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恤”的成語(29個)
本文整理了恤孤念苦、同惡相恤、振窮恤貧等含“恤”的成語29個,其中“恤”開頭的成語4個,“恤”結尾的成語4個,“恤”在中間的成語21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恤”開頭的成語【第1句】:恤孤念苦[xù gū niàn kǔ]
【解釋】救濟孤兒,關心窮苦人。
【出處】宋·吳自牧《夢梁錄·恤貧濟老》:“數中有好善積德者,多是恤孤念苦,敬老憐貧。”
【第2句】:恤老憐貧[xù lǎo lián pín]
【解釋】周濟老人,憐惜窮人。
【出處】元·劉時中《端正好·上高監司》:“恤老憐貧,視民如子,起死回生。”
【示例】恤老憐貧是人的基本美德。
【第3句】:恤近忽遠[xù jìn hū yuǎn]
【解釋】恤:憐惜;忽:疏忽。對自己親近的加以照顧,對不親近的就予以忽視。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八回:“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
【第4句】:恤孤念寡[xù gū niàn guǎ]
【解釋】救濟孤兒,關心寡婦。
【出處】宋·吳自牧《夢梁錄·恤貧濟老》:“數中有好善積德者,多是恤孤念苦,敬老憐貧。”
【示例】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4回:“乃齊天大圣,神通廣大,專秉忠良之心,與人間報不平之事,濟困扶危,恤孤念寡。”
“恤”結尾的成語【第1句】:同惡相恤[tóng wù xiāng xù]
【解釋】指對共同憎惡者,必相互援助以對付之。同“同惡相助”。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閔公元年》:“簡書,同惡相恤之謂也。”
【第2句】:殞身不恤[yǔn shēn bú xù]
【解釋】殞:犧牲;恤:顧惜。犧牲生命也不顧惜。
【出處】魯迅《記念劉和珍君》:“至于這一回……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沒有消亡的明證。”
【第3句】:人言不足恤[rén yán bù zú xù]
【解釋】人言:別人的議論;恤:憂慮。別人的議論不值得憂慮。形容不怕別人議論。
【出處】《左傳·昭公四年》:“禮義不愆,何恤于人言。”
【示例】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傳》
【第4句】:患難相恤[huàn nàn xiāng xù]
【解釋】恤:體恤,周濟。遇到患難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出處】《河南程氏文集》第11卷:“度鄉村遠近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恤,而奸偽無所容。”
“恤”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振窮恤貧[zhèn qióng xù pín]
【解釋】救濟貧窮的人。
【出處】《北史·魏紀四》:“壬寅,詔以旱故,命依舊雩祈,察理冤獄,掩胔埋骼,振窮恤寡。”
【示例】睦族敦舊,振窮恤貧,如恐不及。 ——《明史·王越傳》
【第2句】:矜貧恤獨[jīn pín xù dú]
【解釋】矜:憐憫;恤:周濟;獨:老年無子的人。憐憫救助貧苦和孤獨的人。
【出處】《魏書·高閭傳》:“甄忠明孝,矜貧恤獨,開納讜言,抑絕讒佞。”
【第3句】:振窮恤寡[zhèn qióng xù guǎ]
【解釋】救濟貧窮和無依靠的人。
【出處】《北史·魏紀四·孝明帝》:“壬寅,詔以旱故,命依舊雩祈,察理冤獄,掩胔埋骼,振窮恤寡。”
【第4句】:周窮恤匱[zhōu qióng xù kuì]
【解釋】接濟、救助鰥寡孤獨及其它貧困的人。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素鄙吝者,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財,少私寡欲,忌盈惡滿,周窮恤匱,赧然悔恥,積而能散也。”
【第5句】:敬老恤貧[jìng lǎo xù pín]
【解釋】老:年老的人。尊敬老人,憐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謹慈愛的美好品德。
【出處】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四折:“吾神又將小女桂花配與奇童為妻,則為你恤孤念寡,敬老憐貧,因此感動天地也。”
【示例】于是以文種治國政,以范蠡治軍旅,尊賢禮士,敬老恤貧,百姓大悅。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
【第6句】:赒窮恤匱[zhōu qióng xù kuì]
【解釋】赒:周濟,救濟;恤:撫恤;匱:缺乏,不足。接濟救助鰥寡孤獨及其他貧困的人。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少私寡欲,忌盈惡滿,赒窮恤匱。”
【第7句】:救災恤鄰[jiù zāi xù lín]
【解釋】恤:救濟。解救百姓的災難,解除周圍鄰國的禍患。后表示鄰國或鄰居間互相幫助的義務。
【出處】《左傳·僖公十三年》:“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
【示例】明公英名蓋世,仁義為懷,湘鄂壤地相接,救災恤鄰,古人所許,何乃自餒若是?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二十五回
【第8句】:不恤人言[bù xù rén yán]
【解釋】不管別人的議論。表示不管別人怎么說,還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出處】《舊唐書·裴度傳》:“大則以訏謨排禍難,小則以讜正匡過失,內不慮身計,外不恤人言,古人所難也。”
【示例】不恤人言誰則敢?可憐薄幸我何曾!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五回
【第9句】:安富恤窮[ān fù xù qióng]
【解釋】安定富有者,振濟貧苦者。指統治者治國安民之道。
【出處】《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示例】損不失富,優可賑窮,此乃古者安富恤窮之善經,不可舍也。 ——唐·陸贄《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六
【第10句】:嫠不恤緯[lí bù xù wěi]
【解釋】嫠:寡婦;恤:憂慮;緯:織布用的緯紗。寡婦不怕織得少,而怕亡國之禍。舊時比喻憂國忘家。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
【示例】嫠不恤其緯,憂天如杞人。 ——清·龔自珍《乞糴保陽》詩
【第11句】:救災恤患[jiù zāi xù huàn]
【解釋】恤:救濟。指解救他人或他方的災難禍患。
【出處】明·李贄《焚書·雜述·寒燈小話》:“今得人錢財,視同糞土,豈為謀王圖霸,用之以結客乎?抑救災恤患,而激于義之不能以己也?”
【示例】今焚戍谷伐宋,生事中原,此天授我以救災恤患之名也。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
【第12句】:憐貧恤老[lián pín xù lǎo]
【解釋】同情和體恤貧窮年老的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如今上了年紀,越發憐貧恤老的了。”
【示例】憐貧恤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
【第13句】:憐貧恤苦[lián pín xù kǔ]
【解釋】同情周濟窮苦的人。
【出處】明·屠隆《彩毫記·散財結客》:“此間有一李相公仗義,專一憐貧恤苦。”
【第14句】:體恤入微[tǐ xù rù wēi]
【解釋】形容對人照顧或關懷非常細心、周到。同“體貼入微”。
【出處】鄭觀應《盛世危言·女教》:“俄國特設教女收生院,凡胎前產后一切要癥,必須明白透澈,體恤入微。”
【第15句】:畏天恤民[wèi tiān xù mín]
【解釋】天:上天;恤:救濟。敬畏上天,救濟下民。古代維護封建統治的倫理觀念。
【出處】宋·蘇轍《欒城集·第四表許允批答二首》:“畏天恤民,本朕躬平日之志,避殿損膳,抑祖宗故事之常。”
【第16句】:憂國恤民[yōu guó xù mín]
【解釋】憂慮國事。憐恤百姓。
【出處】馮·徐干《中論·譴交》:“文書委于官曹,系囚積于囹圄,而不遑省也。詳察其為也,非欲憂國恤民,謀道講德也。”
【第17句】:愛民恤物[ài mín xù wù]
【解釋】恤:憐惜;物:自我以外的人或環境,指眾人。愛護和體恤百姓。舊用為對帝王、官吏的贊辭。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愚郡守玉殿生春》:“做官愛民恤物,今特佑汝。”
【第18句】:撫孤恤寡[fǔ gū xù guǎ]
【解釋】孤:孤兒;寡:寡婦。撫育孤兒,照顧寡婦。
【出處】明·王世貞《鳴鳳記·桑林奇遇》:“寧經行權,各有其時;撫孤恤寡,存乎一念。若非公孫杵臼,焉得趙氏孤兒。”
【第19句】:存恤耆老[cún xù qí lǎo]
【解釋】恤:救濟;存恤:慰問救濟;耆:古稱六十歲為耆;耆老:指年老的人。慰問救濟年老的人。
【出處】《三國志·魏志·呂蒙傳》:“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
【第20句】:順天恤民[shùn tiān xù mín]
【解釋】順應天意,體恤民眾。
【出處】《漢書·匈奴傳》:“朕與單于俱由此道,順天恤民,世世相傳,施之無窮,天下莫不咸嘉。”
【第21句】:安富恤貧[ān fù xù pín]
【解釋】恤:救濟。使富有的人安定,貧窮的人得到救濟。
【出處】《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示例】各國都應采取一些安富恤貧的措施,以保障社會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