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唱”的成語(43個)
本文整理了唱沙作米、淺斟低唱、吹唇唱吼等含“唱”的成語43個,其中“唱”開頭的成語5個,“唱”結(jié)尾的成語11個,“唱”在中間的成語27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唱”開頭的成語【第1句】:唱沙作米[chàng shā zuò mǐ]
【解釋】比喻以假亂真或以劣為優(yōu)。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賓白》:“予所謂多,謂不可刪逸之多,非唱沙作米、強鳧變鶴之多也。”
【第2句】:唱籌量沙[chàng chóu liáng shā]
【解釋】把沙當(dāng)做米,量時高呼數(shù)字。比喻安定軍心,制造假象來迷惑敵人。
【出處】《南史·檀道濟傳》:“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示例】那時同了你高飛遠走,他怎生奈何我?這叫做唱籌量沙的計。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七十二回
【第3句】:唱反調(diào)[chàng fǎn diào]
【解釋】發(fā)表完全對立的言論;采取對立的舉措。
【出處】向春《煤城激浪》:“后悔自己笨,一味的唱反調(diào)。”
【第4句】:唱高調(diào)[chàng gāo diào]
【解釋】發(fā)表似乎高明但脫離實際的論調(diào)或說得很好聽而不實際去做。
【出處】茅盾《茅盾選集·雷雨前》:“外邊樹梢頭的蟬兒卻在那里唱高調(diào):'要死喲!要死喲!’”
【示例】他習(xí)慣于唱高調(diào)。
【第5句】:唱對臺戲[chàng duì tái xì]
【解釋】過去,兩個戲班子為了搶生意,有時候會硐一時間演同樣的戲,稱為唱對臺戲。比喻采取與對方相對的行動,來反對或搞垮對方。
【出處】鄧小平《共產(chǎn)黨要接受監(jiān)督》:“毛主席說,要唱對臺戲,唱對臺戲比單干好。”
【示例】他特別喜歡唱對臺戲。
“唱”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淺斟低唱[qiǎn zhēn dī chàng]
【解釋】慢慢地喝酒,低低地歌唱。形容封建時代的士大夫消閑享樂的情狀。
【出處】宋·柳永《鶴沖天》詞:“忍把浮名,換了淺嘗低唱。”
【示例】這公則會闊論高談,那里知淺斟低唱。 ——元·戴善夫《風(fēng)光好》第二折
【第2句】:低吟淺唱[dī yín qiǎn chàng]
【解釋】低吟:低聲吟詠。淺唱小聲唱歌。形容小聲哼著抒情歌曲。也形容小蟲在夜里鳴唱。
【示例】小蟲在低吟淺唱,星星在眨眼,夜色十分迷人。
【第3句】:和而不唱[hé ér bù chàng]
【解釋】贊同別人的意見,不堅持自己的說法。
【出處】《莊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第4句】:一拉一唱[yī lā yī chàng]
【解釋】唱:唱和。一個人拉琴,另一個人唱和。比喻兩人互相配合,一個下面說話,另一個在旁幫腔。
【出處】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十八回:“你兩個一吹一唱,同謀同伙,硬要人的錢鈔,好沒來由。”
【第5句】:山吟澤唱[shān yín zé chàng]
【解釋】指山歌民謠。
【出處】明·吳承恩《〈留思錄〉序》:“夫兔人葛婦,不班于黼芾;山吟澤唱,無諧于律呂。”
【第6句】:引吭高唱[yǐn háng gāo chàng]
【解釋】吭:嗓子,喉嚨。喉嚨高聲歌唱。
【出處】王蕙玲《人間四月天》第二卷一:“一個叫花子又從后臺我來一根連響棍,邊敲邊唱。志摩也引吭高唱一曲英國民歌。”
【第7句】:鸞吟鳳唱[luán yín fèng chàng]
【解釋】鸞鳳鳴叫相和。比喻優(yōu)美的樂曲。
【出處】唐·白居易《王子晉廟》詩:“鸞吟鳳唱聽無拍,多似霓裳散序聲。”
【第8句】:文章絕唱[wén zhāng jué chàng]
【解釋】絕唱:指文藝創(chuàng)作所達到的空前造詣。形容文藝作品絕妙無比。
【出處】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伯夷傳·赤壁賦》:“太史公《伯夷傳》,蘇東坡《赤壁賦》,文章絕唱也。”
【第9句】:千古絕唱[qiān gǔ jué chàng]
【解釋】指從來少有的絕妙佳作。
【出處】明·李贄《與汪鼎甫書》:“所謂水中鹽味,可取不可得,是為千古絕唱,當(dāng)與古文遠垂不朽者也。”清·采蘅子《蟲鳴漫錄》卷二:“'茶龜’對'酒鱉’,真千古絕唱也。”
【示例】一物而兼三名,原不為奇,最難得都是疊韻。古人命名之巧,無出其右,這可算得千古絕唱了。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二回
【第10句】:一吹一唱[yī chuī yī chàng]
【解釋】吹:吹噓。唱:唱和。兩個人說話,互相幫襯。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二人一吹一唱,說得顏氏心中啞口無言,心下也生疑惑,委決不下,把一天歡喜,又變?yōu)槿f般愁悶。”
【第11句】:亢音高唱[gāng yīn gāo chàng]
【解釋】亢:喉嚨。放開喉嚨,高聲歌唱。
【出處】漢·傅毅《舞賦》:“動朱唇,紆清揚,亢音高唱,為樂之方。”
“唱”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吹唇唱吼[chuī chún chàng hǒu]
【解釋】形容喧鬧喊叫。
【出處】《南史·侯景傳》:“丑徒數(shù)萬,同共吹唇唱吼而上。”
【第2句】:雄唱雌和[xióng chàng cí hé]
【解釋】比喻相互附和。
【出處】唐·韓愈《司徒兼侍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盜連為群,雄唱雌和,首尾一身。”
【第3句】:夫唱婦隨[fū chàng fù suí]
【解釋】隨:附和。原指封建社會認為妻子必須服從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處。
【出處】《關(guān)尹子·三極》:“天下之理,夫者倡,婦者隨。”
【示例】春郎夫妻也各自默默地禱祝。自此上下和睦,夫唱婦隨。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第4句】:一唱眾和[yī chàng zhòng hè]
【解釋】和:呼應(yīng),附和。一人念頭唱,眾人附和。形容附和的人極多。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結(jié)和》:“人罷極而主不恤,國內(nèi)潰而上不知,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
【第5句】:一唱雄雞天下白[yī chàng xióng jī tiān xià bái]
【解釋】公雞一叫,天就亮了。形容東方破曉,長夜宣告結(jié)束。指真相大白
【出處】唐·李賀《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dāng)拿云,誰念幽寒坐鳴呃。”
【示例】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
【第6句】:窮唱渭城[qióng chàng wèi chéng]
【解釋】指窮的時候才唱《渭城曲》。
【出處】明·王世貞《藝苑厄言》:“貴后,不能復(fù)唱《渭城》。”
【示例】窮唱渭城的故事暗示人不能忘本。
【第7句】:男唱女隨[nán chàng nǚ suí]
【解釋】指女方必須附和男方。形容夫妻和睦。
【出處】《孔叢子·嘉言》:“十五許嫁而后從夫,是陽動而陰應(yīng),男唱而女隨之義也。”
【第8句】:更唱迭和[gēng chàng dié hé]
【解釋】①彼此唱和。②指相互以詩詞酬答。③指互相呼應(yīng)配合。
【出處】戰(zhàn)國·楚·宋玉《高唐賦》:“當(dāng)年邀游,更唱迭和,赴曲隨流。”清·錢泳《履園叢話·園林·逸園》:“太史之女曰蘊玉者,自號生香居士,亦能詩,與在山更唱迭和。”
【示例】陛下聽其所說,更訪于近臣,私相計會,更唱迭和,蔽惑聰明。 ——《舊唐書·裴度傳》
【第9句】:首唱義舉[shǒu chàng yì jǔ]
【解釋】唱:通“倡”,帶頭;義舉:正義的舉動。首先發(fā)動正義的行動。
【出處】《晉書·劉弘傳》:“詔惟令臣以散補空缺,然沐鄉(xiāng)令虞潭忠誠烈正,首唱義舉,舉善以教,不能者勸,臣輒特轉(zhuǎn)潭補醴陵令。”
【第10句】:狐唱梟和[hú chàng xiāo hè]
【解釋】梟:傳說中的惡鳥。比喻壞人互相勾結(jié)。
【出處】宋·王禹偁《杜伏威傳贊序》:“由是世充、建德、黑闥、武周之輩,狐唱梟和,蝟芒而來。”
【示例】奸臣們狐唱梟和,弄得仁宗六神無主
【第11句】:高唱入云[gāo chàng rù yún]
【解釋】原形容歌聲嘹亮,直上云霄,后也形容一種論調(diào)或消息社會上傳說很盛。
【出處】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一:“后宮齊首高唱,聲入云霄。”
【示例】拔起千仞,高唱入云,瑕隙尚不易見。 ——清·譚嗣同《致劉淞芙書》
【第12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dào shén me shān shàng chàng shén me gē]
【解釋】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變化而做出相應(yīng)的變化。
【出處】毛澤東《反對黨八股》:“俗話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辦理,文章和演說也是這樣。”
【第13句】:更唱疊和[gēng chàng dié hé]
【解釋】指相互以詩詞酬答。同“更唱迭和②”。
【出處】明·宋濂《寄和右丞溫迪罕詩卷序》:“吾昔在中州文物府中更唱疊和者,為何如耶?”
【第14句】:此唱彼和[cǐ chàng bǐ hè]
【解釋】彼:那里。這里唱,那里隨聲附和。比喻互相呼應(yīng)。
【出處】清·陳田《明詩紀事·己簽序》:“與前七子隔絕數(shù)十年,而此唱彼和,聲應(yīng)氣求,若出一軌。”
【示例】當(dāng)下此唱彼和,無不贊成。 ——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第九回
【第15句】:你唱我和[nǐ chàng wǒ hé]
【解釋】和: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體裁和韻腳來寫作詩詞。①指用詩詞相互酬答。②指雙方意見相同,互相支持。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日日的吟詩作賦,你唱我和。”
【示例】一時便有許多同類,你唱我和。 ——《照世杯·百和坊將天作有》
【第16句】:一唱百和[yī chàng bǎi hé]
【解釋】形容附和的人極多。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五回:“哪一個不是宋詩呢?那也是承了乾嘉極盛之后,不得不另辟蹊徑,一唱百和,自然的成了一時風(fēng)氣了。”
【示例】項掛百八念珠,手執(zhí)九龍錫杖,一唱百和,宣卷譚空,鐃鈸鐘鼓,聲喧若沸。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五十二回
【第17句】:一唱三嘆[yī chàng sān tàn]
【解釋】一個人領(lǐng)頭唱,三個人和著唱。原指音樂和歌唱簡單而質(zhì)樸。后轉(zhuǎn)用來形容詩婉轉(zhuǎn)而含義深刻。
【出處】《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嘆,有遺音者矣。”《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
【示例】長篇小字遠相寄,一唱三嘆神凄楚。 ——宋·蘇軾《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詩
【第18句】:低唱淺斟[dī chàng qiǎn zhēn]
【解釋】低唱:輕柔地歌唱;斟:喝酒。聽人輕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飲酒。形容一種安樂自在的神態(tài)。
【出處】宋·無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學(xué)士,嘗買得黨太尉家故妓。過定陶,取雪水烹團茶,謂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銷金暖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示例】詩難詠,畫怎描,欠漁翁玉蓑獨釣。低唱淺斟金帳曉,勝烹茶黨家風(fēng)調(diào)。 ——元·盧摯《壽陽曲》
【第19句】:一唱一和[yī chàng yī hè]
【解釋】一個先唱,一個隨聲應(yīng)和。原形容兩人感情相通。現(xiàn)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應(yīng)。
【出處】《詩經(jīng)·鄭風(fēng)·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示例】自此一唱一和,漸漸情熟,往來不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第20句】:彼唱此和[bǐ chàng cǐ hè]
【解釋】比喻一方倡導(dǎo),另一方效仿。
【出處】《明史·劉世龍傳》:“仕者日壞于上,學(xué)者日壞于下,彼唱此和,靡然成風(fēng)。”
【第21句】:隨者唱喁[suí zhě chàng yáng]
【解釋】喁:應(yīng)和的聲音。形容后者附和前者。
【出處】《莊子·齊物論》:“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第22句】:低唱淺酌[dì chàng qiǎn zhuó]
【解釋】低唱:輕柔地歌唱;酌:飲酒。聽人輕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飲酒。形容一種安樂自在的神態(tài)。
【出處】元·關(guān)漢卿《望江亭》第三折:“則這今晚開筵,正是中秋令節(jié)。只合低唱淺酌,莫待他花殘月缺。”
【第23句】:雄雞一唱天下白[xióng jī yī chàng tiān xià bái]
【解釋】比喻人民開始了新的生活。
【出處】唐·李賀《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
【第24句】:君唱臣和[jūn chàng chén hè]
【解釋】唱:歌唱,吟詠;和:應(yīng)和。形容臣子緊緊遵循君主的旨意辦事。
【出處】《晏子外編》:“君唱臣和,教之隆也。”
【示例】君唱臣和,君先臣隨。 ——東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
【第25句】:千人唱,萬人和[qiān rén chàng,wàn rén hè]
【解釋】和:應(yīng)聲隨唱。領(lǐng)唱的人多,應(yīng)聲隨唱的人更多。形容響應(yīng)的人極多。
【出處】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千人唱,萬人和。山林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
【示例】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巴俞宋蔡,淮南千遮,文成顛歌,族居遞奏,金鼓迭起。 ——唐·歐陽洵《藝文類聚》卷六十六
【第26句】:塤唱篪應(yīng)[xūn chàng chí yìng]
【解釋】塤:土制樂器,形如雞蛋,有六孔;篪:竹管樂器,像笛子,有八孔。舊時比喻兄弟和睦。
【出處】宋·葉適《國子祭酒贈寶謨閣待制李公墓志銘》:“公義順而理和,塤唱篪應(yīng),璋判圭合,得于自然。”
【第27句】:首唱義兵[shǒu chàng yì bīng]
【解釋】唱:通“倡”,帶頭;兵:戰(zhàn)斗。首先發(fā)動正義的戰(zhàn)爭。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荀彧傳》:“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