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木”的成語大全(224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枯株朽木、山頹木壞等含“木”的成語224個,其中“木”開頭的36個,“木”結尾的52個,“木”在中間的136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木”開頭的成語
【第1句】:木猶如此,人何以堪[mù yóu rú cǐ,ré hé yǐ kān]
【解釋】堪:忍受。樹林已長成這樣,人又怎么能夠忍受呢?表示對眼前事物發生的巨大變化,觸景生情而發出的慨嘆。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面,經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可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第2句】:木偶衣繡[mù ǒu yī xiù]
【解釋】給木頭人穿上錦繡衣服。比喻庸人擔任要職。
【出處】《史記·田叔列傳》:“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無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綺繡耳。”
【第3句】:木本水源[mù běn shuǐ yuán]
【解釋】木:樹的根;源:水的源頭。樹的根本,水的源頭。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出處】《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示例】以木本水源而論,究竟我們天朝要算萬邦根本了。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六回
【第4句】:木落歸本[mù luò guī běn]
【解釋】猶言葉落歸根。比喻事物總有一定的歸宿。多指作客他鄉的人最終要回到本鄉。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翼奉傳》:“安樂奸邪,辰未主之。”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孟康曰:“翼氏《風角》曰:'木落歸本,水流歸末’,故木利在亥,水利在辰,盛衰各得其所,故東也。”
【第5句】:木雁之間[mù yàn zhī jiān]
【解釋】木雁:比喻有才與無才。指有才與無才之間。比喻才能或學問處于中間水平,能保全自己,遠避禍害。
【出處】《莊子·山木》:“弟子問莊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示例】此身何處著,從教容與,木雁之間。 ——元·段克己《滿庭芳》詞
【第6句】:木壞山頹[mù huài shān tuí]
【解釋】木:梁木。山:指泰山。頹:倒下。梁木折壞,泰山崩倒。比喻德高望重的人死去。亦作“泰山梁木”。
【出處】《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示例】木壞山頹,江城付劫灰。 ——清·孫雨林《皖江血·拒敵》
【第7句】:木雞養到[mù jī yǎng dào]
【解釋】木雞:善斗的雞,看上去象木頭一樣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出處】《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第8句】:木訥寡言[mù nè guǎ yán]
【解釋】木訥:質樸而不善辭令。質樸而不善于說話。
【出處】《晉書·葛洪傳》:“為人木訥,不好榮利,閉門卻掃,未嘗交游。”
【示例】這一問,把木訥寡言的景壽嚇得有些心驚肉跳,顯然的,皇后是拿康熙誅鰲拜的故事,作為警告。 ——高陽《慈禧全傳》四
【第9句】:木形灰心[mù xíng huī xīn]
【解釋】形:形體。比喻不受外物干擾,意志堅定。
【出處】唐·白居易《答戶部崔侍郎書》:“又或杜門隱己,塊然自居,木形灰心,動逾旬月。”
【第10句】:木牛流馬[mù niú liú mǎ]
【解釋】木制的牛馬形體、可行走的運輸器具。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第11句】:木居海處[mù jū hǎi chù]
【解釋】木居:依樹而居。指外族或少數民族居住在深山海島。
【出處】《宋書·武帝紀中》:“愛暨木居海處之酋,被發彫題之長,莫不忘其陋險,九澤來庭。”
【第12句】:木公金母[mù gōng jīn mǔ]
【解釋】即仙人東王公和西王母。后用于祝壽,比喻慶壽之主人夫婦。
【出處】唐·杜光庭《仙傳拾遺·木公》:“昔漢初,小兒于道歌曰:'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時人皆不識,唯張子房知之。”
【示例】共喜木公金母宴,正當浴佛飯僧時。 ——清·趙翼《壽全惕莊鹺使六十》
【第13句】:木猴而冠[mù hóu ér guàn]
【解釋】猴子穿衣戴帽裝扮成人樣。比喻虛有其表而無真本領。用來諷刺投靠權勢竊據權位的人。
【出處】明·沈采《千金記·會宴》:“項王乃是木猴而冠,不足謀天下矣。”
【第14句】:木石為徒[mù shí wéi tú]
【解釋】徒:同類。與樹木石頭為伴。指寄情山水,不問世事。
【出處】《新唐書·柳宗元傳》:“用是更樂暗默,與木石為徒,不復致意。”
【第15句】:木秀于林[mù xiù yú lín]
【解釋】秀:出眾,突出。高出森林的大樹。比喻才能或品行出眾的人。也措指新人新事剛剛出現。
【出處】三國·魏·李康《運命論》:“故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前鑒不遠,覆車繼軌。”
【示例】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辮亮于人,擇而剪之。一場少年玩笑,因地位懸殊,便何其鄭重。 ——金庸《鹿鼎記》第十二一回
【第16句】:木魅山鬼[mù mèi shān guǐ]
【解釋】魅:物老成精。指山林的鬼怪。
【出處】南朝·宋·鮑照《蕪城賦》:“木魅山鬼,野鼠城狐。”
【第17句】:木梗之患[mù gěng zhī huàn]
【解釋】比喻客死他鄉,不得復歸故里。
【出處】漢·劉向《說苑·正諫》:“今秦,四塞之國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第18句】:木直中繩[mù zhí zhòng shéng]
【解釋】中:符合、合乎;繩:木匠用以取直,浸滿墨汁的線繩。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線。
【出處】戰國·趙·荀況《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第19句】:木朽不雕[mù xiǔ bù diāo]
【解釋】朽:爛;雕:雕刻。朽壞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上進,不可造就。
【出處】《九州春秋》:“夫木朽不雕,世衰難佐,將軍雖欲委忠難佐之朝,雕畫朽敗之木,猶逆坂而走丸,必不可也。”
【第20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mù xiù yú lín,fēng bì cuī zhī]
【解釋】秀:出眾,突出;摧:摧殘。高出森林的大樹總是要被大風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眾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責。
【出處】三國·魏·李康《運命論》:“故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前鑒不遠,覆車繼軌。”
【示例】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辮亮于人,擇而剪之。一場少年玩笑,因地位懸殊,便何其鄭重。 ——金庸《鹿鼎記》第十二一回
【第21句】:木石心腸[mù shí xīn cháng]
【解釋】形容人心腸硬,不為情感所動。
【出處】清·洪楝園《后南柯·辭職》:“雖木石心腸,亦為之動。”
【示例】他這個人真是木石心腸。
【第22句】:木已成舟[mù yǐ chéng zhōu]
【解釋】樹木已經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四回:“如今木已成舟,也是林兄命定如此了。”
【示例】事情到了這樣,可說木已成舟。姑少爺再不好,大小姐也只得耐著好好活下去。 ——巴金《春》二十
【第23句】:木強少文[mù jiàng shǎo wén]
【解釋】木強:質樸而倔強;少文:缺少文采和禮教。形容人質樸倔強,不會文飾。
【出處】《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勃為人木強敦厚,高帝以為可屬大事……不好文學,每召諸生說士,東鄉坐而責之:'趣為我語。’其椎少文如此。”
【示例】漢祖所任用者,上自蕭何、曹參,其下至于王陵、周勃、樊噲、夏侯嬰之徒,大抵木強少文,不識利害。 ——章太炎《革命之道德》
【第24句】:木強則折[mù qiáng zé zhé]
【解釋】強:堅硬。質地硬的木材容易脆裂折斷。比喻一味強硬反而會招致失敗。
【出處】《老子》第七十六章:“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示例】故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于舌而先之弊。 ——《淮南子·原道訓》
【第25句】:木頭木腦[mù tóu mù nǎo]
【解釋】形容呆板、遲鈍。
【出處】沈虎根《小師弟》:“而且變得木頭木腦,竟連他母親來看他也會顯得冷冰冰的。”
【示例】他有點木頭木腦的。
【第26句】:木強敦厚[mù jiàng dūn hòu]
【解釋】木強:質樸而倔強;敦厚:忠厚。比喻人品純樸忠厚,性格倔強。
【出處】《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勃為人木強敦厚,高帝以為可屬大事。”
【第27句】:木本之誼[mù běn zhī yì]
【解釋】指宗族情誼。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一回:“并將近日桂蘭乳諱,各命學名開示,庶異日不致互異。木本之誼,情切,情切。”
【第28句】:木心石腹[mù xīn shí fù]
【解釋】猶木人石心。形容意志堅定,任何誘惑都不動心。
【出處】宋·張邦基《墨莊漫錄》第五卷:“而君介然,不蒙顧盼,亦木心石腹之人也。”
【第29句】:木朽蛀生[mù xiǔ zhù shēng]
【解釋】朽:腐爛。木朽腐爛就會生蟲子。比喻失去檢點就會犯錯誤。
【出處】明·唐順之《信陵君救趙論》:“信陵君不忌魏王,而徑請之如姬,其素窺魏王之疎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竊符,其素恃魏王之寵也,木朽而蛀生之矣。”
【示例】浙人無故逐呂,乃致段派乘間而入,木朽蛀生,非自取而何?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十回
【第30句】:木朽形穢[mù xiǔ xíng huì]
【解釋】朽:腐朽,衰老。比喻內無才學,外觀惡俗。
【第31句】:木雕泥塑[mù diāo ní sù]
【解釋】用木頭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呆板不靈活或神情呆滯。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九:“兩班文武,如泥塑木雕,無人敢應。”
【示例】怡紅院里的人嚇的一個個象木雕泥塑一般。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
【第32句】:木人石心[mù rén shí xīn]
【解釋】形容意志堅定,任何誘惑都不動心。
【出處】《晉書·夏統傳》:“統危坐如故,若無所聞。充等各散曰:'此吳兒是木人石心也。’”
【示例】張生乃木人石心也。使有情者見之,罪不容誅。 ——宋·秦醇《譚意歌傳》
【第33句】:木偶衣冠[mù ǒu yī guān]
【解釋】給木偶穿衣戴帽。比喻裝模作樣。
【出處】金·元好問《馬編修天來》:“木偶衣冠休嚇我,瓦伶口頰欲漫誰?”
【示例】致令天下成一木偶衣冠、官廚酒食之吏治,則唐之多能臣也,其初制固善也。 ——明·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
【第34句】:木木樗樗[mù mù chū chū]
【解釋】形容呆呆的樣子。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回:“水蛇跳一跳,又變做一支花鴇,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
【第35句】:木石鹿豕[mù shí lù shǐ]
【解釋】豕:豬。形容無知無識。
【出處】宋·朱熹《康塘三瑞堂記》:“城北十里余許,有名康塘者,山川佳勝,木石鹿豕,可縱居游,誠高蹈之墟、君子之居也。”
【示例】冤哉,謂我木石鹿豕耶!具有口鼻,豈有觸香臭而不知者?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珊瑚》
【第36句】:木干鳥棲[mù gàn niǎo qī]
【解釋】指鳥棲樹上,至樹干枯也不離去。比喻行事堅定不移。
【出處】春秋·齊·晏嬰《晏子春秋·外篇》:“身不敢飲食,擁轅執軺,木干鳥棲,袒肉暴骸。”
“木”結尾的成語
【第1句】:枯株朽木[kū zhū xiǔ mù]
【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朽:腐朽,腐爛。枯死的樹樁,腐朽的樹木。比喻衰朽的,沒有多大用處的人或物。
【出處】宋·陳亮《又癸卯秋書》:“如亮已為枯株朽木,與一世并無所關涉,惟于秘書,不敢不致其區區耳。”
【示例】我雖比他尊貴,但綾錦紗羅,也不過裹了我這枯株朽木。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
【第2句】:圓孔方木[yuán kǒng fāng mù]
【解釋】把方木頭放到圓孔里去。比喻二者不能投合。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若將有限心識作無限中用,如將方木逗圓孔。”
【第3句】:鳴雁直木[míng yàn zhí mù]
【解釋】古人認為雁隨陽而處,木隨陽而直。比喻良才。
【出處】《梁書·袁昂傳》:“臣東國賤人,學行何取,既殊鳴雁直木,故無結綬彈冠。”
【第4句】:一草一木[yī cǎo yī mù]
【解釋】比喻極微小的東西。
【出處】《后漢書·應劭傳》:“春一草枯則為災,秋一木華亦為異。”
【示例】不許驚動,如有犯僖氏一草一木者斬首!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
【第5句】:良禽擇木[liáng qín zé mù]
【解釋】比喻賢者擇主而事。
【出處】《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
【示例】豈不聞“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第6句】:移花接木[yí huā jiē mù]
【解釋】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示例】不過中國的有一些士大夫,總愛無中生有,移花接木的造出故事來,他們不但歌頌升平,還粉飾黑暗。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
【第7句】:行將就木[xíng jiāng jiù mù]
【解釋】行將:將要;木:指棺材。指人壽命已經不長,快要進棺材了。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
【示例】但老夫行將就木,只求晚年殘喘。 ——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
【第8句】:人非土木[rén fēi tǔ mù]
【解釋】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出處】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十二出:“謝荷公公!張協人非土木,必有報謝之期。”
【示例】[珠蕊小姐]念我雙星如此,則言言金玉也。雙星人非土木,焉敢不從! ——清·無名氏《定情人》十五
【第9句】:大興土木[dà xīng tǔ mù]
【解釋】興:創辦;土木:指建筑工程。大規模地蓋房子。
【出處】宋·洪邁《容齋三筆》卷十一:“奸佞之臣,罔真宗以符端,大興土木之役,以為通宮玉清昭應之建。”
【示例】靈王既歸,恥其無功,乃大興土木,欲以物力制度,夸示諸侯。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七回
【第10句】:教猱升木[jiāo náo shēng mù]
【解釋】猱:猴子的一種。教猴子爬樹。比喻指使壞人干壞事。
【出處】《詩經·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示例】雖是少數人代理國事,卻不是少數人把持國事,怎么好藉口于天然不平等,替民賊教猱升木呢? ——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
【第11句】:罄山采木[qìng shān cǎi mù]
【解釋】罄:完,盡。把山上的樹木全部采光。比喻殘酷剝削。
【出處】《舊五代史·唐書·張延朗傳》:“若使罄山采木,竭澤求漁,則地官之教化不行,國本之傷殘益甚,取怨黔首,是黷皇風。”
【第12句】:亡猿禍木[wáng yuán huò mù]
【解釋】比喻欲損人反而害己的行為。
【出處】《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歷中,有猴數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脫去。”
【第13句】:倚草附木[yǐ cǎo fù mù]
【解釋】①比喻依附有能力或權勢的人。②指精靈倚托草木等物而成妖作怪。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洪教頭道:'大官人只因好習槍棒,往往流配軍人都來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槍棒教師,來投莊上,誘些酒食錢米。’”
【示例】因此到所在,人多倚草附木,成行逐隊來皈依他,義聲赫然。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九
【第14句】:諫鼓謗木[jiàn gǔ bàng mù]
【解釋】諫鼓:相傳堯曾在庭中設鼓,讓百姓擊鼓進諫;謗木:相傳舜在交通要道立木牌,讓百姓在上面寫諫言。指廣開言路,聽取各方意見。
【出處】《淮南子·主術訓》:“故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后漢書·楊震傳》:“臣聞堯舜之時,諫鼓謗木,立之于朝。”
【示例】臣聞堯舜之世,諫鼓謗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則還自敬德。 ——蔡東藩《后漢演義》第四十二回
【第15句】:聲振林木[shēng zhèn lín mù]
【解釋】聲:歌聲。歌聲振動了林木。形容歌聲或樂器聲高亢宏亮。
【出處】《列子·湯問》:“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示例】荊元慢慢的和了弦,彈起來,鏗鏗鏘鏘,聲振林木。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
【第16句】:依丱附木[yī kuàng fù mù]
【解釋】比喻憑借他人勢力,為非作歹。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別人。同“依草附木”。
【第17句】:亡猿災木[wáng yuán zāi mù]
【解釋】比喻欲損人反而害己的行為。同“亡猿禍木”。
【出處】清·王闿運《<桂陽州志>序》:“覆鹿遺蕉,亡猿災木,非敵非寇,自傾自覆。”
【第18句】:盈把之木[yǐng bà zhī mù]
【解釋】盈:滿;木:樹。用一把手能握住的小樹。比喻僅有小才能的人。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五:“傳曰:驕溢之君寡忠,口惠之人鮮信。故盈把之木無合拱之枝,榮澤之水無吞舟之魚,根淺則枝葉短,本絕則枝葉枯。”
【第19句】:八公草木[bā gōng cǎo mù]
【解釋】將八公山的草木視為敵人。形容心情極為緊張和恐懼。
【出處】《晉書·苻堅載記下》:“(苻)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示例】這事讓我有八公草木的余悸。
【第20句】:心如槁木[xīn rú gǎo mù]
【解釋】猶心若死灰。形容不為外物所動的一種精神狀態。現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出處】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那做媒的便絡繹不絕,這個夸說張家小姐才能,那個夸說李家小姐標致,說的心如槁木的一位太史公,心中活潑潑起來。”
【第21句】:守株緣木[shǒu zhū yuán mù]
【解釋】比喻不根據實際情況而去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
【出處】明·馬中錫《中山狼傳》:“乃區區循大道以求之,不幾于守株椽木乎?”
【第22句】:泰山梁木[tài shān liáng mù]
【解釋】象泰山崩塌,梁木毀壞一樣。比喻偉人死亡。
【出處】《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染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示例】當此國基未固,人才消乏之秋,近者如斯,將誰與支撐危局?泰山梁木,同人等悲不自勝。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二十二回
【第23句】:鳴于喬木[míng yú qiáo mù]
【解釋】比喻仕進達于高位。
【出處】《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示例】鳴于喬木,乃金聲而玉振之。 ——《后漢書·張衡傳》
【第24句】:遷于喬木[qiān yú qiáo mù]
【解釋】遷:遷移。喬木:高樹。原指鳥兒從幽深的山谷遷移到高樹上去。比喻喬遷新居。
【出處】《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古,遷于喬木。”
【示例】汝如今遷于喬木,只宜守分,也與父母爭一口氣。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八
【第25句】:善問者如攻堅木[shàn wèn zhě rú gōng jiān mù]
【解釋】形容在學問上善于問難的人,應當是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像木工砍硬木先從易進斧的地方下手一樣。
【出處】《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廡其易者,后其節目。”
【第26句】:被赭貫木[pī zhě guàn mù]
【解釋】赭:赭衣,古代囚衣;木:指“三木”。加在手足上的刑具。穿囚衣,戴刑具。
【出處】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雖李紱、孫嘉琻之無過,猶一切被赭貫木以挫辱之。”
【第27句】:浮石沉木[fú shí chén mù]
【解釋】比喻是非顛倒。
【出處】漢·陸賈《新語·辨惑》:“夫眾口之毀譽,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為曲。”
【示例】文肅之股肱國本,眉目清流也,而不能免于浮石沉木之口。 ——清·錢謙益《王奉嘗煙客七十壽序》
【第28句】:向陽花木[xiàng yáng huā mù]
【解釋】向陽的花木光照條件比較好,春天早早發育。比喻因占有方便的條件而獲得利益或照顧。
【出處】宋·蘇麟《斷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第29句】:死灰槁木[sǐ huī kū mù]
【解釋】冷了的灰燼,枯槁的樹木。比喻毫無生氣或意志消沉,對世事無動于衷。
【出處】《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晉·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
【示例】我所居室,汝知之乎?沉寂湛然,無有喧爭,嗒然其中,死灰槁木,以異而同。 ——宋·蘇軾《觀妙堂記》
【第30句】:無本之木[wú běn zhī mù]
【解釋】本:根;木:樹。沒有根的樹。比喻沒有基礎的事物。
【第31句】:身將就木[shēn jiāng jiù mù]
【解釋】將:快要;就:趨,進;木;棺材。指人壽命已經不長,快要進棺材了。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2回:“管甚么民脂民膏,竟忘了禮義廉恥,直至身將就木,還遺命叫兒子薄殯殮,勿治喪,勿禮懺。”
【第32句】:故家喬木[gù jiā qiáo mù]
【解釋】①指世家的人才、器物必定出眾。②喻指鄉賢。
【出處】《儒林外史》第四回:“余大先生道:'自古說:“故家喬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這燈,我縣里沒不第二副。’”
【示例】故家喬木今誰在?永日殘棋局更新。 ——清·曹寅《讀葛莊詩有感》詩
【第33句】:窮猿失木[qióng yuán shī mù]
【解釋】比喻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出處】唐·杜甫《寄杜位》詩:“寒日經檐短,窮猿失木悲。”
【第34句】:無源之水,無本之木[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ù]
【解釋】源:水源;本:樹根。沒有源頭的水,沒有根的樹。比喻沒有基礎的事物。
【出處】《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示例】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來源于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毛澤東《實踐論》
【第35句】:不祥之木[bù xiáng zhī mù]
【解釋】祥:吉祥;木:樹。不吉祥的樹。即被雷電所毀的樹。指不會帶來吉利的庇護者。
【出處】《淮南子·說林訓》:“佐祭者得嘗,救斗者得傷,蔭不祥之木,為雷電所撲。”
【第36句】:畫地刻木[huà dì kè mù]
【解釋】比喻進監獄,受審訊。
【出處】《梁書·王僧儒傳》:“蓋畫地刻木,昔人所惡。叢棘既累,于何可聞?”
【第37句】:蜚瓦拔木[fēi wǎ bá mù]
【解釋】形容風力迅猛。
【出處】宋·袁文《甕牖閑評》第三卷:“余鄉常有颶風,但初來聲勢頗惡,與三州不異,人家即曰:'報起矣!’有頃則亦蜚瓦拔木,無所不至。”
【第38句】:依草附木[yī cǎo fù mù]
【解釋】原指鬼神有所依憑,擅作威福。后比喻憑借他人勢力,為非作歹。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別人。
【出處】五代·王周《巫廟》詩:“日既恃威福,歲久為精靈,依草與附木,誣詭殊不經。”
【示例】想必有那依草附木、冒著俺家名姓做這等事情的也不可知。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
【第39句】:堯鼓舜木[yáo gǔ shùn mù]
【解釋】堯、舜:古代傳說中的兩位賢君;鼓:諫鼓;木:箴木。堯門旁設諫鼓,舜門外置箴木。形容君主賢明,能隨時接受意見,聽取忠告。
【出處】《舊唐書·褚亮傳》:“堯木納諫,舜木求箴。”
【第40句】:斬竿揭木[zhǎn gān jiē mù]
【解釋】猶言斬木揭竿。
【出處】清·褚人獲《堅瓠補集·關社引》:“維茲六月,忽有斬竿揭木之事。”
【第41句】:青黃溝木[qīng huáng gōu mù]
【解釋】為無心仕進的典故。
【出處】《莊子·天地》:“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犠尊于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
【第42句】:逢場竿木[féng chǎng gān mù]
【解釋】比喻偶爾湊湊熱鬧的人。
【出處】語出《五燈會元·南岳讓禪師法嗣·江西馬祖道一禪師》:“竿木隨身,逢場作戲。”
【示例】次年春,始獲縱觀,色藝之精,爭妍奪媚。然余逢場竿木,未能一一搜奇也。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京師梨園》
【第43句】:衣赭關木[yì zhě guān mù]
【解釋】衣:穿;赭:赭衣,赤褐色的囚衣;關:禁閉;木:三木,古時加在囚犯手腳和頸項上的刑具。穿囚衣,戴刑具。指服刑。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
【示例】高爾嘉衣赭關木,雷電擊之。 ——清·章炳麟《哀陸軍學生》
【第44句】:朽株枯木[xiǔ zhū kū mù]
【解釋】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無用的人。同“枯木朽株”。
【出處】宋·陸游《忽得京書有感》:“白發蒼顏七十翁,朽株枯木略相同。”
【示例】清·馮桂芬《公啟曾協揆》:“大軍一至,則朽株枯木亦助聲威;大軍不至,則鐵郭金城將淪灰燼。”
【第45句】:池魚林木[chí yú lín mù]
【解釋】比喻無辜而受連累,遭禍害。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宋君亡其珠,池中魚為之殫。”
【示例】耿藩問罪之師,旦暮即至,池魚林木之殃,在所不免。 ——清·李漁《義士李倫表傳》
【第46句】:上求材,臣殘木[shàng qiú cái,chén cán mù]
【解釋】指只要上級有所要求,下邊的人就竭意奉承。
【出處】《淮南子·說山訓》:“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干谷,上求楫而下致船。”
【第47句】:蚍蜉撼大木[pí fú hàn dà mù]
【解釋】撼:搖動。螞蟻想搖動大樹。比喻不自量力。
【出處】宋·趙與時《賓退錄》第二卷:“蚍蜉撼大木,多見不知量也。”
【第48句】:形如槁木[xíng rú gǎo mù]
【解釋】槁:干枯。形態象干枯的樹木。
【出處】《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示例】我心上的傷痕只有我一個人知道。我縱然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我也如何能夠忘記! ——巴金《春》四
【第49句】:連理之木[lián lǐ zhī mù]
【解釋】不同根的樹木而枝干連生在一起。古時認為是吉祥的征兆。
【出處】《晉書·元帝記》:“一角之獸,連理之木。”
【示例】嶺下客孤征,嶺上木連理。連理之木死復生,孤征之客生如死! ——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五回
【第50句】:人非草木[rén fēi cǎo mù]
【解釋】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于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同“人非木石”。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眾人道:'上復觀察,小人們人非草木,豈不省的?’”
【示例】龐涓復問曰:'然則兄長亦還憶故鄉墳墓否?’臏曰:'人非草木,能忘本原?’先生于吾臨行,亦言:'功名終在故土。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八回
【第51句】:觸石決木[chù shí jué mù]
【解釋】比喻莽撞蠻干。
【出處】漢·揚雄《太玄·難》:“次八,觸石決木,維折角。測曰:觸石決木,非所治也。”范望注:“以弱治剛,故非所任也。”
【第52句】:誹謗之木[fěi bàng zhī mù]
【解釋】誹謗:引以為諫言;木:木牌。在交通要塞豎立木牌,讓人們寫上諫言。
【出處】《史記·孝文本紀》:“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者而來諫者。”
“木”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山頹木壞[shān tuí mù huài]
【解釋】冊:泰山;頹: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斷。比喻眾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出處】《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第2句】:十圍之木,始生如蘗[shí wéi zhī mù,shǐ shēng rú niè]
【解釋】十圍:形容極其粗大;蘗:樹木的嫩芽。十圍粗的大樹,初生時只是一棵嫩芽。比喻事物是由小到大逐漸發展起來的。
【出處】《漢書·枚乘傳》:“夫十圍之木,始生如蘗。”
【第3句】:鑄木鏤冰[zhù mù lòu bīng]
【解釋】指約束樹木(使其按人為的形態生長),刻鏤冰塊(使其成某種精致的工藝品)。比喻經辦毫無成效的事情。
【出處】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人事中》:“賣漿販麥,利輒失時,鑄木鏤冰,初無成日。”
【第4句】:朽木不雕[xiǔ mù bù diāo]
【解釋】朽壞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上進,無法成材。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示例】你這個人真是朽木不雕。
【第5句】:投木報瓊[tóu mù bào qióng]
【解釋】木:木瓜;瓊:美玉。原指男女戀愛中互贈禮物。后引申為對別人深厚情誼予以酬報。
【出處】《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示例】今蘇屈居益部,公坐廟堂,投木報瓊,義將安在?(宋·尤袤《全唐詩話·張說》)
【第6句】:質木無文[zhì mù wú wén]
【解釋】指詩文質樸而少文采。也用以形容人品樸實無華。
【出處】南朝·梁·鐘嶸《詩品·總論》:“東京二百載中,惟班固《詠史》,質木無文。”
【第7句】:蠢若木雞[chǔn ruò mù jī]
【解釋】形容神貌呆笨。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
【示例】他真是蠢若木雞。
【第8句】:紀渻木雞[jì shěng mù jī]
【解釋】紀渻:人名。紀渻養的斗雞,看上去就象一只木雞。比喻一個人的修養超過了一般人的境界。
【出處】《莊子·達生》:“紀渻子為王養斗雞,……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示例】崢嶸已介季氏甲,更以黃金飾兩戈,雖有英心甘斗死,其如紀渻木雞何? ——宋·黃庭堅《養斗雞》詩
【第9句】:枯木再生[kū mù zài shēng]
【解釋】枯死的樹木又恢復了生命力。比喻歷經挫折又獲得生機。
【出處】宋·蘇轍《陳汝義學士南京謝表》:“豈謂圣恩未棄,見桑榆,枯木再生,重沾雨露。”
【示例】寄語甬東賢太守,難教枯木再生,未幾而終。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十七
【第10句】:與草木俱朽[yǔ cǎo mù jù xiǔ]
【解釋】身體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無聞地死去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篇》:“身與草木俱朽,聲與日月并彰。”
【第11句】:入木三分[rù mù sān fēn]
【解釋】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出處】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示例】我們讀這首詩,尤其有一種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感受。 ——秦牧《手莫伸》
【第12句】:獨木難支[dú mù nán zhī]
【解釋】一根木頭支不住高大的房子。比喻一個人的力量單薄,維持不住全局。
【出處】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示例】屢欲思報此恨,為獨木難支,不能向前;今此來特假將軍之兵,上為朝廷立功,下以報天倫私怨。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三回
【第13句】:草木榮枯[cǎo mù róng kū]
【解釋】榮枯:繁茂和枯萎。草木的茂盛和干枯。
【出處】《大自然的語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侯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第14句】:梁木其壞[liáng mù qí huài]
【解釋】原指孔子把自己的死比作像棟梁的損壞。后用為對眾人所敬仰的人之死的哀悼之辭。
【出處】《禮記·檀弓下》:“孔子蚤作,負手曳杖,逍遙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第15句】:朽木不雕,糞墻不圬[xiǔ mù bù diāo,fèn qiáng bū wū]
【解釋】圬:抹灰等瓦工作。朽壞的木頭無法雕刻,污穢的土墻無法粉刷。比喻沒有培養前途的人。
【出處】《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第16句】:草木蕭疏[cǎo mù xiāo shū]
【解釋】蕭疏:冷落,稀稀落落。花草樹木都已枯萎凋謝。形容深秋景象。
【出處】《晉祠》:“春日黃花滿山,徑幽香遠;秋來草木蕭疏,天高水清。”
【第17句】:墓木已拱[mù mù yǐ gǒng]
【解釋】墳墓上的樹木已有兩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這是罵人的話。后指人死了很久。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亦。”
【示例】同時修書之人墓木已拱,存者唯仆,尤可感嘆。 ——宋·范祖禹《答劉仙尉書》
【第18句】:枝木之冠[zhī mù zhī guān]
【解釋】冠:帽子。冠多華飾,好像樹木的繁枝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盜跖》:“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
【第19句】:草木皆兵[cǎo mù jiē bīng]
【解釋】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出處】《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示例】這一天大家都是驚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無動靜。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九回
【第20句】:蠹眾木折[dù zhòng mù zhé]
【解釋】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禍。
【出處】戰國·衛·商鞅《商君書·修權》:“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示例】請記住蠹眾木折的教訓。
【第21句】:刻木為鵠[kè mù wéi hú]
【解釋】比喻仿效雖不逼真,但還相似。
【出處】明·鄭瑗《井觀瑣言》第一卷:“揚氏《法言》、王氏《中說》,所謂刻木為鵠者也。”
【第22句】:山有木工則度之[shān yǒu mù gōng zé duó zhī]
【解釋】度:圖謀。山上有樹木,工匠才能量材使用。比喻人有了德才,然后才有可能被人重用。
【出處】《左傳·隱公十一年》:“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
【第23句】:八公山上,草木皆兵[bā gōng 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
【解釋】八公山:在安徽淮西市西。將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當作是士兵。形容極度驚恐,疑神疑鬼。
【出處】《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示例】“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錯覺的一例。 ——毛澤東《論持久戰》
【第24句】:枯木死灰[kū mù sǐ huī]
【解釋】死灰:燃燒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極其消極悲觀。
【出處】《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杭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示例】若說他既看得入眼,這心就同枯木死灰,絲毫不動,這心地也就太冷了,更不是情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
【第25句】:一木破天[yī mù pò tiān]
【解釋】指時機尚未成熟。比喻謀逆未成。
【示例】他計劃倒好,不料一木破天,前功盡棄。
【第26句】:直木必伐[zhí mù bì fá]
【解釋】直木:筆直的樹木;伐:砍。成材的樹必被砍伐。比喻正直的人容易招怨。
【出處】《逸周書·周祝》:“甘泉必竭,直木必伐。”《莊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第27句】:火齊木難[huǒ jì mù nán]
【解釋】火齊:寶石名;木難:寶珠名。比喻珍奇難得之物。多指詩文書畫等。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翡翠火齊,流耀含英。”三國·魏·曹植《美女篇》:“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
【示例】時而火齊木難,錯落照眼,應接不暇。 ——清·馬位《秋窗隨筆》卷四十五
【第28句】:擇木而棲[zé mù ér qī]
【解釋】棲:棲息。鳥兒選擇合適的樹木棲息。舊時比喻選擇賢明君主,為其效命。
【出處】《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漢·崔瑗《東觀箴》:“是以明哲先識,擇木而處,夏終殷摯,周聠晉黍,或笑或泣,抱籍遁走。”
【示例】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
【第29句】:草木黃落[cǎo mù huáng luò]
【解釋】秋天以到,因草木的葉子呈枯黃而掉落。
【出處】《漢武·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第30句】:呆似木雞[dāi sì mù jī]
【解釋】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出處】《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第31句】:朽木死灰[xiǔ mù sǐ huī]
【解釋】腐朽的樹木和火滅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極端消沉,對任何事情無動于衷。
【出處】《莊子·齊物論》:“形容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示例】小官已為朽木死灰,若非你拯救吹噓,安能到此。 ——元·石君寶《曲池柳》第四折
【第32句】:枯木發榮[kū mù fā róng]
【解釋】枯萎的樹木恢復生機。比喻衰亡的事物重獲新生。
【出處】三國·魏·曹植《七啟》:“夫辯言之艷,能使窮澤生流,枯木發榮。”
【第33句】:花移木接[huā yí mù jiē]
【解釋】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示例】遂使玉碎香消,誰能解語?花移木接,莫識稱名。 ——清·但明倫《聊齋志異·葛巾·評》
【第34句】:古木參天[gǔ mù cān tiān]
【解釋】參天:高入云天。古老的樹木枝繁葉茂異常高大。
【出處】唐·杜甫《古柏行》:“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示例】不一時來到一個所在,古木參天,藤蘿滿徑。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六回
【第35句】:腐木不可以為柱[fǔ mù bù kě yǐ wéi zhù]
【解釋】腐朽的木料不能用做支柱。比喻愚笨、能力較差的人不能擔任要職或委以重任。
【出處】《漢書·劉輔傳》:“腐木不可以為柱,卑人不可以為主。”
【第36句】:風木之思[fēng mù zhī sī]
【解釋】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養而生的思念之情。
【出處】明·張居正《承天大志紀贊·陵寢紀》:“臣謹以山川形勝、陵宮規制,各為一圖,用備九重瞻覽,少慰風木之思。”
【示例】只是漂流已久,豈無風木之思,伉儷重諧,方有室家之戀。今欲暫歸祭掃,后當圖效涓埃。 ——明·張鳳翼《紅拂記·楊公完偶》
【第37句】:一木難支[yī mù nán zhī]
【解釋】大樓將要倒塌,不是一根木頭能夠支撐得住的。比喻一個人的力量單薄,維持不住全局。
【出處】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示例】他覺得自己在朝中孤掌難鳴,真是“一木難支大廈之將傾”。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第38句】:珊瑚木難[shān hú mù nàn]
【解釋】比喻珍貴難得的事物。
【出處】三國·魏·曹植《美女篇》:“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
【示例】王元美天分既高,學殖亦富,自珊瑚木難及牛溲馬勃,無所不有。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
【第39句】:風木嘆[fēng mù tàn]
【解釋】風木:同“風樹”,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養。指喪父母的悲傷。
【出處】宋·陸游《焚黃》:“早歲已形風木嘆,余生永廢《蓼莪》詩。”
【第40句】:尺之木必有節目[chǐ zhī mù bì yǒu jié mù]
【解釋】一尺長的木頭也有節疤。比喻事物各有所短,不可能十全十美。
【出處】《呂氏春秋·舉難》:“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擇務而貴取一也。”
【第41句】:宰木已拱[zǎi mù yǐ gǒng]
【解釋】墳墓上的樹木已有兩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這是罵人的話。后指人死了很久。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亦。”
【示例】先君后數年棄諸孤,又十余年而應南來守廬陵,求訪先君,則宰木已拱矣。(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九)
【第42句】:杖頭木偶[zhàng tóu mù ǒu]
【解釋】以木棍舉托操縱木偶、做出各種造型動作的一種木偶戲。比喻受人操縱的人。
【示例】他只不過是杖頭木偶,得抓住幕后黑手才成。
【第43句】:枯木逢春[kū mù féng chūn]
【解釋】逢:遇到。枯干的樹遇到了春天,又恢復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獲得生機。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問:'枯樹逢春時如何?’師曰:'世間希有。’”
【示例】枯木逢春,陳花重放,舊作再版,自然是值得高興的。 ——峻青《寫在百花重放的時候》
【第44句】:杜口木舌[dù kǒu mù shé]
【解釋】杜口:閉口不言;木舌:結舌。閉著嘴說不出話來。比喻緘口不言,形容不敢說話。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黃瓊傳》:“忠臣懼死而杜口,萬夫怖禍而木舌。”
【第45句】:風聲鶴唳,草木皆兵[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
【解釋】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出處】《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示例】我聽了這話,心里覺得夢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見解一樣,大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感。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五回
【第46句】:朽木糞土[xiǔ mù fèn tǔ]
【解釋】朽木:爛木頭;糞土:臟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示例】如朽木糞土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 ——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第47句】:緣木求魚[yuán mù qiú yú]
【解釋】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示例】若想善出此關,大王乃緣木求魚,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三回
【第48句】:與草木同朽[yǔ cǎo mù tóng xiǔ]
【解釋】和草木一起腐爛。形容人生前無所作為,死后也默默無聞。
【出處】《新唐書·高儉竇威傳贊》:“古來賢豪,不遭與運,埋光鏟采,與草木俱腐者,可勝咤哉!”
【示例】愚兄固當與草木同朽,只可惜賢弟不能效古人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仕”,以展賢弟之才。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五回
【第49句】:喬木世家[qiáo mù shì jiā]
【解釋】喬木:代指貴族、高官。指貴族世家。
【出處】《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示例】他出身于喬木世家,深喑官場的爾虞我詐。
【第50句】:斬木為兵,揭竿為旗[zhǎn mù wéi bīng,jiē gān wéi qí]
【解釋】揭:舉起;竿:竹竿。砍削樹木當兵器,舉起竹竿作軍旗。比喻武裝起義。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合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第51句】:鉆木取火[zuān mù qǔ huǒ]
【解釋】硬木棒對著木頭摩擦或鉆進去,靠摩擦取火。
【出處】《關尹子·二柱》:“形之所自生者,如鉆木得火。”
【示例】他在孤島上過著鉆木取火的生活。
【第52句】:人非木石[rén fēi mù shí]
【解釋】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于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
【出處】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訴者?”
【示例】她雖則是一個純真的小孩子,但人非木石,究竟總有一點感情。 ——郁達夫《遲桂花》
【第53句】:風木含悲[fēng mù hán bēi]
【解釋】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養的悲傷。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示例】先父公弼,作宦黃州,因而流寓岐亭,不幸風木含悲,年來獨與妻房柳氏,諧其伉儷。 ——明·汪廷訥《獅吼記·敘別》
【第54句】:榆木腦殼[yú mù nǎo ké]
【解釋】比喻思想頑固。同“榆木腦袋”。
【出處】劉紹棠《柳傘》三:“'大叔,謝謝您老人家!’黃金印淌下了熱淚,'您敲開了我脖腔子上這顆榆木腦殼。’”
【第55句】:槃木朽株[pán mù xiǔ zhū]
【解釋】不成材的曲木朽木。比喻劣材。槃,同“盤”。
【出處】《后漢書·循史傳·孟嘗》:“槃木朽株,為萬乘用者,左右為之容耳。王者取士,宜拔眾之所貴。”
【第56句】:蟠木朽株[pán mù xiǔ zhū]
【解釋】株:樹根。盤曲之木,朽爛的根。比喻無用之材。
【出處】唐·駱賓王《上李少·常伯啟》:“賓王蟠木朽株,散欐賤質,墻面難用,灰心易寒。”
【第57句】:枯木生花[kū mù shēng huā]
【解釋】枯樹開了花。比喻絕處逢生。也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出處】《三國志·魏志·劉廙傳》:“起煙于寒灰之上,生花于已枯之木。”
【示例】我一命如同草頭露滴,今日得了這銀子呵,一似枯木生花,陽春布澤。 ——明·沈受三《三元記·完璧》
【第58句】:散木不材[sǎn mù bù cái]
【解釋】比喻沒有用處的事物。
【出處】《莊子·人間世》:“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速構,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
【第59句】:身非木石[shēn fēi mù shí]
【解釋】指自身并不是毫無感情的人。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訴者。”
【示例】身非木石,與獄吏為伍,此少卿所以仰天捶心,泣盡而繼之以血者也。 ——南朝·梁·江淹《獄中上建平王書》
【第60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shí nián shù mù,bǎi nián shù rén]
【解釋】樹:培植,培養。比喻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才很不容易。
【出處】《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示例】西人都知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應該把培養人才這件大事抓好。
【第61句】:盤木朽株[pán mù xiǔ zhū]
【解釋】不成材的曲木朽木。比喻劣材。
【出處】《后漢書·循史傳·孟嘗》:“盤木朽株,為萬乘用者,左右為之容耳。王者取士,宜拔眾之所貴。”
【第62句】:呆如木雞[dāi rú mù jī]
【解釋】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出處】《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示例】那幾個軍人和財主,一個個呆如木雞。 ——魯彥周《廖仲愷》第六章八五
【第63句】:寒木春華[hán mù chūn huá]
【解釋】寒木:指松柏;華:花。寒木不凋,春華吐艷。比喻各具特色。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既有寒木,又發春華,何如也?”
【第64句】:草木知威[cǎo mù zhī wēi]
【解釋】連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勢極大。
【出處】《新唐書·張萬福傳》:“朕謂江淮草木亦知爾威名。”
【第65句】:一木難扶[yī mù nán fú]
【解釋】大樓將要倒塌,不是一根木頭能夠支撐得住的。比喻一個人的力量單薄,維持不住全局。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元裒如北夏門,拉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示例】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廈將崩兮,一木難扶。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
【第66句】:草木同腐[cǎo mù tóng fǔ]
【解釋】象草木一樣腐爛。比喻人一生毫無建樹。
【出處】《后漢書·朱穆傳》:“彼與草木俱朽,此與金石相傾。”
【示例】高寶贊理光鏟木,與草木同腐。 ——《唐書》
【第67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hé bào zhī mù,shēng yú háo mò]
【解釋】合抱:兩臂圍攏,形容樹粗大;毫末:指幼苗,比喻細小。粗大的樹木都是由小樹苗長成的。比喻大事是由小事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
【出處】《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68句】:槁木死灰[gǎo mù sǐ huī]
【解釋】枯干的樹木和火滅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極端消沉,對一切事情無動于衷。
【出處】《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示例】所以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于膏梁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惟知侍親養子。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
【第69句】:草木俱朽[cǎo mù jù xiǔ]
【解釋】象草木一樣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無建樹。
【出處】《后漢書·朱穆傳》:“彼與草木俱朽,此與金石相傾。”
【第70句】:寸木岑樓[cùn mù cén lóu]
【解釋】一寸長的木材同尖頂的高樓比。原意是起點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輕重相比必須標準一樣。后也比喻差距極大。
【出處】《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
【示例】況以甲所獨工,形所不經意,何異寸木岑樓,鉤金輿羽哉。 ——明·胡應麟《詩藪》外篇卷四唐下
【第71句】:獨木不成林[dú mù bù chéng lín]
【解釋】一棵樹成不了森林。比喻個人力量有限,辦不成大事。
【出處】漢·崔骃《達旨》:“蓋高樹靡陰,獨木不林,隨時之宜,道貴從凡。”
【示例】這叫做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 ——周立波《山鄉巨變》下
【第72句】:麻木不仁[má mù bù rén]
【解釋】不仁:沒有感覺。肢體麻痹,失去知覺。比喻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漠不關心。
【出處】明·薛己《醫案·總論》:“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針刺不痛。”
【示例】沒有同情,沒有熱,是麻木不仁?還是忘恩負義。 ——聞一多《偉大的事實,不朽的意義》
【第73句】:一絲不線,單木不林[yī sī bù xiàn,dān mù bù lín]
【解釋】單絲不能成線,一棵樹不能構成森林。比喻一個人的力量單薄,辦不成事。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回:“這福兒一絲不線,單木不林,也覺讀的慢懈。”
【第74句】:與草木同腐[yǔ cǎo mù tóng fǔ]
【解釋】和草木一起腐爛。形容人生前無所作為,死后也默默無聞。
【出處】宋·蘇軾《太息送秦少章》:“雖然,自今觀之,孔北海、盛孝章猶在世,而向之譏評者與草木同腐久矣。”
【示例】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不幾與草木同腐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
【第75句】:下喬木入幽谷[xià qiáo mù rù yōu gǔ]
【解釋】從高樹上下來,鉆進幽深的坑谷里。比喻棄明從暗,或從良好的處境轉入惡劣的處境。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者。”
【第76句】:直木先伐[zhí mù xiān fá]
【解釋】直:挺直。挺直成材的樹木,最先被砍伐。比喻有才能的人會遭到迫害。亦作“直木必伐”。
【出處】《莊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示例】伏望陛下思直木先伐之義者,眾惡必察之。 ——宋·王禹偁《滁州謝上表》
【第77句】:呆若木雞[dāi ruò mù jī]
【解釋】呆:傻,發愣的樣子。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出處】《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示例】匪首侯殿坤,在得知這個噩耗之后,特別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網后,當即呆若木雞。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第78句】:水源木本[shuǐ yuán mù běn]
【解釋】源:水的源頭;木:樹的根。水的源頭,樹的根本。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出處】《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示例】我如今何不上荊州府走一回,一重水源木本之誼。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六回
【第79句】:金母木公[jīn mǔ mù gōng]
【解釋】金:五行之一,西方屬金;木:五行之一,東方屬木。指仙人東王公和西王母。比喻年高有才德的人。
【出處】清·閑齋老人《儒林外史·序》:“所云意馬心猿,金母木公《西游記》中作'金公’、'木母’,比喻孫悟空和豬八戒。”
【第80句】:石心木腸[shí xīn mù cháng]
【解釋】石、木均為硬物,形容堅定不動搖。
【出處】宋·蘇軾《謝失察妖賊表》:“布衣蔬食,或未死于饑寒,石心木腸,誓不忘于忠義。”
【第81句】:緣木希魚[yuán mù xī yú]
【解釋】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同“緣木求魚”。
【出處】《后漢書·周舉傳》:“陛下所行,但務其華,不循其實,猶緣木希魚,卻行求全,”
【第82句】:立木南門[lì mù nán mén]
【解釋】立木:豎木于地上。用具體事實來證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開來。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第83句】:榆木腦袋[yú mù nǎo dài]
【解釋】比喻思想頑固。亦作“榆木腦殼”。
【出處】谷峪《新事新辦》:“你娘不是那榆木腦袋!娶親不坐轎,這年頭凈這么辦,俺也贊成。”
【示例】“大叔,謝謝您老人家!”黃金印淌上了熱淚,“您敲開了我脖腔子上這顆榆木腦殼。” ——劉紹棠《柳傘》三
【第84句】:異木奇花[yì mù qí huā]
【解釋】珍奇的花草樹木。
【出處】《敦煌變文集·長興四年中興殿應圣節講經文》:“異木奇花烈幾層,一池常見綠澄澄。”
【第85句】:斬木揭竿[zhǎn mù jiē gān]
【解釋】揭:舉起;竿:竹竿。砍削樹木當兵器,舉起竹竿作軍旗。比喻武裝起義。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合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示例】臣聞田虎斬木揭竿之勢,今已燎原,非猛將雄兵,難以剿滅。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
【第86句】:水木明瑟[shuǐ mù míng sè]
【解釋】瑟:潔凈鮮明的樣子。形容風景清爽潔凈。
【出處】北魏·酈道元《不經注·濟水》:“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負日俯仰,目對魚鳥,水木明瑟,可謂濠梁之性,物我無違矣。”
【示例】天鏡園浴鳧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層,坐對蘭蕩,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魚鳥藻荇,類若乘空。 ——明·張岱《陶庵夢憶·天鏡園》
【第87句】:朽木難彫[xiǔ mù nán diāo]
【解釋】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同“朽木不可雕”。
【第88句】:千頭木奴[qiān tóu mù nú]
【解釋】奴:擬人化的說法。指可以維持生計的家產。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休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汝母惡我治家,故窮如是。然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耳。”
【示例】家徒四壁求揚意,樹少千頭槐木奴。 ——明·湯顯祖《牡丹亭·尋夢》
【第89句】:土木形骸[tǔ mù xíng hái]
【解釋】形骸:指人的形體。形體象土木一樣。比喻人的本來面目,不加修飾。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劉伶身長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示例】處俊姿約素,土木形骸,然臨事敢言。 ——《新唐書·郝處俊傳》
【第90句】:接木移花[jiē mù yí huā]
【解釋】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示例】惡書自是好身手,接木移花掩先丑。 ——清·葉蘭《竊名器》詩
【第91句】:山木自寇[shān mù zì kòu]
【解釋】山上的樹木,因長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禍。
【出處】《莊子·人世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第92句】:朽木不可雕[xiǔ mù bù kě diāo]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亦作“朽木難彫”。亦作“朽木不雕”。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示例】他便感到宋寶琦也并非朽木不可雕的爛樹。 ——劉心武《班主任》
【第93句】:心如木石[xīn rú mù shí]
【解釋】心靈像樹木石頭一樣,毫無情感、欲念。
【出處】《五燈會元·百丈懷海禪師》:“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辨別。”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君不以異類見薄,故為悅己者容,北室生心如木石,吾安敢近?”
【第94句】:榆木疙瘩[yú mù gē da]
【解釋】堅硬的榆樹根。比喻思想頑固。
【出處】葛洛《衛生組長》:“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腦袋,像榆木疙瘩一樣,三斧子五斧子劈不開。”
【示例】羅心剛:“老夏?你認識?”夏雨:“豈止認識!是我爸爸,典型的榆木疙瘩腦袋!” ——《新華文摘》1981年第2期
【第95句】:徙木為信[xǐ mù wéi xìn]
【解釋】徙:遷移;信:信用。指說到做到,言而有信。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有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第96句】:朽木枯株[xiǔ mù kū zhū]
【解釋】朽:腐爛;株:露出地面的樹樁。枯木頭,爛樹根。比喻老弱無用的人或衰微的力量。
【出處】漢·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故有人先談,則枯木朽樹功而不忘。”
【第97句】:削木為吏[xuē mù wéi lì]
【解釋】意思是不能受獄吏的侮辱,即使是木頭做的獄吏也不能見他。形容獄吏的兇暴可畏。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于鮮也。”
【示例】上古時削木為吏,今日之淳風安在? ——清·程允升《幼學瓊林·訟獄》
【第98句】:朽木之才[xiǔ mù zhī cái]
【解釋】像爛木頭的才能。比喻不堪造就或無用之人。
【出處】元·無名氏《認金梳》第三折:“量你何足道哉,斗筲之器,糞土之墻,精狗兒之人。”
【第99句】:蠹眾木折,隙大墻壞[dù zhòng mù zhé,xì dà qiáng huài]
【解釋】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縫隙大了,墻就要倒塌。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禍。
【出處】《商君書·修權》:“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100、水木清華[shuǐ mù qīng huá]
【解釋】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華:美麗有光彩。指園林景色清朗秀麗。
【出處】晉·謝混《游西池》詩:“景晨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示例】近來又在南城外建造一座更大的花園,引三里河的水流進園中,真是水木清華,入其園如置身江南勝地。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九章
10【第1句】:風木之悲[fēng mù zhī bēi]
【解釋】風木:同“風樹”,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養。指喪父母的悲傷。
【出處】明·顧大典《青衫記·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懷風木之悲;壯歲鼓盆,久虛琴瑟之樂。”
【示例】風木之悲何及! ——清·顧炎武《與李湘北書》
10【第2句】:冢木已拱[zhǒng mù yǐ gǒng]
【解釋】墳墓上的樹木以很高大。比喻老死多年。
【出處】《轂梁傳·僖公三十三年》:“泰伯將襲鄭,百里子與蹇叔子諫曰:'千里而襲人,未有不亡者也。’泰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范寧注:“子之輩皆已老死矣……言其老無知。”
10【第3句】:無根之木,無源之水[wú gēn zhī mù,wú yuán zhī shuǐ]
【解釋】比喻沒有根據的事物。
【出處】語出《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10【第4句】:圓木警枕[yuán mù jǐng zhěn]
【解釋】用圓木做枕頭,睡著時容易驚醒。形容刻苦自勉。
【出處】宋·范祖禹《司馬溫公布衾銘記》:“以圓木為警枕,小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
【示例】且夫古人之勤學者,必昕夕天怠,是故蘇秦刺股,孫敬閉門,范希文斷韲畫粥,司馬光圓木警枕。 ——明·趙弼《疥鬼對》
10【第5句】:方寸之木,高于岑樓[fāng cùn zhī mù,gāo yú cén lóu]
【解釋】岑樓:尖頂的高樓。把一寸高的木塊放在高樓頂上,它就會比高樓還高。比喻不把二者放在一個標準上進行比較,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出處】《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
10【第6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zhǐ jiàn shù mù,bù jiàn sēn lín]
【解釋】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或全部。
【出處】毛澤東《矛盾論·矛盾的特殊性》:“這就叫作片面地看問題。或者叫做只看見局部,不看見全體,只看見樹木,不看見森林。”
【示例】一種是認識停止在現象的表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善于區別本質與現象,主流與支流。 ——王朝聞《論鳳姐》第九章
10【第7句】:竹釘木屑[zhú dīng mù xiè]
【解釋】屑:碎末。制造竹木器物剩下的廢料。比喻細微的事物。也比喻可利用的廢物。
【出處】唐·顧況《宛陵公署記》:“略五千架,圬墁赭堊,燭乎一川,竹釘木屑,皆適所用,前鎮未之有也。”
【示例】須知用世真經綸,正在竹釘木屑間。(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九十三回)
10【第8句】:拱木不生危[gǒng mù bù shēng wēi]
【解釋】拱木:兩臂合圍那樣粗的樹木;危:危險的地方。大的樹森林不生長在高而危險的地方。比喻忠臣沒生在的危難的時期。
【出處】《國語·晉語八》:“直不輔曲,明不規暗,拱木不生危,樺柏不生埤。”
10【第9句】:繩鋸木斷[shéng jù mù duàn]
【解釋】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十卷:“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示例】諺曰:'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夫繩非木之鋸,水非石之鉆也,蓋積漸使然耳。 ——明·朱舜水《與奧村德輝書八首》
1【第10句】:再實之木,其根必傷[zài shí zhī mù ,qí gēn bì shāng]
【解釋】一年之內再度結果的樹,根必受傷。比喻過度幸運,反而招致災禍。
【出處】《淮南子·人間訓》:“再實之木根必傷,掘藏之家必有殃。”
【示例】常觀富貴之家,祿位重疊,再實之木,其根必傷。(《后漢書·馬皇后紀》)
1【第11句】:土牛木馬[tǔ niú mù mǎ]
【解釋】泥塑的牛,木做的馬。比喻沒有實用的東西。
【出處】《關尹子·八籌》:“知物之偽者,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示例】若門資之中而得愚瞽,是則土牛木馬,形似而用非,不可以涉道也。 ——《北史·蘇綽傳》
1【第12句】:心非木石[xīn fēi mù shí]
【解釋】人心不是木頭、石塊做的。意思是人是有感情的。
【出處】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之四:“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隋書·李雄傳》:“ 臣雖愚固,心非木石,謹當竭誠效命,以答鴻恩。”
【示例】使佳人才子,臨風對月,心非木石,豈無所思! ——元·鄭光祖《?梅香》第三折
1【第13句】:朽木生花[xiǔ mù shēng huā]
【解釋】指由枯轉榮,比喻事物得以新生。
【出處】清·李漁《比目魚·假神》:“朽木生花,白骨生肌,都虧你再把鴻鈞鑄。”
1【第14句】:枯木朽株[kū mù xiǔ zhū]
【解釋】朽:腐爛;株:露出地面的樹樁。枯木頭,爛樹根。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無用的人。
【出處】漢·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故有人先談,則枯木朽樹功而不忘。”
【示例】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 ——毛澤東《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詞
1【第15句】:斷木掘地[duàn mù jué dì]
【解釋】上古時代,斷木為杵,掘地為臼。雖粗拙,亦適用。
【出處】語出《易·系辭下》。宋·黃庭堅《題王黃州墨跡后》詩:“掘地與斷木,智不如機春。”
【示例】嘗觀孔融《肉刑論》云:賢者所制,或逾圣人,水碓之巧,勝于斷木掘地。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評詩》
1【第16句】:榆木圪垯[yú mù gē dá]
【解釋】堅硬的榆樹根。比喻思想頑固。
1【第17句】:與草木俱腐[yǔ cǎo mù jù fǔ]
【解釋】俱:全,都。和草木一起腐爛。形容人生前無所作為,死后也默默無聞。
【出處】《新唐書·高儉竇威傳贊》:“古來賢豪,不遭與運,埋光鏟采,與草木俱腐者,可勝咤哉!”
【示例】觀此五者,則其他姓名不傳,與草木俱腐者,蓋不可勝計矣。 ——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七
1【第18句】:與草木俱灰[yǔ cǎo mù jù huī]
【解釋】俱:全,都。和草木一起變成灰。形容人生前無所作為,死后也默默無聞。
【出處】《新唐書·高儉竇威傳贊》:“古來賢豪,不遭與運,埋光鏟采,與草木俱腐者,可勝咤哉!”
【示例】既為男子,忍與草木俱灰。 ——明·陳繼儒《晚香堂·附贊·有序》
1【第19句】:草木愚夫[cǎo mù yú fū]
【解釋】舊時農民的謙稱。象山野之中草木那樣愚昧無知的人。也指人對農民的蔑稱。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70回:“料你不過草木愚夫,識得什么天時人事。”
【示例】我本是草木愚夫,談不上什么高雅。
1【第20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chén zhōu cè pàn qiān fān guò,bìng shù qián tóu wàn nnnmu chun]
【解釋】沉:沉沒;側畔:旁邊;帆:船。沉船旁邊有很多船過,發病的樹木旁邊有很多茂盛的樹木。比喻新生勢力銳不可當。
【出處】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縫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郡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1【第21句】:朽木難雕[xiǔ mù nán diāo]
【解釋】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同“朽木不可雕”。
【出處】《南史·顏延之傳》:“尚之望見便陽眠,延之發簾熟視曰:'朽木難雕’。”
【示例】你這個人真是朽木難雕。
1【第22句】:再實之木根必傷[zài shí zhī mù gēn bì shāng]
【解釋】一年之內再度結果的樹,根必受傷。比喻過度幸運,反而招致災禍。
【出處】《淮南子·人間訓》:“再實之木根必傷,掘藏之家必有殃。”
1【第23句】:朽木糞墻[xiǔ mù fèn qiáng]
【解釋】朽壞的木頭,污穢的土墻。比喻沒有培養前途的人。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示例】宰予晝寢,夫子有朽木糞墻之喻。 ——金·王若虛《<論語>辨惑》
1【第24句】:金口木舌[jīn kǒu mù shé]
【解釋】以木為舌的銅鈴,即木鐸,古代施行政教傳布命令時所用。指宣揚教化的人。
【出處】漢·揚雄《法言·學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如將復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
【示例】方領圓冠,金口木舌,談章句之遠旨,構紛綸之雅說。 ——南朝·梁·何遜《七召·儒學》
1【第25句】:登木求魚[déng mù qiú yú]
【解釋】登:攀;木:樹。爬到樹上找魚。比喻方向、方法不對,無法達到目的。
【出處】宋·蘇轍《次韻吳厚秀才見錄》:“登木求魚知我掘,循巢覓兔笑君疏。”
1【第26句】:剛毅木訥[gāng yì mù nè]
【解釋】剛:堅強;毅:果決;木:質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慎。孔子稱頌人的四種品質。
【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示例】巧言令色,世之所說也;剛毅木訥,世之所惡也。 ——宋·蘇轍《論語拾遺》
1【第27句】:獨木不林[dú mù bù lín]
【解釋】一棵樹成不了森林。比喻個人力量有限,辦不成大事。
【出處】漢·崔骃《達旨》:“蓋高樹靡陰,獨木不林。”
【示例】我們都明白獨木不林的道理。
1【第28句】:刻木為吏[kè mù wéi lì]
【解釋】意思是不能受獄吏的污辱,即使是木頭做的獄吏也不能見他。形容獄吏的兇暴可畏。
【出處】《漢書·司馬遷傳》:“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于鮮也。”《漢書·路溫舒傳》:“刻木為吏,期不對。”
【示例】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 ——宋·王楙《野客叢書·漢獄吏不恤》
1【第29句】:竹頭木屑[zhú tóu mù xiè]
【解釋】比喻可利用的廢物。
【出處】《晉書·陶侃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
【示例】時節相存問,緩急相周致,雖竹頭木屑亦有以應吾之須者,篤吾妹之分義于我也。 ——宋·陳亮《祭妹夫周英伯》
1【第30句】:草衣木食[cǎo yī mù shí]
【解釋】編草為衣,以樹木果實為食。形容生活清苦。
【出處】元·馬致遠《黃梁夢》第一折:“你這出家人,無過草衣木食,干受辛苦,有什么受用快活處。”
【示例】這出家無過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
1【第31句】:擇木而處[zé mù ér chǔ]
【解釋】鳥兒選擇合適的樹木做巢。舊時比喻選擇賢君明主,為其效命。
【出處】漢·崔瑗《東觀箴》:“是以明哲先識,擇木而處,夏終殷摯,周聃晉黍,或笑或泣,抱籍遁走。”
1【第32句】:鐵心木腸[tiě xīn mù cháng]
【解釋】猶言鐵打心腸。
【出處】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三:“王介甫少時作《石榴花》……此老風味不薄,豈鐵心木腸者哉。”
1【第33句】:寸木難支[cùn mù nán zhī]
【解釋】寸木難以支撐坍塌的大廈。比喻國家衰敗,不是一個人的力量所能扭轉的。
【出處】《文中子·事君》:“大廈將傾,非一木所支也。”
1【第34句】:泥塑木雕[ní sù mù diāo]
【解釋】指泥做的和木頭雕的偶像。比喻人的表情和舉動呆板。
【出處】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四折:“有人說道,城隍也是泥塑木雕的,有什么靈感在那里。”
【示例】兩班文武,如泥塑木雕,無人敢應。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九
1【第35句】:見木不見林[jiàn mù bù jiàn lín]
【解釋】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或全部。
1【第36句】:墓木拱矣[mù mù gǒng yǐ]
【解釋】墳墓上的樹木已有兩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這是罵人的話。后指人死了很久。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亦。”
【示例】臣若不遭陛下之明,墓木拱矣。 ——《宋書·張茂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