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衣的近義詞
[mark_b]
織衣的相關詞: 織染、織造、織帶、織畫、織出、織法、織布、織補、織成、織網
[/mark_b]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織金:用金絲織出圖案的珍貴織物。古代多用作朝服。
【第2句】:織造:明清于江寧、蘇州、杭州各地設專局,織造各項衣料及制帛誥敕彩繒之類,以供皇帝及宮廷祭祀頒賞之用。明于三處各置提督織造太監一人,清改任內務府人員,稱織造。也是紡織技術的專業術語,指將經、緯紗線在織機上相互交織成織物的工藝過程。
【第3句】:織帶:以各種紗線為原料制成狹幅狀織物或管狀織物。帶織物品種繁多,廣泛用于服飾、鞋材、箱包、工業、農業、軍需、交通運輸等各產業部門。30年代,織帶都是手工作坊生產,原料為棉線、麻線。新中國成立后,織帶用原料逐漸發展到錦綸、維綸、滌綸、丙綸、氨綸、粘膠等,形成機織、編結、針織三大類工藝技術,織物結構有平紋、斜紋、緞紋、提花、雙層、多層、管狀和聯合組織。
【第4句】:織畫:一種工藝美術品。將羅紋紙剪成片、條,織成山水、人物、花鳥等。
【第5句】:織補:可以概括為仿照織物的經緯線把破的地方補好,即為織補。織補是項技術性、專業性非常強的一個特殊工種。織補可分為手工織補,機器織補等。手工織補是利用衣服原經緯紗線按服裝組織紋路編織而成,需要和衣服組織花紋結合的天衣無縫。優點是平整,紋路銜接完美,缺點是很多面料不能精工織補,要么紗線不能用,要么色差太大。機器織補是現代服裝織補技術的一種,采用縫制機器,使用特別的仿補技術仿照織物顏色和紋路把破的地方補好。機器仿補技術有力的補充了手工精工織補技術,使能織補的服裝范圍更廣更寬,優點是外觀幾乎看不出來,紋路顏色一致,缺點是:不是所有的衣服都能無痕仿補。機器仿補技術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織補。一種技術,詮釋的角度越多,就會越豐富全面,行業發展會更快,希望有更多的補充技術加入到織補這個行業,讓我們更環保,生活更美好!
【第6句】:織機:以直角交織兩組或多組紗線形成織物用的機器,分類有織布機和織錦機。而織錦機分有壯族竹籠機、瑤族織錦機、苗族織錦機、毛南族竹籠機、侗族織錦機等等。
【第7句】:織花:用織布機織成帶有花紋的紡織品。
【第8句】:織物:用棉、麻、絲等織成的衣物的總稱。
【第9句】:織成:古代名貴的絲織物。以彩絲及金縷交織出花紋圖案,漢 以來一般為帝王公卿大臣所服用。一說出自 西域。
【第10句】:織布:手織布的織造工藝極為復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經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沌線、落線、經線、刷線、作綜、闖杼、掏綜、吊機子、栓布、織布、了機等大小72道工序,全部采用純手工工藝。它的圖案可以從22種色線變幻出1990多種絢麗多彩的圖案,其圖案意境,就是靠各種色線交織出各色幾何圖形來體現,通過抽象圖案的重復、平行、連續、間隔、對比等變化,形成特有的節奏和韻律,富有藝術魅力。每道工序、每件產品都包含著繁復的勞動,令人嘆為觀止。在紡織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手織布工藝流傳至今,堪稱奇跡。優點
【第11句】:織女:【第1句】:星名。見〔織女星〕
【第12句】:織錦:【第1句】:一種像刺繡的、有圖案的絲織品。花紋艷麗,織造精細,是中國特產。
【第13句】:織染:《織染-中國手工藝》是2024年1月1日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華覺明。本書主要織染這一中國手工藝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第14句】:織網:Dota中育母蜘蛛的技能。在指定區域織一張蛛網,育母蜘蛛在其中處于隱身狀態,并且被動地提升她20%/25%/30%/35%的移動速度與少量的生命回復速度。蛛網擁有視野。
織衣造句:
【第1句】:它需要一些人來種植糧食,一些人來織衣,而另外一些人來設計軟件程序。
【第2句】:她正在編結的活是一件白色柔軟的羊毛織衣。
【第3句】:瑪莉有許多棉織衣服因經多次洗燙而褪色。
【第4句】:人們用牦牛馱運重物、用它們的毛編織衣服、喝牦牛奶、用牦牛奶制奶油、吃牦牛肉,并把牦牛糞當作上好的燃料。
【第5句】:唧唧復唧唧,上班打瞌睡,不聞工作事,突聞老板聲,問我何所思,問我何所意,我亦無所思,我亦無所意,馬上炒魷魚,回家織衣去!
【第6句】:盛美青春,在歲月里倉皇。張狂誓言,在年華里荒涼。咫尺相愛,漠情天涯。不是結繭織衣,就可以蛻變成蝶,也許只是吐盡寒絲,為他人做嫁衣裳。岑桑
【第7句】:例如,屬于公元前紀后期的科萊女神石像就披有薄絹,而屬于公元前紀中后期的雅典神廟的命運女神像和加里亞狄像都穿著飄逸柔軟的絲織衣料。
【第8句】:兩人結婚后,牛郎耕田種地,織女紡線織衣,恩恩愛愛。
織衣的詩句:
【第1句】:催婦織衣著《讀方言》
【第2句】:天孫織衣裳《泛舟示子》
【第3句】:織衣不上體《上致用院李同知論海舶》
【第4句】:帙藏蛛織衣《次折仲古樞密韻寄題耒陽曹欽臣彥若藏書室》
【第5句】:女婦紡織織衣稱情《里中張氏母出與邑宰母宴錢以詩》
【第6句】:織衣中使錦帆開《甲申仲冬聞雷兼得北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