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冒”的成語(32個)
本文整理了冒失鬼、佯風詐冒、沖風冒雨等含“冒”的成語32個,其中“冒”開頭的成語11個,“冒”結尾的成語2個,“冒”在中間的成語19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冒”開頭的成語【第1句】:冒失鬼[mào shī guǐ]
【解釋】言語、舉動魯莽、輕率的人。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就算我是個冒失鬼,鬧了個煙霧塵天,一概不管,甩手走了,你們想想,難道炕上那個黃布包袱我就含含糊糊的丟下不成?”
【示例】他是一個典型的冒失鬼。
【第2句】:冒名頂替[mào míng dǐng tì]
【解釋】冒:冒充,以假充真。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假冒別人的姓名,代他去干事或竊取他的權力、地位。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五回:“你走了便也罷,卻怎么綁些柳樹在此,冒名頂替。”
【示例】《古文尚書》的運氣真夠壞的,不但沒有能夠露頭角,還一而在的遭到了些冒名頂替的事兒。 ——朱自清《經典常談·尚書第三》
【第3句】:冒昧陳辭,有辱清聽[mào mèi chén cí,yǒu rǔ qīng tīng]
【解釋】清聽:是對聽話者的敬詞。書信中常用的謙辭,表示自己出言直率,請收信人諒解、采納。
【第4句】:冒天下之大不韙[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éi]
【解釋】冒:冒犯;不韙:不是,錯誤。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指不顧輿論的遣責而去干壞事。
【出處】《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示例】因為發令者敢于公開發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韙,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徹底投降的決心。 ——毛澤東《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
【第5句】:冒里冒失[mào lǐ mào shī]
【解釋】過分地隨便對待。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回:“這粉嫩的手,怎的冒里冒失,捏他一把!”
【第6句】:冒大不韙[mào dà bù wěi]
【解釋】指不顧輿論的遣責而去干壞事。同“冒天下之大不韙”。
【出處】《清史稿·禮志二》:“嚴諭集議,尚未裁決遵行,則后人孰肯冒大不韙?”
【第7句】:冒功邀賞[mào gōng yāo shǎng]
【解釋】冒:假充;邀:求。假報功勞,求得獎賞。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五十七回:“王??!你冒功邀賞,克減軍糧,本應斬首!今因是奉旨前來,饒你死罪,捆打四十,發回臨安,聽憑秦丞相處治。”
【示例】獨自民國成立以來,法律已處于無權,冒功邀賞者,實繁有徒。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十九回
【第8句】:冒牌貨[mào pái huò]
【解釋】偽造或假造的某些東西。
【出處】王朔《我是“狼”》:“那個人確實是個冒牌貨,但他網羅的一些事實又是那么不容置疑,我們不得不慎重對待而不能一笑了之?!?/p>
【示例】我們堅決不買冒牌貨,讓造假者沒有市場。
【第9句】:冒名接腳[mào míng jiě jiǎo]
【解釋】假冒別人的名,接替他。
【出處】《舊唐書·韋陟傳》:“后為吏部侍郎,常病選人冒名接腳,闕員既少,取士良難。”
【第10句】:冒險主義[mào xiǎn zhǔ yì]
【解釋】靠投機取巧冒險行事的一種行為方式。
【出處】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目前的時局,要求我們勇敢地拋棄關門主義,采取廣泛的統一戰線,防止冒險主義。”
【示例】我們不需要冒險主義。
【第11句】:冒冒失失[mào mào shī shī]
【解釋】過分地隨便對待。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3回:“妹妹,回來見了老太太,別象剛才那樣冒冒失失的了?!?/p>
【示例】不到決戰的時機,沒有決戰的力量,不能冒冒失失地去進行決戰。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冒”結尾的成語【第1句】:佯風詐冒[yáng fēng zhà mào]
【解釋】猶言裝瘋賣傻。故意裝成瘋瘋癲癲,傻里傻氣。
【出處】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折:“你個弟子孩兒,吃了兩鐘酒,佯風詐冒,手之舞之的打我,你敢再來打我么?”
【第2句】:火星亂冒[huǒ xīng luàn mào]
【解釋】形容氣憤到了極點。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四回:“多九公聽了,曉得道姑語帶譏諷,只氣得火星亂冒?!?/p>“冒”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沖風冒雨[chōng fēng mào yǔ]
【解釋】指不避風雨之苦。
【出處】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九:“'頭年給你干一整年活,沖風冒雨,起早貪黑的?!Uf,氣急眼了?!?/p>
【第2句】:火冒三尺[huǒ mào sān chǐ]
【解釋】形容憤怒到極點。同“火冒三丈”。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 》第一卷第十五章:“當自成在路上才得到報告時,他不禁火冒三尺,恨恨地罵了一聲:'該死!’”
【第3句】:貪榮冒寵[tān róng mào chǒng]
【解釋】貪:貪圖。貪圖榮耀和恩寵。
【出處】《舊唐書·崔昭緯傳》:“貪榮冒寵,僭濫無厭,敗俗傷風,賢愚共鄙?!?/p>
【示例】夫嗜色淫聲,貪榮冒寵,流轉生死,何由自出?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
【第4句】:急躁冒進[jí zào mào jìn]
【解釋】想趕快達到目的,不經仔細考慮或準備就急于行動。
【出處】鄧小平《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有時表現為右傾保守,思想落后實際,有時又表現為急躁冒進,貪多求快,超過實際的可能?!?/p>
【第5句】:甘冒虎口[gān mào hǔ kǒu]
【解釋】指甘愿冒著生命危險。
【出處】《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裴松之注引晉·孫盛曰:“豐知紹將敗,敗則己必死,甘冒虎口以盡忠規,烈士之于所事,慮不存己?!?/p>
【第6句】:湯風冒雪[tāng fēng mào xuě]
【解釋】湯:頂、當。頂著風,冒著雪。形容冬天旅途的艱辛。
【出處】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二折:“湯風冒雪,妨寒受冷?!?/p>
【示例】落在長行隊,提鈴報更點。湯風冒雪圖榮顯。 ——元·劉唐卿《白兔記》第十七出
【第7句】:親冒矢石[qīn mào shǐ shí]
【解釋】指將帥親臨作戰前線。同“親當矢石”。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2回:“尚親冒矢石,沖突掩殺?!?/p>
【示例】清·如蓮居士《薛剛反唐》第一回:“招納我們一班朋友,親冒矢石,南征北討,東蕩西除,血戰九年,平一六合,方成一統江山?!?/p>
【第8句】:迎風冒雪[yíng fēng mào xuě]
【解釋】迎:對著,沖著。頂著寒風,冒著大雪。常形容旅途艱辛。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四回:“真個是迎風冒雪,戴月披星,行彀多時,又值早春天氣,但見三陽轉運,萬物生輝?!?/p>
【示例】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4回:“真個是迎風冒雪,戴月披星。”
【第9句】:火冒三丈[huǒ mào sān zhàng]
【解釋】冒:往上升。形容憤怒到極點。
【出處】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話把他說得跳起來,火冒三丈?!?/p>
【示例】他愛發脾氣,動輒火冒三丈。
【第10句】:不揣冒昧[bù chuǎi mào mèi]
【解釋】揣:估量,考慮。用于沒有慎重考慮就輕率行事的客氣話。
【出處】晉·郭璞《〈爾雅〉序》:“璞不揆梼昧,少而勿焉?!?/p>
【示例】又看到日本學界也每每用漢文出書,我真是不揣冒昧,竟想把我的論著也拿去嘗試。 ——郭沫若《海濤集·我是中國人》
【第11句】:潰冒沖突[kuì mào chōng tū]
【解釋】潰:水沖破堤壩。洪水成災,堤壩潰決。
【出處】宋·蘇軾《晁錯傳》:“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p>
【第12句】:擊排冒沒[jī pái mào mò]
【解釋】指攻擊排斥,輕率而不顧一切。
【出處】唐·柳宗元《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秉觚牘,焦思慮,以為論注疏說者百千人矣。攻訐很怒,以辭氣相擊排冒沒者,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p>
【第13句】:七竅冒火[qī qiào mào huǒ]
【解釋】形容氣憤到極點。同“七竅生煙”。
【出處】《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三回:“一天兩天還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還沒有信呢?俗語說的好,真是七竅冒火,五臟里生煙?!?/p>
【示例】見此情不由我七竅冒火,你這般對付我卻待如何? ——歐陽予情《漁夫恨》第五場
【第14句】:貪冒榮寵[tān mào róng chǒng]
【解釋】貪冒:貪圖。貪圖榮耀和恩寵。
【出處】唐·陳子昂《為程處弼辭放流表》:“任經十有三年,竟無一階升錄,臣之駑劣,于此可見。而貪冒榮寵,尚不知歸。”
【第15句】:披霜冒露[pī shuāng mào lù]
【解釋】冒:沖。身披寒霜,頭頂寒露。形容星夜兼程趕路。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6回:“說不盡那水宿風餐,披霜冒露?!?/p>
【第16句】:失張冒勢[shī zhāng mào shì]
【解釋】冒冒失失的樣子。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春梅道:'怪因,失張冒勢,恁唬我一跳。有要沒緊,兩頭回來游魂哩?!?/p>
【第17句】:恕我冒昧[shù wǒ mào mèi]
【解釋】請原諒我的冒昧。
【示例】恕我冒昧,說了這么多不中聽的話。
【第18句】:頂名冒姓[dǐng míng mào xìng]
【解釋】指冒充他人。
【出處】《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恐系外鄉光棍,頂名冒姓?!?/p>
【第19句】:躬冒矢石[gōng mào shǐ shí]
【解釋】指將帥親臨前線,冒著敵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犧牲自己。同“躬蹈矢石”。
【出處】明·張居正《遼東大捷辭恩疏》:“誠以摧鋒陷城躬冒矢石,本諸將士之力,固非坐而指畫者所可同也。”
【示例】文天祥躬冒矢石,毫不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