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謗”的成語(20個)
本文整理了謗書一篋、抱柱含謗、使性謗氣等含“謗”的成語20個,其中“謗”開頭的成語1個,“謗”結尾的成語9個,“謗”在中間的成語10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謗”開頭的成語【第1句】:謗書一篋[bàng shū yī qiè]
【解釋】謗書:毀謗別人的文書;篋:箱子。比喻私下對人攻擊。
【出處】《戰國策·秦策三》:“魏文侯令樂羊將攻中山,三年而拔之。樂羊反而語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謗”結尾的成語【第1句】:抱柱含謗[bào zhù hán bàng]
【解釋】抱柱:比喻堅守信約。堅守信約卻遭到誹謗。
【出處】《晉書·石崇傳》:“是以雖董司直繩,不能不深其文,抱柱含謗,不得不輸其理。”
【第2句】:飛謀薦謗[fēi móu jiàn bàng]
【解釋】以流言蜚語陰相攻訐。同“飛謀釣謗”。
【出處】清·曾國藩《畢君殉難碑記》:“忌君者日以次骨飛謀薦謗,迭相污染。”
【第3句】:腹非心謗[fù fēi xīn bàng]
【解釋】心懷不滿,暗中發泄。
【第4句】:謠諑誣謗[yáo zhuó wū bàng]
【解釋】憑空捏造事實,對人加以誣陷和毀謗。
【出處】戰國·楚·屈原《離騷》:“謠諑謂余以善淫。”
【示例】記得提倡白話那時,受了許多謠諑誣謗,而白話終于沒有跌倒的時候。 ——魯迅《華蓋集序編·古書與白話》
【第5句】:薏苡興謗[yì yǐ xīng bàng]
【解釋】薏苡: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可供食用釀酒,并入藥。薏米被進讒的人說成了明珠。比喻被人誣諂,蒙受冤屈。
【出處】《后漢書·吳佑傳》:“今大人逾越五嶺,遠在海濱,其俗舊多珍怪。此書若成,則載之兼兩。昔馬援以薏苡興謗,王陽以衣囊邀名。嫌疑之間,誠先賢所慎也。”
【第6句】:腹誹心謗[fù fěi xīn bàng]
【解釋】腹誹:口里不說,心里不滿。指心懷不滿,暗中發泄。
【出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壯士與論議,腹非而心謗。”
【第7句】:薏苡之謗[yì yǐ zhī bàng]
【解釋】比喻被人誣蔑,蒙受冤屈。
【出處】《舊唐書·王珪杜正倫等傳論》:“正倫以能文被舉,以直道見委,參典機密,出入兩宮,斯謂得時。然被承乾金帶之譏,孰與夫薏苡之謗,士大夫慎之。”
【示例】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謗,斯不可忘。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惡登科》
【第8句】:薏苡蒙謗[yì yǐ méng bàng]
【解釋】比喻被人誣蔑,蒙受冤屈。同“薏苡之謗”。
【出處】《明史·項忠傳》:“昔馬援薏苡蒙謗,鄧艾檻車被征。”
【第9句】:飛謀釣謗[fēi móu diào bàng]
【解釋】以流言蜚語陰相攻訐。
【出處】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二寇患公居間,為己不利……則飛謀釣謗,以間染我。”
“謗”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使性謗氣[shǐ xìng bàng qì]
【解釋】發脾氣;撒氣。亦作“使性傍氣”。亦作“使性摜氣”。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一回:“這玉簪又氣不憤,使性謗氣,牽家打伙,在廚房內打小鸞,罵蘭香。”
【示例】狄希陳使性謗氣,一頓穿了襖褲,系上襪子,也只說他穿完衣服,要往書房里去。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三回
【第2句】:諫鼓謗木[jiàn gǔ bàng mù]
【解釋】諫鼓:相傳堯曾在庭中設鼓,讓百姓擊鼓進諫;謗木:相傳舜在交通要道立木牌,讓百姓在上面寫諫言。指廣開言路,聽取各方意見。
【出處】《淮南子·主術訓》:“故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后漢書·楊震傳》:“臣聞堯舜之時,諫鼓謗木,立之于朝。”
【示例】臣聞堯舜之世,諫鼓謗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則還自敬德。 ——蔡東藩《后漢演義》第四十二回
【第3句】:心謗腹非[xīn bàng fù fēi]
【解釋】口里不說,心里譴責。指暗地里反對。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
【示例】已而慮群下疑惑,心謗腹非。 ——《魏書·太祖紀》
【第4句】:造謗生事[zào bàng shēng shì]
【解釋】假造言語誹謗他人以生事端。
【出處】《清史稿·王恕傳》:“若告貸銀米以給口食,則必計其能還而后之,狡黠之流遂謂官有偏私,不免造謗生事。”
【第5句】:止謗莫如自修[zhǐ bàng mò rú zì xiū]
【解釋】止:阻止;謗:誹謗;修:修身。要阻止他人對自己的誹謗,最好的方法莫過于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
【出處】《三國志·魏志·王昶傳》:“且聞人毀己而忿者,惡丑聲之加人也,人報者滋甚,不如默而自脩己也。諺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示例】連止謗之法,你都不知道嗎?向來有一句極腐敗的話,就是止謗莫如自修。(張恨水《金粉世家》第六十二回)
【第6句】:止謗莫若自修[zhǐ bàng mò ruò zì xiū]
【解釋】止:停止,平息;謗:指責。要阻止別人毀謗,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出處】《新唐書·魏謨傳》:“諺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惟陛下崇千載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
【第7句】:分損謗議[fēn sǔn bàng yì]
【解釋】分:分擔;損:損壞;謗:誹謗。同受別人的非難指責,分擔責任。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楚師方壯,若萃于我,吾師必盡。不如收而去之,分謗生民,不亦可乎?”
【第8句】:誹謗之木[fěi bàng zhī mù]
【解釋】誹謗:引以為諫言;木:木牌。在交通要塞豎立木牌,讓人們寫上諫言。
【出處】《史記·孝文本紀》:“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者而來諫者。”
【第9句】:以偽謗真[yǐ wěi bàng zhēn]
【解釋】用假的去冒充真的,致使人分辨不清。
【出處】南朝·梁·劉勰《滅論》:“校之形跡,精粗已懸;核以至理,真偽豈隱。若以粗笑精,以偽傍真,是瞽對離朱曰我明也。”
【第10句】:諫尸謗屠[jiàn shī bàng tú]
【解釋】向尸體勸諫,向屠伯指責殺牲的過失。比喻勸諫無濟于事。
【出處】唐·柳宗元《天對》:“幽禍挐以夸,憚褒以漁。淫嗜筏殺,諫尸謗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