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乎”的成語大全(61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暈暈乎乎、異乎尋常等含“乎”的成語61個,其中“乎”結尾的10個,“乎”在中間的51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乎”結尾的成語
【第1句】:暈暈乎乎[yūn yūn hū hū]
【解釋】指頭腦不清醒。
【出處】余華《活著》:“越走近她們,我腦袋里越是暈暈乎乎的。”
【第2句】:豈其然乎[qǐ qí rán hū]
【解釋】豈:難道;然:這樣。難道是這樣嗎?表示疑惑不定。
【出處】《論語·憲問》:“其然,豈其然乎?”
【示例】或謂此次不行,當不至被虜,其然豈其然乎? ——蔡東蕃《宋史演義》第六十二回
【第3句】:不亦樂乎[bù yì lè hū]
【解釋】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里相當于“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
【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示例】哎,那罵得可真也是不亦樂乎。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第4句】:者也之乎[zhě yě zhī hū]
【解釋】者、也、之、乎都是古漢語里常用的虛詞。指講話或寫文章咬文嚼字。含諷刺意。
【出處】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問黃金誰買《長門賦》,好不直錢也者也之乎。”
【示例】見那詩云子曰、者也之乎的人,他就搖首閉目,只與云鍔穎臭味相投。 ——明·劉璋《鳳凰池》第一回
【第5句】:仙乎仙乎[xiān hū xiān hū]
【解釋】形容飄飄然,如登仙一般。
【出處】漢·伶玄《飛燕外傳》:“仙乎仙乎,去故而就新,寧忘懷乎!”
【示例】遠看北京十三門,萬家官闕在中央,至此萬物在足下,仙乎仙乎我心良。 ——張恨水《金粉世家》第十回
【第6句】:出乎反乎[chū hū fǎn hū]
【解釋】猶言出爾反爾。指翻悔或說了不照著做。
【出處】《白雪遺音·起字呀呀喲·悶坐牙床》:“怕只怕你,出乎反乎,一旦之間,把奴就撇。我的天哪,叫我依靠何人?”
【示例】誰料爾出乎反乎,辜負我一片同仁同義之心矣。 ——太平天國·李秀成《諭李昭壽書》
【第7句】:毫不在乎[háo bù zài hū]
【解釋】毫:絲毫,形容細小;在乎:在意。形容絲毫不在意、無所謂的樣子。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7章:“但仍然毫不在乎地開著車來到這偏僻山莊,給生活于困境的孤兒寡母送這送那,關懷備至……”
【示例】他對此事毫不在乎。
【第8句】:滿不在乎[mǎn bù zài hū]
【解釋】滿:全;在乎:在意。絲毫不在意。形容對事情一點也不重視。
【出處】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區區一條生命,在他們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馬糞一般,是滿不在乎的!”
【示例】交代了幾句話,滿不在乎地隨蘇沛霖到了朱家。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
【第9句】:熱熱乎乎[rè rè hū hū]
【解釋】指事物溫溫熱熱或人待人親切熱誠、有同情心的或充滿深情的狀貌。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41章:“秀蓮在燒炕的時候,就煮一些南瓜湯,兩個人在睡覺前熱熱乎乎喝一碗。”
【示例】聽了她的勸告,我心里熱熱乎乎的。
【第10句】:套近乎[tào jìn hū]
【解釋】指用言語或送禮拉近關系。
【出處】王朔《一點正經沒有》:“'別,別跟我套近乎。’馬青皺著臉搖手,盯著于觀難過地說,'哥兒們你太不夠意思了。’”
【示例】你別想跟我套近乎。
“乎”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異乎尋常[yì hū xún cháng]
【解釋】異:不同;乎:于;尋常:平常。跟平常的情況很不一樣。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耽誤了點年紀,還沒有什么要緊,還把他的脾氣慣得異乎尋常的出奇。”
【示例】我跨上列車,心情是異乎尋常的,仿佛這緊張生動的生活節奏,將我全身的“螺絲”也擰緊了。 ——茹志娟《在社會主義的軌道上》
【第2句】:莫見乎隱,莫顯乎微[mò xiàn hū yǐn,mò xiǎn hū wēi]
【解釋】見:同“現”;顯:顯現。極隱秘、極細微之處沒有不顯現出來的。
【出處】《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示例】惠老是畫匠,如醫書上會畫那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的心肝葉兒。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三十九回
【第3句】:取法于上,僅得乎中[qǔ fǎ yú shàng,jìn dé hū zhōng]
【解釋】法:標準,規范。取上等的為標準,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出處】唐·唐太宗《帝范》第四卷:“取法于上,僅得乎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示例】語曰:取法于上,僅得乎中,擇其中而取法之,是豈智者所為耶? ——孫中山《中國民主革命之重要》
【第4句】:溜之乎也[liū zhī hū yě]
【解釋】溜走(諷刺的、風趣的說法)。
【出處】清·吳趼人《痛史》第六回:“他卻少陪也不說一聲,就此溜之乎也去了。”
【示例】三荷包見此光景,搭訕著就溜之乎也。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回
【第5句】:出乎其類,拔乎其萃[chū hū qí lèi,bá hū qí cuì]
【解釋】出:超過;類:同類;拔:超出;萃:草叢生的樣子,引申為同類聚集。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示例】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不可勝記。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
【第6句】:著乎竹帛[zhù hū zhú bó]
【解釋】著:寫作;竹帛:竹簡和絹。在竹簡和絹上寫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績等寫入書中。
【出處】《呂氏春秋·仲春紀》:“孫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為故,故使莊王功跡著乎竹帛,傳乎后世。”
【第7句】:情見乎言[qíng jiàn hū yán]
【解釋】情感表現在言辭當中。同“情見乎辭”。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謂為信然”裴松之注:“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
【第8句】:忘乎所以[wàng hū suǒ yǐ]
【解釋】指因過分興奮或得意而忘了應有的舉止。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夫人傾身配奉,忘其所以。”
【示例】他剛取得一點成績就忘乎所以,目中無人了。
【第9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shén ér míng zhī,cún hū qí rén]
【解釋】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奧妙,在于各人的領會。
【出處】《易·系辭上》:“紀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示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7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諸公隨時留心,慢慢的學罷了。”
【第10句】:迥乎不同[jiǒng hū bù tóng]
【解釋】形容差別很大,完全不一樣。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回:“我們所彈的曲子,一人彈與兩人彈,迥乎不同。”
【示例】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條件迥乎不同。 ——翦伯贊《內蒙訪古》
【第11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yùn yòng zhī miào,cún hū yī xīn]
【解釋】存乎:在于。意思是擺好陣勢以后出戰,這是打仗的常規,但運用的巧妙靈活,全在于善于思考。指高超的指揮作戰的藝術。
【出處】《宋史·岳飛傳》記載,岳飛對宗澤說:“陣而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示例】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妙”,我們叫做靈活性,這是聰明的指揮員的出產品。 ——毛澤東《論持久戰》
【第12句】:情見乎詞[qíng jiàn hū cí]
【解釋】情感表現在言辭當中。同“情見乎辭”。
【出處】鄒韜奮《變了什么花樣?》:“陳先生素來愛護《生活》的誠意,情見乎詞。”
【第13句】:儼乎其然[yǎn hū qí rán]
【解釋】十分嚴肅正經的樣子。帶有諷刺意味。
【出處】魯迅《偽自由書·文學上的折扣》:“刊物上登載一篇儼乎其然的像煞有介事的文章,我們就知道字里行間還有看不見的鬼把戲。”
【示例】聽起來,那人坐在或站在正對面,儼乎其然地審問他。 ——孔厥《新兒女英雄續傳》
【第14句】:眇乎小哉[miǎo hū xiǎo zāi]
【解釋】眇:微小;乎、哉:感嘆語氣詞。感嘆十分微小。
【出處】《莊子·德充符》:“眇乎小哉!所以屬于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
【第15句】:斷乎不可[duàn hū bù kě]
【解釋】斷乎:果斷的樣子;可:可以,能夠。指堅決或絕對不能。
【出處】魯迅《隨感錄》:“如何掃除?萬萬不能,也斷乎不可!”
【第16句】:不易乎世[bù yì hū shì]
【解釋】易:變。不因世道的改變而改變操守。
【出處】《周易·乾》:“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
【第17句】:戛戛乎其難矣[jiá jiá hū qí nán yǐ]
【解釋】戛戛:困難的樣子。形容極其困難。
【出處】唐·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示例】如此行政,以應付二十世紀之現代戰爭,實戛戛乎其難矣。 ——鄒韜奮《抗戰以來·三談抗日各黨派對憲政的要求》
【第18句】:超乎尋常[chāo hū xún cháng]
【解釋】在合理或可以接受的限度以外,極不公平、極粗魯或極不正義。
【示例】這件事情的影響超乎尋常。
【第19句】:眇乎其小[miǎo hū qí xiǎo]
【解釋】眇:微小。形容非常微小。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德充符》:“眇乎小哉!所以屬于人也。”
【第20句】:難乎為情[nán hū wéi qíng]
【解釋】指情面上過不去。同“難以為情”。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絳妃》:“斯時也,傷春者有難乎為情之怨,尋勝者作無可奈何之歌。”
【示例】我自己覺得有點難乎為情。 ——郭沫若《南京印象》
【第21句】:神乎其技[shén hū qí jì]
【解釋】形容技藝或手法十分高明。
【出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一回:“他仗著這個法子去拐騙金銀,又樂得人人甘心被他拐騙,這才是神乎其技呢!”
【示例】叫他們搞農藝,卻要他們像一個終歲勤勞的農民;叫他們演戲,卻要他們像一個神乎其技的明星,自然只有失望了。 ——葉圣陶《倪煥之》十七
【第22句】:攻乎異端[gōng hū yì duān]
【解釋】《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出處】既是儒流,讀圣賢之書,焉有~之理。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四回
【示例】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約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攻乎異端,歸之正義。”
【第23句】:取法乎上[qǔ fǎ hū shàng]
【解釋】取法:取為法則。比喻效仿于高超、精湛的學識、技藝等。
【出處】唐·李世民《帝范》:“汝當更求古之哲王以為師,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為下。”
【示例】詩宗韓、杜、蘇三家,自是取法乎上之意。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卷一百二十九
【第24句】:知出乎爭[zhì chū hū zhēng]
【解釋】智:同“智”;爭:斗爭。聰明才智是在反復斗爭中鍛煉出來的。比喻智慧來源于實踐。
【出處】《莊子·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
【第25句】:神乎其神[shén hū qí shén]
【解釋】神:神妙;乎:語助詞,表感嘆。神秘奇妙到了極點。形容非常奇妙神秘。
【出處】《莊子·天地》:“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示例】向日聞得古人有“袖占一課”之說,真是神乎其神。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五回
【第26句】:慨乎言之[kǎi hū yán zhī]
【解釋】慨:感慨。形容非常有感觸地談論某事。
【出處】清·柴萼《梵天廬從錄》:“廬山僧光熊哭兄詩云:'身經刀過頭方貴,尸不泥封骨始香。’沈著痛快,慨乎言之。”
【示例】管他死得值與不值,該與不該,誰還忍心批評他的是非得失呢?慨乎言之!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二十一回
【第27句】:出乎意料[chū hū yì liào]
【解釋】指出人意料。
【出處】毛澤東《<共產黨人>發刊詞》:“準備對付可能的突然事變,使黨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變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損失。”
【示例】老朋友勸他出去一下調理也好,出乎意料的是學校竟然不準。 ——吳晗《清華雜議》
【第28句】:瞠乎后矣[chēng hū hòu yǐ]
【解釋】瞠:瞪眼。在別人后面干瞪眼,追趕不上。
【出處】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錢大昕》:“即賈逵、服虔亦瞠乎后矣,況不及賈服者哉。”
【第29句】:出乎預料[chū hū yù liào]
【解釋】指出人意料。
【出處】柯云路《三千萬》:“白莎輕微地一怔,她對丁猛的平淡反應出乎預料。”
【示例】這件事我真出乎預料。
【第30句】:確乎不拔[què hū bù bá]
【解釋】剛強堅決,不可動搖。
【出處】《周易·乾》:“確乎其不可拔。”
【示例】不以富貴妨其道,不以隱約易其心,確乎不拔,浩然自守。 ——唐·韓愈《顏子不貳過論》
【第31句】:出乎意表[chū hū yì biǎo]
【解釋】指出于意料之外。
【出處】魯迅《彷徨·傷逝》:“我想只要離開這里,子君便如還在我的身邊;至少,也如還在城中,有一天,將要出乎意表地訪我,像住在會館時侯似的。”
【第32句】:取法乎上,僅得乎中[qǔ fǎ hū shàng,jìn dé hū zhōng]
【解釋】取上等的為準則,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出處】語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示例】清·李漁《凰求鳳·籌婚》:“古語說得好,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要選第一等的才郎,到其間只好得個中平之婿。”
【第33句】:卓乎不群[zhuó hū bù qún]
【解釋】指超出常人。
【出處】金·王若虛《揖翠軒賦》:“意其勁挺堅確,卓乎不群,舉世皆怯而我獨勇,眾人既屈而我獨伸。”
【第34句】:難乎其難[nán hū qí nán]
【解釋】指非常困難。
【出處】清·秋瑾《致秋譽章書》:“交人必于貧賤交以恩誼,則后日必收其效果;若于富貴時交人,及望富貴照拂,則難乎其難。”
【示例】但一說到辦法,就是難乎其難。 ——曾樸《孽海花》第25回
【第35句】:情見乎辭[qíng xiàn hū cí]
【解釋】見:通“現”;乎:于。情感表現在言辭當中。
【出處】《易·系辭下》:“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功業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
【示例】若夫制作之文,所以彰往考來,情見乎辭。 ——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
【第36句】:行過乎恭[xíng guò hū gōng]
【解釋】行:所作所為;乎:相當“于”。所作所為過于恭敬。指恭敬過度
【出處】《周易·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第37句】:難乎為繼[nán hū wéi jì]
【解釋】難于繼續下去。
【出處】《禮記·檀弓上》:“孔子曰:'哀則哀矣,而難為繼也。’”
【示例】現在則相反,除糧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柴菜錢,還是難乎為繼。 ——毛澤東《井岡山上的斗爭》
【第38句】:出乎意外[chū hū yì wài]
【解釋】用于意想、預料之外。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不想姑娘鬧了個皮子,蔫蔫兒的受了,自己倒出乎意外,一時抓不著話岔兒。”
【示例】幾天之后,果然遇見了,在他們可算是出乎意外了。 ——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三
【第39句】:無乎不可[wú hū bù kě]
【解釋】猶無可無不可。指聽任。
【出處】魯迅《彷徨·在酒樓上》:“他們的老子要他們讀這些;我是別人,無乎不可的。”
【第40句】:忘乎其形[wàng hū qí xíng]
【解釋】猶忘形。形容得意或興奮得失去常態。
【出處】郭沫若《高漸離》第五幕:“秦始皇已忘乎其形,愈搖動其身體,愈向高漸離身旁走去。”
【第41句】:知恥近乎勇[zhī chǐ jìn hū yǒng]
【解釋】知道羞恥,已經接近了勇敢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第42句】:之乎者也[zhī hū zhě yě]
【解釋】這四個字都是文言虛詞,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出處】宋·文瑩《湘山野錄》:“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示例】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第43句】:智出乎爭[zhì chū hū zhēng]
【解釋】爭:斗爭。聰明才智是在反復斗爭中鍛煉出來的。比喻智慧來源于實踐。
【出處】《莊子·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
【第44句】:浩乎無際[hào hū wú jì]
【解釋】廣大沒有邊際。
【示例】在這浩乎無際的大荒漠里,他幾乎絕望了。
【第45句】:於乎哀哉[wū hū āi zāi]
【解釋】於乎:文言嘆詞;哉:語助詞。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出處】《詩經·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
【示例】亂世惡善,不此聽也,於乎哀哉,不得成也。 ——戰國·荀況《荀子·樂論》
【第46句】:滿口之乎者也[mǎn kǒu zhī hū zhě yě]
【解釋】滿口文言詞語。指人物的書呆子氣。
【出處】魯迅《吶喊·孔乙己》:“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示例】你不要滿口之乎者也,別人聽不懂。
【第47句】:行乎富貴[xíng hū fù guì]
【解釋】行:所作所為。指所作所為符合富貴的身份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第48句】:之乎也者[zhī hū yě zhě]
【解釋】這四個字都是文言虛詞,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出處】唐·盧言《盧氏雜說》:“公何會,豈是助語,共之乎者也何別?”
【示例】見了王德、王仁,之乎也者了一頓,便叫過幾個管事家人來吩咐。(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
【第49句】:瞠乎其后[chēng hū qí hòu]
【解釋】瞠:瞪著眼看;其:代詞,他。在別人后面干瞪眼趕不上。形容遠遠落在后面。
【出處】《莊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后矣。”
【示例】乾隆朝的“十全武功”固然瞠乎其后,就是康熙朝的平三藩之亂,論規模、論艱難,也都不如。 ——高陽《玉座珠簾》上冊
【第50句】:微乎其微[wēi hū qí wēi]
【解釋】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出處】《爾雅·釋訓》:“式微式微者,微微微者也。”
【示例】富庶的河套,是黃河所給的一點點它口里所吐出的,和被它所吞沒的比較起來,真是微乎其微了。 ——臧克家《毛主席向著黃河笑》
【第51句】:瞠乎后已[chēng hū hòu yǐ]
【解釋】瞠:瞪眼。在別人后面干瞪眼,追趕不上。
【出處】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經天緯地,專門名家,更瞠乎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