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結尾的成語66個(含解釋和出處)
百問中文為您整理了譽滿寰中、十發十中、允執其中、錐處囊中等“中”結尾的成語66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譽滿寰中[yù mǎn huán zhōng]
【解釋】寰:世間,天下。美好的名聲,天下皆知。
【出處】唐·楊梛《大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窮金壇之秘訣,百戰不孤。譽滿寰中,聲蓋天下。”
【示例】劉家兩驥,譽滿寰中;荀氏八龍,名高海內。 ——唐·武三思《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銘》
【第2句】:十發十中[shí fā shí zhōng]
【解釋】射十次皆中的。形容善射。
【出處】《南史·齊高帝諸子傳下·宜都王鏗傳》:“彌善射,常以堋的太闊,曰:'終日射侯,何難之有。’乃取甘蔗插地,百步射之,十發十中。”
【示例】《南史·宜都王鏗傳》:“乃取甘蔗插地,百步射之,十發十中。”
【第3句】:允執其中[yǔn zhí qí zhōng]
【解釋】允:誠信;執:保持;其:代詞,那個;中:不偏不倚。真誠地堅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處。
【出處】《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論語·堯曰》:“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示例】僧伽羅辭不獲免,允執其中,恭揖群官,遂即王位。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僧伽羅國》
【第4句】:錐處囊中[zhuī chǔ náng zhōng]
【解釋】囊:口袋。錐子放在口袋里,錐尖就會露出來。比喻有才能的人不會長久被埋沒,終能顯露頭角。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示例】書傳圯上此人去,錐處囊中相士誰? ——陳三立《次韻再答王義門》
【第5句】:巧發奇中[qiǎo fā qí zhòng]
【解釋】發:射箭,比喻發言。形容善于乘機發表意見,后能為事實所證實。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少君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
【示例】而別出新意,往往巧發奇中,然未能十全也。 ——宋·蘇軾《東坡志林·單驤孫兆》
【第6句】:搖尾涂中[yáo wěi tú zhōng]
【解釋】比喻自由自在地生活。曳尾,猶搖尾。
【出處】戰國時,楚王派大夫去請莊子做官,莊子對楚大夫說:聽說楚國有神龜,死去已三千年,現在把它用匣子裝起來藏在廟堂之上。你看此龜是留下骨頭讓人珍藏好呢,還是活著曳尾于泥涂中好?大夫說:當然是活著曳尾于涂中好。莊子說:那末我將曳尾于涂中。見
【示例】晉·葛洪《抱樸子·勤求》:“老子以長生久視為業,而莊周貴于搖尾涂中,不為被網之龜,被繡之牛。”
【第7句】:居軸處中[jū zhóu chǔ zhōng]
【解釋】指身居重要職位。
【出處】《獻帝春秋》:“公居軸處中,入則享于上席,出則為眾目所屬。”
【第8句】:多言或中[duō yán huò zhōng]
【解釋】?a href='.com/baike/220/2516【第29句】:html' target='_blank' >潁河械摹V校赫枚隕稀V付嚳矯嫣致壑械目贍苤械摹?/p>
【出處】《云笈七簽》卷七十:“凡我同志,庶幾于此者,要在細求真訣,務以師授,不可以諛聞淺說、多言或中之義,所希企及矣。”
【第9句】:騎驢風雪中[qí lǘ fēng xuě zhōng]
【解釋】用為苦吟的典故。同“騎驢索句”。
【第10句】:取法于上,僅得乎中[qǔ fǎ yú shàng,jìn dé hū zhōng]
【解釋】法:標準,規范。取上等的為標準,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出處】唐·唐太宗《帝范》第四卷:“取法于上,僅得乎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示例】語曰:取法于上,僅得乎中,擇其中而取法之,是豈智者所為耶? ——孫中山《中國民主革命之重要》
【第11句】:置身其中[zhì shēn qí zhōng]
【解釋】置:放置。把自己放在事情之中。形容對人對事能設身處地的關心、幫助。
【第12句】:虱處裈中[shī chǔ kūn zhōng]
【解釋】裈:褲子。虱子躲在褲縫里。比喻世俗生活的拘窘局促。
【出處】晉·阮籍《大人先生傳》:“汝獨不見夫虱之處于裈之中乎!逃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
【第13句】:寢饋其中[qǐn kuì qí zhōng]
【解釋】寢:睡覺;饋:吃飯。起居飲食都離不開。比喻全身心地投入某項技藝或某一事物當中。
【第14句】:樂在其中[lè zài qí zhōng]
【解釋】喜歡做某事,并在其中獲得樂趣。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示例】孔子曰:'樂在其中矣。’遂自號為'隨園’云。 ——清·韓泰華《無事為福齋隨筆》下卷
【第15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jīn yù qí wài,bài xù qí zhōng]
【解釋】金玉:比喻華美;敗絮:爛棉花。外面象金象玉,里面卻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華美,而里面一團糟。
【出處】明·劉基《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示例】難怪人說長皮不長肉,中看不中吃!這才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呢! ——歐陽山《三家巷》一
【第16句】:入吾彀中[rù wǔ gòu zhōng]
【解釋】彀:張滿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及的范圍,比喻牢籠,圈套。進入了我的弓箭射程之內。比喻就范。
【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示例】茲乃投其所好,榮以正位,亦安有不入吾彀中哉!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
【第17句】:秀外慧中[xiù wài huì zhōng]
【解釋】秀:秀麗;慧:聯盟。外表秀麗,內心聰明。
【出處】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慧中。”
【示例】卿秀外慧中,令人愛而忘死。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香玉》
【第18句】:百發百中[bǎi fā bǎi zhòng]
【解釋】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處】《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示例】回見子牙,叩頭在地:“丞相妙計,百發百中。”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六回
【第19句】:無動于中[wú dòng yú zhōng]
【解釋】心里一點兒也沒有觸動。指對應該關心、注意的事情毫不關心,置之不理。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三回:“以至頂到如今,偏偏碰著這位制軍是不輕容易見客的,他見也好,不見也好,便也漠然無動于中了。”
【示例】面對集體財產遭到大火的威脅,我們怎么能無動于中呢?
【第20句】:胎死腹中[tāi sǐ fù zhōng]
【解釋】比喻一件事情還在籌備階段就夭折。
【示例】我的計劃胎死腹中了。
【第21句】:盡入彀中[jìn rù gòu zhōng]
【解釋】彀中:弓箭射程以內,比喻牢籠、圈套。盡數網羅,全部就范。
【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示例】欲使天下英雄,盡入彀中。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二十二回
【第22句】:直性狹中[zhí xìng xiá zhōng]
【解釋】性:性格;狹:狹隘。性格直爽,但心胸狹隘,不能容人容事。
【出處】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
【第23句】:允執厥中[yǔn zhí jué zhōng]
【解釋】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出處】《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示例】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堯、舜、禹三圣人為萬世法,一'允執厥中’也。 ——明·方孝儒《夷齊》
【第24句】:如墮五里霧中[rú duò wǔ lǐ wù zhōng]
【解釋】好像掉在一片大霧里。比喻陷入迷離恍惚、莫名其妙的境地。
【出處】《后漢書·張楷傳》:“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
【示例】這一連串的問題,使他如墮五里霧中,十分疑慮。
【第25句】:盡在不言中[jìn zài bù yán zhōng]
【解釋】盡:都,全部。指大家不言明,都明白其中的意思。
【出處】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一折:“我正是滿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劉不才不提王有齡,真所謂'盡在不言中’。”
【第26句】:萬選萬中[wàn xuǎn wàn zhòng]
【解釋】每次都被選中。指文章文辭美妙,立意新奇,每次都能被選中。
【出處】《新唐書·張薦傳》:“員外郎員半千數為公卿稱'鷟文辭猶青銅錢,萬選萬中’,時號鷟'青錢學士’。”
【第27句】:無形之中[wú xíng zhī zhōng]
【解釋】指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無名義而有實質的情況下。
【示例】無形之中,她成為他貪污受賄的幫兇。
【第28句】:焦心熱中[jiāo xīn rè zhōng]
【解釋】費盡心思,萬分憂慮。
【第29句】:寢饋書中[qǐn kuì shū zhōng]
【解釋】饋:吃飯。讀書很專心,吃飯睡覺都忘記了。
【示例】他積極備考,寢饋書中,我們為他捏一把汗。
【第30句】:了然于中[liǎo rán yú zhōng]
【解釋】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
【出處】《晉書·袁齊傳》:“夫經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智者了于胸心,然后舉無遺算耳。”
【示例】那知姐姐不假思索,竟把前朝年號以及事跡,一揮而就。若非一部全史了然于中,何能如此。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三回
【第31句】:億則屢中[yì zé lǚ zhòng]
【解釋】億:通“臆”;中:正中。料事總是能與實際相符。
【出處】《論語·先進》:“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示例】庶幾所謂不惑,而非依仿象類、億則屢中者。 ——《宋史·邵雍傳》
【第32句】:狐鳴篝中[hú míng gōu zhōng]
【解釋】指起事者動員群眾的措施。同“狐鳴魚書”。
【出處】清·鄒容《革命軍》第一章:“此自秦以來,所以狐鳴篝中,王在掌上,卯金伏誅,魏氏當涂,黠盜奸雄,凱覦神器史,史不絕書。”
【第33句】:不幸而言中[bù xìng ér yán zhòng]
【解釋】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卻被說準真的發生了。
【出處】《孔子家語·辨物》:“賜不幸而言中,是賜多言。”
【第34句】:當軸處中[dāng zhóu chǔ zhōng]
【解釋】正處在車軸的中間。比喻官居要位。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雜論》:“車承相即周魯之列,當軸處中,括囊不言,容身而去,彼哉!彼哉!”
【示例】公當軸處中,率下以義。 ——《宋書·武帝紀中》
【第35句】:取諸宮中[qǔ zhū gōng zhōng]
【解釋】宮,古代對房屋的通稱。后指取用于自己家中,極言其便利。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
【示例】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偏生九阿姐造化,討得著,年時賺了若干錢鈔,臨出門還有這一主大財,又是取諸宮中,不勞余力。”
【第36句】:秀外惠中[xiù wài huì zhōng]
【解釋】惠:通“慧”,聰慧。外表秀麗,內心聰明
【出處】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示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香玉》:“卿秀外惠中,令人愛而忘死。顧一日之去,如千里之別。”
【第37句】:取法于上,僅得其中[qǔ fǎ yú shàng,jǐn dé qí zhōng]
【解釋】取法:取為法則。比喻效仿于高超、精湛的學識、技藝等,也只能達到中等水平。
【出處】唐·李世民《帝范》:“汝當更求古之哲王以為師,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為下。”
【第38句】:囊漏貯中[náng lòu zhù zhōng]
【解釋】指糧食從小器漏入大器,其實并未漏掉。常比喻實際利益并未外流。貯,盛米器,大于囊。亦作“囊漏儲中”。
【出處】漢·賈誼《新書·春秋》:“汝知小計而不知大計。周諺曰:'囊漏貯中。’而獨弗聞歟?”
【示例】故囊漏貯中,識者不吝;反裘負薪,存毛實難。 ——《宋書·范泰傳》
【第39句】:兩得其中[liǎng dé qí zhōng]
【解釋】中:適中。按不同的要求認為兩種相反的表現都各有道理,也都是合適的。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凡吊,主人哭客乃為禮,阮既不哭,君何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禮制,我輩俗中人,故以儀軌自居。時人嘆為兩得其中。”
【第40句】:如日方中[rú rì fāng zhōng]
【解釋】好像太陽正在天頂。比喻事物正發展到十分興盛的階段。
【出處】《詩經·邶風·簡兮》:“日之方中,在前上處。”
【示例】他現在正是如日方中的年齡,能干大事。
【第41句】:錐出囊中[zhuī chū náng zhōng]
【解釋】囊:口袋。錐子放在口袋里,錐尖就會露出來。比喻有才能的人初露頭角。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示例】思王《野田黃雀行》,譬如錐出囊中,大索露矣。 ——明·徐禎卿《談藝錄》
【第42句】:囊漏儲中[náng lòu chǔ zhōng]
【解釋】常比喻實際利益并未外流。同“囊漏貯中”。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諺者,直語也……鄒魯公云'囊漏儲中’,皆其類也。”
【第43句】:墮其術中[duò qí shù zhōng]
【解釋】中了別人的莊重,落入人家布置的圈套。
【出處】《梁書·傅岐傳》:“今若許澄通好,正是墮其計中。”
【第44句】:曳尾涂中[yè wěi tú zhōng]
【解釋】原意是與其位列卿相,受爵祿、刑罰的管束,不如隱居而安于貧賤。后也比喻在污濁的環境里茍且偷生。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秋水》:“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示例】欲返江東無面目,曳尾涂中當死。 ——郁達夫《毀家詩紀·<賀新郎>詞》
【第45句】:水火之中[shuǐ huǒ zhī zhōng]
【解釋】水火:比喻災難。災難困苦之中。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證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示例】今百姓如在水火之中。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八回
【第46句】:玉毀櫝中[yù huǐ dú zhōng]
【解釋】比喻因主管人員失職而造成重大損失。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季氏》:“虎兕出于柙,玉毀櫝中,是誰之過與?”
【示例】然玉毀櫝中,責亦難辭,理應罷黜,更復何言? ——明·李東陽《雜記》第九卷
【第47句】:取法乎上,僅得乎中[qǔ fǎ hū shàng,jìn dé hū zhōng]
【解釋】取上等的為準則,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出處】語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示例】清·李漁《凰求鳳·籌婚》:“古語說得好,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要選第一等的才郎,到其間只好得個中平之婿。”
【第48句】:譚言微中[tán yán wēi zhòng]
【解釋】說話隱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出處】明沈德符《野獲編·督撫·海忠介被糾》:“真所謂譚天微中,可以解紛矣。”
【第49句】:蓬生麻中[péng shēng má zhōng]
【解釋】比喻生活在好的環境里,也能成為好人。
【出處】先秦·荀況《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示例】目能視而見之,耳能聽而聞之,蓬生麻中,不勞翰墨。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
【第50句】:執兩用中[zhí liǎng yòng zhōng]
【解釋】指做事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適宜的辦法。
【出處】《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第51句】:畎畝之中[quǎn mǔ zhī zhōng]
【解釋】畎畝:田野。泛指民間。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讓壬》:“后之為人也,居于畎畝之中,而游堯之門。”
【示例】他生于畎畝之中,從小有雄才大略。
【第52句】:待字閨中[dài zì guī zhōng]
【解釋】字:許配;閨:女子臥室。留在閨房之中,等待許嫁。舊指女子成年待聘。
【出處】《禮記·曲禮上》:“女子待嫁,笄而字。”
【示例】養成一個如珠似玉的女兒,不特好才貌,還纏得一雙小足兒,現年十七歲,待字深閨。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二回
【第53句】:陷落計中[xiàn luò jì zhōng]
【解釋】指中敵人或對方的詭計。
【示例】周瑜陷落計中,讓諸葛亮實現了草船借箭的計謀。
【第54句】:魚游釜中[yú yóu fǔ zhōng]
【解釋】釜:鍋。魚在鍋里游。比喻處境危險,快要滅亡。
【出處】《后漢書·張綱傳》:“若魚游釜中,喘息須臾間耳。”
【示例】姜尚進山,似魚游釜中,肉在幾上。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一回
【第55句】:嘗在圍中[cang zhai wei zong]
【解釋】曾在被包圍之中。
【第56句】:墮云霧中[duò yún wù zhōng]
【解釋】墮:落下。落入迷茫的云霧中間。比喻迷惑不解。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仲祖劉真長造殷中軍談,談竟俱載去,劉謂王曰:'卿故墮其云霧中。’”
【示例】吾觀古詩無一字無著落,須細心探討,方不墮入云霧中,則將來詩道有興矣。 ——徐增《而庵詩話》
【第57句】:如墜五里霧中[rú zhuì wǔ lǐ wù zhōng]
【解釋】墜:落下。比喻陷入一片混沌糊涂的境地,令人摸不著頭腦。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劉謂王曰:'淵源真可!’王曰:'卿故墜其云霧中’。”
【示例】今天呼兄喚弟,明天大殺大砍,使人眼花繚亂,如墜五里霧中。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0章
【第58句】:五里霧中[wǔ lǐ wù zhōng]
【解釋】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張楷傳》:“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
【示例】對于政協各項協議不大明了的朋友,或許到現在都還在五里霧中吧。 ——郭沫若《關于非正式五人小組》
【第59句】:說嘴郎中[shuō zuǐ láng zhōng]
【解釋】比喻喜歡說空話、大話而沒有本事的人。
【示例】他是一個十足的說嘴郎中。
【第60句】:談言微中[tán yán wēi zhòng]
【解釋】微中:微妙而又恰中要害。形容說話委婉而中肯。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示例】范學臺幕中查一個童生卷子,尊公說出何景明的一段話,真乃“談言微中,名士風流。”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第61句】:言不由中[yán bù yóu zhōng]
【解釋】指心口不一致。同“言不由衷”。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賈奉雉》:“實相告:此言不由中,轉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復憶之也。”
【第62句】:急驚風撞著慢郎中[jí jīng fēng zhuàng zhe màn láng zhōng]
【解釋】患急病遇到了慢性子的醫生。比喻緩慢的行動趕不上緊急的需要。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三:“此時富家子正是:急驚風撞著了慢郎中。”
【示例】這真是急驚風撞著慢郎中了,我家里死在床上,我如何等得急你呢?(《晚清文學叢鈔·瞎編奇聞》第五回)
【第63句】:感篆五中[gǎn zhuàn wǔ zhōng]
【解釋】篆:銘刻;五中:內心。形容使人內心深受感動。
【出處】李脃人《暴風雨前》第四部分:“在府厚擾月余,承以家人待我,感篆五中!”
【第64句】:康了之中[kāng liǎo zhī zhōng]
【解釋】康了:應試落第。屬于落第者的行列。形容功名未成。
【出處】宋·范正敏《遯齋閑覽》載:宋時秀才柳冕應舉忌“落”字,便把安樂改為安康。榜文出來后,仆人看了回報說:“秀才康了也。”
【示例】頻居康了之中,則須發之條條可丑;一落孫山之外,則文章之處處皆疵。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葉生》
【第65句】:矯枉過中[jiǎo wǎng guò zhōng]
【解釋】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同“矯枉過正”。
【出處】唐·張說《吊陳司馬書》:“矯枉過中,斯害也已。”
【示例】他有更張,隨事諫止,不少循默。然無矯枉過中之失,故能不亟有徐,進退有道,在元祐諸臣中,身名俱全,亦難矣哉! ——《宋史·王存孫固等傳論》
【第66句】:言必有中[yán bì yǒu zhòng]
【解釋】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出處】《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示例】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周書·武帝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