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敲”的成語(48個)
本文整理了敲冰求火、緊打慢敲、戛玉敲冰等含“敲”的成語48個,其中“敲”開頭的成語26個,“敲”結尾的成語5個,“敲”在中間的成語17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敲”開頭的成語【第1句】:敲冰求火[qiāo bīng qiú huǒ]
【解釋】敲開冰找火。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
【出處】《大光明藏經》下卷:“敲冰求火,論功不遂。”
【第2句】:敲膏吸髓[qiāo gāo xī suǐ]
【解釋】猶敲骨吸髓。比喻剝削壓榨極其殘酷。
【出處】清·王韜《西人重日輕華》:“其取之于民間,前時不過什二,今則幾至于敲膏吸髓,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第3句】:敲詐勒索[qiāo zhà lè suǒ]
【解釋】依仗勢力或抓住把柄進行恐嚇,用威脅手段索取財物。
【出處】曲波《林海雪原》:“專門糾察庫侖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為非作歹,敲詐勒索,無惡不作。”
【示例】專會苛刻窮人,敲詐勒索,淫人妻女。 ——姚雪垠《李自成》
【第4句】:敲鑼放砲[qiāo luó fàng pào]
【解釋】指大張旗鼓地活動。
【出處】洪深《香稻米》第三幕:“老實說,外國人會自己下鄉來和我們作對么!還不是他用狗頭軍師自作主張自討好、敲鑼放砲的硬出頭!”
【第5句】:敲門磚[qiāo mén zhuān]
【解釋】敲門的磚石,門敲開后就被拋棄。比喻騙取名利的初步的工具。
【出處】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五:“一日,沖元自窗外往來,東坡問:'何為?’沖元曰:'綏來。’東坡曰:'可謂奉大福以來綏。’蓋沖元登科時賦句也。沖元曰:'敲門瓦礫,公尚記憶耶!’”
【示例】其未得第也,則名之曰撞太歲,其既得第也,則號之曰敲門磚。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摘抄·非文事》
【第6句】:敲山振虎[qiāo shān zhèn hǔ]
【解釋】指故意示警,使人震動。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1回:“這要不用個敲山振虎的主意,怎的是個了當?”
【第7句】:敲髓灑膏[qiāo suǐ sǎ gāo]
【解釋】比喻傾家蕩產。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其最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親屬,一曰官之仆隸,是四種人……怙勢作威,足使人敲髓灑膏,吞聲泣血。”
【第8句】:敲榨勒索[qiāo zhà lè suǒ]
【解釋】依仗權勢或抓住別人的把柄,用威脅手段逼取財物
【出處】陳登科《赤龍與丹鳳》第一部:“這是大明大白的敲榨勒索,逼人上吊,把窮人往死路上推。”
【第9句】:敲骨取髓[qiāo gǔ qǔ suǐ]
【解釋】敲碎骨頭,取出骨髓。①禪宗用語,意指為了求道而不惜自殘身體。②比喻殘酷地剝削。亦作“敲骨吸髓”、“刮骨吸髓”、“敲脂吸髓”、“槌骨瀝髓”、“吸髓吮脂”
【出處】《祖堂集·達摩和尚》:“古人求法,敲骨取髓,刺血圖像,布發淹泥,投崖飼虎。”
【示例】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時,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針錐。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
【第10句】:敲骨剝髓[qiāo gǔ bāo suǐ]
【解釋】猶敲骨吸髓。比喻剝削壓榨極其殘酷。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濟饑。”
【示例】假天子之命令,敲骨剝髓,盡民之力肥潤私家,陷君不義,忍心喪節,如令兄者。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九回
【第11句】:敲鑼打鼓[qiāo luó dǎ gǔ]
【解釋】①指歡慶祝賀。②形容大造聲勢,大肆進行輿論宣揚。
【出處】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我們取得那么大的勝利,人家服服貼貼,敲鑼打鼓。”
【示例】當年剛剛問世的時候,敲鑼打鼓,鬧得沸沸揚揚。 ——秦牧《藝海拾貝·惠能和尚的偈語》
【第12句】:敲邊鼓[qiāo biān gǔ]
【解釋】比喻從旁幫腔、攛掇或助勢。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這話須得你老哥自己去找他,我們旁人只能敲敲邊鼓。”
【示例】每天又有幫閑的敲邊鼓,給人們聽慣了,就不但做得出,而且也行得通。 ——魯迅《偽自由書·文章與題目》
【第13句】:敲骨榨髓[qiāo gǔ zhà suǐ]
【解釋】猶敲骨吸髓。比喻剝削壓榨極其殘酷。
【出處】柯巖《天涯何處無芳草》:“一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敲骨榨髓,受盡欺凌的阿琦婆。”
【第14句】:敲山震虎[qiāo shān zhèn hǔ]
【解釋】指故意示警,使人震動。同“敲山振虎”。
【出處】劉流《烈火金鋼》第12回:“不怕你敲山震虎,等你打過槍以后,你放心大膽往前走,老子才捧你哩!”
【示例】她這樣做為的是敲山震虎。
【第15句】:敲骨吸髓[qiāo gǔ xī suǐ]
【解釋】敲碎骨頭來吸骨髓。比喻剝削壓榨極其殘酷。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濟饑。”
【示例】向來暴斂橫征之吏,所謂敲骨吸髓者,至此而亦無骨可敲無髓可吸矣。 ——清·馮桂芬《請減蘇松太浮糧疏》
【第16句】:敲金擊石[qiāo jīn jī shí]
【解釋】金、石:指鐘磬一類的樂器。演奏鐘磬等樂器。也形容聲音鏗鏘。
【出處】唐·韓愈《代張籍與李浙東書》:“閣下憑幾而聽之,未必不如聽吹竹彈絲、敲金擊石也。”
【第17句】:敲冰戛玉[qiāo bīng jiá yù]
【解釋】戛:打擊。形容聲音清脆,宛如敲擊玉石和冰塊發出的聲響。
【出處】宋·楊無咎《垂絲釣·鄧端友席上贈呂倩倩》詞:“聽敲冰戛玉,恨云怨雨,聲聲總在愁處。”
【第18句】:敲牛宰馬[qiāo niú zǎi mǎ]
【解釋】敲:指殺。指宰殺家畜牲口。
【出處】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二折:“俺這里敲牛宰馬,做個慶喜的筵席。”
【示例】俺如今敲牛宰馬將蒼天告,則愿的共死同生未為老。 ——明·無名氏《桃園結義》第三折
【第19句】:敲鑼放炮[qiāo luó fàng pào]
【解釋】指大張旗鼓地活動。
【出處】洪深《香稻米》第三幕:“還不是他用狗頭軍師自作主張自討好、敲鑼放炮的硬出頭!”
【示例】他們敲鑼放炮,把氣氛推向高潮。
【第20句】:敲敲打打[qiāo qiāo dǎ dǎ]
【解釋】比喻用言語刺激人。
【出處】鄧小平《視察上海時的談話》:“如果不是開發,我們生產汽車還會像過去一樣用錘子敲敲打打,現在大不相同了,這是質的變化。”
【示例】這種人需要別人經常敲敲打打。
【第21句】:敲冰玉屑[qiāo bīng yù xiè]
【解釋】泛指精美的紙張。
【出處】元·劉塤《隱居通議·詩歌》:“后三年,當予亡命,蕭永言同醉,見予舉似,急索紙而恨無敲冰玉屑,以備惡語。”
【第22句】:敲脂吸髓[qiāo zhī xī suǐ]
【解釋】脂:油脂。比喻剝削壓迫極其殘酷。
【出處】清·陳忱《水滸后傳》第24回:“便可饒了那些助餉的百姓,偏要獻勤解到金營,敲脂吸髓,竭盡無余。”
【第23句】:敲冰索火[qiāo bīng suǒ huǒ]
【解釋】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一定不會成功。
【出處】《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第四卷:“若敲冰而索火,類緣木以求魚。”
【第24句】:敲金戛玉[qiāo jīn jiá yù]
【解釋】指演奏鐘磬等樂器。也形容聲音鏗鏘。同“敲金擊石”。
【出處】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第五卷:“敲金戛玉之間,忽與瓦缶競,白璧微瑕,固是恨事。”
【示例】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三回:“見頭場七篇,敲金戛玉,句句皆盛世元音。”
【第25句】:敲竹杠[qiāo zhū gàng]
【解釋】比喻利用別人的弱點或以某種口實為借口來索取財物。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7回:“兄弟敲竹杠,也算會敲的了,難道這里頭還有竹杠不成?”
【示例】《木刻紀程》是用原木版印的,因為版面不平,被印刷廠大敲竹杠,上當不淺。 ——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
【第26句】:敲金擊玉[qiāo jīn jī yù]
【解釋】敲鐘擊磬。喻詩文聲調鏗鏘動聽。
【出處】元·汪元亨《醉太平·警世》曲:“展嘲風詠月長才思,吐敲金擊玉款言詞。”
【示例】說的是敲金擊玉敘家風;唱的是風花雪月梨園樂。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三回
“敲”結尾的成語【第1句】:緊打慢敲[jǐn dǎ màn qiāo]
【解釋】比喻用各種辦法催迫。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發在監里,緊打慢敲,怕他不來上鉤。”
【示例】我們緊打慢敲著他,希望他能進步。
【第2句】:零打碎敲[líng dǎ suì qiāo]
【解釋】形容以零零碎碎、斷斷續續的辦法做事。
【出處】明·賈鳧西《木皮詞·引子》:“這些話都不過是零敲碎打,信口謅成,也有書本上來的,也有莊家老說古的。”
【示例】我反正招也是死,不招也是死,不如痛痛快快地招了,倒死得干脆些,省得零打碎敲白叫皮肉受苦! ——吳越《括蒼山記恩仇》第五十回
【第3句】:盎盂相敲[àng yú xiāng qiāo]
【解釋】比喻一家人爭吵。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十一·青蛙神》:“且盎盂相敲,皆臣所為,無所涉于父母。”
【第4句】:明打明敲[míng dǎ míng qiāo]
【解釋】指人說話直接與做事率直。
【示例】我就喜歡明打明敲地說話。
【第5句】:反復推敲[fǎn fù tuī qiāo]
【解釋】多次捉摸,選擇最佳方案。
【出處】《詩話總龜》:“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著'推’字,煉之未定。”
【示例】經過反復推敲,我們終于選擇了這個方案。
“敲”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戛玉敲冰[jiá yù qiāo bīng]
【解釋】戛:敲擊。敲打玉器和冰塊。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也形容人氣節凜然。
【出處】戛:敲擊。敲打玉器和冰塊。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也形容人氣節凜然。
【第2句】:唾壺敲缺[tuò hú qiāo quē]
【解釋】形容心情憂憤或感情激昂。同“唾壺擊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
【示例】清·吳愧庵《營中送春》:“一半春光縲紲過,唾壺敲缺待如何。”
【第3句】:半夜敲門心不驚[bàn yè qiāo mén xīn bù jīng]
【解釋】比喻沒有做過什么虧心的事,心里很踏實。
【出處】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日間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示例】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第4句】:明敲明打[míng qiāo míng dǎ]
【解釋】指人說話直接與做事率直,不搞背后動作。
【示例】我喜歡明敲明打的做法。
【第5句】:零敲碎受[líng qiāo suì shòu]
【解釋】用于折磨人,使人不斷遭受痛苦。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引起:“將一把累世不磨的鈍刀在你頸上鋸來鋸去,教你零敲碎受。”
【第6句】:零敲碎打[líng qiāo suì dǎ]
【解釋】形容以零零碎碎、斷斷續續的方式進行或處理。
【出處】毛澤東《<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的序言一》:“沒有一省一縣一區一鄉的完整的規劃,只是零敲碎打地在那里做。”
【示例】我算了算,加上一次零敲碎打的開銷,數目不會小呵! ——沙汀《淘金記》
【第7句】:東敲西逼[dōng qiāo xī bī]
【解釋】各處敲詐逼迫。
【出處】蔡東藩《后漢通俗演義》第二回:“百姓又最怕輸糧,地方官刑驅勢迫,東敲西逼。”
【第8句】:戛玉敲金[jiá yù qiāo jīn]
【解釋】戛:敲擊。敲打玉器和金器。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也形容人氣節凜然。
【出處】唐·白居易《聽田順兒歌》:“戛玉敲冰聲未停,嫌云不遏入青冥。”
【示例】雅謔則飛花粲齒,高吟則戛玉敲金。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八大王》
【第9句】: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píng shēng bù zuò kuī xīn shì,yè bàn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
【解釋】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出處】魯迅《天花的薔薇》:“'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乙校不自心虛,怎能給恐嚇呢?”
【第10句】:半夜敲門不吃驚[bàn yè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
【解釋】比喻沒有做虧心的事。
【出處】元·無名氏《玎玎珰珰盆兒鬼》第二折:“平生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第11句】:擊玉敲金[jī yù qiāo jīn]
【解釋】如金玉被撞擊而發出的聲音。形容言辭鏗然有聲,正確無誤。
【出處】明·楊慎《洞天玄記》第一折:“兄弟也,不知師傅所言,句句斬釘截鐵,言言擊玉敲金。”
【第12句】:推敲字句[tuī qiāo zì jù]
【解釋】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用意。
【出處】唐·韋絢《劉公嘉話錄》:“島初赴舉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豐'敲’字,……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
【第13句】:旁敲側擊[páng qiāo cè jī]
【解釋】側:旁邊;擊:敲打。比喻說話、寫文章不從正面直接點明,而是從側面曲折地加以諷刺或抨擊。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回:“只不過不應該這樣旁敲側擊,應該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示例】不堂堂正正辯論是非,而旁敲側擊中傷對手,最是卑劣。 ——清·梁啟超《教育與政治》
【第14句】:借故敲詐[jiè gù qiāo zhà]
【解釋】借:假托;故:借口。找借口敲詐、勒索別人的錢財。
【第15句】: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píng shēng mò zuò kuī xīn shì,bàn yè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
【解釋】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出處】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第16句】:勒索敲詐[lè suǒ qiāo zhà]
【解釋】勒索:強行索取財物。利用別人的把柄或自己的權勢,以威脅強迫手段向人索取財物。
【出處】徐朔方《<牡丹亭>校注·前言》:“當時捐稅重重,而且還派了許多宦官為專使到全國各地去開礦,勒索敲詐,胡作非為。”
【第17句】:輕敲緩擊[qīng qiāo huǎn jī]
【解釋】比喻婉轉地表達意思和說明問題。
【出處】清·陶貞懷《天雨花》第21回:“且待四個宮人到,輕敲緩擊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