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啟”的成語(25個)
本文整理了啟寵納侮、久蟄思啟、振聾啟聵等含“啟”的成語25個,其中“啟”開頭的成語4個,“啟”結尾的成語4個,“啟”在中間的成語17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啟”開頭的成語【第1句】:啟寵納侮[qǐ chǒng nà wǔ]
【解釋】指開寵端而招致侮慢。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元年》:“啟寵納侮,其此之謂也。”
【第2句】:啟瞶振聾[qǐ guì zhèn lóng]
【解釋】比喻喚醒糊涂與麻木不仁者。
【第3句】:啟羞興戎[qǐ xiū xīng róng]
【解釋】啟:開;戎:戰爭。因說話不謹慎而招致羞辱挑起事端。
【出處】清·吳趼人《俏皮話·手足》:“惟口終日無所事事,或大言不慚,或空談無補;甚或啟羞興戎,為全體之累。”
【第4句】:啟聵振聾[qǐ kuì zhèn lóng]
【解釋】聵:耳聾。使耳聾的人都受到振動和醒悟。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強大。
【出處】清·鄧顯鶴《鄒君墓志銘》:“居德善俗,啟聵振聾,儒者之效,匪徒言說。”
【示例】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要做啟聵振聾的工作。
“啟”結尾的成語【第1句】:久蟄思啟[jiǔ zhé sī qǐ]
【解釋】蟄:原指蟲冬眠,引申為長時間的休息。指經過長時間的休息又想出來活動。
【出處】明·劉基《郁離子》:“久臥思起,久蟄思啟,久懣思嚏,畜極則瀉,閟極則達,勢極則風,壅極則慟。”
【第2句】:狡焉思啟[jiǎo yān sī qǐ]
【解釋】指懷貪詐之心圖謀侵人之國。
【出處】《左傳·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啟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國蔑有?”
【第3句】:不憤不啟[bù fèn bù qǐ]
【解釋】憤:心里想弄明白而還不明白。啟:啟發。指不到學生們想弄明白而還沒有弄明白時,不去啟發他。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
【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示例】這時,我真正感受到了“不憤不啟”“不作不發”這八個字的含義。 ——許國慶《仍是“不寧靜”》
【第4句】:意前筆啟[yì qián bǐ qǐ]
【解釋】意:構思。指寫字畫畫,先構思成熟,然后下筆。
【出處】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
“啟”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振聾啟聵[zhèn lóng qǐ kuì]
【解釋】聵:耳聾。使耳聾的人都受到振動和醒悟。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強大。
【出處】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六章:“創辦一個《民心日報》,想在輿論方面,多做些振聾啟聵的工作。”
【第2句】:不遑啟處[bù huáng qǐ chǔ]
【解釋】沒有閑暇的時間過安寧的日子。指忙于應付繁重或緊急的事務。
【出處】《詩經·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四:“匹夫百畝一室,不遑啟處,無所移之也。”
【第3句】:發蒙啟滯[fā méng qǐ zhì]
【解釋】發蒙:啟發蒙昧;滯:不流通。啟發蒙昧,打通阻塞。
【出處】《宋書·武帝紀下》:“古之建國,教學為先,弘風訓世,莫當于此,發蒙啟滯,咸必之。”
【第4句】:承前啟后[chéng qián qǐ hòu]
【解釋】承:承接;啟:開創。承接前面的,開創后來的。指繼承前人事業,為后人開辟道路。
【出處】明·朱國禎《涌幢小品·曾有菴贈文》:“公承前草創,啟后規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示例】至于青年之急待攻擊,實較老年為尤甚,因為他們是承前啟后的橋梁,國家的絕續,全在他們肩上的。 ——魯迅《兩地書》一一
【第5句】:陽和啟蟄[yáng hé qǐ zhé]
【解釋】啟蟄:過冬的蟲豸開始活動。春天來了,過冬的蟲豸都活動了。比喻惡劣的環境過去,順利和美好的時光開始了。
【出處】《禮記·月令》:“東風解凍,蟄蟲始振。”《宋史·樂志》:“條風斯應,候歷維新。陽和啟蟄,呂物皆春。”
【第6句】:殷憂啟圣[yīn yōu qǐ shèng]
【解釋】殷:深。深切的憂患能啟發圣明。
【出處】晉·劉琨《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圣明。”
【示例】古有多難興國,殷憂啟圣,蓋事危則志銳,情苦則慮深,故能轉禍為福也。 ——《新唐書·張廷珪》
【第7句】:難以啟齒[nán yǐ qǐ chǐ]
【解釋】啟齒:開口。話很?a href='.com/baike/224/2728【第68句】:html' target='_blank' >閹黨隹凇?/p>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二回:“欲告慶父,而難于啟齒,乃于門外號啕大哭。”
【示例】大家也都如此主張。難的是這話由誰去說?誰也難以啟齒。 ——高陽《慈禧全傳》三十八
【第8句】:元戎啟行[yuán róng qǐ xíng]
【解釋】指大軍出發。
【出處】語本《詩·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示例】唐·柳宗元《劍門銘》:“鼖鼓一振,元戎啟行,取其渠魁,以為大戮。”
【第9句】:承上啟下[chéng shàng qǐ xià]
【解釋】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寫文章方面。
【出處】宋·張炎《詞源·制曲》:“思量頭如何起,尾如何結,方始選韻,而后述曲,最是過片不要斷了曲意,須要承上啟下。”
【示例】這兩段文字中應有幾句承上啟下的話。
【第10句】:光前啟后[guāng qián qǐ hòu]
【解釋】猶光前裕后。形容人功業偉大。
【出處】明·王九思《繡停針·壽康對山太史》套曲:“名已就,子亦有。鳳毛麟角,光前啟后。”
【第11句】:發蒙啟蔽[fā méng qǐ bì]
【解釋】發蒙:啟發蒙昧;蔽:蒙蔽。啟發蒙昧。
【出處】明·李贄《答李見羅先生書》:“發蒙啟蔽,時或未省,而退實沉思。”
【第12句】:難于啟齒[nán yǐ qǐ chǐ]
【解釋】啟齒:開口。話很難說出口。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22回:“欲告慶父,而難于啟齒,乃于門外號啕大哭。”
【示例】我難于啟齒,就只好放棄了。
【第13句】:承先啟后[chéng xiān qǐ hòu]
【解釋】繼承前代的,啟發后代的。
【出處】明·朱國禎《涌幢小品·曾有菴贈文》:“公承前草創,啟后規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示例】文中這句話起到了承先啟后的作用。
【第14句】:山公啟事[shān gōng qǐ shì]
【解釋】晉山濤為吏部尚書,凡選用人才,親作評論,然后公奏,時稱“山公啟事”。比喻公開選拔人才。
【出處】《晉書·山濤傳》:“濤所奏甄拔人物,各為題目,時稱山公啟事。”
【示例】人間只有稽延祖,最望山公啟事來。 ——唐·李商隱《贈宇文中丞》
【第15句】:款啟寡聞[kuǎn qǐ guǎ wén]
【解釋】款啟:見識狹小。形容學問淺、見識少。
【出處】《莊子·達生》:“今休,款啟寡聞之民也。”
【第16句】:繩先啟后[shéng xiān qǐ hòu]
【解釋】即承前啟后。指繼承前人事業,為后人開辟道路。
【出處】宋·岳飛《題許虎侯像》:“至德顯忠,繩先啟后。”
【第17句】:黜昏啟圣[chù hūn qǐ shèng]
【解釋】貶退昏庸,開啟圣明。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論》:“謝晦以佐命之功,當顧托之重,殷憂在日,黜昏啟圣,于社稷之計,蓋為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