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掛”的成語大全(57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掛燈結彩、寸絲不掛、牽四掛五等含“掛”的成語57個,其中“掛”開頭的15個,“掛”結尾的5個,“掛”在中間的37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掛”開頭的成語
【第1句】:掛燈結彩[guà dēng jié cǎi]
【解釋】懸掛紅燈,系結彩綢。表示喜慶。
【出處】《蕩寇志》第一一六回:“到了那日,鼓樂喧天,掛燈結彩,說不盡那綿繡榮華,一段富貴。”
【示例】太平寨里的土豪、劣坤、地主、有錢人,那天晚上正在用農民租谷換來的錢,掛燈結彩,喝唒唱戲。 ——應修人《旗子的故事》
【第2句】:掛印懸牌[guà yìn xuán pái]
【解釋】懸:掛。高掛官印、告牌(舊時官府用以喻示下級或百姓的告示牌)。指擔任官職。
【出處】元·關漢卿《裴度還帶》:“那其間日轉千階,喜笑迎腮,掛印懸牌。”
【第3句】:掛羊頭賣狗肉[guà yáng tóu mài gǒu ròu]
【解釋】比喻以好的名義做幌子,實際上名不副實或做壞事。
【出處】宋·釋惟白《續傳燈錄》第31卷:“懸羊頭,賣狗肉,知它有甚憑據。”
【示例】我們的組織決不能叫一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反動分子、投機分子所欺騙。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28章
【第4句】:掛腸懸膽[guà cháng xuán dǎn]
【解釋】形容擔憂,放不下心來。
【出處】元·柯丹邱《荊釵記·合巹》:“送荊釵只愁富室褒談,良媒竟沒一句回俺,反教娘掛腸懸膽。”
【第5句】:掛一漏萬[guà yī lòu wàn]
【解釋】掛:鉤取,這里指說到,提到;漏:遺漏。形容說得不全,遺漏很多。
【出處】唐·韓愈《南山》詩:“團辭試提挈,掛一念萬漏。”
【示例】相望二千里外,明月此心,懇懇側厘,掛一漏萬。 ——宋·文天祥《與游提刑汶》
【第6句】:掛肚牽心[guà dù qiān xīn]
【解釋】牽:牽掛。形容憂慮不安的心情。
【出處】元·王元鼎《雁傳書》:“從今,再不去夢里搜尋,再不去愁中加病,再不去掛肚牽心。”
【第7句】:掛肚牽腸[guà dù qiān cháng]
【解釋】極言牽掛,掛念。
【出處】《白雪遺音·嶺兒調·從別后》:“從別后……心兒里掛肚牽腸,廢寢忘食。”
【示例】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52回:“怎怪他不掛肚牽腸。”
【第8句】:掛冠歸隱[guà guān guī yǐn]
【解釋】冠:帽子,官帽。把官帽取下掛起來。比喻辭官歸隱。
【出處】魯迅《理水》:“有的咬了一口松皮餅,極口嘆賞它的清香,說自己明天就要掛冠歸隱,去享這樣的清福。”
【第9句】:掛冠歸去[guà guān guī qù]
【解釋】冠:帽子,這里指官帽。把官帽取下掛起來。比喻辭官回家。
【出處】《后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工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示例】氣得彭教諭拂衣而去,遂掛冠歸去。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
【第10句】:掛席為門[guà xí wéi mén]
【解釋】指隱士居處。亦形容貧窮或居處簡陋。
【出處】《史記·陳丞相世家》載:漢初丞相陳平,好讀書,在未發跡時,家里很窮,掛著破席子當門。
【示例】誅茅作室,掛席為門。 ——唐·楊炯《尋楊陷居詩》序
【第11句】:掛冠神武[guà guān shén wán]
【解釋】指辭官隱居。
【出處】《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家貧,求宰縣不遂。永明十年,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
【示例】要掛冠神武,幾番說了,這回真個。 ——宋·劉克莊《解連環》詞
【第12句】:掛冠而去[guà guān ér qù]
【解釋】冠:官帽。指辭去官職。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東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示例】他不愿在官場與他們同流合污,于是掛冠而去。
【第13句】:掛羊頭,賣狗肉[guà yáng tóu,mài gǒu ròu]
【解釋】掛著羊頭,賣的卻是狗肉。比喻以好的名義做招牌,實際上兜售低劣的貨色。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君使服之于內,而禁之于外,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脯于內也。”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懸羊頭,賣狗肉,壞后進,初幾滅。”
【示例】中國現在的頑固派,正是這樣。他們口里的憲政,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的憲政》
【第14句】:掛冠而歸[guà guān ér guī]
【解釋】掛冠:把官帽掛起來。脫下官帽隨即離去。比喻辭官歸隱。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5回:“嗣因讒奸當道,朝政日非,老夫……隨即掛冠而歸。”
【示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5回:“嗣因讒奸當道,朝政日非,老夫勤王無計,恥食周祿,隨即掛冠而歸。”
【第15句】:掛冠求去[guà guān qiú qù]
【解釋】掛冠:把官帽掛起來。脫下官帽要求離去。比喻辭官歸隱。
【出處】《后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工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掛”結尾的成語
【第1句】:寸絲不掛[cùn sī bù guà]
【解釋】原為佛家語,比喻心中無所牽掛。后多指赤身裸體。
【出處】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八:“師便問:'大夫十二時中作么生?’陸云:'寸絲不掛。’”
【示例】熱甚,寸絲不掛,故不敢出門。 ——明李贄《焚書·答陸思山》
【第2句】:無牽無掛[wú qiān wú guà]
【解釋】形容沒有拖累,非常放心。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1回:“北俠原是無牽無掛之人,不能推辭,同上茉花村去了。”
【示例】他只想往前走,仿佛走到什么地方他必能找回原來的自己,那個無牽無掛,純潔,要強,處處努力的祥子。 ——老舍《駱駝祥子》
【第3句】:一縷不掛[yī lǚ bù guà]
【解釋】原是佛教用來比喻人沒有一絲牽掛。后指人赤身裸體。
【出處】《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彭釘筋》:“潭上有一兔,在水中央。唐謂必致之,乃脫衣泅水,無何為泛波漂沒而卒,所謂一縷不掛也。”
【第4句】:一無牽掛[yī wú qiān guà]
【解釋】指沒有任何掛念的人和事。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回:“他橫豎是單槍獨馬,一無牽掛,當下由杭赴蘇,尋著了那位幫帶。”
【示例】我一無牽掛,說走就走。
【第5句】:一絲不掛[yī sī bù guà]
【解釋】原是佛教用來比喻人沒有一絲牽掛。后指人裸體。
【出處】《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
【示例】放閘老兵殊耐冷,一絲不掛下冰灘。 ——宋·楊萬里《清曉洪澤放閘》詩
“掛”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牽四掛五[qiān sì guà wǔ]
【解釋】牽:牽扯,連帶。指許多人或事互相牽連,關系復雜。
【第2句】:上掛下聯[shàng guà xià lián]
【解釋】掛:懸掛。上面掛著,下面聯著。比喻向上下追查,擴大牽涉面。
【示例】上掛下聯,審查面越來越寬,打擊面越來越大。 ——葉永烈《張春橋傳·附錄一》
【第3句】:神武掛冠[shén wǔ guà guàn]
【解釋】指辭官隱居。
【出處】南朝梁陶弘景“家貧,求宰縣不遂。永明十年,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見《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
【示例】清·王夫之《石崖先生傳略》:“置吾兄于神武掛冠,華頂高服之間,而兄亦不受。”
【第4句】:松枝掛劍[sōng zhī guà jiàn]
【解釋】比喻重信義的美德。
【出處】《史記·吳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示例】唐·張九齡《大唐故光祿大夫徐文公神道碑》:“松枝掛劍,碑字生金。”
【第5句】:張燈掛彩[zhāng dēng guà cǎi]
【解釋】張:設置;掛:懸掛;彩:彩綢。掛上燈籠,系上彩綢。形容節日或有喜慶事情的景象。
【出處】宋·賀鑄《木蘭花·東鄰妙》:“張燈結綺籠馳道,六六洞天連夜到。”
【示例】伯芬便叫人把闔衙門里里外外,一齊張燈掛彩。(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一回)
【第6句】:封金掛印[fēng jīn guà yìn]
【解釋】指不受賞賜,辭去官職。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七回:“[曹操]因謂張遼曰:'云長封金掛印,財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第7句】:牽腸掛肚[qiān cháng guà dù]
【解釋】牽: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處】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三折:“可怎生將俺孩兒一時勾去,害的俺張善友牽腸割肚。”
【示例】人家牽腸掛肚的等著,你且高樂去!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六回
【第8句】:不足掛齒[bù zú guà chǐ]
【解釋】不足:不值得;掛齒:放在嘴上講。表示不值得一提。
【出處】《史記·劉敬叔孫叔通傳》:“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
【示例】宋江答道:“無能小將,不足掛齒。”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七回
【第9句】:補闕掛漏[bǔ quē guà lòu]
【解釋】闕:缺;漏:遺漏。指彌補事物的缺陷和漏洞。
【出處】清·趙曦明《<顏氏家訓>跋》:“至于補闕掛漏,俾臻完善,不能無望于將伯之助云。”
【第10句】:一心掛兩頭[yī xīn guà liǎng tóu]
【解釋】對兩方面都惦念著。
【出處】明·高明《琵琶記·再報佳期》:“媒婆,我去也不妨,只是一心掛兩頭,如何是好。”
【第11句】:箕山掛瓢[jī shān guà piáo]
【解釋】用為隱居不仕之典。
【出處】明·敬虛子《小隱書·許由》載:相傳許由隱居箕山之下,穎水之陽,躬耕自食,以手掬飲。人遺一瓢,掛于樹,風吹歷歷作聲,以為煩,棄之。
【示例】湖海伴漁樵,任塵埃暗寶刀,枕流漱石吾堪老,因此上箕山掛瓢,緱山弄簫,幽懷盡付閑花草。 ——明·王錂《春蕪記·訪友》
【第12句】:心無掛礙[xīn wú guài ài]
【解釋】掛礙: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
【出處】唐·玄奘《般若波羅多心經》:“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這離顛倒夢想。”
【第13句】:起早掛晚[qǐ zǎo guà wǎn]
【解釋】起得早,睡得晚。形容人很勤勞。
【出處】秦兆陽《劉老濟》:“逃荒到這村來,又從頭干起,吃糠咽菜,起早掛晚,租人家地種,養羊、打魚、搓麻繩,只要是賺錢的道兒,就得走一走。”
【示例】她起早掛晚為的是想讓兒子有錢上大學。
【第14句】:牛角掛書[niú jiǎo guà shū]
【解釋】比喻讀書勤奮。
【出處】《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示例】我們要學習他牛角掛書的讀書精神。
【第15句】:行香掛牌[xíng xiāng guà pái]
【解釋】學政到省后例行的儀式。行香:到孔丘廟燒香。掛牌:出牌公告考試地點、日期等。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次日,行香掛牌。先考了兩場生員。”
【第16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shì bù guān jǐ,gāo gāo guà qǐ]
【解釋】認為事情與己無關,把它擱在一邊不管。
【出處】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這是第三種。”
【示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第17句】:何足掛齒[hé zú guà chǐ]
【解釋】足:值得;掛齒:提及,談及。哪里值得掛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
【出處】《漢書·叔孫通傳》:“此特群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示例】不過先人留下來的幾本破書,賣又不值錢,隨便帶在行篋解解悶兒,當小說書看罷了,何足掛齒。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三回
【第18句】:羚羊掛角[líng yáng guà jiǎo]
【解釋】羚羊夜宿,掛角于樹,腳不著地,以避禍患。舊時多比喻詩的意境超脫。
【出處】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泊。”
【示例】她的作品有羚羊掛角之妙。
【第19句】:齒頰掛人[chǐ jiá guà rén]
【解釋】指為人們所稱道。
【出處】何啟、胡禮垣《新政論義》:“及知名之國皆有可取之物,齒頰掛人,多者二十馀種,再次亦數種,惟中國則無一見稱焉。”
【第20句】:無掛無礙[wú guà wú ài]
【解釋】沒有任何牽掛。同“無罣無礙”。
【出處】明·無名氏《拔宅飛升》第二折:“想俺這出家兒的,要無掛無礙,無是無非。”
【示例】周立波《山那面人家》:“青春,康健,無掛無礙的農業社里的生活……無一不是他們快活的源泉。”
【第21句】:牽五掛四[qiān wǔ guà sì]
【解釋】指接連不斷。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于是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
【第22句】:強盜掛念珠[qiáng dào guà niàn zhū]
【解釋】念珠:信佛的人念佛時用的數珠。形容假裝行善。
【第23句】:封刀掛劍[fēng dāo guà jiàn]
【解釋】比喻運動員結束競技生涯,不再參加正式比賽。
【出處】《羊城晚報》19【第84句】:【第8句】:25:“中國女排完成'三連冠’偉業之后,隊伍將作小的調整。據悉二十七歲的老大姐周曉蘭和隊長張蓉芳將要封刀掛劍。”
【第24句】:心掛兩頭[xīn guà liǎng tóu]
【解釋】指人操心兩頭的事情。
【出處】元·高明《琵琶記·再報佳期》:“媒婆,我去也不妨,只是一心掛兩頭,如何是好。”
【示例】你心掛兩頭,是干不好事的。
【第25句】:負薪掛角[fù xīn guà jiǎo]
【解釋】負薪:背著柴草,漢代朱買臣背著柴草讀書;掛角:把備讀的書掛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騎在牛背上讀書。指邊勞動邊讀書,不畏辛苦。
【出處】宋·王應璘《三字經》:“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第26句】:脫白掛綠[tuō bái guà lǜ]
【解釋】脫去白衣,換上綠袍。指初登仕途。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今幸已脫白掛綠,何不且到丈人家里,與他們歡慶一番。”
【示例】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1卷:“今日掛榜,脫白掛綠,便是上吉之日,何必另選日子。”
【第27句】:無足掛齒[wú zú guà chǐ]
【解釋】足:值得;掛齒:提及,談及。哪里值得掛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
【出處】《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此特群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示例】四子尚系乳抱,無足掛齒。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四回
【第28句】:牽心掛腸[qiān xīn guà cháng]
【解釋】牽腸掛肚。
【示例】她老是牽心掛腸的,怕你出了事。
【第29句】:披紅掛綠[pī hóng guà lǜ]
【解釋】穿艷麗的服裝或帶喜慶氣氛的裝飾。
【出處】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54回:“你這臭淫婦,平白里又不赴席,又不拜年,披紅掛綠是為什么?”
【示例】幾十掛爆竹同時燃起,四部吹鼓手都披紅掛綠站在大門口使足了吃奶氣力拼命吹打。 ——二月河《乾隆皇帝》二
【第30句】:對景掛畫[duì jǐng guà huà]
【解釋】比喻本身的舉動恰恰和客觀情形相應。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2回:“黃昏二字,雖是對景掛畫,就只可惜是個俗語。”
【示例】他這樣裝修居室并對景掛畫,很有藝術功底。
【第31句】:金榜掛名[jīn bǎng guà míng]
【解釋】指科舉得中。同“金榜題名”。
【出處】元·秦簡夫《剪發待賓》第二折:“直等的俺孩兒金榜掛名時,那其間新婚燕爾。”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十七卷:“若要洞府花燭夜,必須金榜掛名時。”
【示例】到那時,我是要恭賀你和小表嫂的金榜掛名,洞房花燭了。 ——清·曾樸《孽海花》第四回
【第32句】:披紅掛彩[pī hóng guà cǎi]
【解釋】用紅綢和彩帛披在人身上,表示榮寵、慰勞或喜慶。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隨行五百軍士,俱披紅掛彩,入南郡買辦物件。”
【示例】老百姓給紅軍披紅掛彩慰勞他們。
【第33句】:季禮掛劍[jì lǐ guà jiàn]
【解釋】季禮:春秋時吳國人,重信義。比喻重信義的美德。
【出處】《史記·吳太伯世家》:“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第34句】:牽心掛肚[qiān xīn guà dù]
【解釋】牽:拉。形容非常掛念,放心不下。
【示例】你真讓我牽心掛肚。
【第35句】:披肝掛膽[pī gān guà dǎn]
【解釋】形容對人對事極盡忠誠,毫無保留。
【出處】明·沈采《千金記·登拜》:“眾將官,當職夢皇上之恩寵,領兵家之大權,在我者披肝掛膽,在爾者并力同心。”
【第36句】:分心掛腹[fēn xīn guà fù]
【解釋】形容十分掛念。
【出處】《宋書·王僧達傳》:“山川險阻,吉兇路塞……分心掛腹,實亦私苦。”
【第37句】:懸腸掛肚[xuán cháng guà dù]
【解釋】形容掛念之深切。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小可兄弟,只為父親這一事,懸腸掛肚,坐臥不安,不由宋江不來取。”
【示例】她的外出讓我懸腸掛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