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憎”的成語(12個)
本文整理了憎愛分明、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神憎鬼厭等含“憎”的成語12個,其中“憎”開頭的成語1個,“憎”結尾的成語4個,“憎”在中間的成語7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憎”開頭的成語【第1句】:憎愛分明[zēng ài fēn míng]
【解釋】憎:恨。恨什么,愛什么,界限清楚,態度鮮明。
【出處】周恩來《向LeiF同志學習》題詞:“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
“憎”結尾的成語【第1句】:語言無味,面目可憎[yǔ yán wú wèi,miàn mù kě zēng]
【解釋】憎:厭惡。形容說話枯燥無味,面貌使人厭惡
【出處】巴金《談<秋>》:“她的確是一個'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女人。”
【第2句】:懷詐暴憎[huái zhà bào zēng]
【解釋】暴:顯露。心懷欺詐,外露憎恨。形容人陰險兇惡。
【出處】唐·柳宗元《送薛存義序》:“訟者平,賦者均,老弱無懷詐暴憎。”
【第3句】:老物可憎[lǎo wù kě zēng]
【解釋】老物:罵人的話;憎:十分可惡。指令人憎惡的人。
【出處】《晉書·宣穆張皇后傳》:“帝嘗臥疾,后往省病。帝曰:'老物可憎,何煩出也。’”
【第4句】:面目可憎[miàn mù kě zēng]
【解釋】憎:厭惡。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厭惡。
【出處】唐·韓愈《送窮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
【示例】士人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
“憎”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神憎鬼厭[shén zēng guǐ yàn]
【解釋】憎:憎恨;厭:討厭。連鬼神都討厭。形容十分讓人憎恨討厭。
【出處】他這樣做落得個~的下場。
【示例】他這樣做落得個神憎鬼厭的下場
【第2句】:鷹化為鳩,猶憎其眼[yīng huà wéi jiū,yóu zēng qí yǎn]
【解釋】鳩:鴿子一類的鳥;憎:憎恨。即使老鷹變成了鳩鳥,眾鳥仍然討厭其眼睛。比喻外表雖然有所改變,但改變不了其兇惡本性。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雖陽和布氣,鷹化為鳩,至于識者,猶憎其眼。”
【第3句】:文章憎命[wén zhāng zèng mìng]
【解釋】憎:厭惡。文章厭惡命運好的人。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出處】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示例】見是如此,不禁氣憤填膺,不怪自己錯了韻,反罵主司去取不公,嘆自己文章憎命。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
【第4句】:文章憎命達[wén zhāng zēng mìng dá]
【解釋】憎:恨,厭惡;達:顯達。文章厭惡命運好的人。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出處】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第5句】:盜憎主人[dào zēng zhǔ rén]
【解釋】主人:物主。盜賊憎恨被他所盜竊的物主。比喻邪惡的人憎恨正直的人。
【出處】《左傳·成公十五年》:“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難。”
【示例】逆胡挑釁,興此大獄,盜憎主人,固亦其所。 ——清·章炳麟《獄中答新聞報》
【第6句】:愛憎分明[ài zēng fēn míng]
【解釋】憎:恨。愛和恨的立場和態度十分鮮明。
【出處】續范亭《延安五老》詩:“愛憎分明是本色,疾惡如仇不寬恕。”
【示例】他一向是愛憎分明,疾惡如仇。
【第7句】:愛憎無常[ài zēng wú cháng]
【解釋】愛和恨的感情變化不定,叫人捉摸不透。
【出處】《資治通鑒·太宗明皇帝泰始元年》:“主上狂暴如此,禍亂不久,而一門受其寵任,萬物皆謂與之同心。且若人愛憎無常,猜忍特甚,不測之禍,進退難免。今因此眾力,圖之易于反掌。機會難值,不可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