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渙”的成語(13個(gè))
本文整理了渙然冰釋、收回成渙、人心渙漓等含“渙”的成語13個(gè),其中“渙”開頭的成語8個(gè),“渙”結(jié)尾的成語1個(gè),“渙”在中間的成語4個(gè),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渙”開頭的成語【第1句】:渙然冰釋[huàn rán bīng shì]
【解釋】渙然:流散的樣子;釋:消散。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huì)、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處】《老子》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
【示例】誤解和偏見并不能隨著時(shí)間的推移而渙然冰釋。
【第2句】:渙若冰釋[huàn ruò bīng shì]
【解釋】猶言渙然冰釋。形容疑慮、誤會(huì)、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處】《續(xù)資治通鑒·元順帝元統(tǒng)元年》:“澄(吳澄)答問亹亹,使人渙若冰釋。”
【第3句】:渙如冰釋[huàn rú bīng shì]
【解釋】猶言渙然冰釋。形容疑慮、誤會(huì)、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七十五:“久即下部血出,并鮮血片,便無痛苦,渙如冰釋。”
【第4句】:渙然冰消[huàn rán bīng xiāo]
【解釋】象冰凍遇熱似的一下子消融。多比喻疑團(tuán)、困難等很快消除。同“渙如冰釋”。
【出處】《中國近代文論選·論科學(xué)之發(fā)達(dá)可以辟舊小說之荒謬思想》:“準(zhǔn)此推之,以真理詰幻狀,以實(shí)驗(yàn)搗虛情,雖舉國若狂,萬人同夢,而迎刃以解,渙然冰消。”
【第5句】:渙發(fā)大號[huàn fā dà hào]
【解釋】猶言渙汗大號。指帝王號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復(fù)收。也指帝王發(fā)布號令。
【出處】唐·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罷息誅求,敦尚節(jié)儉,渙發(fā)大號,與人更新。”
【示例】渙發(fā)大號,申明舊章。 ——唐·柳宗元《代韋中丞賀元和大赦表》
【第6句】:渙汗大號[huàn hàn dà hào]
【解釋】①指帝王號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復(fù)收。②指帝王發(fā)布號令。
【出處】《易·渙》:“九五,渙汗其大號。”孔穎達(dá)疏:“人遇險(xiǎn)厄驚怖而勞,則汗從體出,故以汗喻險(xiǎn)厄也。九五處尊履正,在號令之中,能行號令以散險(xiǎn)厄者也。”
【示例】先帝誅逆表忠,渙汗大號。 ——清·錢謙益《故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石門許公合葬墓志銘》
【第7句】:渙爾冰開[huàn ěr bīng kāi]
【解釋】猶言渙然冰釋。形容疑慮、誤會(huì)、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處】南朝·梁·何炯《答釋法云書難范縝〈神滅論〉》:“鉆仰淵秘,渙爾冰開。”
【第8句】:渙若冰消[huàn ruò bīng xiāo]
【解釋】猶言渙然冰釋。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huì)、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處】南朝·梁·王瑩《答釋法云書難范縝〈神滅論〉》:“標(biāo)理明例,渙若冰消。”
“渙”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收回成渙[shōu huí chéng huàn]
【解釋】渙:渙汗。比喻君主發(fā)號施令,如汗出于身,難于收回。
【出處】宋·崔與之《辭免除兼太子侍講》:“欲望朝廷,特賜敷奏,收回成渙,改畀名流。”
“渙”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人心渙漓[rén xīn huàn lí]
【解釋】形容人心不齊。
【出處】《清史稿·錫良傳》:“似是而非,財(cái)力凋敝,人心渙漓,九年立憲,終恐為波斯之續(xù)。”
【示例】我們要好好治理一下人心渙漓的局面。
【第2句】:精神渙散[jīng shén huàn sàn]
【解釋】精神:神志,心神;渙散:分散,散漫。形容精神分散不集中。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第14卷:“精神渙散,離其躬身。”
【示例】他最近精神渙散,沒有生氣。
【第3句】:人心渙散[rén xīn huàn sàn]
【解釋】渙散:散漫,松懈。思想不統(tǒng)一。形容人心不齊。
【出處】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元紀(jì)·順帝至正二十四》:“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至天下騷動(dòng)。”
【示例】越國人心渙散,能否自立,尚未可知。 ——《清史稿·越南傳》
【第4句】:離析渙奔[lí xī huàn bēn]
【解釋】形容國家、集團(tuán)或組織分裂瓦解。同“離析分崩”。
【出處】明·宋濂《進(jìn)〈元史〉表》:“豐亨豫大之言,壹倡于天歷之世;離析渙奔之禍,馴致于至正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