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泰”的成語大全(81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泰山北斗、神融氣泰、人心齊,泰山移等含“泰”的成語81個,其中“泰”開頭的25個,“泰”結尾的22個,“泰”在中間的34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泰”開頭的成語
【第1句】:泰山北斗[tài shān běi dǒu]
【解釋】泰山:東岳,在山東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出處】《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示例】五兄夢中題孔子廟欞星門柱聯有“泰山北斗,景星慶云”之語,敬意如此者,士之望、人之瑞,一代不過數人。 ——清·惲敬《答姚秋農書》
【第2句】:泰山可倚[tài shān kě yǐ]
【解釋】有如泰山一樣可以倚靠。形容有強有力的靠山。
【出處】清·鄭志鴻《常語尋源》卷下:“人以國忠為泰山可倚,吾視之如冰山耳,若皎日既升,得無失所恃乎?”
【第3句】:泰阿倒持[tài ē dào chí]
【解釋】倒拿著劍,把劍柄給別人。比喻把大權交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
【出處】《漢書·梅福傳》:“至秦則不然,張誹謗之罔,以為漢驅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第4句】:泰來否往[tài lái pǐ wǎng]
【解釋】否、泰:《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盡頭。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
【出處】《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周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時過于期,否終則泰。”
【示例】可正是樂極生悲,今日個泰來否往。 ——元·宮大用《范張雞黍》
【第5句】:泰來否極[tài lái pǐ jí]
【解釋】否、泰:《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盡頭。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
【出處】《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周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時過于期,否終則泰。”
【示例】樂往必百萬生,泰來猶否極。 ——唐·白居易《遣懷》詩
【第6句】:泰極生否[tài jí shēng pǐ]
【解釋】指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好事會變成壞事。
【出處】《西游記》第九一回:“[你師父]泰極生否,樂盛成悲,今被妖邪捕獲。”
【第7句】:泰山其頹[tài shān qí tuí]
【解釋】舊時用于哀悼大家敬仰的人。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示例】學人文人同聲哀悼,'泰山其頹,哲人其萎’的成語。 ——葉圣陶《鄉里善人》
【第8句】:泰然處之[tài rán chǔ zhī]
【解釋】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處:處理,對待。形容毫不在意,沉著鎮定。
【出處】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爰初發跡,遘此顛沛,神情玄定,處之彌泰。”
【示例】老東山已松開孫若西,他平了平氣,眼睛半閉,泰然處之,穩立不動。 ——馮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二章
【第9句】:泰而不驕[tài ér bù jiāo]
【解釋】態度舒泰而不驕傲。也指有地位、有權勢后不驕傲。
【出處】《論語·堯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第10句】:泰山盤石[tai shān pán shí]
【解釋】比喻安定穩固。
【第11句】:泰然自若[tài rán zì ruò]
【解釋】自若:象平常一樣。不以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緊急情況下沉著鎮定,不慌不亂。
【出處】《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魯人有與曾參同姓者殺人,人告其母曰:'曾參殺人。’其母織自若也。”《金史·顏盞門都傳》:“有敵忽來,雖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示例】施天福坦率地注視鄭成功,泰然自若地搖頭。 ——華而實《漢衣冠》三
【第12句】: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tài shān bù cí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
【解釋】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出處】太平天國·洪秀全《原道醒世訓》:“是以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第13句】:泰山不讓土壤[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
【解釋】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出處】《史記·李斯無傳》:“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第14句】:泰極而否[tài jí ér pǐ]
【解釋】否、泰:《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盡頭。好的到了極點,壞的就來了。
【出處】《周易·本義》:“泰極而否。”
【示例】侍中以帳下生變聞,泰極而否,當歌而哭。 ——唐·劉禹錫《史公神道碑》
【第15句】:泰山磐石[tài shān pán shí]
【解釋】比喻安定穩固。
【出處】清·魏秀仁《花月痕》第50回:“我算什么,明相國不動聲色,卻出斯民于火熱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第16句】:泰然自得[tài rán zì dé]
【解釋】指身體感到不尋常的舒適的滿足。
【示例】她坐在那里顯得泰然自得。
【第17句】:泰山之安[tài shān zhī ān]
【解釋】像泰山一樣穩固。形容穩固、安定。
【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
【示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6回:“內安百姓,外撫四夷,勛加于王室,澤布于諸侯,國有泰山之安,君享無強之福。”
【第18句】:泰然居之[tài rán jū zhī]
【解釋】泰然: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樣子。形容處理事情不慌不忙、沉著鎮定或對待事情毫不在意。
【出處】宋·陳亮《王珪確論如何》:“太宗方奮然有運天下豪杰之心,使新進疊用事,而玄齡泰然居之,不以進退自嫌。”
【第19句】:泰山若厲[tài shān ruò lì]
【解釋】厲:“礪”的本字,磨刀石。泰山剝蝕得像一塊磨刀石那樣大。比喻時間久遠。
【出處】《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
【第20句】:泰山壓卵[tài shān yā luǎn]
【解釋】泰山壓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極大,強大的一方必然壓倒弱小的一方。
【出處】《晉書·孫惠傳》:“況履順討逆,執政伐邪,是烏獲摧冰,賁育拉朽,猛獸吞狐,泰山壓卵,因風燎原,未足方也。”
【示例】六軍之來,殄此丑夷,如泰山壓卵耳。 ——明·趙弼《何忠節傳》
【第21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
【解釋】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出處】清·張岱《岱志》:“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櫛沐甚凈。”
【第22句】:泰山壓頂[tài shān yā dǐng]
【解釋】泰山壓在頭上。比喻遭遇到極大的壓力和打擊。
【出處】明·賈鳧西《木皮詞·正傳》:“給了他個泰山壓頂沒有躲閃,把那助紂為虐的殺個凈,直殺的血流飄杵,堵了城門。”
【示例】一個棍起處似泰山壓頂,打下來舉手無措。(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六回)
【第23句】:泰山鴻毛[tài shān hóng máo]
【解釋】比喻輕重相差極大。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示例】因為這對她是無比重要的榮辱關頭,錯過這一刻,也許就死不成;就是死成了,泰山鴻毛之間,評價大不相同。 ——高陽《清官冊》第二章
【第24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dà]
【解釋】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出處】秦·李斯《上書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第25句】:泰山梁木[tài shān liáng mù]
【解釋】象泰山崩塌,梁木毀壞一樣。比喻偉人死亡。
【出處】《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染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示例】當此國基未固,人才消乏之秋,近者如斯,將誰與支撐危局?泰山梁木,同人等悲不自勝。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二十二回
“泰”結尾的成語
【第1句】:神融氣泰[shén róng qì tai]
【解釋】精神融和氣息通泰。
【出處】金·王若虛《四醉圖贊》:“漠乎其如忘其聲,茫乎其如忘其形,神融氣泰,無欲而無營,渺乎其如物之莫攖也。”
【第2句】:三陽開泰[sān yáng kāi tài]
【解釋】《周易》稱爻連的為陽卦,斷的為陰爻,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稱頌歲首或寓意吉祥。
【出處】《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宋史·樂志》:“三陽交泰,日新惟良。”
【示例】設此三羊,以應開泰之言,喚做“三陽開泰”,破解你師之否塞也。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一回
【第3句】:時亨運泰[shí hēng yùn tai]
【解釋】舊時指命運亨通。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二卷:“也是宋金時亨運泰,恰好有一只大船,因逆浪沖壞了舵,停泊于岸下修舵。”
【第4句】:身名兩泰[shēn míng liǎng tai]
【解釋】名譽、地位都安穩。形容生活舒泰。同“身名俱泰”。
【出處】南明·陳·周弘讓《與徐陵書薦方圓》:“吾荷朝恩,得安丘壑,身名兩泰,夫復奚言。”
【第5句】:運開時泰[yùn kāi shí tài]
【解釋】指時運吉利太平。
【出處】明·梁辰魚《浣紗記·宴臣》:“臺殿風微,山河氣轉,欣逢運開時泰。”
【第6句】:時通運泰[shí tōng yùn tài]
【解釋】泰:平安,安寧。指時運好,諸事順利。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且忍耐在家,俟時通運泰,必有發跡的分也。”
【第7句】:心安神泰[xīn ān shén tài]
【解釋】心神安寧,泰然自如。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一百回:“誦得久了,狄希陳口內常有異香噴出,惡夢不生,心安神泰。”
【第8句】:民安國泰[mín ān guó tài]
【解釋】泰:平安,安定。國家太平,人民安樂。
【出處】宋·吳自牧《夢梁錄·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
【示例】百姓每家家慶,慶道是民安國泰,法正官清。 ——元·宮大用《垂釣七里灘》第三折
【第9句】:否終則泰[pǐ zhōng zé tài]
【解釋】指閉塞到極點,則轉向通泰。
【出處】《易·雜卦》:“否泰,反其類也。”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時過于期,否終則泰。”
【示例】夫否終則泰,屯極則亨,若日月之回環,猶陰陽之報復。 ——南朝·陳·徐陵《為陳武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
【第10句】:持盈保泰[chí yíng bǎo tài]
【解釋】盈:盛滿;泰:平安。舊指在富貴極盛的時候要小心謹慎,避免災禍,以保持住原來的地位。
【出處】《詩經·大雅·鳧鷖》小序:“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
【示例】同時也怕是他自己的官階已經達到了使他要持盈保泰的時候。 ——郭沫若《少年時代·我的童年》
【第11句】:三陽交泰[sān yáng jiāo tai]
【解釋】常用以稱頌歲首或寓意吉祥。同“三陽開泰”。
【出處】《宋史·樂志》:“三陽交泰,日新惟良。”
【示例】三陽交泰產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
【第12句】:國安民泰[guó ān mín tài]
【解釋】安:安定;泰:平安。國家太平,人民安樂。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0回:“再拈信香一炷,愿今國安民泰,歲稔年和,三教興隆,四方寧靜。”
【第13句】:否終斯泰[pǐ zhōng sī tài]
【解釋】否:壞;泰:好,順利。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
【出處】南朝·梁·徐陵《為陳武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夫否終斯泰,屯極則亨,若日月之回環,猶陰陽之報復。”
【第14句】:去甚去泰[qù shèn qù tài]
【解釋】指做事不能太過分。
【出處】語出《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韓非子·揚權》:“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示例】惟靜惟默,澄神之極;去甚去泰,居物之外。 ——唐·姚元崇《口箴》
【第15句】:發跡變泰[fā jì biàn tài]
【解釋】指人升了官,發了財,志得意滿。
【出處】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說公案,皆是搏刀趕棒及發跡變泰之事。”
【示例】自他未曾發跡變泰的時節,也就是個鐵錚錚的好漢。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
【第16句】:否極而泰[pǐ jí ér tài]
【解釋】否、泰:64卦中的兩個卦名。指壞的到了盡頭就要好起來。
【出處】《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周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時過于期,否終則泰。”
【示例】不然,邢即否極而泰,亦惡能倉卒起樓閣、累巨金哉?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邢子儀》
【第17句】:心奓體泰[xīn chǐ tǐ tài]
【解釋】奓:通“侈”,放逸;泰:安泰。指養尊處優者心情放逸而身體舒泰。
【出處】漢·張衡《西京賦》:“有憑虛公子者,心奓體泰,雅好博古。”
【第18句】:否終復泰[pǐ zhōng fù tài]
【解釋】指厄運終結,好運轉來。
【出處】《晉書·庚亮傳》:“實冀否終而泰,屬運在今。”
【第19句】:否終而泰[pǐ zhōng ér tài]
【解釋】否:壞;泰:好,順利。壞運到了盡頭,好運就來了。
【出處】《晉書·庾亮傳》:“實冀否終而泰,屬運在今。”
【第20句】:否極生泰[pǐ jí shēng tài]
【解釋】否:壞;泰:好,順利。壞的達到極點,好的就來了。指厄運終了好運就來。
【出處】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一折:“幾時得否極生泰,看別人青云獨步立瑤階。”
【示例】你不要指望會立即出現否極生泰了。
【第21句】:保盈持泰[bǎo yíng chì tài]
【解釋】指保持安定興盛的局面。
【出處】參見“保泰持盈”。
【示例】因要保盈持泰,避免地中海的危機嚴重化而對意德有所讓步。 ——鄒韜奮《國際形勢與中國抗戰》
【第22句】:身名俱泰[shēn míng jù tai]
【解釋】名譽、地位都安穩。形容生活舒泰。
【出處】《晉書·石崇傳》:“崇(石崇)正色曰:'士當身名俱泰,何至甕牗哉!’”
【示例】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8回:“則上下猜疑盡釋,讒口無可置喙,身名俱泰,爵位永保,豈不善哉!”
“泰”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人心齊,泰山移[rén xīn qí,tài shān yí]
【解釋】只要大家一心,就能發揮出極大的力量。
【出處】王朔《一點正經沒有》:“人心齊泰山移螞蚱還有四兩肉一個蘿卜一個坑咱們怎么就不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呢?”
【示例】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我們一定能成功的。
【第2句】:穩若泰山[wěn ruò tài shān]
【解釋】形容象泰山一樣穩固,不可動搖。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卷一:“安如泰山,福喜屢臻。”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示例】而午門外站立著六只高大的馴象,由彩衣象奴牽引,每一闕門兩只,相向守門,紋絲不動,穩若泰山。 ——姚雪垠《李自成》第四卷第二十三章
【第3句】:挾泰山以超北海[xié tài shān yǐ chāo běi hǎi]
【解釋】挾:挾持,夾著;刱:超越,跨過。夾著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絕對辦不到的事。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第4句】:螞蟻搬泰山[mǎ yǐ bān tài shān]
【解釋】比喻人多力量大,可以創造奇跡。用作貶義指人自不量力。
【示例】我們學習上要有螞蟻搬泰山的精神。
【第5句】:安如泰山[ān rú tài shān]
【解釋】形容象泰山一樣穩固,不可動搖。
【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示例】在敵人的強大攻勢下,我軍陣地安如泰山。
【第6句】:穩如泰山[wěn rú tài shān]
【解釋】形容象泰山一樣穩固,不可動搖。
【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示例】武后恃有高關,又仗武氏弟兄驍勇,自謂穩如泰山,十分得意。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回
【第7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解釋】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出處】《鹖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示例】你們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僅僅因為一些小的失誤就全盤否定我們所取得的成就。
【第8句】:挈泰山以超江河[qiè tài shā yǐ chāo jiāng hé]
【解釋】超:跨過;挈:用手提著。用手提著泰山跨過大江大河。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出處】《墨子·兼愛下》:“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生民而來,未嘗有也。”
【第9句】:窮泰極侈[qióng tài jí chǐ]
【解釋】窮:極;泰:驕恣;侈:奢侈。極端奢侈,盡情享受,生活荒淫腐化。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歷十二年之延祚,故窮泰而極侈。”
【示例】于是幫官窮泰極侈,提閘之費,一處或至五十金,沿途莫不有所沾溉。 ——清·馮桂芬《致曾侯相書》
【第10句】:國泰民安[guó tài mín ān]
【解釋】泰:平安,安定。國家太平,人民安樂。
【出處】宋·吳自牧《夢梁錄·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
【示例】有一天,溝不臭,水又清,國泰民安享太平。 ——老舍《龍須溝》第一幕
【第11句】:倒持泰阿[dào chí tài ē]
【解釋】泰阿:寶劍名。倒拿著劍,把劍柄給別人。比喻把大權交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
【出處】《漢書·梅福傳》:“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示例】二子以愛姬示人,掇喪身之禍。所謂倒持泰阿,授人以柄。 ——宋·樂史《綠珠傳》
【第12句】:有眼不識泰山[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解釋】雖有眼睛,卻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示例】他有眼不識泰山,真是一個見識短淺的人。
【第13句】:一指蔽目,不見泰山[yī zhǐ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解釋】蔽:遮蓋;泰山:山名。一根手指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出處】謝覺哉《關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第14句】:驕泰淫泆[jiāo tai yín zhuàng]
【解釋】形容生活放縱奢侈,荒淫無度。同“驕奢淫逸”。
【出處】《東觀漢記·阜陵質王延傳》:“阜陵質王延,在國驕泰淫泆。”
【第15句】:重于泰山,輕于鴻毛[zhòng yú tài shān,qīng yú hóng máo]
【解釋】泰山:山名,在山東省,主峰海拔1524米;鴻毛:大雁的毛。形容意義重大或比大雁的毛還輕,指雙重價值
【出處】高曉聲《劉宇寫書》:“是的,劉宇要死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劉宇如果死了,究竟算泰山還是算鴻毛,只有天曉得。”
【第16句】:去泰去甚[qù tài qù shèn]
【解釋】泰、甚:過分。適可而止,不可過分。
【出處】語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示例】匪樸匪斵,去泰去甚。 ——晉·左思《魏都賦》
【第17句】:死重泰山[sǐ zhòng tài shān]
【解釋】比喻死得光榮。
【出處】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示例】不畏強御,忠肝瀝血。死重泰山,名光日月。 ——《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
【第18句】:否極泰至[pǐ jí tài zhì]
【解釋】否:壞;泰:好,順利。壞的達到極點,好的就來了。指厄運終了好運就來。指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
【出處】宋·蘇軾《量移廉州表》:“否極泰至,雖物理之常然;昔棄今收,豈罪余之敢望!”
【第19句】:重于泰山[zhòng yú tài shān]
【解釋】比泰山還要重。比喻人死得很有價值。也形容意義重大。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示例】子鮮之勢,重于泰山矣。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五回
【第20句】:否極泰來[pǐ jí tài lái]
【解釋】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
【出處】《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
【示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第21句】:一葉蔽目,不見泰山[yī yè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解釋】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出處】《鹖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示例】可是由于多年積習,內地漢人總是將滿洲部落看成遼東夷狄之邦,非腹心之患。正所謂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姚雪垠《李自成》第五卷第四章
【第22句】:安若泰山[ān ruò tài shān]
【解釋】形容極其平安穩固。同“安如泰山”。
【出處】《南史·梁紀下論》:“自謂安若泰山,算無遺策。”
【示例】夜宿丈人之館,安若泰山。 ——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七
【第23句】:捧土加泰山[pěng tǔ jiā tài shān]
【解釋】捧:兩手承托;加:增加。用手捧土增加泰山的高度。比喻不自量力。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八:“臣賜何敢甚言,尚慮不及耳!臣譽仲尼,譬猶兩手捧土而附泰山,其無益亦明矣;使臣不譽仲尼,譬猶兩手杷泰山,無損亦明矣。”
【第24句】:篤定泰山[dǔ dìng tài shān]
【解釋】像泰山那樣穩定。比喻有絕對把握,無須憂慮。
【出處】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那沒問題,包在我身上,篤定泰山。”
【示例】這點配件就篤定泰山可以完成。
【第25句】:保泰持盈[bǎo tài chì yíng]
【解釋】指保持安定興盛的局面。
【出處】《明史·孝宗紀贊》:“孝宗兒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
【示例】循劂端緒,則朝章國典,沿革人文,而懲前毖后,保泰持盈,胥可言外得之。 ——清·譚獻《<養古齋叢錄>序》
【第26句】:安于泰山[ān yú tài shān]
【解釋】比泰山還穩固。形容穩固而不可動搖。
【出處】《漢書·枚乘傳》:“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示例】煬帝不悟,自以為安于泰山,方率百萬之師而有事于遼,遼東之役未歸,而中國之難已起。 ——唐·陳子昂《諫政理書》
【第27句】:鴻毛泰岱[hóng máo tài dài]
【解釋】比喻輕重相差極大。同“鴻毛泰山”。
【出處】郭沫若《戰聲集·〈歸國雜吟〉之三》:“四十六年余一死,鴻毛泰岱早安排。”
【第28句】:否往泰來[pǐ wǎng tài lái]
【解釋】指厄運過去,好運到來。同“否去泰來”。
【出處】唐·林諤《石壁寺鐵彌勒像頌》:“否往泰來,圣作惠出。”
【示例】否往泰來,災生福過;考諸物理,斯為格言。 ——前蜀·杜光庭《胡璠尚書地綱醮詞》
【第29句】:不識泰山[bù shí tài shān]
【解釋】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示例】請原諒我有眼不識泰山。
【第30句】:鴻毛泰山[hóng máo tài shān]
【解釋】比喻輕重相差極大。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示例】若必選擇死所,而謂鴻毛泰山,輕重有異,則雖值當死之事,恐亦不能死矣。 ——章炳麟《敢死論跋語》
【第31句】:處之泰然[chǔ zhī tài rán]
【解釋】處:處理,對待;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若無其事的樣子。形容自理事情沉著鎮定。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出處】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爰初發跡,遘此顛沛,神情玄定,處之彌泰。”
【示例】大赤包聽出瑞宣的諷刺,而處之泰然,她尖聲的咯咯的笑了。 ——老舍《四世同堂》四十八
【第32句】:否極泰回[pǐ jí tài huí]
【解釋】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同“否極泰來”。
【出處】明·沈采《千金記·漏賊》:“想何年甚時,否極泰回,夫榮子貴。”
【第33句】:否去泰來[pǐ qù tài lái]
【解釋】指厄運過去,好運到來。
【出處】前蜀·韋莊《湘中作》詩:“否去泰來終可待,寒夜休唱《飯牛歌》。”
【第34句】:恩重泰山[ēn zhòng tài shān]
【解釋】恩情深厚,比泰山還重。
【出處】宋·劉攽《彭城集·次韻孫少述二首》:“君思重泰山,未有毫發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