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翦”的成語(9個)
本文整理了翦爪斷發(fā)、茅茨不翦、討惡翦暴等含“翦”的成語9個,其中“翦”開頭的成語3個,“翦”結(jié)尾的成語1個,“翦”在中間的成語5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翦”開頭的成語【第1句】:翦爪斷發(fā)[jiǎn zhǎo duàn fà]
【解釋】翦:同“剪”。原指古人占卜祭祀時剪掉頭發(fā),斷掉腳趾來代替身體作犧牲品。后用以表示用極為虔誠的方法祈雨。
【出處】《尚書大傳》卷二:“湯乃剪爪斷發(fā),自以為牲,而禱于桑林之社,而雨大至,方數(shù)千里。”
【第2句】:翦紙招魂[jiǎn zhǐ zhāo hún]
【解釋】翦:同“剪”。剪紙為幡,為受驚者、病人或死去的人召喚魂靈。這是一種迷信習(xí)俗。
【出處】唐·杜甫《彭衙行》:“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
【示例】翦紙招魂,采蘅設(shè)祭。 ——清·頤道居士《湘煙小錄·紫湘誄》
【第3句】:翦草除根[jiǎn cǎo chú gēn]
【解釋】翦:“剪”的異體字,割斷。割草要把草根徹底除掉。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后患。
【出處】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潮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示例】他若不來,你卻莫怪,他若來了,定與你翦草除根。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8回
“翦”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茅茨不翦[máo cí bù jiǎn]
【解釋】茅茨:茅屋;翦:修飾。用茅草覆蓋屋頂,而且沒有修剪整齊。形容生活簡陋儉樸。
【出處】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示例】茅茨不翦,易層巢于故事。 ——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
“翦”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討惡翦暴[tǎo è jiǎn bào]
【解釋】征討和剪除兇惡殘暴的勢力。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夫討惡翦暴必聲其罪,宜先分裂,奪其土地,使土民之心,各知所歸。”
【第2句】:文身翦發(fā)[wén shēn jiǎn fā]
【解釋】常用以指較落后地區(qū)的民俗。同“文身斷發(fā)”。
【第3句】:鏤脂翦楮[lòu zhī jiǎn chǔ]
【解釋】雕刻油脂,剪裁楮葉。比喻徒勞無益。
【出處】清·何紹基《〈使黔草〉自序》:“其人之無成,浮務(wù)文藻,鏤脂翦楮,何益之有?”
【第4句】:右翦左屠[yòu jiǎn zuǒ tú]
【解釋】指殲滅凈盡。
【第5句】:茅茨不翦,采椽不斫[máo cì bù jiǎn,cǎi chuán bù zhuó]
【解釋】茅茨:用茅草覆蓋的屋;翦:修飾;采椽:用櫟木或柞木做椽子;斫:砍削。形容住房質(zhì)樸簡陋。
【出處】《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