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家庭教育要贏在起點上
作者: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王永祥,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馬忠
當今世界各國都無不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國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四個第一”的高度對我國新時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做了深刻論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新時代,發揮好家庭教育的重要價值,助力我國新時代教育贏在起點上,對推動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極端重要。
家庭當好第一所學校:倡導新時代文明風尚
家庭是人生活的第一場域,是人從出生到終老都離不開的地方。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人最早都是從家庭出發,不斷擴大交往范圍,最終走向社會。正如總書記所言,“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是人生成與發展的原初場所,家庭生活方式對人的成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代人緊張繁忙之外的閑暇時間大部分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家庭中的情感互動對家庭成員人格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在家庭中,教育與生活融為了一體,處處可學習,時時可教育。新時代,家庭要教會家庭成員習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自覺擔負起促進家庭成員社會化的責任和義務,鼓勵和支持家庭成員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幫助家庭成員成為完整意義上的生命個體,家庭要自覺做新時代文明風尚的培育者、塑造著、踐行者。
家長做好第一任老師:樹立新時代良好典范
望子成才是為人父母的共同愿望,父母大都會把這種良好的愿望化作對子女的諄諄教誨。在家庭中,父母及血親長輩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生活習慣都將為家庭成員判斷是非、分辨對錯提供標的,而家長的一言一行則為子女行塑了最初的言行遵循。個體出生后直接接受父母撫養的過程,本身就是實施教育的過程,血脈相連的天然優勢也使得家庭成員最容易接受父輩們的教誨,按照長輩們的教誨待人接物、做人做事。“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父母是最了解子女,也最能夠做到根據子女實際情況,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新時代,家庭教育要發揮好父母的作用。打鐵必須自身硬,為人父母者要不斷開闊眼界、提升素養、轉變觀念,不能只愛不教。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用積極向上的內容來施教,還要注重教育方法的得當,做到“愛教結合”,運用好“言傳”與“身教”,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子女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
家教上好“人生第一課”:講述新時代中國故事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億萬家庭的幸福美滿與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是分不開的,家庭生活的變化就是國家進步的象征。千百年來,“家國一體”的理念已經融化進了人們的血液。新時代的家庭教育一定要講好中國故事,把國家發展進步取得的成就用家常俚語向家人、親友、周圍人講清楚、說明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譜寫了中國故事最靚麗的篇章,傳遞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厚德載物、開放包容、求新求變、繼往開來、和平友善的價值觀。改革開放40年,國家實現了從基本消除貧困到解決溫飽,再到實現總體小康的跨越,創造了7億多人脫貧的世界奇跡,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億萬家庭圓了房子夢、車子夢。家庭教育要關注國家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用積極正向的引導教育子弟,講述好發生在個人、家庭、村莊、社區、街道周圍的點滴進步,把國家發展進步的成就用家庭生活的日益富足和身邊人砥礪奮進的事跡講好,引導家庭成員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如總書記指出的,“廣大家庭都要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我們4億多家庭、13億多人民的智慧和熱情匯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家風扣好第一粒扣子:確立新時代人生坐標
家庭教育在個體道德品質養成方面起著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都不曾“離場”。每個人從父母那里得到了最基本的生物遺傳,而在家庭生活教育中,思想逐漸得以開蒙,學會了做人做事。新時代,家庭教育要注重培養家庭成員志存高遠,引導子弟在投身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和推動家庭發展,在顧“小家”的同時顧“大家”。引導家庭成員加強品德修養,使家庭成員“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同時,家庭教育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要家庭教育在社會主流價值觀社會化過程中的促進作用。家教要在培養家庭成員識見上下功夫,教育子弟珍惜時光、探求知識,教會他們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引導家庭成員“習勞習苦”、熱愛勞動、樂于奉獻,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要突出家國情懷,培育優良家風,在家庭中努力營造“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為內容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自覺學習和弘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良家風,推動社會成員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時代文明新風。
(本文為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家風及其思想研究”(項目批準號:),2018年度蘭州大學中央高校自由探索項目“傳統家教視閾下的現代家庭德育困境及對策研究”(項目批準號:),蘭州大學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科研項目“中國共產黨人的共產主義思想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