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蘊”的成語(10個)
本文整理了蘊奇待價、洞見底蘊、束蘊請火等含“蘊”的成語10個,其中“蘊”開頭的成語2個,“蘊”結(jié)尾的成語3個,“蘊”在中間的成語5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蘊”開頭的成語【第1句】:蘊奇待價[yùn qí dài jià]
【解釋】蘊:積聚,藏蓄。積聚珍奇的寶物,等待適當?shù)膬r錢。比喻懷藏奇才,等待施展的機會。
【出處】《梁書·武帝紀》:“若懷寶迷邦,蘊奇待價,蓄響藏真,不求聞達。”
【第2句】:蘊藉風流[yùn jiè fēng liú]
【解釋】蘊藉:含而不露。形容風度瀟灑,含蓄有致。
【出處】《北齊書·王昕傳》:“昕母清河崔氏,學識有風訓,生九子,并風流蘊藉,世號王氏九龍?!?/p>
【示例】少年天子,蘊藉風流,只因長毛蔓延,烽煙未靖,不免宵旰勤勞,連那六宮妃嬪,都無心召幸。(蔡東藩《清史演義》第六十三回)
“蘊”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洞見底蘊[dòng jiàn dǐ yùn]
【解釋】洞見:清楚地看到;底蘊:內(nèi)情,事?a href='.com/baike/222/3235【第77句】:html' target='_blank' >櫚木嚀迥諶蕁M賦溝毓鄄斕絞攣锏南晗改誶欏?/p>
【出處】宋·劉克莊《待制徐侍郎神道碑》:“宰相遺公書曰:拘摧檢核,洞見底蘊,不勝欽嘆?!?/p>
【示例】其開陳治道,區(qū)別邪正,辨釋事宜,平易明白,洞見底蘊。 ——《宋史·范祖禹傳論》
【第2句】:洞悉底蘊[dòng xī dǐ yùn]
【解釋】洞悉:清楚地知道;底蘊:內(nèi)情,事情的具體內(nèi)容。透徹地觀察到事物的詳細內(nèi)情。同“洞見底蘊”。
【出處】清·錢泳《履園叢話·耆舊·十蘭判官》:“先生自幼通于小學,及長,博極群書,于漢、唐先儒之學,無不洞悉底蘊。”
【第3句】:不明底蘊[bù míng dǐ yùn]
【解釋】蘊:含著。不明白事情的底細、原委。指只知表面,不知另有因由。
“蘊”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束蘊請火[shù yùn qǐng huǒ]
【解釋】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為人排難解紛。同“束缊請火”。
【出處】《漢書·蒯通傳》:“即束缊請火于亡肉家。”《韓詩外傳》卷七亦有此說,“缊”作“蘊”。
【第2句】:五蘊皆空[wǔ yùn jiē kōng]
【解釋】五蘊:佛家語,指色、受、想、行、識。眾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故稱五蘊。五蘊都沒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出處】《心經(jīng)》:“觀自在菩薩,行深船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p>
【示例】抑聞之,五蘊皆空,六塵不染,是謂和尚。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金生尚》
【第3句】:束蘊乞火[shù yùn qǐ huǒ]
【解釋】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為人排難解紛。同“束缊請火”。
【出處】《漢書·蒯通傳》:“故里母非談?wù)f之士也,束蘊乞火非還婦之道也,然物存相感,事有適可?!?/p>
【示例】打門聲急誰氏子,束蘊乞火霜風寒;勸渠且宿不敢住,袒而示我催租瘢。 ——宋·方岳《三虎行》
【第4句】:風流蘊藉[fēng liú yùn jiè]
【解釋】蘊藉:平和寬厚,含蓄內(nèi)秀。形容人風雅瀟灑,才華橫溢。也形容文章詩畫意趣飄逸含蓄。
【出處】《北齊書·王昕傳》:“學識有風訓,生九子,并風流蘊藉,世號王氏九龍?!?/p>
【示例】張世文《新草池塘》、《紫燕雙飛》二首,風流蘊藉,不減周秦。 ——清·沈謙《填詞雜說·張世文詞警策》
【第5句】:纏綿蘊藉[chán mián yùn jiè]
【解釋】蘊藉:含蓄而不直露。形容風格情調(diào)委婉細膩,含蓄而有節(jié)制。
【出處】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觀彼所制,圓溜瀟灑,纏綿蘊藉,于此事固若有別材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