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鷸”的成語(13個)
本文整理了鷸蚌相爭,漁人獲利、刺虎持鷸、蚌鷸爭衡等含“鷸”的成語13個,其中“鷸”開頭的成語10個,“鷸”結尾的成語1個,“鷸”在中間的成語2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鷸”開頭的成語【第1句】:鷸蚌相爭,漁人獲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huò lì]
【解釋】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
【示例】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這越發鷸蚌相爭,漁人獲利,外國乘勢誘脅,那瓜分政策,更是行所無事。”
【第2句】:鷸蚌相爭[yù bàng xiāng zhēng]
【解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處】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云陣。”
【第3句】:鷸蚌持爭,漁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釋】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第4句】:鷸蚌相斗[yù bàng xiāng dòu]
【解釋】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處】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要之蠻觸相爭,原無關于輕重,鷸蚌相斗,要自互有損傷。”
【第5句】:鷸蚌相持,漁人得利[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rén dé lì]
【解釋】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示例】這真叫做'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若是倪善繼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將家私平等分析,這千兩黃金,弟兄大家該五百兩,怎到得滕大尹之手? ——《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
【第6句】:鷸蚌相危[yù bàng xiāng wēi]
【解釋】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處】北齊·魏收《為東魏檄梁文》:“鷸蚌相危,我乘其弊。”
【第7句】:鷸蚌相持[yù bàng xiāng chí]
【解釋】《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都不相讓。漁翁來后把兩個都捉住。比喻雙方爭執兩敗俱傷,便宜第三者。
【出處】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二折:“權待他鷸蚌相持俱斃日,也等咱漁人含笑再中興。”
【示例】鷸蚌相持,自己漁人得利。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第8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釋】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
【示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留給我們的啟示意義深刻。
【第9句】:鷸蚌相持,漁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wēng dé lì]
【解釋】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蚌方出曝……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
【示例】我們要記住“鷸蚌相持,漁翁得利”的道理,不能讓他享漁人之利。
【第10句】: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zuò shōu yú wēng zhī lì]
【解釋】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處】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三回:“俟關中平定,據險養威,看他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也不為遲呢?”
“鷸”結尾的成語【第1句】:刺虎持鷸[cì hǔ chí yù]
【解釋】比喻待機行事,一舉兩得。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及《史記·張儀列傳》載:刺虎,戰國時,陳畛說秦惠王,引卞莊子刺虎為喻,先待齊楚交戰,乘其兩敗俱傷時進兵。持鷸,用“鷸蚌相持”之典。
【示例】臣是以反復于前代以蠻攻蠻之成效,而知刺虎持鷸,功在乘時。固不在勤天之力以求之也。 ——清·魏源《圣武記》卷六
“鷸”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蚌鷸爭衡[bàng yù zhēng héng]
【解釋】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都不相讓。漁翁來后把兩個都捉住。比喻雙方爭執兩敗俱傷,便宜第三者。
【出處】蔡寅《變鴉樓三十年詩征序》:“蚌鷸爭衡,魚龍曼衍,離奇變幻之局,孰有甚于近三十年者。”
【示例】我們都明白蚌鷸爭衡誰都是受害者。
【第2句】:蚌鷸相持[bàng yù xiāng chí]
【解釋】比喻雙方相爭,兩敗俱傷,徒使第三者得利。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翁得而并禽之。”
【示例】天方厭羌,內難屢起,權臣擅事,蚌鷸相持。 ——宋·秦觀《邊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