲人的真切感悟外,還有王曉白自己家風建設的實踐總結。從1984年從事舊城改造開始,王曉白已在房產這塊沃土上耕耘了近37年,他曾被省建設廳領導贊為“四川房產的脊梁”,在很大程度上,“家風淳正”是他取得目前成就的一大原因。
在他辭去成都房協會長之時,他的身后,不僅矗立著他在成都所建的棟棟高樓,同時又疊積著《人·住宅·環境》《樓之思》《樓之詩》等由他撰寫與編著的近10本書籍。如果說,原來的這些出版物,大都涉及的是有關居住文化與城市建設的內容,那么,《家族·家園·家庭·家教》這本書,則是他對家庭文化建設方面所作的新的探索。從物質家園建設到精神家園建設的這一變化,似乎使我們看到了永不止步的一代老房產人的思想跨越,進而也展示出了業內的先行者們對美好理想的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