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開頭的成語大全(含解釋和出處)
整理了死里求生、死無葬身之地、死到臨頭、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死眉瞪眼、死對頭等“死”開頭的成語110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死里求生[sǐ lǐ qiú shēng]
【解釋】指在極其危險的境地中求取生存。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合我師傅父女兩人,費了無限精神,成全得我轉禍為福,死里求生,重歸故里。”
【示例】新軍中的一些革命分子便決心起來反抗,以圖死里求生。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
【第2句】:死無葬身之地[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dì]
【解釋】死了沒有地方埋葬。形容慘死或嚴厲的懲罰。
【出處】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三折:“雖然道臣事君已忠,君使臣以禮哎,這便是死無葬身之地,敢向那云陽市血染朝衣?!?/p>
【示例】相公堅執如此,夫婦死無葬身之地矣!(明·王世貞《鳴鳳記·寫本》)
【第3句】:死到臨頭[sǐ dào lín tóu]
【解釋】臨:面臨??煲搅怂劳龅臅r刻。
【出處】王朔《過把癮就死》:“別演戲,說真的。你一生都在撒謊,死到臨頭就說句真話吧?!?/p>
【示例】死到臨頭,你該講實話吧!
【第4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sǐ shēng yǒu mìng,fù guì zài tiān]
【解釋】指萬事皆由天命注定。
【出處】《論語·顏淵》:“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p>
【示例】豈不聞夏云:“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焙螒种小?——元·無名氏《劉弘嫁婢》楔子
【第5句】:死眉瞪眼[sǐ méi dèng yǎn]
【解釋】眉不活,眼不動。比喻不靈活,不能應付。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回:“偏偏那日來的多,里頭的人都死眉瞪眼的。鳳姐只得在那里照料了一會子?!?/p>
【第6句】:死對頭[sǐ duì tóu]
【解釋】指難以和解的仇敵。
【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蕭瑟洋場》:“現在他們怕我們防得厲害,犯不著為這點小事,做成個死對頭。”
【示例】你已經成了他的死對頭了。
【第7句】:死皮賴臉[sǐ pí lài liǎn]
【解釋】形容厚著臉皮,胡攪蠻纏。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四回:“死皮賴臉的三日兩頭兒來纏舅舅,要三升米二升豆子?!?/p>
【示例】每個人都應有自尊心人家不給你,你不要死皮賴臉地去要。
【第8句】:死心搭地[sǐ xīn dā dì]
【解釋】形容打定了主意,決不改變。同“死心塌地”。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常教他盡醉方歸,是他拂茶客青山沽酒旗;伴著我死心搭地,是兀那隱離人望眼釣魚磯。”
【示例】劉唐揭起桶蓋,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耍他們看著,只是叫人死心搭地。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六回
【第9句】:死諸葛嚇走生仲達[sǐ zhū gé xià zǒu shēng zhòng dá]
【解釋】指人雖死,余威猶在。同“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出處】《晉書·宣帝紀》:“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p>
【示例】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續記》:“倒是活人在依靠死人的余光,想用'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我不大佩服這些活家伙?!?/p>
【第10句】:死生淘氣[sǐ shēng táo qì]
【解釋】指大聲嘶喊、哭叫。
【出處】元·無名氏《玉壺春》第三折:“聽不的他死生咷氣,惡叉白賴。”
【示例】死生淘氣叫皇天,老天公不管。 ——明·馮惟敏《醉太平·李中麓醉歸堂夜話》
【第11句】:死生契闊[sǐ shēng qiè kuò]
【解釋】契:合;闊:離。死生離合的意思。
【出處】《詩經·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p>
【示例】宋·洪邁《夷堅丁志·王八郎》:“少頃又如前,乃知夫婦之情,死生契闊,猶為怨偶如此,然竟同穴焉?!?/p>
【第12句】:死而復蘇[sǐ ér fù sū]
【解釋】死去了又活過來,形容生命不息。
【出處】宋·洪邁《夷堅丙志·九圣奇鬼》:“地獄百毒,湯鑊銼碓,隨索隨見,鬼形糜碎,死而復蘇屢矣?!?/p>
【示例】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六回:“卜氏哭的死而復蘇,直哭了兩日夜,一點飯也不吃?!?/p>
【第13句】:死要面子[sǐ yào miàn zǐ]
【解釋】指特別愛惜自己的顏面。
【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阿巧姐卻是有點如俗語說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記三家出張,頗以為苦?!?/p>
【示例】他就是死要面子。
【第14句】:死生榮辱[sǐ shēng róng rǔ]
【解釋】指死亡、生存、榮耀、恥辱。
【出處】《呂氏春秋·論威》:“死生榮辱之道一,則三軍之士可使一心矣。”
【示例】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40回:“死生榮辱,天心早已安排,何必此時預作楚囚相對?”
【第15句】:死病無良醫[sǐ bìng wú liáng yī]
【解釋】比喻無法挽救。死病,不治之癥。
【出處】《孔叢子·執節》:“新垣固謂子順曰:'……子何去之速也?!鹪唬?以無異政,所以自退也。且死病無良醫。今秦有吞食天下之心,以義事之,固不獲安;救亡不暇,何化之興?’”
【第16句】:死而無憾[sǐ ér wú hàn]
【解釋】即使死了也而無遺憾。
【示例】能讓我再見你一面,我死而無憾了。
【第17句】:死而不僵[sǐ ér bù jiāng]
【解釋】即使死了也不僵硬。形容壞勢力等不容易被清除。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缃耠m說不似先年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氣象不同?!?/p>
【第18句】:死心踏地[sǐ xīn tà dì]
【解釋】形容打定了主意,決不改變。同“死心塌地”。
【出處】老舍《駱駝祥子》:“要不這么冤你一下,你怎么會死心踏地的點頭呢?”
【示例】錢鐘書《圍城》:“我真不敢想要歷過多少挫折,才磨練到這種死心踏地的境界?!?/p>
【第19句】:死樣活氣[sǐ yàng huó qì]
【解釋】不死不活,沒有生氣。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寧可向潑剌的妓女立正,卻不愿意和死樣活氣的文人打棚?!?/p>
【第20句】:死而后已[sǐ ér hòu yǐ]
【解釋】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
【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示例】臣披肝瀝膽,尚不能補報皇上之恩。今奉詔命,敢不竭力盡忠,死而后已。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三回
【第21句】:死模活樣[sǐ mó huó yàng]
【解釋】半死不活的模樣。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三:“你這丫頭,叫你做醒酒湯,則說道懶做便了,直裝出許多死模活樣。”
【示例】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3卷:“教你做醒酒湯,則說道懶做便了,直裝出許多死?;顦樱 ?/p>
【第22句】:死乞白賴[sǐ qǐ bái lài]
【解釋】形容糾纏不休。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二回:“這可虧了他三個死乞白賴的拉住我,不叫我打他?!?/p>
【示例】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他一見我就死乞白賴地攔住我,說他找我好幾天了?!?/p>
【第23句】:死無對證[sǐ wú duì zhèng]
【解釋】對證:核實。當事人已死,無法核對事實。
【出處】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折:“那廝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個死無對證?!?/p>
【示例】汝說的都是死無對證的話,我也不信。 ——明·楊爾曾《韓湘子全傳》第23回
【第24句】:死亡無日[sǐ wáng wú rì]
【解釋】無日:沒有多少日子。死期將近。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政無禮則不行,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王無禮則死亡無日矣。”
【示例】臣死亡無日,恐不得再見君父。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
【第25句】:死死平平[sǐ sǐ píng píng]
【解釋】麻木不仁,沒有生氣。
【示例】他一輩子生活得沒味沒臭,死死平平。
【第26句】:死記硬背[sǐ jì yìng bèi]
【解釋】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記憶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誦書本。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7章:“中國這種考試方式鼓勵了死記硬背,但往往排斥了真正的才學?!?/p>
【示例】讀書不能靠死記硬背。
【第27句】:死不足惜[sǐ bù zú xī]
【解釋】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沒有價值。
【出處】《宋史·蘇洵傳》:“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
【示例】妾一身死不足惜,但自蒙愛幸,身懷六甲,已兩月矣。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回
【第28句】:死中求活[sǐ zhōng qiú huó]
【解釋】指死中求生。
【出處】宋·王質《上皇帝書》:“今日刃侵于胸,火逼于膚,死中求活,法當尋出奇之計?!?/p>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不如去奪太平軍的糧食,反倒是死中求活的一條生路?!?/p>
【第29句】:死傷相枕[sǐ shāng xiāng zhěn]
【解釋】死亡受傷者相互枕藉而臥。形容傷亡者多。
【出處】唐·陸贄《請不置瓊林大盈二庫狀》:“凍餒交侵,死傷相枕。”
【示例】這場戰爭結束后,戰場上死傷相枕,慘不忍睹。
【第30句】:死狗扶不上墻[sǐ gǒu fú bù shàng qiáng]
【解釋】比喻不受別人尊重,不識抬舉或沒有培養前途。
【出處】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一折:“我說來么,你可不依我,這死狗扶不上墻?!?/p>
【示例】正是咬人腳后跟底貨,大是死狗扶不上墻也。 ——清·傅山《霜集·雜記》卷二十五
【第31句】:死不開口[sǐ bù kāi kǒu]
【解釋】至死也不說話。指緘口不言。
【示例】我們無論怎樣問她,她就是死不開口不肯表態。
【第32句】:死灰復燃[sǐ huī fù rán]
【解釋】冷灰重新燒了起來。原比喻失勢的人重新得勢。現常比喻已經消失了的惡勢力又重新活動起來。
【出處】《史記·韓長儒列傳》:“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燃乎?’”
【示例】儒家的理論,非等到董仲舒不能死灰復燃的。 ——聞一多《什么是儒家》
【第33句】:死傷枕藉[sǐ shāng zhěn jiè]
【解釋】枕藉:縱橫相枕而臥。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
【出處】清·吳趼人《痛史》第18回:“李恒的船,本來乘著北風,滿拽帆篷而來,到此收篷不及,被守義一陣弩箭,射得眾韃子死傷枕藉?!?/p>
【第34句】:死無遺憂[sǐ wú yí yōu]
【解釋】死而心安,無后顧之憂。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使其君生無廢事,死無遺憂。”
【第35句】:死生有命[sǐ shēng yǒu mìng]
【解釋】指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善尚不蒙福,為邪欲以何望。”
【示例】我不相信死生有命的說法。
【第36句】:死不瞑目[sǐ bù míng mù]
【解釋】瞑目:閉眼。死了也不閉眼。原指人死的時候心里還有放不下的事。現常用來形容極不甘心。
【出處】《三國志·吳書·孫堅傳》:“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
【示例】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 ——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
【第37句】:死骨更肉[sǐ gǔ gèng ròu]
【解釋】猶起死回生。形容醫術高明。也比喻把已經沒有希望的事物挽救過來。
【出處】唐·牛肅《吳保安傳》:“使亡魂復歸,死骨更肉?!?/p>
【第38句】:死于非命[sǐ yú fēi mìng]
【解釋】非命:橫死。在意外的災禍中死亡。
【出處】《孟子·盡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p>
【示例】我三個若舍不得性命相幫他時,殘酒為誓,教我們都遭橫事,惡病臨身,死于非命。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五回
【第39句】:死生存亡[sǐ shēng cún wáng]
【解釋】生存或者死亡。常比喻情勢已到了非存即亡的關鍵時刻。
【出處】《左傳·定公十五年》:“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p>
【第40句】:死氣沉沉[sǐ qì chén chén]
【解釋】形容氣氛不活潑。也形容人精神消沉,不振作。
【出處】魯迅《書信集·致吳渤》:“上海有官立的書報審查處,凡較好的作品,一定不準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氣沉沉。”
【示例】這是一個死氣沉沉的地方。
【第41句】:死日生年[sǐ rì shēng nián]
【解釋】多用作下對上的感恩之詞。
【出處】唐·魏征《十漸不克終疏》:“冀千慮一得,袞職有補,則死日生年,甘從斧鉞。”
【第42句】:死里逃生[sǐ lǐ táo shēng]
【解釋】從極危險的境地中逃脫,幸免于死。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半萬賊兵,卷浮云片時掃凈,俺一家兒死里逃生?!?/p>
【示例】今日死里逃生,夫妻再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二
【第43句】:死有余罪[sǐ yǒu yú zuì]
【解釋】猶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惡極,即使處死刑也抵償不了他的罪惡。
【出處】《漢書·平當傳》:“吾居大位,已負素餐之責矣,起受侯印,還臥而死,死有余罪。”
【示例】況且張獻忠識字不多,你替他草飛檄辱罵朝廷,直斥皇上,實系死有余罪!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四章
【第44句】:死亦瞑目[sǐ yì míng mù]
【解釋】死而閉眼。指死后無所牽掛。
【出處】清·袁枚《與香亭書》:“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p>
【第45句】:死相枕藉[sǐ xiāng zhěn jí]
【解釋】枕藉:縱橫相枕而臥。死亡的人相互枕藉而臥。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
【出處】宋·李昉《太平廣記》卷十五:“值西晉之末,中原亂離,饑饉既臻,疫癘乃作,時有毒瘴,殞斃者多,閭里凋荒,死亡枕藉?!?/p>
【第46句】:死輕鴻毛[sǐ qīng hóng máo]
【解釋】鴻毛:鴻雁的毛,比喻輕微不足道。人的死比大雁的毛還輕。比喻毫無價值。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趣異也。”
【示例】身侔蟬翼,何以受恩?死輕鴻毛,固得其所。 ——唐·劉禹錫《謝中書張相公啟》
【第47句】:死得其所[sǐ dé qí suǒ]
【解釋】所:處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適的地方。指死得有價值,有意義。
【出處】《魏書·張普惠傳》:“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復何恨。”
【示例】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毛澤東《為人民服務》
【第48句】:死而死矣[si er si yi]
【解釋】死就死罷了.
【第49句】:死地求生[sǐ dì qiú shēng]
【解釋】在極危險的境地中求取生存。
【出處】《新唐書·趙犨傳》:“士貴建功立名節,今雖眾寡不敵,男子當死地求生,徒懼無益也?!?/p>
【第50句】:死心落地[sǐ xīn luò dì]
【解釋】猶死心塌地。形容打定了主意,決不改變。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回:“安公子這幾個頭,真是磕了個死心落地的。”
【第51句】:死纏硬磨[sǐ chán yìng mó]
【解釋】指一味不休的糾纏某人或某事。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6章:“但要是這家人死纏硬磨,她二媽又從旁勸說,她到時又可能沒勇氣和這一群縣上的頭面人物破開臉皮,讓他們當場下不了臺?!?/p>
【第52句】:死要面子活受罪[sǐ yào miàn zǐ huó shòu zuì]
【解釋】指因愛面子而遭受痛苦。
【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阿巧姐卻是有點如俗語說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記三家出張,頗以為苦。”
【示例】她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何必硬撐呢?
【第53句】:死生未卜[sǐ shēng wèi bǔ]
【解釋】指死活無法知道。
【出處】明·李祺昌《剪燈余話·瓊奴傳》:“徐郎遼海從戍,死生未卜,縱饒無恙,又安能至此而成姻乎?”
【示例】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11回:“俺現在難中,死生未卜,且自漂泊山河,行止莫考,豈可耽誤令妹的終身?”
【第54句】:死求白賴[sǐ qiú bái lài]
【解釋】指不停地糾纏。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只怕死求白賴,或者竟攔住他也不可知?!?/p>
【第55句】:死生啕氣[sǐ shēng táo qì]
【解釋】指大聲嘶喊、哭叫。
【出處】元·無名氏《玉壺春》第三折:“聽不的他死生咷氣,惡叉白賴。”
【示例】只得又要改行往那官鹽店里頓了鹽來用袋裝盛,背在肩上,串長街,過短巷,死生啕氣,吆喝鹽哩。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五十四回
【第56句】:死不悔改[sǐ bù huǐ gǎi]
【解釋】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
【示例】你死不悔改的性格會害了你。
【第57句】:死了張屠夫,不吃混毛豬[sǐ le zhāng tú fū,bù chī hùn máo zhū]
【解釋】俗語。比喻少了某人或某種條件,照樣能辦好事情。
【第58句】:死傷相藉[sǐ shāng xiāng jiè]
【解釋】死亡受傷者相互枕藉而臥。形容傷亡者多。同“死傷相枕”。
【出處】《元史·世祖紀五》:“以致師出連年,死傷相藉,系累相屬,皆彼宋自禍其民也?!?/p>
【第59句】:死重泰山[sǐ zhòng tài shān]
【解釋】比喻死得光榮。
【出處】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示例】不畏強御,忠肝瀝血。死重泰山,名光日月。 ——《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
【第60句】:死心塌地[sǐ xīn tā dì]
【解釋】原指死了心,不作別的打算。后常形容打定了主意,決不改變。
【出處】元·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折:“這洛陽城劉員外,他是個有錢賊,只要你還了時方才死心塌地?!?/p>
【示例】那呆子縱身跳起,口里絮絮叨叨的,挑著擔子,只得死心塌地,跟著前來。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回
【第61句】:死乞百賴[sǐ qǐ bǎi lài]
【解釋】形容糾纏不休。同“死乞白賴”。
【出處】梁斌《播火記》:“他只好年有年禮,節有節禮,死乞百賴巴結上馮老蘭?!?/p>
【第62句】:死生不二[sǐ shēng bù èr]
【解釋】在什么情況下都一樣,至死不變。指友誼的真摯、忠誠。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城里喧繁,空山寂靜。然雖如此,動靜一如,死生不二?!?/p>
【示例】此皆父親在世,締交的正人君子,所以死生不二。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二回
【第63句】:死不要臉[sǐ bù yào liǎn]
【解釋】指沒有害羞的意思。
【示例】他就是死不要臉。
【第64句】:死諸葛走生仲達[sǐ zhū gé zǒu shēng zhòng dá]
【解釋】諸葛:諸葛亮;走:嚇走;仲達:司馬懿。指用死人嚇唬活人。
【出處】《晉書·宣帝紀》:“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p>
【示例】你不能犯死諸葛走生仲達的錯誤。
【第65句】:死聲淘氣[sǐ shēng táo qì]
【解釋】大聲嘶喊、哭叫。同“死聲咷氣”。
【出處】明·馮惟敏《醉太平·李中麓醉歸堂夜話》曲:“死聲淘氣叫皇天,老天公不管。”
【第66句】:死有余誅[sǐ yǒu yú zhū]
【解釋】猶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惡極,即使處死刑也抵償不了他的罪惡。
【出處】宋·蘇軾《謝除兩職守禮部尚書表》:“臣等雖三尺之喙,日誦五車之書,反不如醫卜執技之流、簿書奔走之吏,其為尸素,死有余誅。”
【第67句】:死腦筋[sǐ nǎo jīn]
【解釋】思想僵化固執的人。
【出處】她就是這樣一個~。
【示例】她就是這樣一個死腦筋
【第68句】:死灰槁木[sǐ huī kū mù]
【解釋】冷了的灰燼,枯槁的樹木。比喻毫無生氣或意志消沉,對世事無動于衷。
【出處】《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晉·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p>
【示例】我所居室,汝知之乎?沉寂湛然,無有喧爭,嗒然其中,死灰槁木,以異而同。 ——宋·蘇軾《觀妙堂記》
【第69句】:死心眼[sǐ xīn yǎn]
【解釋】固執拘泥,想不開。比喻性情固執,或者遇事想不開的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難道天下沒有一樣的風箏,單他有這個不成?二爺也死心眼兒了!”
【示例】這小子怎么一個死心眼看上個潤葉?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三章
【第70句】:死胡同[sǐ hú tòng]
【解釋】指只有一個出入口的胡同。比喻絕境、絕路。
【示例】搞臺獨就是鉆進一條死胡同。
【第71句】:死無所名[sǐ wú suǒ míng]
【解釋】名:為世人所知曉。雖死而不為世人所稱道。指白白地送死。
【出處】《后漢書·班超傳》:“聞此必恐而謀泄,死無所名,非壯士也?!?/p>
【第72句】:死不改悔[sǐ bù gǎi huǐ]
【解釋】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堅持錯誤。
【出處】鄧小平《在中央軍委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對于'四人幫’的死黨和他們幫派體系里的人,毫無疑問要堅決打擊。”
【示例】他死不改悔,始終堅持他的錯誤論調。
【第73句】:死聲活氣[sǐ shēng huó qì]
【解釋】聲音有氣無力。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九十六回:“鵲噪檐前不肯休,死聲活氣沒來由?!?/p>
【第74句】:死諸葛能走生仲達[sǐ zhū gé néng zǒu shēng zhòng dá]
【解釋】諸葛:諸葛亮;走:嚇走;仲達:司馬懿。指人雖死,余威猶在。
【出處】傅専《題自書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橫卷》詩:“君不聞'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千古奇事真堪詫?!?/p>
【第75句】:死腦瓜骨[sǐ nǎo guā gǔ]
【出處】錦云等《草莓三爺》:“你呀,就是死腦瓜骨!”
【第76句】:死灰復然[sǐ huī fù rán]
【解釋】比喻失勢者重新得勢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來。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韓長孺列傳》:“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p>
【第77句】:死有余辜[sǐ yǒu yú gū]
【解釋】辜:罪。形容罪大惡極,即使處死刑也抵償不了他的罪惡。
【出處】《漢書·路溫舒傳》:“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余辜?!?/p>
【示例】這個殺人犯,謀財害命,真是死有余辜。
【第78句】:死中求生[sǐ zhōng qiú shēng]
【解釋】在極危險的境地中努力掙扎以求生路。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公孫述傳》:“述謂延岑曰:'事當奈何?’岑曰:'男兒當死中求生,可坐窮乎?’”
【示例】丈夫豈可臨難茍免,當在死中求生耳! ——《周書·李遠傳》
【第79句】:死敗涂地[sǐ bài tú dì]
【解釋】指慘敗而死傷嚴重的景象。
【第80句】:死而無悔[sǐ ér wú huǐ]
【解釋】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態度堅決。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示例】蘊利生孽,死而無悔者,葛若猩猩含血乎? ——唐·裴炎《猩猩銘》序
【第81句】:死告活央[sǐ gào huó yāng]
【解釋】指苦苦懇求。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一回:“當下二人死告活央,說的西門慶肯了?!?/p>
【第82句】:死有余僇[sǐ yǒu yú lù]
【解釋】僇:通“戮”。形容罪大惡極,雖死還殺不夠。
【出處】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世宗廢后》:“至殺無辜,污宮眷,如文臣李夢陽、內臣何文鼎輩所奏,真死有余僇。”
【第83句】:死不旋踵[sǐ bù xuán zhǒng]
【解釋】旋踵:旋轉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艱險,堅決向前。亦比喻極短時間內即死去。
【出處】《戰國策·中山策》:“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示例】酖入人之口,裂肝腐腸,死不旋踵。 ——宋·呂祖謙《管仲言宴安》
【第84句】:死心眼兒[sǐ xīn yǎn er]
【解釋】固執而不知變通。也指專一不變。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回:“難道天下沒有一樣的風箏,單他有這個不成?二爺也太死心眼兒?!?/p>
【示例】問到底本有兩種,一是“耍奸心”,一是“死心眼兒”。 ——朱自清《外東消夏錄·引子》
【第85句】:死者相枕[sǐ zhě xiāng zhěn]
【解釋】死亡的人相互枕藉而臥。形容死亡的人很多。
【出處】《魏書·苻堅傳》:“謝石乘勝追擊,至于青岡,死者相枕?!?/p>
【第86句】:死不回頭[sǐ bù huí tóu]
【解釋】指到死也不反悔,形容意志堅決。
【示例】他有死不回頭的決心。
【第87句】:死聲咷氣[sǐ shēng táo qì]
【解釋】大聲嘶喊、哭叫。
【出處】元·無名氏《玉壺春》第三折:“聽不的他死生咷氣,惡叉白賴?!?/p>
【第88句】:死馬當活馬醫[sǐ mǎ dāng huó mǎ yī]
【解釋】比喻明知事情已經無可求藥,仍然抱一絲希望,積極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嘗試。
【出處】宋·集成《宏智禪師廣錄》卷一:“若恁么會去,許爾有安樂分,其或未然不免作死馬醫去也。”
【示例】哥哥所言,我也細細想過多次,但我的政策,全是俗話說的,死馬當活馬醫。 ——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
【第89句】:死無葬身之所[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suǒ]
【解釋】形容慘死或嚴厲的懲罰。同“死無葬身之地”。
【出處】魯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我先前的攻擊社會,其實也是無聊的。社會沒有知道我在攻擊,倘一知道,我早已死無葬身之所了。”
【第90句】:死有余責[sǐ yǒu yú zé]
【解釋】指雖死尚有罪責。
【出處】漢·荀悅《漢紀·哀帝紀下》:“幸得充位宰相,不能進賢退不肖,以此負國,死有余責?!?/p>
【示例】宋·蘇軾《昌化軍謝表》:“軍訖者并鬼門而東鶩,浮瘴海以南遷,生無還期,死有余責?!?/p>
【第91句】:死而后止[sǐ ér hòu zhǐ]
【解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同“死而后已”。
【出處】《國語·晉語》:“夫二子之良,將勤營其君,復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來?!?/p>
【第92句】:死且不朽[sǐ qiè bù xiǔ]
【解釋】指死而不忘恩德。
【出處】《左傳·成公三年》:“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p>
【示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22回:“乞念先君一脈,愿留性命,長為匹夫,死且不朽!”
【第93句】:死標白纏[sǐ biāo bái chán]
【解釋】指極力糾纏。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38回:“若不是狄周死標白纏,他還要抓空子逃跑?!?/p>
【第94句】:死而無怨[sǐ ér wú yuàn]
【解釋】即使死了,也毫不怨恨。形容心甘情愿。
【出處】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三折:“不是我閑淘氣,便死呵死而無怨,待悔呵悔之何及!”
【示例】求大人請臬臺大人升一升冠,露一露頭部,倘沒有受傷痕跡,小人死而無怨。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七回
【第95句】:死不閉目[sǐ bù bì mù]
【解釋】原指人死的時候心里還有放不下的事?,F常用來形容極不甘心。同“死不瞑目”。
【出處】《舊唐書·韓愈傳》:“窮思畢精,以贖前過,懷痛窮天,死不閉目。”
【第96句】:死去活來[sǐ qù huó lái]
【解釋】指因極度的疼痛或悲哀,暈過去,又醒過來。多形容被打得很慘,或哭得很厲害。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回:“便是小戶人家,還要掙一碗飯養活母親;那里有將現成的鬧光了,反害的老人家哭的死去活來的。”
【示例】讓眾官進去,才曉得柳知府已經嚇得死去活來。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回
【第97句】:死也瞑目[sǐ yě míng mù]
【解釋】瞑目:閉上眼睛。指死后無所牽掛。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回:“泰山可憐見林沖,依允人,便死也瞑目!”
【示例】要是那一次多有一千精兵前去,截斷敵人救兵,活捉老憨這個韃子,死也瞑目。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十六章
【第98句】:死別生離[sǐ bié shēng lí]
【解釋】永久的離別或難期再見的離別。
【出處】元·柯丹丘《荊釵記·見母》:“死別生離辭故里,經歷盡萬種孤凄?!?/p>
【示例】何以賈寶玉那番鄉試,那等難堪,后來直弄到死別生離?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
【第99句】:死灰復燎[sǐ huī fù liáo]
【解釋】比喻已經消失了的惡勢力又重新活動起來。同“死灰復燃”。
【出處】清·遯廬《童子軍·逼獄》:“這個使不得,若非斬草除根,全消禍種,定要死灰復燎,自惹飛災?!?/p>
100、死不死,活不活[sǐ bù sǐ,huó bù huó]
【解釋】陷于困境,不知怎么辦才好。
【出處】元·劉庭信《折枉令·憶別》曲:“正是好不好惡不惡的姻緣,正撞著死不死活不活的時節?!?/p>
【示例】若差些兒的人,聽見了這話,吵嚷起來,把你丟在外頭,死不死,活不活,你敢怎么著呢?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8回
10【第1句】:死而不朽[sǐ ér bù xiǔ]
【解釋】指身雖死而聲名、事業長存。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
【示例】生而不淑,孰為其壽;死而不朽,孰為其天。 ——唐·韓愈《唐太子校書李元賓墓志銘》
10【第2句】:死亡枕藉[sǐ wáng zhěn jiè]
【解釋】枕藉:縱橫相枕而臥。形容死的很多。
【出處】宋·李昉《太平廣記》卷十五:“值西晉之末,中原亂離,饑饉既臻,疫癘乃作,時有毒瘴,殞斃者多,閭里凋荒,死亡枕藉。”
【示例】那時前后都有槍彈,人多門狹,前面的槍又極近,死亡枕藉! ——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
10【第3句】:死而不悔[sǐ ér bù huǐ]
【解釋】就是死了也心甘。
【出處】宋·李昌齡《樂善錄·節娥》:“娥生長倡家,乃能堅白自守,死而不悔。人非倡女,而不能以禮自防者,視娥得無愧恥。”
【示例】宋·李昌齡《樂善錄·節娥》:“娥生長倡家,乃能堅白自守,死而不悔?!?/p>
10【第4句】:死而復生[sǐ ér fù shēng]
【解釋】死去了又活過來,形容生命不息。
【出處】三國·魏·曹植《辯道論》:“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獄,佯死數日,目陷蟲出,死而復生,然后竟死?!?/p>
【示例】經過死而復生的掙扎,他才在風雪中摸下了祁連山。 ——碧野《山高水長》
10【第5句】:死求百賴[sǐ qiú bǎi lài]
【解釋】形容糾纏不休。同“死乞白賴”。
【出處】孔厥《新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你死求百賴的叫我出去,出去干什么呀?”
10【第6句】:死說活說[sǐ shuō huó shuō]
【出處】從維熙《故鄉散記》:“她死說活說把幾條魚放在鍋臺上?!?/p>
10【第7句】:死搬硬套[sǐ bān yìng tào]
【解釋】指不顧實際情況,機械地運用別人的經驗,照抄別人的辦法。
【示例】我們不能死搬硬套,得靈活運用。
10【第8句】:死欲速朽[sǐ yù sù xiǔ]
【解釋】指人死了以后尸體腐朽得越快越好。人死入土為安。
【出處】《禮記·檀弓上》:“有子問于曾子曰:'問喪于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p>
【示例】并掘發殷貴妃墓,毀去碑石,怪不得先圣有言,喪欲速貧,死欲速朽。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二十回
10【第9句】:死路一條[sǐ lù yī tiáo]
【解釋】無路可走,比喻沒有前途。
【出處】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發,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示例】與人民為敵,死路一條。
1【第10句】:死不甘心[sǐ bù gān xīn]
【解釋】就是死了也不甘心情愿或滿足。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7回:“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雖生的比別人略好些,并沒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樣,如何一口咬定了我是個狐貍精!”
【示例】你這樣對我,我死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