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荊”的成語(50個(gè))
本文整理了荊衡杞梓、肉袒負(fù)荊、滿目荊榛等含“荊”的成語50個(gè),其中“荊”開頭的成語17個(gè),“荊”結(jié)尾的成語6個(gè),“荊”在中間的成語27個(gè),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荊”開頭的成語【第1句】:荊衡杞梓[jīng héng qǐ zǐ]
【解釋】荊:荊山;衡:衡山;杞梓:兩種好木材,比喻優(yōu)秀的人才。比喻南方的優(yōu)秀人才。
【出處】《晉書·陸機(jī)陸云傳論》:“觀夫陸機(jī)、陸云,實(shí)荊衡之杞梓,挺珪璋之秀實(shí),馳英華于早年。”
【第2句】:荊棘滿腹[jīng jí mǎn fù]
【解釋】比喻內(nèi)心盡是不良的念頭。
【出處】唐·孟郊《擇友》詩:“面結(jié)口頭交,肚里生荊棘。”
【第3句】:荊人涉澭[jīng rén shè yōng]
【解釋】荊人:楚國人。澭:澭水。楚國人過澭水。后用以諷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據(jù)情況的變化而變通的行為。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軍驚而壞都舍。
【第4句】:荊棘叢里[jīng jí cóng lǐ]
【解釋】荊棘:荊條蒺藜;叢:聚集成堆。比喻境遇惡劣,壞人很多的地方。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聽稗》:“荊棘叢里難容鳳,滄海波心好變龍。”
【示例】望遠(yuǎn)鏡的視界內(nèi),只見元豹象片羽毛似地從懸崖上跳下來,緩緩地落在崖下的荊棘叢里。 ——王朔《千萬別把我當(dāng)人》
【第5句】:荊棘叢生[jīng jí cóng shēng]
【解釋】荊棘:荊條蒺藜;叢:聚集成堆。荊蔓蒺藜成群地生長出來。比喻前進(jìn)道路阻礙很大,困難極多。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五十一回:“況荊棘叢生,狐兔為侶,寧不可嘆。日后唐家天子,亦如此而已。”
【示例】若說她并非藏在此地,卻又何故將他們引來這樣一個(gè)荊棘叢生的荒涼所在? ——染羽生《狂俠天嬌魔女》第一百十一回
【第6句】:荊天棘地[jīng tiān jí dì]
【解釋】到處都是荊棘。形容困難重重,障礙極多。
【出處】清·壯者《掃迷帚》第一回:“一事不能做,寸步不能行,荊天棘地,生氣索然。”
【示例】一年多以前,他們夫婦倆怎樣幸而走出了對(duì)于他們是荊天棘地的大連。 ——魯迅《三月的租界》
【第7句】:荊棘塞途[jīng jí sè tú]
【解釋】滿路都是荊棘。比喻環(huán)境困難,障礙很多。
【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孔穎達(dá)疏:“言無道路可從,冒榛藪也,說其窮困之極也。”
【示例】問什么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么烏煙瘴氣的鳥導(dǎo)師! ——魯迅《華蓋集·導(dǎo)師》
【第8句】:荊棘滿途[jīng jí mǎn tú]
【解釋】荊棘遍地。比喻世道艱難。
【出處】元·任昱《上小樓·隱居》曲:“荊棘滿途,蓬萊閑住,諸葛茅廬。”
【示例】紅簫妹妹喲,你與我同向生的路上走去吧,不怕那兒就是荊棘滿途! ——郭沫若《卓文君》第三景
【第9句】:荊棘載途[jīng jí zài tú]
【解釋】滿路都是荊棘。比喻環(huán)境困難,障礙很多。
【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孔穎達(dá)疏:“言無道路可從,冒榛藪也,說其窮困之極也。”
【示例】山有芝也,亦可采也。荊棘載途,何可掃也? ——清·周茂蘭《追和采芝歌》
【第10句】:荊棘銅駝[jīng jí tóng tuó]
【解釋】銅駝:銅制的駱駝,古代置于宮門外。形容國土淪陷后殘破的景象。
【出處】《晉書·索靖傳》:“靖有先識(shí)遠(yuǎn)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huì)見汝在荊棘中耳?’”
【示例】荊棘銅駝心上淚,觚棱金爵劫余灰。 ——清·黃遵憲《術(shù)聞》詩
【第11句】:荊山之玉[jīng shān zhī yù]
【解釋】荊山:山名,此山產(chǎn)寶玉,據(jù)傳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極珍貴的東西。
【出處】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示例】如夜之珠既碎而不復(fù)全,荊山之玉既玷而不可磨。 ——清·煙霞散人《鳳凰池》第十五回
【第12句】:荊南杞梓[jīng nán qǐ zǐ]
【解釋】荊:荊山,在今湖北省;杞梓:杞樹和梓樹,都是優(yōu)質(zhì)木材。荊南地方的杞樹和梓樹。比喻南方的優(yōu)秀人才。
【出處】《南史·庾域傳》:“庾域字司大,新野人也。少沈靜,有名鄉(xiāng)曲。梁文帝為郢州,辟為主簿,嘆美其才,曰:'荊南札梓,其在斯乎?’”
【第13句】:荊釵布裙[jīng chāi bù qún]
【解釋】荊枝作釵,粗布為裙。形容婦女裝束樸素。
【出處】南朝·宋·虞通之《為江敩讓尚公主表》:“年近將冠,皆已有室,荊釵布裙,足得成禮。”
【示例】況荊釵布裙者未必能安于荊釵布裙也,與其后悔,莫若無成。 ——清·沈復(fù)《浮生六記·坎坷記愁》
【第14句】:荊筆楊板[jīng bǐ yáng bǎn]
【解釋】荊:晉惠帝時(shí)權(quán)臣楚王司馬瑋;楊:晉惠帝時(shí)權(quán)臣楊駿;板:詔書。形容權(quán)臣專權(quán)用事。
【出處】《晉書·五行志中》:“二月末,三月初,荊筆楊板行詔書。”
【第15句】:荊榛滿目[jīng zhēn mǎn mù]
【解釋】荊榛:帶刺的叢生灌木。放眼望去,都是荊榛。形容遭遇變故后到處都是荒涼的景象。也比喻處境困難,障礙重重。
【出處】《舊五代史·盧文進(jìn)傳》:“文進(jìn)在平州,率奚族勁騎,鳥擊獸搏,倏來忽往,燕趙諸州,荊榛滿目。”
【示例】除楊安殿外,尚是瓦礫成堆,荊榛滿目。 ——蔡?hào)|藩《后漢演義》第七十四回
【第16句】:荊釵布襖[jīng chāi bù ǎo]
【解釋】荊:灌木名;釵:婦女的發(fā)飾。荊枝為釵,粗布為衣。形容婦女裝束簡陋寒素。
【出處】元·汪元享《朝天子·歸田》曲:“妻從儉荊釵布襖,子甘貧陋巷簞瓢。”
【第17句】:荊釵裙布[jīng chāi qún bù]
【解釋】荊:灌木名;釵:婦女的發(fā)飾。荊枝為釵,粗布為裙。形容婦女裝束簡陋寒素。
【出處】明·范受益《尋親記·剖面》:“荊釵裙布,還有甚嬌嬈?”
“荊”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肉袒負(fù)荊[ròu tǎn fù jīng]
【解釋】肉袒:光著身子;負(fù)荊:背負(fù)荊條。赤裸上身,背著荊條請(qǐng)罪,愿受責(zé)罰。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第2句】:三田分荊[sān tián fēn jīng]
【解釋】比喻兄弟之間重新和好。
【出處】晉·南機(jī)《豫章行》:“三荊歡同株,四鳥悲異林。”
【第3句】:魯女泣荊[lǔ nǚ qì jīng]
【解釋】比喻留戀舊物,勾起對(duì)往事的緬懷。
【出處】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跋山谷字》:“予所以玩之者,實(shí)鍾魯女泣荊之情。”
【第4句】:地棘天荊[dì jí tiān jīng]
【解釋】指到處布滿荊棘。比喻環(huán)境惡劣。
【出處】朱謙良《感懷和病俠》:“地棘天荊誰管得,此身權(quán)寄水云邨。”
【第5句】:裙布釵荊[qún bù chāi jīng]
【解釋】釵:婦女的發(fā)飾;荊:灌木名。荊枝為釵,粗布為裙。形容婦女裝束簡陋寒素。
【出處】明·高明《琵琶記·散發(fā)歸林》:“夫人是香閨繡閣之名姝,奴家是裙布釵荊之貧婦。”
【示例】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2卷:“裙布釵荊,任是村妝希罕。”
【第6句】:被苫蒙荊[pī shān méng jīng]
【解釋】苫:用草編成的簾子、墊子等草制品。披草苫,裹荊棘。泛指受盡艱難,吃盡苦頭。
【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乃吾祖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
“荊”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滿目荊榛[mǎn mù jīng zhēn]
【解釋】荊:荊條,灌木。榛:樹叢。滿眼看見的都是荊條和樹叢。形容十分荒涼蕭條的環(huán)境。
【出處】《舊五代史·唐書·張全義傳》:“初,蔡賊孫儒、諸葛爽爭據(jù)洛陽,迭相攻伐,七八年間,都城灰燼,滿目荊榛。”
【第2句】:藪中荊曲[sǒu zhōng jí qǔ]
【解釋】比喻品質(zhì)不好的人,處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會(huì)變得更壞。
【示例】藪中荊曲的道理簡單明了
【第3句】:布裙荊釵[bù qún jīng chāi]
【解釋】粗布做的裙,荊條做的釵。舊時(shí)形容貧家女子服飾儉樸。
【出處】南朝·宋·虞通之《為江敩讓尚公主表》:“年近將冠,皆已有室,荊釵布裙,足得成禮。”宋·周惲《清波雜志·陶谷》:“有善謀者,選籍中艷麗,詐為驛卒孀女,布裙荊釵,日擁彗于庭。”
【第4句】:隋珠荊璧[suí zhū jīng bì]
【解釋】即隋珠和璧。
【出處】漢·荀悅《漢紀(jì)·武帝紀(jì)》:“立神明通天之臺(tái),造甲乙之帳,絡(luò)以隋珠荊璧。”
【第5句】:肚里生荊棘[dù lǐ shēng jīng jí]
【解釋】肚子里面生出荊棘。比喻心藏惡意或產(chǎn)生憎惡的情緒。
【出處】唐·孟郊《擇友》:“雖笑未必和,雖哭未必戚,面結(jié)口頭交,肚里生荊棘。”
【第6句】:劈荊斬棘[pī jīng zhǎn jí]
【解釋】①砍伐荊棘。②比喻掃除前進(jìn)中的困難和障礙。
【出處】賀敬之《西去列車的窗口》:“你可曾望到啊,燈光下:好像舉起南泥灣劈荊斬棘的镢頭?”
【示例】劈荊斬棘開新路,社會(huì)主義展宏圖。
【第7句】:三荊同株[sān jīng tóng zhū]
【解釋】荊樹雖三杈而同一株干。比喻同胞兄弟。也指兄弟分而復(fù)合。
【出處】晉·南機(jī)《豫章行》:“三荊歡同株,四鳥悲異林。”
【示例】古有兄弟,忽欲分異,出門見三荊同株,接葉連陰。嘆曰:“木猶欣然聚,況我而殊哉”,遂還為雍和。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八十九
【第8句】:棘地荊天[jí dì jīng tiān]
【解釋】到處都是荊棘。形容變亂后的殘破景象或困難重重的處境。
【出處】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千年遼鶴,望人民城郭以愴神;何處銅駝,向棘地荊天而長涕。”
【示例】要從棘地荊天里,還我金剛不壞身。 ——周實(shí)《感事》詩之一
【第9句】:天荊地棘[tiān jīng dì jí]
【解釋】天地間布滿荊棘,比喻世途或處境艱難。
【出處】明·劉永錫《行路難》詩:“云漫漫兮白日寒,天荊地棘行路難。”
【示例】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12回:“我們的銀錢有限,他們的欲壑難填,必至天荊地棘,一步難行。”
【第10句】:隨珠荊玉[suí zhū jīng yù]
【解釋】隨侯珠與和氏璧的并稱。泛指珍寶或珍寶中的上品。同“隨珠和璧”。
【出處】清·姚鼐《過程魚門墓下作》詩:“隨珠荊玉奇士,金匱名山見異書。”
【第11句】:識(shí)荊恨晚[shí jīng hèn wǎn]
【解釋】遺憾自己與某人特別是知己或有才能的人相識(shí)太晚了。
【示例】我們都有識(shí)荊恨晚的感覺。
【第12句】:裙布荊釵[qún bù jīng chāi]
【解釋】以布作裙,以荊代釵。比喻貧困。同“釵荊裙布”。
【出處】明·柯丹邱《荊釵記·議親》:“貢元乃豐衣足食之家,老身乃裙布荊釵之婦。”
【示例】梁鴻之妻裙布荊釵,也稱得賢女。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
【第13句】:披荊斬棘[pī jīng zhǎn jí]
【解釋】劈開叢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或前進(jìn)道路上清除障礙,克服重重困難。
【出處】《后漢書·馮異傳》:“為吾披荊棘,定關(guān)中。”
【示例】這卻正見出他是在開辟著一條新的道路;而那披荊斬棘,也正是一個(gè)斗士的工作。 ——朱自清《聞一多先生怎樣走著中國文學(xué)的道路》
【第14句】:斬荊披棘[zhǎn jīng pī jí]
【解釋】斬除荊棘。比喻在前進(jìn)道路上或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掃除障礙,克服困難。同“披荊斬棘”。
【出處】清·陳天華《論中國宜改創(chuàng)民主政體》:“吾民族以不撓不屈之氣概,與外族戰(zhàn),與吐蕃戰(zhàn),與寒暑戰(zhàn),卒能斬荊披棘,蕃育子孫至數(shù)百萬。”
【第15句】:負(fù)荊請(qǐng)罪[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負(fù):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qū)Ψ秸?qǐng)罪。表示向人認(rèn)錯(cuò)賠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示例】我今特來尋賢弟,負(fù)荊請(qǐng)罪。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
【第16句】:舉動(dòng)荊棘[ju dong jin ji]
【解釋】一舉一動(dòng),就象在刺樹林里一樣,比喻不能隨意,事事都遭威脅。
【第17句】:靈蛇之珠,荊山之玉[líng shé zhī zhū,jīng shān zhī yù]
【解釋】指世上罕有的珍寶。
【出處】三國·魏·曹植《與湯德祖書》:“當(dāng)此之時(shí),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第18句】:有眼不識(shí)荊山玉[yǒu yǎn bù shí jīng shān yù]
【解釋】荊山:山名,此山產(chǎn)寶玉,據(jù)傳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眼力差,識(shí)別不出賢人或珍品。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一回:“我西門慶一時(shí)昏昧,不聽你之良言,辜負(fù)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識(shí)荊山玉,拿著頑石一樣看。過后方知君子,千萬饒恕我則個(gè)。”
【示例】這么純凈的水晶,你竟然當(dāng)成玻璃,真是有眼不識(shí)荊山玉。
【第19句】:班荊道舊[bān jīng dào jiù]
【解釋】指朋友相遇于途,鋪荊坐地,共敘情懷。后泛指朋友相遇,共敘離情。亦作“班荊道故”。
【出處】典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伍參與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與聲子相善……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fù)故。”杜預(yù)注:“班,布也。布荊坐地,共議歸楚,事朋友世親。”
【示例】鮑叔、管仲,分財(cái)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 ——晉·陶潛《與子儼等疏》
【第20句】:泣荊之情[qì jīng zhī qíng]
【解釋】比喻人留戀舊物,緬懷往事。
【出處】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跋·山谷字》:“魯女有遺荊釵而泣者,路人笑之曰:'以荊為釵易辦,女乃泣何也?’女以手掠發(fā)曰:'非以其難致也,以其故舊耳。’予所以玩之者,實(shí)鐘魯女泣荊之情。”
【第21句】:蝸舍荊扉[wō shè jīng fēi]
【解釋】象蝸牛殼似的房子,用荊條編的門戶。形容極簡陋狹小的房屋。扉:門戶。
【出處】南朝·梁·何遜《仰贈(zèng)從兄興寧置南》:“棲息同蝸舍,出入共荊扉。”
【第22句】:三日不彈,手生荊棘[sān rì bù tán,shǒu shēng jīng jí]
【解釋】三天不彈琴,手就象長了荊棘那樣不靈活。比喻一停止練習(xí),技藝就會(huì)生疏。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六回:“這果真是三日不彈,手生荊棘。”
【第23句】:負(fù)荊謝罪[fù jīng xiè zuì]
【解釋】背著荊條向?qū)Ψ秸?qǐng)罪。表示向人認(rèn)錯(cuò)賠罪。同“負(fù)荊請(qǐng)罪”。
【出處】金·馬鈺《滿庭芳·謝咸陽王法師》詞:“追悔無由,不免放效廉頗。專專負(fù)荊謝罪,望吾師、痛撻則個(gè)。”
【第24句】:穿荊度棘[chuān jīng dù jí]
【解釋】穿越荊棘叢生處。比喻多經(jīng)艱難路途。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四回:“原來那孫大圣與八戒、沙僧,牽著馬,挑著擔(dān),一夜不曾住腳,穿荊度棘,東尋西找。”
【第25句】:釵荊裙布[chāi jīng qún bù]
【解釋】荊枝作釵,粗布為裙。形容婦女裝束樸素。
【出處】西漢·劉向《列女傳》:“梁鴻妻孟光,荊釵布裙。”
【示例】因薛姨媽看見邢岫煙生得端雅穩(wěn)重,且家道貧寒,是個(gè)釵荊裙布的女兒,便欲說給薛蟠為妻。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7回
【第26句】:班荊道故[bān jīng dào gù]
【解釋】班:鋪開;道:敘說。用荊鋪在地上坐在上面談?wù)f過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來談?wù)剟e后的情況。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fù)故。”
【示例】一次邂逅相逢,一次班荊道故,竟使一位藝術(shù)殉道者在冥冥里忽聞天籟,于混沌中頓悟禪機(jī)。” ——李存葆《伏虎草堂主人》
【第27句】:銅駝荊棘[tóng tuó jīng jí]
【解釋】銅駝:銅制的駱駝,古代置于宮門外。形容國土淪陷后殘破的景象。
【出處】《晉書·索靖傳》:“靖有先識(shí)遠(yuǎn)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huì)見汝在荊棘中耳?’”
【示例】陛下試念兩都黍離麥袖之悲,則居處必不安,試念孝陵、長陵銅駝荊棘之慘,則對(duì)越必不安。 ——《清史稿·莊元辰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