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非”的成語大全(247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非親非故、明辨是非、狗吠非主等含“非”的成語247個,其中“非”開頭的39個,“非”結(jié)尾的85個,“非”在中間的123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非”開頭的成語
【第1句】:非親非故[fēi qīn fēi gù]
【解釋】故:老友。不是親屬,也不是熟人。表示彼此沒有什么關(guān)系。
【出處】唐·馬戴《寄賈島》詩:“佩玉與鏗金,非親亦非故。”
【示例】雖承王翁盛意,非親非故,難以打攪。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第2句】:非業(yè)之作[fēi yè zhī zuò]
【解釋】非業(yè):不急的事務(wù)。所從事的并不是當(dāng)務(wù)之急。
【出處】《漢書·元帝紀(jì)》:“遠(yuǎn)離父母妻子,勞于非業(yè)之作。”
【第3句】:非議詆欺[fēi yì dǐ qī]
【解釋】指誣蔑毀謗。
【出處】《漢書·劉向傳》:“俗人乃造端作基,非議詆欺。”
【第4句】:非此即彼[fēi cǐ jí bǐ]
【解釋】非:不是;此:這個;即:便是;彼:那個。不是這一個,就是那一個。
【示例】這種非此即彼的判斷不十分準(zhǔn)確。
【第5句】:非常之謀[fēi cháng zhī móu]
【解釋】非常:不平常。不是一般的陰謀。指陰謀篡奪帝位。
【出處】《漢書·孝成趙皇后傳》:“故世必有非常之變,然后乃有非常之謀。”
【示例】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 ——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第6句】:非錢不行[fēi qián bù xíng]
【解釋】沒有錢就辦不成。舊指由于貪官污吏的勒索,很多事情都必須用錢打通關(guān)節(jié)才能辦到。
【出處】唐·張鷟《朝野僉載》:“鄭愔為吏部侍郎,掌選,贓污狼籍。有選人系百錢于靴帶上。愔問故,答曰:'當(dāng)今之選,非錢不行。’”
【示例】你們知道現(xiàn)在是非錢不行的世界了。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一回
【第7句】:非戰(zhàn)之罪[fēi zhàn zhī zuì]
【解釋】不是戰(zhàn)爭本身的罪過。一般用來作為戰(zhàn)爭失敗開脫罪責(zé)之辭。
【出處】《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示例】臣渦陽退衄,非戰(zhàn)之罪,實(shí)由陛下君臣相與見誤。 ——《梁書·侯景傳》
【第8句】:非異人任[fēi yì rén rèn]
【解釋】異人:別人;任:承擔(dān)。不是別人的責(zé)任。表示某事應(yīng)由自己負(fù)責(zé)。
【出處】《左傳·襄公二年》:“楚君以鄭故,親集矢于其目,非異人任,寡人也。”
【示例】君氣概磊落,心志發(fā)揚(yáng),他日建高牙,擁大纛,非異人任也。 ——清·王韜《淞隱漫錄·阿憐阿愛》
【第9句】:非分之想[fēi fèn zhī xiǎng]
【解釋】非分:不屬自己分內(nèi)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處。
【出處】魯迅《花邊文學(xué)·命運(yùn)》:“不信運(yùn)命,學(xué)不能'安分’,窮人買獎券,便是一種'非分之想’。”
【示例】你不能對她有非分之想。
【第10句】:非譽(yù)交爭[fěi yù jiāo zhēng]
【解釋】非:同“誹”;交:交替;爭:爭執(zhí)。誹謗和贊譽(yù)交織在一起,爭持不下。
【出處】《韓非子·南面》:“人主釋法而以臣備臣,則相愛者比周而相譽(yù),相憎者朋黨而相非,非譽(yù)交爭,則主惑亂矣。”
【第11句】:非驢非馬[fēi lǘ fēi mǎ]
【解釋】不是驢也不是馬。比喻不倫不類,什么也不象。
【出處】《漢書·西域傳下》:“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騾也。”
【示例】屈以巡按使兼總司令,布告中外,非驢非馬,驚駭萬分。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九回
【第12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fēi wǒ zú lèi,qí xīn bì yì]
【解釋】族類:同族的人。我是我們同族的人,他們必定不同我們一條心。指不是跟自己一條心的人。
【出處】《左傳·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示例】兵不厭詐,中外皆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亦是中外皆然。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第13句】:非知之難,行之惟艱[fēi zhī zhī nán,xíng zhī wéi jiān]
【解釋】知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出處】唐·魏征《十漸不克終疏》:“非知之難,行之惟艱;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第14句】:非池中物[fēi chí zhōng wù]
【解釋】不是長期蟄居池塘中的小動物。比喻有遠(yuǎn)大抱負(fù)的人終究要做大事。
【出處】《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示例】子建懷才抱智,終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為后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
【第15句】:非愚則誣[fēi yú zé wū]
【解釋】誣:誣蔑。不是生性愚蠢的話,就是故意污蔑。
【出處】《莊子·秋水》:“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呼?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
【第16句】:非日非月[fēi rì fēi yuè]
【解釋】非:無論;日:白晝;月:月夜。不論白天還是月夜。形容不分晝夜。
【出處】《葛子·賦篇》:“非日非月,為天下明。”
【示例】非日非月,蒼生仰其照臨。 ——南朝·徐陵《為貞陽侯與王僧辨書》
【第17句】:非同尋常[fēi tóng xún cháng]
【解釋】尋常:平常。形容人和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52回:“況且他也是王爺之分,非同尋常可比。”
【示例】他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人物。
【第18句】:非同等閑[fēi tóng děng xián]
【解釋】非:不;等閑:尋常,一般。指情況嚴(yán)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視。
【出處】《追求》:“除非他自承怯弱,拋棄了這憧憬,不然,他不得不做一個非同等閑的人。”
【第19句】:非刑逼拷[fēi xíng bī kǎo]
【解釋】非刑:法律外的殘酷肉刑。指使用殘酷的肉刑進(jìn)行審訊逼供。
【出處】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假虎威古玩流殃》:“他非刑逼拷,打死平民,納賄詐財(cái)。”
【第20句】:非昔是今[fēi xī shì jīn]
【解釋】昔:過去。今:現(xiàn)在。認(rèn)為過去是錯誤的,現(xiàn)在是正確的。
【出處】《宣和書譜·隸書敘論》:“秦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第21句】:非請莫入[fēi qǐng mò rù]
【解釋】沒有被邀請請不要進(jìn)入。
【示例】藥房重地,非請莫入。
【第22句】:非意相干[fēi yì xiāng gān]
【解釋】非意:意料之外;干:冒犯。意外的無故冒犯。
【出處】《晉書·衛(wèi)玠傳》:“玠嘗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
【示例】將午,當(dāng)有匠餅者負(fù)囊而至,囊中有錢二千余,而必非意相干也,可閉關(guān)戒妻孥勿輕應(yīng)對。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二·壺史》
【第23句】:非通小可[fēi tōng xiǎo kě]
【解釋】非:不;通:同“同”;小可:尋常,一般。指情況嚴(yán)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視。
【出處】《永樂大典戲文·<小孫屠·朱令史誣陷孫必達(dá)>》:“這的是人命事,非通小可。”
【第24句】:非熊非羆[fēi xióng fēi pí]
【解釋】圣主將得賢臣的征兆。也指輔佐帝王的重臣。
【出處】《史記·齊太公世家》:“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彨,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宋書·符瑞志上》:“將大獲,非熊非羆,天遺汝師以佐昌。”
【示例】大微上將,文昌貴相,非熊非羆,令問令望。寵踰豐,榮參武帳。 ——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
【第25句】:非刑吊拷[fēi xíng diào kǎo]
【解釋】非刑:法律外的殘酷肉刑。指使用殘酷的肉刑進(jìn)行審訊逼供。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5卷:“我實(shí)不曾為盜,你們非刑吊拷,務(wù)要我招認(rèn)。”
【第26句】:非分之財(cái)[fēi fèn zhī cái]
【解釋】不是自己應(yīng)得的錢財(cái)。指本身不應(yīng)該拿的錢財(cái)。
【示例】非分之財(cái)我一分也不要。
【第27句】:非同兒戲[fēi tóng ér xì]
【解釋】比喻事情很重要,不是鬧著玩的。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五回:“但終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兒戲。”
【示例】玩是玩,笑是笑,這個事非同兒戲,你可別混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
【第28句】:非圣誣法[fēi shèng wū fǎ]
【解釋】非:譏議;圣:圣人;誣:誹謗;法:法度。譏議圣人,誹謗法度。
【出處】《漢書·金日磾傳》:“非圣誣法,大亂之殃。”
【第29句】:非刑拷打[fēi xíng kǎo dǎ]
【解釋】非刑:法律外的殘酷肉刑。指使用殘酷的肉刑進(jìn)行審訊逼供。
【出處】羅廣斌《紅巖》第15章:“在渣滓洞對江姐進(jìn)行非刑拷打,很顯然,這是敵人瘋狂的報(bào)復(fù)!”
【第30句】:非君莫屬[fēi jūn mò shǔ]
【解釋】君:你,表示尊敬對方;莫:沒有誰;屬:歸屬,引申為占用。俇了您沒有誰可以占有的。也指只有您來承擔(dān)此事才能成功。
【第31句】:非學(xué)無以廣才[fēi xué wú yǐ guǎng cái]
【解釋】不學(xué)習(xí)就無從增長知識,提高才干。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
【第32句】:非我莫屬[fēi wǒ mò shǔ]
【解釋】莫:沒有;屬:隸屬。除我以外不能屬于任何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以為非我莫屬也。”
【示例】吳景濂久懷著總理一席非我莫屬的念頭,而今竟被別人奪去,不覺又氣又恨。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52回
【第33句】:非我族類[fēi wǒ zú lèi]
【解釋】族類:同族的人。指不是跟自己一條心的人。
【出處】《左傳·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示例】兵不厭詐,中外皆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亦是中外皆然。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第34句】:非非之想[fēi fēi zhī xiǎng]
【解釋】指不合邏輯的,荒誕、怪異、不能實(shí)現(xiàn)的種種幻想。
【第35句】:非同小可[fēi tóng xiǎo kě]
【解釋】小可:尋常的。指情況嚴(yán)重或事情重要,不能輕視。
【出處】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蕭令史,我與你說,人命事關(guān)天關(guān)地,非同小可!”
【示例】進(jìn)了鄭家門,這一驚非同小可,只見鄭老爹兩眼哭得通紅。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第36句】:非人不傳[fēi rén bù chuán]
【解釋】不是適當(dāng)?shù)娜司筒粋魇凇?/p>
【出處】宋·趙佶《宣和書譜·行書·蔡京》:“大抵學(xué)者用筆有法,自古秘之,必口口親授,非人不傳。”
【第37句】:非羆非熊[fēi pí fēi xióng]
【解釋】羆:熊的一種。不是熊也不是羆。舊指圣主得賢臣的征兆。
【出處】清·張岱《祭少師朱恒岳公文》:“公之功烈,如岳如嵩,公之遇合,非羆非熊。”
【第38句】:非所計(jì)也[fēi suǒ jì yě]
【解釋】計(jì):計(jì)算,考慮。不是所要考慮的事情。
【第39句】:非分之念[fēi fèn zhī niàn]
【解釋】分:本分;非分:不屬自己分內(nèi)的。指超出本分的想法念頭。
【出處】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五章:“手上戴有兩副赤金鐲子,因此觸動了一部分士兵的非分之念。”
【示例】你不能對她有非分之念。
“非”結(jié)尾的成語
【第1句】:明辨是非[míng biàn shì fēi]
【解釋】分清楚是和非、正確和錯誤。
【出處】《禮記·中庸》:“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禮記·曲禮上》:“失祀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示例】【第8句】:九年的部隊(duì)生活和她的特殊地位,養(yǎng)成她舉止老練、大方、明辨是非。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
【第2句】:惹是招非[rě shì zhāo fēi]
【解釋】引起麻煩之事。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孩兒,你許多時不行這條路,如今去端門看燈,從張員外門前過,又去惹是招非。”
【示例】教你們賊狗胎在這里看看,就恁惹是招非的。 ——《金瓶梅詞話》第六四回
【第3句】:掩過飾非[yǎn guò shì fēi]
【解釋】猶言文過飾非。掩飾過失、錯誤。
【出處】李廣田《〈散文三十篇〉序》:“他們想占有一切,他們的手不用以創(chuàng)造,而用以掩過飾非。”
【第4句】:招是攬非[zhāo shì lǎn fēi]
【解釋】猶招是惹非。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忽聽得有人叫道:'岳相公在那里?’牛皋聽得,便喊道:'在這里!’岳大爺?shù)溃?你又在此招是攬非了。’”
【第5句】:惹是生非[rě shì shēng fēi]
【解釋】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起爭端。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安分守己,并不惹是生非。”
【示例】學(xué)生在教課上得不到滿足,在校內(nèi)便時常愛鬧風(fēng)潮,在校外也時常惹是生非。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一
【第6句】:拒諫飾非[jù jiàn shì fēi]
【解釋】諫:直言規(guī)勸;飾:掩飾;非:錯誤。拒絕勸告,掩飾錯誤。
【出處】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
【示例】但是他不從政治軍事經(jīng)濟(jì)文化的任何一個政策……他找到了拒諫飾非的方法。 ——毛澤東《評蔣介石在雙十節(jié)的演說》
【第7句】:搬弄是非[bān nòng shì fēi]
【解釋】搬弄:挑拔。把別人的話傳來傳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后亂加議論,引起糾紛。
【出處】《莊子·盜跖》:“搖唇鼓舌,擅生是非。”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許多事非。”
【示例】況三姑六婆,里外搬弄是非,何能不生事端。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
【第8句】:論列是非[lùn liè shì fēi]
【解釋】論:評論;列:列舉。羅列事實(shí),評論是非。
【出處】漢·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dāng)世之士邪。”
【示例】面逍遙河上之耆舊,乃忽仰首伸眉,論列是非,與眾為仇,助賊張目。 ——清·梁啟超《辟復(fù)辟論》
【第9句】:說是道非[shuō shì dào fēi]
【解釋】評說是非。也指搬弄口舌。同“說是談非”。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8卷:“我的父母沒眼睛,把我嫁在這里,沒來由教他來望,卻教別人說是道非。”
【第10句】:挑唆是非[tiǎo suō shì fēi]
【解釋】挑唆:挑逗,引動。搬弄是非,使別人不團(tuán)結(jié)。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九回:“這人姓胡,名福,最愛挑唆是非,說人壞話。”
【示例】獨(dú)孤后遂決意廢立,屢在隋主面前,挑唆是非。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八十七回
【第11句】:無是無非[wú shì wú fēi]
【解釋】沒有是也沒有不是。比喻空閑,沒有事情。
【出處】元·貫石屏《村里迓鼓·隱逸》曲:“冷清清無是無非誦《南華》,就里乾坤大。”
【示例】明·無名氏《寶光殿》第二折:“他故來仙人斗氣,俺清閑無是無非。”
【第12句】:長傲飾非[zhǎng ào shì fēi]
【解釋】滋長驕傲、掩飾過錯。
【出處】清·陳確《答張考夫書》:“怙惡不悛,長傲飾非者,古下愚不肖之流。”
【第13句】:掠是搬非[lüè shì bān fēi]
【解釋】指搬弄是非。
【出處】明·無名氏《四賢記·挑斗》:“你如今掠是搬非,干討得鬼哭神愁。”
【第14句】:誰是誰非[shuí shì shuí fēi]
【解釋】猶言誰對誰錯。
【出處】元·李致遠(yuǎn)《還牢末》第一折:“誰與你挑唇料嘴,辨別個誰是誰非。”
【示例】誰是誰非誰曲誰直,沒梁桶兒一再休提! ——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
【第15句】:未可厚非[wèi kě hòu fēi]
【解釋】厚非:過分責(zé)難、責(zé)備。不能過分責(zé)備。指說話做事雖有缺點(diǎn),但還有可取之處,應(yīng)予諒解。
【出處】《漢書·王莽傳中》:“莽怒,免英官。后頗覺悟,曰:'英亦未可厚非。’”
【示例】但葉遂寧和梭波里是未可厚非的,他們先后給自己唱了挽歌,他們有真實(shí)。 ——魯迅《三閑集·在鐘樓上》
【第16句】:止暴禁非[zhǐ bào jìn fēi]
【解釋】止、禁:罅;暴、非:指種種壞事。制止種種壞事。
【出處】《莊子·盜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
【第17句】:逢惡導(dǎo)非[féng è dǎo fēi]
【解釋】指逢迎壞人,助長惡行。
【出處】《明史 ·張文明傳》:“且言江彬遣惡導(dǎo)非,亟宜行誅,朝臣匡救 無聞,亦當(dāng)罰治。”
【第18句】:痛悔前非[tòng huǐ qián fēi]
【解釋】徹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錯誤。
【出處】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這位青年做了多年的苦工,受了無限的虐待,已經(jīng)弄得來三分不像人,四分不像鬼了,自己深深的在痛悔前非。”
【第19句】:想入非非[xiǎng rù fēi fēi]
【解釋】非非:原為佛家語,表示虛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虛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脫離現(xiàn)實(shí)地胡思亂想。
【出處】《楞嚴(yán)經(jīng)》:“如存不存,若盡不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
【示例】當(dāng)下想入非非,一頭說一頭要弄計(jì)賺騙繆寄萍的書。 ——清·黃小配《大馬扁》第二回
【第20句】:公是公非[gōng shì gōng fēi]
【解釋】公認(rèn)的是非。
【出處】唐·劉禹錫《天論上》:“人能勝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賞,違之必罰。”
【示例】公是公非訂弟兄,徐行疾行攜子侄。 ——清·趙翼《戲?yàn)榀B字體》
【第21句】:掩罪飾非[yǎn zuì shì fēi]
【解釋】非:壞事。遮蓋罪行,文飾壞事。
【出處】《明史·徐學(xué)詩傳》:“蓋嵩權(quán)力足以假手下石……文詞便給足以掩罪飾非。”
【第22句】:似是而非[sì shì ér fēi]
【解釋】似:像;是:對;非:不對。好像是對的,實(shí)際上不對。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
【示例】同學(xué)們的講解,有的似是而非,有的簡直錯得可笑。 ——葉圣陶《文心》
【第23句】:面目全非[miàn mù quán fēi]
【解釋】非:不相似。樣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變得不成樣子。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陸判》:“舉手則面目全非。”
【示例】它的厄運(yùn),是在好書被有權(quán)者用相似的本子來掉換,年深月久,弄得面目全非。 ——魯迅《而已集·談所謂“大內(nèi)檔案”》
【第24句】:扭是為非[niǔ shì wéi fēi]
【解釋】硬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形容顛倒是非,強(qiáng)詞奪理。
【出處】元·無名氏《活拿蕭天佑》第一折:“誰不知諂佞人是你一個王樞密,你如今扭是為非。”
【第25句】:無事生非[wú shì shēng fēi]
【解釋】無緣無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煩。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8回:“有不安本分的強(qiáng)盜,有無事生非的強(qiáng)盜。”
【示例】無事生非哩,沒狼攆狼唄。 ——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第21章
【第26句】:招是生非[zhāo shì shēng fēi]
【解釋】招惹是非。指無故生事。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guān)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他也有不平,有反抗,有戰(zhàn)斗,而往往不過是將敗落家族的婦姑勃谿,叔嫂斗法的手段,移到文壇上。嘁嘁嚓嚓,招是生非,搬弄口舌,決不在大處著眼。”
【第27句】:補(bǔ)過飾非[bǔ guò shì fēi]
【解釋】補(bǔ)過:彌補(bǔ)過失;飾非:文飾過錯。指掩飾過錯。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第16卷:“文士筆墨,為人補(bǔ)過飾非,往往如是。”
【第28句】:古是今非[gǔ shì jīng fēi]
【解釋】古代、現(xiàn)在的是非得失。指評論從古到今的功過曲直。
【出處】元·馬致遠(yuǎn)《青衫淚》:“一個待詠月嘲風(fēng),一個待飛觴走斝,談些古是今非,下學(xué)上達(dá)。”
【第29句】:顛倒是非[diān dǎo shì fēi]
【解釋】是:對;非:錯。把錯的說成對的,對的說成錯的。把是非弄顛倒了。
【出處】唐·韓愈《施先生墓銘》:“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
【示例】我們希望這種顛倒是非的時代快些過去。 ——毛澤東《論聯(lián)合政府》
【第30句】:痛滌前非[tòng dí qián fēi]
【解釋】痛:徹底;非:錯誤。徹底滌除以前所犯的錯誤。
【出處】宋·無名氏《大宋宣和遺事》亨集:“陛下倘信微臣之言,痛改前非,則如宣王因庭燎之箴而勤政,漢武悔輪臺之失而罷兵,宗社之幸也。”
【示例】今允榹居馬蘭峪,欲其瞻仰景陵,痛滌前非。 ——《清史稿·諸王傳》
【第31句】:講是說非[jiǎng shì shuō fēi]
【解釋】猶言說三道四。形容不負(fù)責(zé)任地胡亂議論。
【出處】元·柯丹邱《荊釵記·受釵》:“這財(cái)禮雖是輕微,你為何講是說非?”
【示例】請不要隨便講是說非,影響不好。
【第32句】:懸斷是非[xuán duàn shì fēi]
【解釋】懸:憑空,沒有依據(jù)。憑空推斷是非對錯。
【出處】唐·柳宗元《復(fù)杜溫夫書》:“吾性騃滯,多所未甚諭,安敢懸斷是且非耶?”
【第33句】:研核是非[yán hé shì fēi]
【解釋】核:對照,考核。研究考核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出處】漢·張衡《東京賦》:“溫故知新,研核是非。”
【第34句】:情善跡非[qíng shàn jì fēi]
【解釋】感情融洽,但是所走的道路并非一致。
【出處】宋·蘇轍《寄歐陽舍人書》:“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
【第35句】:口是心非[kǒu shì xīn fēi]
【解釋】嘴里說得很好,心里想的卻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出處】漢·桓譚《新論·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抱樸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
【示例】俺哥哥原來是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三回
【第36句】: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zhì zú yǐ jù jiàn,yá zú yǐ shì fēi]
【解釋】智謀足以使人拒絕規(guī)勸,言辭足以使人拒絕過錯。
【出處】《史記·殷本紀(jì)》:“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示例】海陵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欲為君則弒其君,欲伐國則弒其母,欲奪人之妻則使之殺其夫。三綱絕矣,何暇他論。(《金史·海陵紀(jì)贊》)
【第37句】:大是大非[dà shì dà fēi]
【解釋】指帶有原則性、根本性的是非問題。
【出處】徐遲《歌德巴赫猜想》:“一頁一頁的歷史寫出來了,大是大非,終于有了無私的公論。”
【示例】在這個大是大非面前,他是不會站錯隊(duì)的。
【第38句】:閑是閑非[xián shì xián fēi]
【解釋】無關(guān)緊要的是非、議論。
【出處】宋·趙長卿《西江月·雪江見紅梅對酒》詞:“堪笑多愁早老,管他閑是閑非。”
【示例】外人說的閑是閑非,都不要聽他。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一回
【第39句】:伯玉知非[bó yù zhī fēi]
【解釋】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時衛(wèi)國人;非:不對。比喻知道以前不對。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xùn)》:“故蘧瑗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第40句】:覆是為非[fù shì wéi fēi]
【解釋】是:正確的;非:錯誤的。把正確的翻過來當(dāng)成錯誤的。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豐之鼎》:“讒言亂國,覆是為非,伯奇乖難,恭子憂哀。”
【第41句】:今是昔非[jīn shì xī fēi]
【解釋】現(xiàn)在是對的,過去是錯的。指認(rèn)識過去的錯誤。同“今是昨非”。
【出處】明·王世貞《觚不觚錄》:“若其今是昔非,不觚而觚者,百固不能二三也。”
【第42句】:面譽(yù)背非[miàn yù bèi fēi]
【解釋】指當(dāng)面稱贊,背后誹謗。同“面譽(yù)背毀”。
【出處】《莊子·盜跖》:“且吾聞之,好面譽(yù)之人者,亦好背而毀之。”隋·王通《文中子·關(guān)朗篇》:“面譽(yù)背毀,吾不忍見,群居縱言,未嘗及人之短,常有不可犯之色,故小人遠(yuǎn)焉。”
【示例】杲性虛誕,與人交,好面譽(yù)背非。 ——《宋史·范杲傳》
【第43句】:言是人非[yán shì rén fēi]
【解釋】指言論無可非議,但為人不可取。
【出處】明·李贄《史綱評要·宋紀(jì)·太祖》:“徐鉉、張洎言是人非。”
【第44句】:隨聲是非[suí shēng shì fēi]
【解釋】指自己沒有獨(dú)立的是非觀念,別人說是,自己也說是,別人說非,自己也說非。
【出處】漢·荀悅《漢紀(jì)·哀帝紀(jì)下》:“或懷妒嫉不考情實(shí),雷同相從,隨聲是非,豈不哀哉。”
【第45句】:面是背非[miàn shì bèi fēi]
【解釋】當(dāng)面贊成,背后反對。
【出處】《尚書·益稷》:“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
【示例】甚則面是背非,幸災(zāi)樂禍,此吾平時所深恨者。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五
【第46句】:文過遂非[wén guò suí fēi]
【解釋】掩飾過失,順隨錯誤。
【出處】宋·蘇軾《論時政狀》:“而近日之事,乃有文過遂非之風(fēng),此臣之所以憤懣太息而不能已也。”
【第47句】:討是尋非[tǎo shì xún fēi]
【解釋】挑剔,尋找是非。形容存心找岔子。
【出處】明·無名氏《白兔記·訴獵》:“哥嫂每夜巡更不睡,討是尋非。哥嫂他那里昧己瞞心,料想蒼天不負(fù)虧。”
【第48句】:無間是非[wú jiàn shì fēi]
【解釋】指不分別是非。
【示例】林林之民,咸致同情于不平者,凡有能阻泥教旨,抗拒法皇,無間是非,輒與贊和。 ——魯迅《文化偏至論》
【第49句】:混淆是非[hùn xiáo shì fēi]
【解釋】混淆:使界限不清。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
【出處】清·陶曾佑《論文學(xué)之勢力及其關(guān)系》:“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示例】他們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結(jié)幫營私,橫行霸道。 ——巴金《一封信》
【第50句】:淆亂是非[xiáo luàn shì fēi]
【解釋】淆亂:混淆,混亂。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制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示例】淆亂是非的說法終于被制止了。
【第51句】:尋事生非[xún shì shēng fēi]
【解釋】形容有意制造事端,引起糾紛。
【出處】艾蕪《烏鴉之歌》:“現(xiàn)在他也只有忍了,人家往往要來尋事生非,正愁找不著漏洞哩。”
【示例】女人一般都喜歡尋事生非。
【第52句】:文過飾非[wén guò shì fēi]
【解釋】文、飾:掩飾;過、非:錯誤。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出處】《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莊子·盜跖》:“辯足以飾非。”唐·劉知幾《史通·惑經(jīng)》:“豈與夫庸儒末學(xué),文過飾非,使夫問者緘辭社口,懷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示例】其實(shí)錯了就老實(shí)自己承認(rèn),倒是精神安泰的事情;文過飾非是最苦痛的勾當(dāng)。 ——鄒韜奮《論文、雜感、隨筆·硬吞香蕉皮》
【第53句】:類是而非[lèi shì ér fēi]
【解釋】類:類似;是:正確的;非:錯誤的。貌似正確的,實(shí)際上是錯誤的。也指是非不分明,模棱兩可。
【出處】《呂氏春秋·察傳》:“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徑,不可不分。”
【第54句】:撩是生非[liáo shì shēng fēi]
【解釋】惹是生非,造成麻煩后果。
【示例】他就是愛撩是生非的人。
【第55句】:作歹為非[zuò dǎi wéi fēi]
【解釋】做各種壞事。
【出處】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詳察這生分女作歹為非,更和這忤逆男隨波逐浪。”
【示例】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一回:“無道昏君!我又不謀反叛逆,又不作歹為非,怎么把我充軍起來?”
【第56句】:心謗腹非[xīn bàng fù fēi]
【解釋】口里不說,心里譴責(zé)。指暗地里反對。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
【示例】已而慮群下疑惑,心謗腹非。 ——《魏書·太祖紀(jì)》
【第57句】:造謠生非[zào yáo shēng fēi]
【解釋】捏造謠言,挑起事端。同“造謠生事”。
【出處】黃南丁氏《楊乃武與小白菜》第八回:“而且如今你的年紀(jì),已是二十多了,住在這里,若再不同小大圓房,外間造謠生非的人多……說不定同我有了一手,豈不是你我二人的名譽(yù),又將掃地。”
【示例】雖然北平人民每天所能接觸的,都是這樣'造謠生非’、'蓄意挑撥’的東西,但絕大多數(shù)的北平人到底具有慧眼。 ——蕭英《北平〈解放三日刊〉出版前后》
【第58句】:招是搬非[zhāo shì bān fēi]
【解釋】搬弄是非,引起爭端。
【出處】魯迅《墳·論雷峰塔的倒掉》:“和尚本應(yīng)該只管自己念經(jīng)……他偏要放下經(jīng)卷,橫來招是搬非,大約是懷著嫉妒罷。”
【第59句】:說是談非[shuō shì tán fēi]
【解釋】評說是非。
【出處】元·無名氏《贈妓》:“不問生熟辦酒食,他便要弄盞傳杯,說是談非,斜眼相窺。”
【示例】明·無名氏《騙英布》第三折:“本待要說是談非,不承望走將來正逢著本對,豈不聞好斗者必遇其敵。”
【第60句】:啼笑皆非[tí xiào jiē fēi]
【解釋】啼:哭;皆非:都不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知如何才好。形容處境尷尬或既令人難受又令人發(fā)笑的行為。
【出處】沙汀《煩惱》:“劉久發(fā)啼笑皆非地站起來了。”
【第61句】:物是人非[wù shì rén fēi]
【解釋】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于表達(dá)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
【出處】三國·魏·曹丕《與吳質(zhì)書》:“節(jié)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
【示例】只怕再來時物是人非,云英已赴裴航之夢矣。 ——《平山冷燕》第18回
【第62句】:貌是情非[mào shì qíng fēi]
【解釋】表面做的與心里想的完全兩樣。比喻表里不一。
【出處】《與僧正教》:“信可謂心與事背,貌是情非。”
【第63句】:自以為非[zì yǐ wéi fēi]
【解釋】認(rèn)為自己的看法不對
【示例】不要自以為非,要有自信
【第64句】:面從腹非[miàn cóng fù fēi]
【解釋】從:聽從,順從。表面順從,心里反對。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3回:“世兄果不嫌家伯語重,何難回頭是岸,萬不可面從腹非。”
【第65句】: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bǐ yì yī shì fēi,cǐ yì yī shì fēi]
【解釋】那也是一種是非,這也是一種是非。比喻說話圓滑,不得罪人。
【出處】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示例】不加考察,不加批評,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論調(diào),將一切作者詆為'一丘之貉’。 ——魯迅《中國文壇的悲觀》
【第66句】:痛改前非[tòng gǎi qián fēi]
【解釋】痛:徹底;非:錯誤。徹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錯誤。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癡公子很使噪脾錢》:“你痛改前非,我把這所房子與你夫妻兩個住下。”
【示例】在政策的感召下,他決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第67句】:說是弄非[shuō shì nòng fēi]
【解釋】評說是非。也指搬弄口舌。同“說是談非”。
【出處】《解放日報(bào)》19【第43句】:【第1句】:23:“從'老好人’薛××的眼里,以為大家又在說是弄非了。”
【第68句】:貌是心非[mào shì xīn fēi]
【解釋】表面做的與心里想的完全兩樣。比喻表里不一。同“貌是情非”。
【出處】表面做的與心里想的完全兩樣。比喻表里不一。同“貌是情非”。
【第69句】:順過飾非[shùn guò shì fēi]
【解釋】指徇私遷就而掩飾錯誤。
【出處】《宋史·律歷志》:“忠輔于《易》粗窺大衍之旨,創(chuàng)立日法,撰演新歷,不敢以言者,誠懼太史順過飾非。”
【第70句】:國是日非[guó shì rì fēi]
【解釋】國是:國家大事。國家的前景一天不如一天。
【出處】明·余繼登《典故紀(jì)聞》卷十:“自是朝政反復(fù),國是日非。”
【第71句】:護(hù)過飾非[hù guò shì fēi]
【解釋】掩護(hù)錯誤、文飾過失。
【出處】《清史稿·和珅傳》:“和珅率對不以實(shí),詔斥護(hù)過飾非,革職留任。”
【第72句】:面是心非[miàn shì xīn fēi]
【解釋】指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
【出處】《尚書·益稷》:“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
【示例】姬昌外若忠誠,內(nèi)懷奸詐,以利口而惑眾,面是心非,終非善良。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一回
【第73句】:招事惹非[zhāo shì rě fēi]
【解釋】招惹是非。指無故生事。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五回:“少年驕惰放肆……將來招事惹非,敗壞家門。”
【第74句】:惹事生非[rě shì shēng fēi]
【解釋】招惹是非,引起爭端。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三十六:“如今再說一個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
【示例】學(xué)生在教課上得不到滿足,在校內(nèi)便時常愛鬧風(fēng)潮,在校外也時常惹事生非。 ——郭沫若《少年時代·我的童年》
【第75句】:惹事招非[rě shì zhāo fēi]
【解釋】引起麻煩之事。同“惹是招非”。
【出處】元·無名氏《東平府》第一折:“哎,徐寧緊緊相隨,生怕俺不遵依,向城中惹事招非。”
【示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3回:“大奶奶卻是利害得緊,誰敢與你傳話,惹事招非?”
【第76句】:改是成非[gǎi shì chéng fēi]
【解釋】是:正確的,對的;非:錯誤的。把正確的改成錯誤的。指顛倒是非。
【出處】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三折:“俺請受了人幾文錢改是成非,似這般所為,磣可可的話取民心髓。”
【第77句】:獨(dú)是獨(dú)非[dú shì dú fēi]
【解釋】指不采納眾議,是與非自己說了算,獨(dú)斷專行。
【出處】《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天子置三公,九卿……本欲水火相濟(jì),鹽梅相成,然后庶績咸熙,風(fēng)雨交泰,亦不可獨(dú)是獨(dú)非,皆由圣旨。”
【示例】獨(dú)是獨(dú)非的做法不可取。
【第78句】:招是惹非[zhāo shì rě fēi]
【解釋】招惹是非。指無故生事。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你許多時不行這條路,如今去端門看燈,從張員外門前經(jīng)過,又是招是惹非。”
【示例】他雖然沒有什么出色的本領(lǐng),有時還愛貪點(diǎn)小利,可是人頂和氣,也不招是惹非。 ——?dú)W陽山《高干大》第一章
【第79句】:無可厚非[wú kě hòu fēi]
【解釋】厚:深重;非:非議,否定。不能過分責(zé)備。指說話做事雖有缺點(diǎn),但還有可取之處,應(yīng)予諒解。
【出處】《漢書·王莽傳中》:“莽怒,免英官。后頗覺悟,曰:'英亦未可厚非。’”
【示例】作者的動機(jī)無可厚非,但客觀效果則不盡符合作者的動機(jī)。 ——茅盾《一九六0年短篇小說漫評》
【第80句】:人我是非[rén wǒ shì fēi]
【解釋】是非:爭執(zhí),糾紛。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利害關(guān)系和糾紛。
【出處】元·馬致遠(yuǎn)《黃粱夢》第四折:“一夢中十八年,見了酒色財(cái)氣,人我是非,貪嗔癡愛,風(fēng)霜雨雪。”
【示例】一夢之中,見了人我是非,得失榮枯,遂有出塵之志。 ——明·無名氏《度黃龍》楔子
【第81句】:功過是非[gōng guò shì fēi]
【解釋】功績與過錯,正確和謬誤。
【出處】鄧小平《對起草<關(guān)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實(shí)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評價(jià)'文化大革命’,評價(jià)毛澤東同志的功過是非。”
【第82句】:今是昨非[jīn shì zuó fēi]
【解釋】現(xiàn)在是對的,過去是錯的。指認(rèn)識過去的錯誤。
【出處】晉·陶潛《歸去來辭》:“實(shí)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
【示例】但我們究竟還有一點(diǎn)記憶,回想起來,怎樣的“今是昨非”呵,怎樣的“口是心非”呵,怎樣的“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zhàn)”呵。 ——魯迅《導(dǎo)師》
【第83句】:播弄是非[bō nòng shì fēi]
【解釋】挑撥是非。是非:糾紛,口舌。
【出處】《兩晉演義》八回:“疑她播弄是非,所以處心積慮,徐圖報(bào)復(fù)。”
【第84句】:是是非非[shì shì fēi fēi]
【解釋】是是:第一個“是”表示肯定,第二個“是”指正確的東西。把對的認(rèn)為是對的,把錯的認(rèn)為是錯的。比喻是非、好壞分得非常清楚。
【出處】《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示例】孝悌忠信,剛毅質(zhì)直,篤于為義,勇予疾惡,是是非非,終身不假人以色詞。 ——宋·陸游《曾文清公墓志銘》
【第85句】:淆混是非[xiáo hùn shì fēi]
【解釋】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制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清·陶曾佑《論文學(xué)之勢力及其關(guān)系》:“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非”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狗吠非主[gǒu fèi fēi zhǔ]
【解釋】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
【出處】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齊策六》:“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踐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示例】狗吠非主,狼虎夜擾。驚我東西,不為家咎。 ——漢·焦贛《易林·咸之泰》
【第2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sài wēng shī mǎ,yān zhī fēi fú]
【解釋】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yōu)楹檬隆M叭淌яR,安知非福”。
【出處】孫錦標(biāo)《通俗常言疏證·禍福》引《病玉緣》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話也罷,到了日后,才覺得俺不是說笑話哩。”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如果能夠調(diào)動一個缺,真正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了。”
【第3句】:窺覦非望[kuī yú fēi wàng]
【解釋】窺覦:伺機(jī)行動;非望:非分的希望。尋找實(shí)機(jī)實(shí)現(xiàn)非分的希望。舊時多指謀求帝位。
【出處】《晉書·桓溫傳》:“然以雄武專朝,窺覦非望。”
【第4句】:情非得已[qíng fēi dé yǐ]
【解釋】指情況出于不得已。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62回:“適才躲避桌下,自知失儀露丑,實(shí)系情非得已,諸位姐姐莫要發(fā)笑。”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知道藩司的失儀,情非得已。”
【第5句】:答非所問[dá fēi suǒ wèn]
【解釋】回答的不是所問的內(nèi)容。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老爺正覺得他答非所問,程相公那里就打聽說:'什么叫做希希罕兒?’”
【示例】按照著次序一問一答,沒有答非所問的弊病,就算情意格外濃厚。 ——葉圣陶《隔膜》
【第6句】:耳目非是[ěr mù fēi shì]
【解釋】指聲色不同于平常。
【出處】《漢書·南粵王傳》:“嘉見耳目非是,即趨出。”
【第7句】:擬非其倫[nǐ fēi qí lún]
【解釋】指比擬不當(dāng)。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下》:“擬人必于其倫。”
【示例】以岳忠武比良玉,毋乃擬非其倫矣。 ——清·趙翼《甌北詩話·吳梅村詩》
【第8句】:頌古非今[sòng gǔ fēi jīn]
【解釋】指不加分析地頌揚(yáng)古代的,否定現(xiàn)代的。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示例】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xué)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fā)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yáng)任何封建的毒素。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第9句】:似笑非笑[sì xiào fēi xiào]
【解釋】像笑又不笑。
【出處】魯迅《彷徨·祝福》:“后來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氣,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問她。”
【示例】后來見的次數(shù)多了,大家似笑非笑,用以代替招呼。 ——蘇青《結(jié)婚十年》第四章
【第10句】:飾非遂過[shì fēi suì guò]
【解釋】明知錯誤而加以掩飾,于是就造成過失。
【出處】《呂氏春秋·審應(yīng)》:“公子食我之辯,適足以飾非遂過。”
【第11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pǔ tiān zhī xià,mò fēi wáng tǔ]
【解釋】普:普遍,全。蒼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轄地。指大一統(tǒng)思想。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七年》:“故《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示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
【第12句】: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qiān yì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bái]
【解釋】鎰:古時重量單位,合二十兩;白:狐貍腋下的白毛皮。價(jià)值千金的皮衣,不是用一只狐貍的毛制成的。比喻治國需要眾多人才的力量。
【出處】《墨子·親士》:“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第13句】:今吾非故吾[jīn wǔ fēi gù wǔ]
【解釋】吾:我;故:過去。今天的我不是過去的我了。指對過去有悔悟、否定的意思。
【出處】宋·王炎《元日書懷詩》:“年光除日又元日,心事今吾非故吾。”
【第14句】:塞翁失馬,安知非福[sài wēng shī mǎ,ān zhī fēi fú]
【解釋】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yōu)楹檬隆M叭淌яR”。
【出處】《鏡花緣》第七回:“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示例】但真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罷,阿Q不幸而贏了一回,他倒幾乎失敗了。 ——魯迅《吶喊·阿Q正傳》
【第15句】:是非好歹[shì fēi hǎo dǎi]
【解釋】歹:壞。正確與錯誤,好的與壞的。指對事情的評價(jià)。
【出處】元·賈仲名《雙調(diào)》:“大都來一時事,搬弄出千載因,辨是非好歹清渾。”
【示例】酒醉三分醒,這么大一個人,連是非好歹也不分么? ——金庸《笑傲江湖》第三回
【第16句】:眾多非一[zhòng duō fēi yī]
【解釋】指類別甚多,不止一種。
【出處】漢·王充《論衡·別通》:“孔子道美,故譬以宗廟,眾多非一,故喻以百官。”
【第17句】:是非只為多開口[shì fēi zhī wèi duō kāi kǒu]
【解釋】糾紛爭端都是說話太多引起的。
【出處】宋·陳元靚《事林廣記·人事下·處世警言》:“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qiáng)出頭。”
【示例】可甚么是非只為多開口,倒道我女大不中留。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
【第18句】:若要不知,除非莫為[ruò yào bù zhī,chú fēi mò wéi]
【解釋】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壞事終究要暴露。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1卷:“自古道:'若要不知,除非莫為。’”
【第19句】:公冶非罪[gōng yě fēi zuì]
【解釋】形容無辜蒙冤或入獄。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公冶長非罪也。”
【第20句】:飾非拒諫[shì fēi jù jiàn]
【解釋】飾:掩飾;非:錯誤;諫:直言規(guī)勸。拒絕勸告,掩飾錯誤。
【出處】《荀子·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
【示例】飾非拒諫,斷自己意。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
【第21句】:齊大非偶[qí dà fēi ǒu]
【解釋】指辭婚者表示自己門第或勢位卑微,不敢高攀。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桓公六年》:“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
【示例】陸徉為不知,以齊大非偶,再以年貌懸殊,故意峻拒。 ——《掃迷帚》第七回
【第22句】:是非人我[shì fēi rén wǒ]
【解釋】正確與錯誤,他人與自己。泛指人與人之間的種種復(fù)雜關(guān)系。
【出處】元·丘處機(jī)《玉爐三澗雪·自詠》詞:“不會深窮造化,隨緣且度朝昏,是非人我絕談?wù)摚瑥?fù)返生前混沌。”
【示例】你做了酒色財(cái)氣,你辭了是非人我,今日個老鄉(xiāng)惹上仙風(fēng),和小桃都成正果。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四折
【第23句】:尺璧非寶[chǐ bì fēi bǎo]
【解釋】尺璧:直徑一尺的大璧,言其珍貴。徑尺之璧雖大而貴,但遠(yuǎn)不如光陰的貴重。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xùn)》:“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示例】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
【第24句】:終非了局[zhōng fēi liǎo jú]
【解釋】了局:結(jié)局。終歸不是長久之計(jì)。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先兄棄世已三載,家嫂寡居,終非了局,弟常勸其改嫁。”
【示例】你孩子家不知道,在此地終非了局。(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
【第25句】:質(zhì)非文是[zhì fēi wén shì]
【解釋】徒有華美的外表,而無相應(yīng)的實(shí)質(zhì)。
【出處】漢·揚(yáng)雄《法言·吾子》:“其文是也,其質(zhì)非也……羊質(zhì)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zhàn),忘其皮之虎矣。”
【示例】質(zhì)非文是終難久,脫冠還作扶犁叟。 ——宋·蘇軾《又一首答二猶子與王郎見和》
【第26句】:格其非心[gé qí fēi xīn]
【解釋】格:正;非:不正確。糾正錯誤、不正確的思想。
【出處】《尚書·冏命》:“繩愆紀(jì)繆,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第27句】:飾非文過[shì fēi wén guò]
【解釋】粉飾掩蓋過失、錯誤。
【出處】《漢書·賈捐之傳》顏師古注:“謂人有堅(jiān)為辯言,不以誠質(zhì),學(xué)于非道,雖博無用,飾非文過,辭語順澤,不聽教命。”
【示例】清·陳夢雷《絕交書》:“老年兄怙終迷復(fù),羞于飾非文過。”
【第28句】:用非所長[yòng fēi suǒ cháng]
【解釋】使用的不是他的特長。
【示例】張作霖本是一個老粗,雖然他粗中有細(xì),智慧特高,可是由他扮演“和事佬”,究竟是用非所長。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一六七
【第29句】:行之非艱,知之惟艱[xíng zhī fēi jiān,zhī zhī wéi jiān]
【解釋】惟:為。施行并不難,知道其整理就難了。
【出處】《尚書·說命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第30句】:是非得失[shì fēi dé shī]
【解釋】正確與錯誤,所得與所失。
【出處】宋·朱熹《辭免兼實(shí)錄院同修撰奏狀二》:“奉圣旨不允者瀝懇控陳,必期從欲,聞命悚惕,不知所言,重念臣愚,素?zé)o史學(xué),然于是非得失之故,實(shí)有善善惡惡之心。”
【示例】錢仲聯(lián)《人境廬詩草·黃公度年譜》:“逮窮年累月,深稽博考,然后乃曉然于是非得失之宜,長短取舍之要。”
【第31句】:生非作歹[shēng fēi zuò dǎi]
【解釋】非:不對;歹:壞。做種種壞事。
【出處】元·楊文奎《兒女團(tuán)圓》第二折:“沒揣的大驚小怪,便待要生非作歹。”
【第32句】:是耶非耶[shì yē fēi yē]
【解釋】耶:語助詞,表疑問。是呢?不是呢?
【出處】《漢書·孝武李夫人傳》:“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第33句】:學(xué)非所用[xué fēi suǒ yòng]
【解釋】所學(xué)的不是將來用得著的東西。比喻學(xué)習(xí)與實(shí)踐相脫節(jié)。
【出處】《后漢書·張衡傳》:“必也學(xué)非所用,術(shù)有所仰,故臨川將濟(jì),而舟楫不存焉。”
【示例】更有一種專門技術(shù)家,歸國后無所用其長,亦卒至學(xué)非所用,不能施展。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三章
【第34句】:來而不往非禮也[lái ér bù wǎng fēi lǐ yě]
【解釋】表示對別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動將作出反應(yīng)。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示例】來而不往非禮也,我們還是應(yīng)該去看看他。
【第35句】:人非草木[rén fēi cǎo mù]
【解釋】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于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同“人非木石”。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眾人道:'上復(fù)觀察,小人們?nèi)朔遣菽荆M不省的?’”
【示例】龐涓復(fù)問曰:'然則兄長亦還憶故鄉(xiāng)墳?zāi)狗瘢俊溤唬?人非草木,能忘本原?’先生于吾臨行,亦言:'功名終在故土。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八回
【第36句】:飾非養(yǎng)過[shì fēi yǎng guò]
【解釋】粉飾錯誤,養(yǎng)成過失。同“飾非遂過”。
【出處】宋·葉適《法度總論二》:“及其崛然自見者,猶皆自有為國之意,使其下無飾非養(yǎng)過之心。”
【第37句】:為非作惡[wéi fēi zuò è]
【解釋】做種種壞事。同“為非作歹”。
【出處】洪深《青龍?zhí)丁返谌唬骸榜數(shù)盟麄兡懶≥咻叩夭桓覟榉亲鲪骸!?/p>
【第38句】:別有天地非人間[bié yǒu tiān dì fēi rén jiān]
【解釋】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風(fēng)景或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境界引人入勝。
【出處】唐·李白《山中問答》詩:“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示例】如入瑯環(huán)福地,癡龍護(hù)門,人跡罕到,大父稱之謂別有天地非人間也。 ——明·張岱《快園記》
【第39句】:齊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
【解釋】舊時凡因不是門當(dāng)戶對而辭婚的,常用此話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出處】《左傳·桓公六年》:“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
【示例】臣聞齊大非耦,著者前誥。辭霍不婚,垂稱往烈。 ——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
【第40句】:誤作非為[wù zuò fēi wéi]
【解釋】猶言胡作非為。不顧法紀(jì)或輿論,毫無顧忌地做壞事。
【出處】太平天國·洪仁噸镅摹罰骸翱齠任輪耍嘞燈餃瘴笞鞣俏且越璞亂暈鈾樂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