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悶”的成語(21個)
本文整理了悶在鼓里、遁俗無悶、打悶葫蘆等含“悶”的成語21個,其中“悶”開頭的成語9個,“悶”結(jié)尾的成語9個,“悶”在中間的成語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悶”開頭的成語【第1句】:悶在鼓里[mèn zài gǔ lǐ]
【解釋】被包在鼓里面。比喻受人蒙蔽,對有關(guān)的事情一點兒也不知道。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坐井觀天,悶在鼓里,怎么行?”
【第2句】:悶悶不樂[mèn mèn bù lè]
【解釋】悶悶:心情不舒暢,心煩。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八回:“意欲棄布他往,卻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終日悶悶不樂。”
【示例】當(dāng)夜永清悶悶不樂,燈下披甲觀書。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八十六回
【第3句】:悶海愁山[mèn hǎi chóu shān]
【解釋】憂愁如山,苦悶似海。形容愁悶象山一樣大,象海一樣深,無法排遣。
【出處】元·施惠《幽閨記·三十二纓閨拜月》:“聽說罷姓名家鄉(xiāng),這情苦意切,悶海愁山將我心上撇,不由人不淚珠流血。”
【第4句】:悶嘴葫蘆[mèn zuǐ hú lú]
【解釋】不愛說話的人。
【示例】我不喜歡你這個悶嘴葫蘆。
【第5句】:悶葫蘆[mèn hú lú]
【解釋】比喻很難猜透而令人納悶的話或事情。
【出處】元·紀(jì)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好著我沉吟半晌無分訴,這畫的是徯幸殺我也悶葫蘆”。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八回:“這個鳥悶葫蘆教我如何猜得破?”
【示例】他們要早告訴了我,何苦叫我打這半天的悶葫蘆呢!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
【第6句】:悶聲不響[mēn shēng bù xiǎng]
【解釋】不言不語,一聲不響。
【出處】王朔《空中小姐》:“客人下光后,先出來了幾個飛行員,悶聲不響地走過。”
【示例】他悶聲不響,像一個悶葫蘆。
【第7句】:悶胡盧[mèn hú lú]
【解釋】比喻難以猜破的啞謎,或難以弄清楚的事情。
【出處】魯迅《彷徨·肥皂》:“這是什么悶胡盧,沒頭沒腦的。”
【第8句】:悶懷頓釋[mèn huái dùn shì]
【解釋】心中的憂慮、煩悶一下子就消失了。
【示例】聽了他的勸告,我已經(jīng)悶懷頓釋了。
【第9句】:悶悶不悅[mèn mèn bù yuè]
【解釋】悶悶:心情不舒暢,心煩;悅:愉悅。形容心情煩悶不快活。
【出處】明·郭勛《英烈傳》第24回:“'只可惜他落在別國,倒在此處做了對頭。奈何,奈何!’悶悶不悅,這也不題。”
【示例】惟蒯公悶悶不悅。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8卷
“悶”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遁俗無悶[dùn sú wú mèn]
【解釋】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同“遁世無悶”。
【出處】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遁俗無悶,因時有待。”
【第2句】:心煩意悶[xīn fán yì mèn]
【解釋】心煩:心情煩躁;意悶:思想雜亂。心思煩亂,不知怎樣才好。
【出處】戰(zhàn)國·楚·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fù)見,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
【示例】紫旒只管招呼朋友,卻不見有聲,有聲卻看得他十分清楚,不過心煩意悶,懶得招呼罷了。 ——清·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xiàn)狀》第一回
【第3句】:遁世無悶[dùn shì wú mèn]
【解釋】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
【出處】《易·乾》:“不成乎名,遁世無悶。”孔穎達疏:“謂逃遁避世,雖逢無道,心無所悶。”
【示例】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進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明·王守仁《傳習(xí)錄》卷下
【第4句】:消愁釋悶[xiāo chóu shì mèn]
【解釋】釋:解除。消除憂愁,排解郁悶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雜藝》:“彈棋亦近世雅戲,消愁釋憒,時可為之。”
【示例】而后者的文字往往頗覺新奇,值得引用,以消愁釋悶。 ——魯迅《偽自由書·后記》
【第5句】:消愁破悶[xiāo chóu pò mèn]
【解釋】消除憂愁,破除郁悶。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但觀其事跡原委,亦可消愁破悶。”
【第6句】:頭昏腦悶[tóu hūn nǎo mèn]
【解釋】猶言頭昏腦脹。
【出處】元·趙明道《斗鵪鶉·題情》套曲:“困騰騰頭昏腦悶。”
【示例】不才往常見人讀佛經(jīng),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無理之口頭禪,常覺得頭昏腦悶。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回
【第7句】:消愁解悶[xiāo chóu jiě mèn]
【解釋】消除憂愁,解除煩悶。
【出處】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搽旦云]我不和你撒賴撒癡的,斷了酒者![正末唱]教我斷消愁解悶甕頭香。”
【示例】隨時揀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悶。 ——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詩經(jīng)》
【第8句】:遁逸無悶[dùn yì wú mèn]
【解釋】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同“遁世無悶”。
【出處】南朝·梁·江淹《無為論》:“欲使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舒卷隨取,進退自然,遁逸無悶,幽居永貞,亦何榮乎?”
【第9句】:拉閑散悶[lā xián sàn mèn]
【解釋】說閑話,閑聊解悶。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五回:“拉閑散悶耍子而已。”
“悶”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打悶葫蘆[dǎ mèn hú lu]
【解釋】悶葫蘆:比喻難猜解而令人納悶的話或事情。指猜測令人納悶的話事事情。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仙姑》恐泄漏天要,便掩了卷冊,笑向?qū)氂竦溃?且隨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悶葫蘆。’”
【第2句】:散悶消愁[sàn mèn xiāo chóu]
【解釋】指通過消遣,解除愁悶。
【出處】元·高安道《哨遍·嗓淡行院》套數(shù):“待去歌樓作樂,散悶消愁,倦游柳陌戀煙花。”
【第3句】:愁山悶海[chóu shān mèn hǎi]
【解釋】憂愁如山,苦悶似海。形容愁悶象山一樣大,象海一樣深,無法排遣。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風(fēng),怎攬這場愁山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