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報國什么意思( 精忠報國成語解釋及典故)
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發(fā)!
前方到站:精忠報國。
典故
宣帝崩,劉昉、鄭譯等矯遺詔,以隋文帝為丞相,輔少主。之儀知非帝旨,拒而弗從。昉等草詔署記,逼之儀連署。之儀厲聲謂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沖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賢戚之內(nèi),趙王最長,以親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備受朝恩,當(dāng)思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儀有死而已,不能誣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儀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璽,之儀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將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
——《周書·顏之儀傳》
我們熟悉“精忠報國”的故事,說的是岳飛的母親在岳飛背上刺下這四個字。其實按史書記載,岳飛背上的四個字是“盡忠報國”,而這四個字最早出現(xiàn)于南北朝時北周的忠臣顏之儀的傳記中。
顏之儀出身名門,自幼博覽群書,很快步入仕途,因其直言勸諫而屢次受賞。北周宣帝在位時,時常驕縱,顏之儀秉持著為國盡忠之心,不斷勸諫,導(dǎo)致宣帝對他很不滿,甚至想殺了他。可是顏之儀在先帝時就有好名聲,宣帝也知道他誠實正直、從無私心,所以一直也沒有動手。
宣帝死后,劉昉、鄭譯等人偽造遺詔,讓楊堅做丞相,輔助少主。顏之儀一眼就看出這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絕聽從。劉昉等人擬好詔書,署名之后,逼迫顏之儀也署名。顏之儀厲聲對劉昉等人說:“主上去世,繼嗣之子年幼,朝廷大權(quán)應(yīng)該由才能杰出的宗族掌握。現(xiàn)在皇親之中,趙王年齡最大,以親以德來說,都應(yīng)該委以重任。你們備受皇恩,本應(yīng)想著盡忠報國,怎么能一下子就將朝政大權(quán)交給別人!之儀就算死,也不能欺騙先帝。”
劉昉等人知道他不屈服,于是替他署名,然后公布詔書。楊堅后來向顏之儀索要符璽,顏之儀說:“這是天子的信物,自有主人,做宰相的憑什么要?”楊堅大怒,下令殺掉他,但是因為他在民眾中聲望很高,最后只好把他貶到地方上去做官。
后來楊堅做了皇帝,就是隋文帝。他又把顏之儀提拔回朝堂,對他說:“危難時刻不怕犧牲,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不改變節(jié)操,古人都難做到,為什么你就做到了?”于是給顏之儀許多賞賜。
釋義
竭盡忠誠,為國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