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嫌”的成語(25個)
本文整理了嫌肥挑瘦、捐棄前嫌、挑三嫌四等含“嫌”的成語25個,其中“嫌”開頭的成語6個,“嫌”結尾的成語9個,“嫌”在中間的成語10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嫌”開頭的成語【第1句】:嫌肥挑瘦[xián féi tiāo shòu]
【解釋】挑肥揀瘦。
【示例】干工作不能嫌肥挑瘦。
【第2句】:嫌好道惡[xián hǎo dào è]
【解釋】說好道壞。指挑剔苛求。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小弟生性喜歡養幾匹馬,他就嫌好道惡的,說著蹋了他的院子。”
【第3句】:嫌好道歹[xián hǎo dào dǎi]
【解釋】形容嫌惡,挑剔。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二十四:“逐日送些茶飯,嫌好道歹,且是得人憎。”
【第4句】:嫌長道短[xián cháng dào duǎn]
【解釋】猶苛求責備。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六回:“一般兒大的人,怎么我的賠送就該那等茍簡,姐姐有這些人給辦妝奩還嫌長道短?這話怎么講?”
【示例】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73回:“每食須二十余桌,還要嫌長道短,打碗摔盤。”
【第5句】:嫌好道歉[xián hǎo dào qiàn]
【解釋】說好道壞。指挑剔苛求。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這些殺才,劫掠良家婦女,在此歌曲,還有許多嫌好道歉。”
【示例】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5卷:“這些殺才,劫掠良家婦女,在此歌曲,還有許多嫌好道歉!”
【第6句】:嫌貧愛富[xián pín ài fù]
【解釋】嫌棄貧窮,喜愛富有。指對人的好惡以其貧富為準。
【出處】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有那等嫌貧愛富的兒曹輩,將俺這貧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個肯恤孤念寡存仁義。”
【示例】有負義忘恩的強盜,有嫌貧愛富的強盜。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八回
“嫌”結尾的成語【第1句】:捐棄前嫌[juān qì qián xián]
【解釋】拋棄舊有的嫌隙。
【出處】漢·王褒《九懷·株昭》:“瓦礫進寶兮,捐棄隨和。”
【示例】看在兒女面上,就捐棄前嫌,破鏡重圓吧。 ——陳國凱《兩情總是久長時》
【第2句】:盡釋前嫌[jìn shì qián xián]
【解釋】盡釋:完全放下。嫌:仇怨,怨恨。把以前的怨恨完全丟開。
【出處】蔡東藩《宋史演義》第二十九回:“卿與呂相有隙,今呂相亦愿用卿,卿當盡釋前嫌,為國效力。”
【示例】兩個人經過一番對談溝通,彼此盡釋前嫌,言歸于好。
【第3句】:薏苡之嫌[yì yǐ zhī xián]
【解釋】薏苡: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可供食用釀酒,并入藥。薏米被進讒的人說成了明珠。比喻被人誣諂,蒙受冤屈。
【出處】《舊唐書·牛廩傳》:“家書缺者,誠宜補葺。然此去京師,水際萬里,不可露赍,當須篋笥。人觀兼乘,謂是貨財,古人薏苡之嫌,得為深誡。”
【第4句】:消釋前嫌[xiāo shì qián xián]
【解釋】消釋:消除,解除;嫌:嫌怨,怨恨。消解了過去的仇怨。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杜欽傳》:“若此則流言消釋,疑惑著明。”
【第5句】:瓜田之嫌[guā tián zhī xián]
【解釋】猶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出處】明·李贄《與耿克念書》:“我欲來已決,然反而思之,未免有瓜田之嫌。”參見“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第6句】:多露之嫌[duō lù zhī xián]
【解釋】露:露水;嫌:厭惡。想早晚行走,又怕露水沾濕衣裳。后用以指男女私會。也比喻行為不檢點,受人指責。
【出處】唐·呂溫《同舍弟恭歲暮寄晉州季六協律三十韻》:“早行多露悔,強進觸藩羸。”
【第7句】:交洽無嫌[jiāo qià wú xián]
【解釋】洽:協商;嫌:猜疑。指雙方密切協作,相互信任。
【出處】唐·韓愈《順宗實錄》第一卷:“于父子之間慈孝,交洽無嫌。”
【第8句】:睚眥之嫌[yá zì zhī xián]
【解釋】睚:眼眶;眥:眼角;睚眥:生氣瞪眼。別人瞪眼這樣小的怨恨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胡四娘》:“冀四娘念手足之義,而忘睚眥之嫌。”
【第9句】:瓜李之嫌[guā lǐ zhī xián]
【解釋】瓜李:瓜田李下。比喻處在嫌疑的地位。
【出處】《舊唐書·柳公權傳》:“瓜李之嫌,何以戶曉?”
【示例】誰知事既不諧,反涉瓜李之嫌,今日父母哥嫂亦不能相諒,何況他人。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一
“嫌”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挑三嫌四[tiāo sān xián sì]
【解釋】指挑挑揀揀,嫌這嫌那。同“挑三揀四”。
【出處】孔厥《新兒女英雄傳》第四回:“我為你黑間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這么個媳婦,你還挑三嫌四的。”
【第2句】:避嫌守義[bì xián shǒu yì]
【解釋】嫌:嫌疑;守義:保守道義。避開嫌疑,保守道義。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3回:“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
【第3句】:避李嫌瓜[bì lǐ xián guā]
【解釋】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出處】三國·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示例】他正氣邪難犯,咱貞魂死不差。還只為守宮闈,避李嫌瓜。 ——清·楊潮觀《信陵君義葬金釵》
【第4句】:愛富嫌貧[ài fù xián pín]
【解釋】嫌棄貧窮,喜愛富有。指對人的好惡以其貧富為準。
【出處】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有那等嫌貧愛富的兒曹輩,將俺這貧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個肯恤孤念寡存仁義。”
【示例】方信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如今人愛富嫌貧。 ——明·無名氏《貧富興衰》第二折
【第5句】:在行嫌行[zài háng yán háng]
【解釋】行:行業;嫌:嫌棄。干哪一行的人就嫌哪一行不好。
【示例】有很多人不愛自己的藝術,在行嫌行,這是不對的。
【第6句】:說好嫌歹[shuō hǎo xián dǎi]
【解釋】說這個好,嫌那個壞。泛指批評,褒貶。
【出處】《雪巖外傳》第11回:“所演的戲,卻是里外一樣的,里面演什么,外面也演什么,以免那些人說好嫌歹的吵鬧。”
【第7句】:禮不嫌菲[lǐ bù xián fěi]
【解釋】不因為禮物菲薄而不講求禮節。
【出處】清·翟灝《通俗編·儀節》:“《禮坊記》:'君子不以禮菲廢禮。’注云:'不可以其薄不及禮而不行禮。’”
【第8句】:地嫌勢逼[dì xián shì bī]
【解釋】嫌:嫌疑。處在嫌疑之地,為形勢所逼迫。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高祖武德九年論》:“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隱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
【第9句】:歡娛嫌夜短[huán yú xián yè dǎn]
【解釋】形容歡樂之時,時間過得很快。
【出處】明·羅貫中《風云會》第三折:“須不是歡娛嫌夜短,早難道寂寞恨更長。”
【示例】自古道:“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 ——清·曾樸《孽海花》第七回
【第10句】:引嫌辭退[yǐn xián cí tuì]
【解釋】引嫌:避嫌疑。為了避免嫌疑而請求退避。
【出處】宋·徐度《卻掃篇》卷中:“近歲,中書舍人當制,而兄弟有除授,多引嫌,俾以次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