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開頭的成語大全(含解釋和出處)
整理了行所無事、行香掛牌、行眠立盹、行不顧言等“行”開頭的成語119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行所無事[xíng suǒ wú shì]
【解釋】行:行動,辦事。指人在緊急關頭,態度鎮定,毫不慌亂。有時也指對壞人壞事聽之任之,滿不在乎。
【出處】《孟子·離婁下》:“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p>
【示例】見面之后,朱侍郎尚是行所無事,不料這黃仲文面上頓時露出一副羞慚之色。 ——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第二回
【第2句】:行香掛牌[xíng xiāng guà pái]
【解釋】學政到省后例行的儀式。行香:到孔丘廟燒香。掛牌:出牌公告考試地點、日期等。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次日,行香掛牌。先考了兩場生員。”
【第3句】:行眠立盹[xíng mián lì dǔn]
【解釋】形容極度疲倦無精神。
【出處】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二折:“若做官后每日價行眠立盹。”
【示例】我每日千思萬想,行眠立盹,不是存活。 ——元·石君寶《紫云亭》第三折
【第4句】:行不顧言[xíng bù gù yán]
【解釋】顧言:顧慮到已經說了的。指做事不守信用。
【出處】《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p>
【第5句】:行流散徙[xíng liú sǎn xǐ]
【解釋】徙:遷徙。像云行水流似的分散遷徙。指萬物隨自然規律而變化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天運》:“行流散徙,不主常聲?!?/p>
【第6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xíng bù gēng míng,zuò bù gǎi xìng]
【解釋】任何情況下都不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形容為人處世光明磊落。
【出處】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折:“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自家盆罐趙的便是?!?/p>
【示例】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頭武松的便是。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七回
【第7句】:行思坐想[xíng sī zuò xiǎng]
【解釋】走著坐著都在想。形容時刻在思考著或懷念著。
【出處】宋·袁去華《金蕉葉》:“行思坐憶,知他是,怎生過日?!?/p>
【示例】殿上,帝王,行思坐想正南下望,知禍起自天降。 ——元·關漢卿《雙赴夢》第二折
【第8句】:行步如風[xíng bù rú fēng]
【解釋】形容走路的步子輕快得像風一樣。
【出處】宋·洪邁《夷堅丁志·李茇遇仙》:“至寺門下,覺身輕神逸,行步如飛,洎歸舍,不復飲食?!?/p>
【第9句】:行之惟艱[xíng zhī wéi jiān]
【解釋】惟:為。知道并不難,去做就難了。
【出處】《尚書·說命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p>
【示例】王暨曰:“以古為鑒,此言發于太宗,而身自違之?!钡墼唬骸胺侵D,行之惟艱?!?——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四
【第10句】:行百里者半于九十[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yú jiǔ shí]
【解釋】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認真對待。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p>
【示例】持堅無術,末路蹉跎,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彪之謂也。 ——《北史·韓麒麟等傳論》
【第11句】: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xíng yuǎn bì zì ěr,dēng gāo bì zì bēi]
【解釋】自;從;邇:近;卑:低下。走遠路必須要從近處開始,登高必須從低處開始。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p>
【第12句】:行行蛇蚓[háng háng shé yǐn]
【解釋】形容字體如蛇蚓盤繞,難以辨認。
【出處】《晉書·王羲之傳》:“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彼巍だ恰兑稗r謠》詩:“行行蛇蚓字相續,野農不識何由讀?”
【第13句】:行步如飛[xíng bù rú fēi]
【解釋】走路的步子輕快如飛。亦作“行步如風”、“行疾如飛”、“行走如飛”。
【出處】宋·洪邁《夷堅丁志·李茇遇仙》:“至寺門下,覺身輕神逸,行步如飛,洎歸舍,不復飲食。”
【第14句】:行數墨尋[háng shǔ mò xún]
【解釋】行數:一行行地讀;墨尋:一字字地讀。指只會誦讀文句,而不能理解義理。也指專在文字上下功夫。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九:“口內誦經千卷,體上問經不識。不解佛法圓通,徒勞尋行數墨?!?/p>
【示例】今也句摭字捃,行數墨尋,興會索然。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李按察攀龍》
【第15句】:行奸賣俏[xíng jiān mài qiào]
【解釋】指恣淫行邪,弄姿作態。
【出處】明·許自昌《水滸記》第三出:“你若肯行奸賣俏,何必獻笑倚門?你不惜目挑心招,無俟招搖過市?!薄妒c頭·瞿鳳奴情愆死蓋》:“是一個行奸賣俏的小伙子,使錢撒漫的大老官?!?/p>
【示例】那張藎乃風流子弟,只曉得三瓦兩舍,行奸賣俏,是他的本等。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十六卷
【第16句】:行則思義[xíng zé sī yì]
【解釋】行:行動;義:公正。行動時要考慮是否合乎正義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p>
【第17句】:行同犬彘[xíng tóng quǎn zhì]
【解釋】舊時指人無恥,行為和豬狗一樣。
【出處】漢·賈誼《治安策》:“故此一豫讓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節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p>
【示例】甚至當壚沽酒,亦所甘心,以視近人之忽合忽離,行同犬彘者,其得毋相去尚遠耶! ——蔡東藩《前漢演義》第六十一回
【第18句】:行不履危[xíng bù lǚ wēi]
【解釋】不走有危險的地方。
【出處】《晉書·石季龍載記上》:“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萬乘之主行不履危?!?/p>
【第19句】:行不副言[xíng bù fù yán]
【解釋】指言行不一。
【出處】金·王若虛《論語辨惑》:“天下之人行不副言者多矣,使夫子隨聽而遽信之,所失者豈特宰予邪!”
【第20句】:行俠好義[xíng xiá hào yì]
【解釋】指講義氣,肯舍己助人。
【第21句】:行如禽獸[xíng rú qín shòu]
【解釋】舊時指人無恥,行為象禽獸一樣。形容人的行為卑鄙惡劣到了極點。同“行同狗豨”。
【出處】《荀子·修身》:“心如虎狼,行如禽獸?!?/p>
【第22句】:行遠自邇[xíng yuǎn zì ěr]
【解釋】自:從;邇:近。走遠路必須要從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淺入深,一步步前進。
【出處】《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遠必自邇,辟(譬)如登高必自卑?!?/p>
【示例】行遠自邇,學習要先打好基礎,然后再逐步加深。
【第23句】:行百里者半九十[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jiǔ shí]
【解釋】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認真對待。
【出處】《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搜阅┞分y也?!?/p>
【示例】行百里者半九十,掘井九仞,猶為棄井。 ——清·梁啟超《過渡時代論》
【第24句】:行不得也哥哥[xíng bù dé yě gē gē]
【解釋】鷓鴣叫聲的擬意,表示行路艱難。
【出處】明·丘濬《禽言》詩:“行不得也哥哥,十八灘頭亂石多。東去入閩南入廣,溪流湍駛嶺嵯峨,行不得也哥哥?!?/p>
【示例】又對燕子說道:'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 ——清·吳趼人《俏皮話·鷓鴣杜鵑》
【第25句】:行險徼幸[xíng xiǎn jiǎo xìng]
【解釋】指冒險行事以求利。
【出處】語出《禮記·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幸?!?/p>
【第26句】:行兵布陣[xíng bīng bù zhèn]
【解釋】指揮軍隊,布置陣勢。
【出處】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四回:“有一將,名繼業,人號為令公,此人天文地理,六韜三略,無不精通,行兵列陣,玄妙莫測,乃智勇兼全之士。”
【示例】老僧有兵書一冊,內有傳槍之法,并行兵布陣妙用。今贈與令郎,用心溫習。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回
【第27句】:行虧名缺[xíng kuī míng quē]
【解釋】德行、名聲都缺損低下。
【出處】明·高明《琵琶記·丞相發怒》:“自小攻讀,從來知禮,忍使行虧名缺?!?/p>
【第28句】:行不由路[xíng bù yóu lù]
【解釋】路:小路,引申為邪路。從來不走邪路。比喻行動正大光明。
【出處】漢·劉向《說苑·指武》:“壘壁已具,行不由路,謂之奸人,奸人者殺。”
【第29句】:行思坐憶[xíng sī zuò yì]
【解釋】走著坐著都在想。形容時刻在思考著或懷念著。
【出處】宋·袁去華《金蕉葉》:“行思坐憶,知他是,怎生過日?!?/p>
【第30句】:行則連輿,止則接席[xíng zé lián yú,zhǐ zé jiē xí]
【解釋】行:行路;輿:蓬車或轎子;止:停止席:席位。外出時車或轎相連,休息時座位相接。形容關系密切,形影不離。
【出處】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昔日游行,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p>
【第31句】:行無越思[xíng wú yuè sī]
【解釋】所行之事不要超過所想的內容。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p>
【第32句】:行化如神[xíng huà rú shén]
【解釋】形容行動變化快得出奇。
【出處】漢·荀悅《漢紀·武帝紀》:“當今陛下臨制海內,一齊天下,口雖未言,聲疾雷電,令雖未發,行化如神。”
【第33句】:行同能偶[xíng tóng néng ǒu]
【解釋】品行相同,才能相等。
【出處】《漢書·食貨志上》:“諸侯歲貢少學之異者于天子,學于大學,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則別之以射,然后爵命焉?!?/p>
【第34句】:行遠升高[xíng yuǎn shēng gāo]
【解釋】比喻為學由淺入深,逐步提高。
【出處】《書·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示例】明·張居正《進進章疏》:“雖章句淺近之言,不足以仰窺圣學精微之奧,然行遠升高,或亦一助云耳?!?/p>
【第35句】:行不及言[xíng bù jí yán]
【解釋】及言:顧慮到已經說了的。指做事不守信用。
【出處】《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唐·李白《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長史》:“相國齊晏子,贈行不及言?!?/p>
【示例】諸兄與弟,當以行不及言為恥,生逢明圣,而一無展布,何以答君父,復友生乎?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二十四回
【第36句】:行動坐臥[xíng dòng zuò wò]
【解釋】泛指人的舉止和風度。
【示例】一個人的行動坐臥可以看出他的修養如何。
【第37句】:行家里手[háng jiā lǐ shǒu]
【解釋】里手:內行人。指精通這種業務的人。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批評東西的毛病,說那東西的出處,著實是個行家?!?/p>
【第38句】:行若由夷[xíng ruò yóu yí]
【解釋】行:行為;由、夷:指春秋時的許由和伯夷,古代的廉潔之士。比喻品德高尚,做人清正廉潔。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若仆大質已方缺矣,雖才懷隋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見笑而自點耳?!?/p>
【示例】方今讒人高張,賢士無名,雖材懷隋和,行若由夷的,終不能達九重。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八回
【第39句】:行監坐守[xíng jiān zuò shǒu]
【解釋】監:監視。指對人的一舉一動都在旁邊嚴密監視、看守。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處行監坐守,誰著你迤逗的胡行亂走?”
【示例】得你意,平生夠,喜溫柔。怎禁你行監坐守。閑尋斗,不肯休,折證倒看誰羞。 ——元·曾瑞《小令·商調》
【第40句】:行滿功圓[xíng mǎn gōng yuán]
【解釋】行滿:修行期滿。舊指出家修煉成仙。
【出處】元·無名氏《新水令·殿前歡》:“要行滿功圓,跨鶴兒飛上天?!?/p>
【第41句】:行常帶經[xíng cháng dài jīng]
【解釋】行:走;經:經書。走路經常攜帶經書。形容人好學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儒林傳》:“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p>
【第42句】:行崄僥幸[xíng xiǎn jiǎo xìng]
【解釋】指冒險行事以求利。同“行險徼幸”。
【第43句】:行者讓路[xíng zhě ràng lù]
【解釋】行走的人相互讓路。指大家都謙遜有禮。
【出處】漢·王充《論衡·是應篇》:“又言山出車,澤出舟,男女異路,市無二價,耕者讓畔,行者讓路?!?/p>
【示例】剛才我們一路看來,那些“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光景,已是不爭之意。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一回
【第44句】:行針步線[xíng zhēn bù xiàn]
【解釋】比喻設計劃策。
【出處】元·無名氏《藍采和》第一折:“試看我行針步線,俺在這梁園城一交卻又早二十年?!?/p>
【第45句】:行不由西州路[xíng bù yóu xī zhōu lù]
【解釋】西州:古南京。晉朝宰相謝安病重時,曾經從西州城門入城回京,死后,其友羊曇很悲痛,不愿從西州路走。比喻懷念故人,悲悼亡友。
【出處】《晉書·謝安傳》:“羊曇者,太山人,知名士也。為安所愛重,安薨后,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
【第46句】:行成于思[xíng chéng yú sī]
【解釋】行:做事;思:思考。做事情成功是因為多思考,失敗是由于不經心。指做事情要多思考,多分析。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行成于思,毀于隨?!?/p>
【示例】行成于思,這是學業、事業有成的格言。
【第47句】:行而未成[xíng ér wèi chéng]
【解釋】行:從事;成:成功。雖然行動了但沒有成功。比喻時機還沒有成熟
【出處】《周易·乾》:“文言曰: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費用也?!?/p>
【第48句】:行尸走肉[xíng shī zǒu ròu]
【解釋】行尸:可以走動的尸體;走肉: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軀殼。比喻不動腦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過日子的人。
【出處】晉·王嘉《拾遺記》卷六:“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p>
【示例】在他們的心目中,任何貌似強大的侵略者,都只不過是一群徒有虛表的行尸走肉而已。 ——峻青《不盡巨濤滾滾來》
【第49句】:行遠自邇,登高自卑[xíng yuǎn zì ěr,dēng gā zì bēi]
【解釋】《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p>
【出處】《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示例】所謂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州縣博收,乃所以備正史之約以也。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永清縣志士旅表序例》
【第50句】:行色怱怱[xíng sè cōng cōng]
【解釋】行走或出發前后的神態舉止急急忙忙的樣子。同“行色匆匆”。
【第51句】:行合趨同[xíng hé qū tóng]
【解釋】行為志趣相同。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行合趨同,千里相從;行不合,趨不同,對門不通。”
【第52句】:行若狗彘[xíng ruò gǒu zhì]
【解釋】指人無恥,行為像豬狗一樣。
【出處】西漢·賈誼《論治安策》:“故此一豫讓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p>
【示例】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 ——明·李贄《三教歸儒說》
【第53句】:行號臥泣[xíng háo wò qì]
【解釋】行走或躺臥時都在號呼哭泣。形容悲痛之極。
【出處】南朝·陳·徐陵《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自皇家禍亂,亟積寒暄,九州萬國之人,蟠本流沙之地,莫不行號臥泣,想望休平。”
【第54句】:行詞告狀[xíng cí gào zhuàng]
【解釋】寫狀詞打官司。
【出處】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前日有我小舅子暗暗的寄一封書來與我,著我拆開看,誰想俺小舅子打死兩個人的命,那苦主要行詞告狀?!?/p>
【第55句】:行峻言厲[xíng jùn yán lì]
【解釋】行:行為;峻:嚴厲。指一個人的行為和言語都非常嚴厲。
【出處】唐·韓愈《答尉遲生書》:“形大而聲宏,行峻而言厲,心醇而氣和?!?/p>
【第56句】:行比伯夷[xíng bǐ bó yí]
【解釋】行:品德;伯夷:商末孤竹君長子。品行可與伯夷相比擬。形容品德高潔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章·桔頌》:“年歲雖小,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p>
【第57句】:行成功滿[xíng chéng gōng mǎn]
【解釋】滿:圓滿。舊指出家修煉成仙。
【出處】元·王哲《夜行船》詞:“三千日、行成功滿。穩駕祥云,獨通霄漢?!?/p>
【第58句】:行言自為[xíng yán zì wéi]
【解釋】行:行為;言:言論。行為和言論都是自己發出的。比喻要自己約束自己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天地》:“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圣治?!?/p>
【第59句】:行善如登,行惡如崩[xíng shàn rú dēng,xíng è rú bēng]
【解釋】比喻做好事就像登山一樣困難,做干事就像山崩潰那樣容易。
【第60句】:行行重行行[xíng xíng chóng xíng xíng]
【解釋】行行:走啊,走啊;重:又。指道路遙遠,走了一程又一程。
【出處】《古詩十九首》其一:“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p>
【示例】行行重行行,忽地眼睛一亮。只見前面一個冰湖,湖面的冰層已經開始解凍。 ——梁羽生《彈指驚雷》第三回
【第61句】:行或使之[xíng huò shǐ zhī]
【解釋】行:所作所為;使:命令,指使。所作所為好像有人指使似的。比喻做事自覺主動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p>
【第62句】:行間字里[háng jiān zì lǐ]
【解釋】指文章的字句中間。
【出處】南朝·梁·簡文帝《答新渝侯和詩書》:“垂示三首,風云吐于行間,珠玉生于字里?!鼻濉て讲角唷断纪狻觯ㄞ宣帲┬肌ふ撐南隆の恼氯c》:“書有圈點勾勒,始自前明中葉選刻時文陋習。然行間字里,觸眼特為爽豁,故仿而用之。”
【示例】今閱是書所說中西利病情形,了如指掌。其忠義之氣,溢于行間字里,實獲我心,故綴數語。 ——清·彭玉麟《〈盛世危言〉序》
【第63句】:行號巷哭[xíng háo xiàng kū]
【解釋】行:路;號:大聲哭叫。道路上和大街小巷里的人都在哭泣。形容人們極度悲哀。
【出處】晉·劉琨《勸進表》:“茍在食土之毛,含氣之類,莫不叩心絕氣,行號巷哭。”
【示例】俄而暴卒,百姓行號巷哭,市里為之喧沸,設祭奠于郡庭者四百余人。 ——《南史·蕭昂傳》
【第64句】:行行出狀元[háng háng chū zhuàng yuán]
【解釋】〖釋義〗比喻不論干哪一行,只要熱愛本職工作,都能做出優異的成績。
【示例】明 馮惟敏 《玉抱肚·贈趙今燕》曲:“琵琶輕掃動人憐,須信行行出狀元。”《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 張老 道:'姑爺,俗話兒説的,“行行出狀元”。又説,“好漢不怕出身低”,那一行沒有好人哪!’” 陶行知 《社會大學頌》詩:“行行出狀元,工人可以中狀元,失學的青年可以中狀元?!?/p>
【第65句】:行短才高[xíng duǎn cái gāo]
【解釋】行短:行為卑鄙。才能雖高但行為卑劣。
【出處】明·張鳳翼《紅拂記·同調相憐》:“這是負心人行短才喬,轉眼處把人嘲誚,更爛翻寸舌,易起波濤。”
【第66句】:行藏用舍[xíng cáng yòng shě]
【解釋】行:做,實行。藏;退隱。用:任用。舍:不用。
【出處】《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p>
【示例】樂天知命,古來誰會,行藏用舍。 ——宋·辛棄疾《水龍吟·題瓢泉》
【第67句】:行走如飛[xíng bù rú fēi]
【解釋】形容走路快得像飛一樣。
【出處】宋·洪邁《夷堅丁志·李茇遇仙》:“至寺門下,覺身輕神逸,行步如飛,洎歸舍,不復飲食。”
【第68句】:行過乎恭[xíng guò hū gōng]
【解釋】行:所作所為;乎:相當“于”。所作所為過于恭敬。指恭敬過度
【出處】《周易·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第69句】:行下春風望夏雨[xíng xià chū fēng wàng xià yǔ]
【解釋】行:施。比喻要先給別人好處,然后別人才會給自己好處。
【出處】元·白樸《墻頭馬上》第四折:“我本是好人家孩兒,不是娼人家婦女,也是行下春風望夏雨。待要做眷屬,枉壞了少俊前程,辱沒了你裴家上祖!”
【第70句】:行將就木[xíng jiāng jiù mù]
【解釋】行將:將要;木:指棺材。指人壽命已經不長,快要進棺材了。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p>
【示例】但老夫行將就木,只求晚年殘喘。 ——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
【第71句】:行令猜拳[xíng lìng cāi quán]
【解釋】行令:行酒令;猜拳:酒令的一種。泛指喝酒劃拳。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回:“行令猜拳頻遞盞,拆牌道字漫傳鐘。”
【示例】這一番酒興,都有些鬧闌了,各人好惡不同,愛飲的,樓上燈下,殘肴剩酒行令猜拳。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二十二回
【第72句】:行不茍合[xíng bù gǒu hé]
【解釋】指做事有主見,不隨便附和別人。
【出處】漢·荀悅《漢紀·高后紀》:“建為人口辯,初名廉直,行不茍合。”
【示例】唐·張說《齊黃門侍郎廬公神道碑》:“清明虛受,磊落標奇,言不詭行,行不茍合,游心英俊,門無塵雜。”
【第73句】:行尸走骨[xíng shī zǒu gǔ]
【解釋】比喻不動腦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過日子的人。同“行尸走肉”。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六十:“雖位極人臣,皆行尸走骨矣?!?/p>
【第74句】:行險僥幸[xíng xiǎn jiǎo xìng]
【解釋】行險:冒險;僥幸:偶然地獲得成功或意外地免遭不幸。冒險行事以求得意外的成功。
【出處】《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示例】又有邊鄙之臣,行險僥幸,輕動干戈,深入敵境,使兵夫數十萬暴骸于曠野。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七十八
【第75句】:行云流水[xíng yún liú shuǐ]
【解釋】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約束,就象漂浮著的云和流動著的水一樣。
【出處】宋·蘇軾《答謝民師書》:“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p>
【示例】結構如行云流水,層次分明,先后呼應。 ——茅盾《〈力原〉讀后感》
【第76句】:行思坐籌[xíng sī zuò chóu]
【解釋】形容時刻在思考著或懷念著。同“行思坐想”。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娥》:“生行思坐籌,無以為計。”
【第77句】:行之有效[xíng zhī yǒu xiào]
【解釋】之:代詞,它,指辦法、措施等;效:成效,效果。實行起來有成效。指某種方法或措施已經實行過,證明很有效用。
【出處】晉·張華《博物志·方士》:“皇甫隆遇青牛道士,姓封名君達,其論養性法則可施用,大略云……武帝行之有效?!?/p>
【示例】整風是在我們歷史上行之有效的辦法。 ——毛澤東《中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第78句】:行軍動眾[xíng jūn dòng zhòng]
【解釋】行:發動;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模出兵?,F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出處】《吳子·勵士》:“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薄度龂尽の褐尽ね趵蕚鳌罚骸扒矣晁绞ⅲ切熊妱颖娭畷r。”
【第79句】:行有余力[xíng yǒu yú lì]
【解釋】做了事情以后,還有剩余的精力和時間。
【出處】《論語·學而》:“行有余力,則以學文?!?/p>
【示例】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至整頓一層,不如待天氣清明以后,或官已做穩,行有余力時耳?!?/p>
【第80句】:行住坐臥[xíng zhù zuò wò]
【解釋】指一舉一動。
【出處】《大承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行住坐臥,受諸苦惱。”
【示例】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你只看那猴兒,無論行住坐臥,他總把腦袋扎在胸坎子上,倒把勃兒扛起來。”
【第81句】:行不愧影,寢不愧衾[xíng bù kuì yǐng,qǐn bù kuì qīn]
【解釋】衾:被子。走路沒有對不起影子,睡覺沒有對不起被子。比喻為人行為光明,問心無愧。
【出處】《宋史·蔡元定傳》:“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
【示例】羅江東自此之后,一味學做好人,再不敢存一毫不肖之心,真個行不愧影,寢不愧衾。 ——明·周楫《西湖二集·文昌司憐才慢注祿籍》
【第82句】:行己有恥[xíng jǐ yǒu chǐ]
【解釋】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
【出處】《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釉唬?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薄逗鬂h書·列女傳˙曹世叔妻傳》:“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p>
【示例】兄質性篤厚,行己有恥,不至有是。 ——宋·陸九淵《與徐子宜書》
【第83句】:行兵列陣[xíng bīng liè zhèn]
【解釋】指揮軍隊,布置陣勢。
【出處】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四回:“有一將,名繼業,人號為令公,此人天文地理,六韜三略,無不精通,行兵列陣,玄妙莫測,乃智勇兼全之士。”
【第84句】:行不由徑[xíng bù yóu jìng]
【解釋】徑:小路,引伸為邪路。從來不走邪路。比喻行動正大光明。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雍也》:“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p>
【示例】就不慌不忙,斯斯文文,行不由徑的走到上房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3回
【第85句】:行財買免[xíng cái mǎi miǎn]
【解釋】行:從事?;ㄙM錢財,買得免罪。指用金錢賄賂以逃避懲罰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66回:“落得騙了些果子吃進肚里,且又得了行財買免的供招?!?/p>
【第86句】:行蹤無定[xíng zōng wú dìng]
【解釋】行蹤:行動的蹤跡。指在各處來往出沒,沒有固定處所。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一回:“出家人行蹤無定,待貧道自去尋來?!?/p>
【示例】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62回:“那冷于冰行蹤無定,知道他如今在那里?”
【第87句】:行同狗彘[xíng tóng gǒu zhì]
【解釋】舊時指人無恥,行為和豬狗一樣。
【出處】漢·賈誼《治安策》:“故此一豫讓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節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p>
【第88句】:行色匆匆[xíng sè cōng cōng]
【解釋】行色:出發前后的神態。行走或出發前后的神態舉止急急忙忙的樣子。
【出處】唐·牟融《送客之杭》:“西風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暫留?!?/p>
【示例】又是在行色匆匆里,一兩天要到新漢壽。 ——冰心《寄小讀者》
【第89句】:行伍出身[háng wǔ chū shēn]
【解釋】行伍:舊時軍隊編制,五人為一伍,五伍為一行。當兵出身的人。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三回:“幸虧炮船上統帶趙大人是行伍出身,天生海量?!?/p>
【示例】我是一個行伍出身的人,常常感覺自己讀書太少,學識不足。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十八章
【第90句】:行不從徑[xíng bù cóng jìng]
【解釋】走路不遵循正道。比喻做事為學走捷徑。
【出處】《列子·說符》:“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以是求利,不亦難乎?”
【第91句】:行尸坐肉[xíng shī zuò ròu]
【解釋】行尸:可以走動的尸體;坐肉:沒有靈魂的軀殼。比喻不動腦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過日子的人。
【出處】晉·王嘉《拾遺記》卷六:“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p>
【示例】但一味愛惜,與他吃,與他穿,養得肥頭胖臉,著錦穿綾,且是好看,卻是一個行尸坐肉。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
【第92句】:行走如風[xíng zǒu rú fēng]
【解釋】形容走路的步子輕快得像風一樣。
【出處】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三百二十八:“其女或朝出暮至,或夜出曉來,行步如風?!?/p>
【示例】郭靖怕他有失,催馬趕上,小紅馬行走如風,一瞬眼間已追在前頭。 ——金庸《射雕英雄傳》第四十回
【第93句】:行樂及時[xíng lè jí shí]
【解釋】及時:抓緊時機。不失時機,尋歡作樂。
【出處】漢樂府《西門行》詩:“夫為樂,為樂當及時?!薄豆旁娛攀住ど瓴粷M百》:“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示例】行樂及時時已晚,對酒當歌歌不成。 ——唐·杜牧《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第94句】:行疾如飛[xíng jí rú fēi]
【解釋】形容走路的步子輕得像飛一樣。
【出處】宋·洪邁《夷堅丁志·李茇遇仙》:“至寺門下,覺身輕神逸,行步如飛,洎歸舍,不復飲食?!?/p>
【第95句】:行古志今[xíng gǔ zhì jīn]
【解釋】按古道行事,為當今服務。指時異勢遷,不可食而不化。
【出處】《逸周書·常訓》:“始之以古,終之以古,行古志今,政之至也?!?/p>
【第96句】:行吟坐詠[xíng yín zuò yǒng]
【解釋】吟、詠:聲調抑揚地念、唱。走著也念,坐著也讀。形容讀書用功。
【出處】《南史·郭祖深傳》:“陛下昔歲尚學,置立五館,行吟坐唱,誦聲溢境?!?/p>
【第97句】:行得春風望夏雨[xíng dé chū fēng wàng xià yǔ]
【解釋】行:施。比喻要先給別人好處,然后別人才會給自己好處。
【出處】元·白樸《墻頭馬上》第四折:“我本是好人家孩兒,不是娼人家婦女,也是行下春風望夏雨。待要做眷屬,枉壞了少俊前程,辱沒了你裴家上祖!”
【第98句】:行跡可疑[xíng jì kě yí]
【解釋】行跡:行動的蹤跡;可疑:值得懷疑。舉動和神色值得懷疑
【示例】得注意那些行跡可疑的人
【第99句】:行乎富貴[xíng hū fù guì]
【解釋】行:所作所為。指所作所為符合富貴的身份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p>
100、行邁靡靡,中心搖搖[xíng mài mǐ mǐ,zhōng xīn yáo yáo]
【解釋】行邁:走路;靡靡:行走遲緩的樣子。走路緩慢,心里晃蕩。形容心情沉重惶惑。
【出處】《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示例】正值雨雪,俱乘款段,莫不艱辛;朝則齊鏣,夜還連榻,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五代·王定?!短妻浴ぴ古?/p>
10【第1句】:行坐不安[xíng zuò bù ān]
【解釋】走也不是,坐也不是。形容心緒焦躁不安的樣子。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近見大人兩眉愁鎖,必有國家大事,又不敢問。今晚又見行坐不安,因此長嘆,不想為大人窺見?!?/p>
【示例】從這天起,他便如油鍋上螞蟻一般,行坐不安。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八回
10【第2句】:行不茍容[xíng bù gǒu róng]
【解釋】做事有主見,不附和別人
【出處】《晉書·劉毅傳》:“毅方正亮直,介然不群,言不茍合,行不茍容?!?/p>
10【第3句】:行而世為天下法[xíng ér shì wèi tiān xià fǎ]
【解釋】行:所作所為;法:效法。言行要謹慎,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為世人作學習榜樣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p>
10【第4句】:行赍居送[xíng jī jū sòng]
【解釋】行:指服徭役的人;赍:自己攜帶生必須品。服徭役的人,自己攜帶衣食之具;不服徭役的人,也要承擔繁重的財物。
【出處】《漢書·食貨志下》:“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騷擾相奉,百姓撫敝以巧法,財賂衰耗而不澹。”
【示例】比年師行出入,皆經山西地方,有行赍居送之勞。其免山西明年額賦。 ——《清史稿·世祖紀二》
10【第5句】:行兇撒潑[xíng xiōng sā pō]
【解釋】撒潑:耍無賴,用蠻橫無禮的行動待人。指待人兇惡,蠻橫無理。
【出處】明·無名氏《打董達》第二折:“我平日之間,行兇撒潑,倚強凌弱,欺負平人?!?/p>
10【第6句】:行同狗豨[xíng tóng gǒu xī]
【解釋】豨:豬。人的行為丑惡,如同豬狗一樣。形容人的行為卑鄙惡劣到了極點。亦作“行如禽獸”、“行若狗彘”、“行同犬彘”。
【出處】語本《墨子·耕柱》:“言則稱于湯文,行則譬于狗豨?!?/p>
10【第7句】:行師動眾[xíng shī dòng zhòng]
【解釋】謂指揮大軍作戰。
【出處】《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癸丑,葬高平陵”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即位之后,褒禮大臣,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咸服帝之大略?!?/p>
10【第8句】:行短才喬[xíng duǎn cái qiáo]
【解釋】行短:行為卑鄙;喬:高。才能雖高但行為卑劣。
【出處】明·張鳳翼《紅拂記·同調相憐》:“這是負心人行短才喬,轉眼處把人嘲誚,更爛翻寸舌,易起波濤?!?/p>
10【第9句】:行之非艱,知之惟艱[xíng zhī fēi jiān,zhī zhī wéi jiān]
【解釋】惟:為。施行并不難,知道其整理就難了。
【出處】《尚書·說命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p>
1【第10句】:行不逾方[xíng bù yú fāng]
【解釋】指行動不逾越法度。
【出處】《后漢書·班彪傳》:“班彪以通儒上才,傾側危亂之間,行不逾方,言不失正?!?/p>
1【第11句】:行不知往[xíng bù zhī wǎng]
【解釋】行:走。行路不知道走向何方。指行動不能自主,只能聽任自然擺布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知北游》:“故行不知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1【第12句】:行滿功成[xíng mǎn gōng chéng]
【解釋】行滿:修行期滿。舊指出家修煉成仙。
【出處】元·馬鈺《掛金索五首》其四:“五更里,天曉架上金雞叫。有個忙兒,拍手呵呵笑。放飽牛兒,快活睡一覺。行滿功成,自有丹書詔。”
【示例】先生修養三世,行滿功成,當得元沴于月中,而為孝道明王。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四十
1【第13句】:行易知難[xíng yì zhī nán]
【解釋】行:實施;知:知曉。實行容易,但通曉其道理卻很困難。
【出處】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二講:“天下的事情,的確是行易知難?!?/p>
【示例】說行易知難,真是確切不移。 ——葉圣陶《某城紀事》
1【第14句】:行隨事遷[xíng suí shì qiān]
【解釋】指行動要隨著事情的發展而變化。
【出處】明·李贄《焚書·先行錄序》:“故行隨事遷,則言焉人殊,安得據住行以為典要,守前言以效尾生耶?”
1【第15句】:行若無事[xíng ruò wú shì]
【解釋】行:行動,辦事;若:好像。指人在緊急關頭,態度鎮定,毫不慌亂。有時也指對壞人壞事聽之任之,滿不在乎。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萬太尊說罷,行若無事。”
【示例】甚至聽了反革命分子的話也不報告,泰然處之,行若無事。 ——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
1【第16句】:行不貳過[xíng bù èr guò]
【解釋】指犯過的錯誤不再犯。
【出處】語出《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1【第17句】:行濁言清[xíng zhuó yán qīng]
【解釋】清:清高;濁:渾濁,指低下。說的是清白好話,十的是污濁壞事。形容人言行不一。
【出處】唐·李虛中《命書》卷中:“言輕行濁,執不通變。”
【示例】杜牧之難折證,掉僧孺不志誠,都一般行濁言清。 ——元·喬孟符《揚州夢》第四折
1【第18句】:行不勝衣[xíng bù shèng yī]
【解釋】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體力衰弱。
【出處】《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p>
1【第19句】:行好積德[xíng hǎo jī dé]
【解釋】行好:做好事;積德:積功德。舊時勸人行善做好事的套話。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九回:“那婆子又央眾人道:'我雖錯了,姑娘們吩咐了,我以后改過。姑娘們那不是行好積德?!?/p>
【示例】要有個人能給我管教管教,真是行好積德啦!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十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