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結尾的成語165個(含解釋和出處)
百問中文為您整理了萬物一馬、吹牛拍馬、風車雨馬、腐索馭馬、弊車羸馬等“馬”結尾的成語165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萬物一馬[wàn wù yī mǎ]
【解釋】事物雖復雜,但用一匹馬的道理就可以概括。指剖析一件事物就可以了解其它事物的道理。
【出處】《莊子·齊物論》:“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示例】天地一指,絕諍競之心。萬物一馬,無是非之論。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七
【第2句】:吹牛拍馬[chuī niú pāi mǎ]
【解釋】吹牛:吹牛皮;拍馬:拍馬屁。指愛說大話,喜歡自我吹噓和一味逢迎巴結別人的行為。
【出處】魯迅《偽自由書·后記》:“我想假如曾某能把那種吹牛拍馬的精力……用到求實學一點上,所得不是要更多些嗎?”
【示例】簡直是一幫吹牛拍馬的壞蛋。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
【第3句】:風車雨馬[fēng chē yǔ mǎ]
【解釋】指神靈的車馬。亦用以比喻迅疾、快速。
【出處】唐·李商隱《燕臺詩·冬》之四:“風車雨馬不持去,蠟獨啼紅怨天曙。”
【第4句】:腐索馭馬[fǔ suǒ yù mǎ]
【解釋】索:粗的繩子。指以腐朽的繩索駕馭奔馳著的駿馬。形容存在著被顛覆的危險。
【出處】《淮南子·說林訓》:“君子之居民上,若以腐索御奔馬。”
【第5句】:弊車羸馬[bì chē léi mǎ]
【解釋】弊:破;羸:瘦弱。破車瘦馬。比喻處境貧窮。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劉繇傳》:“繇伯父寵為漢太尉。”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續漢書》:“家不藏賄,無重寶器,恒菲飲食,薄衣服,弊車羸馬,號為窶陋。”
【示例】譬如弊車羸馬而引丘山之載,幸而無虞,猶恐不能勝。 ——宋·蘇轍《上皇帝書》
【第6句】:南人駕船,北人乘馬[nán rén jià chuán,běi rén chéng mǎ]
【解釋】南方的人擅長駕船,北方的人擅長騎馬。
【出處】《淮南子·齊俗訓》:“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
【示例】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
【第7句】:作牛作馬[zuò niú zuò mǎ]
【解釋】牛、馬:比喻供人使喚的人。指被當作牛馬驅使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韶州云門山爽和尚》:“問'受施主供養將何報答?’師曰:'作牛作馬。’”
【第8句】:伯樂相馬[bó lè xiàng mǎ]
【解釋】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
【出處】《十月》1981年第6期:“她帶上多年寫下的社會科學論文和空前的決心去接受伯樂相馬的考驗了。”
【示例】我們盼望有伯樂相馬的機會。
【第9句】:鉛刀駑馬[qiān dāo nú mǎ]
【解釋】鉛刀:鉛質的刀。蹩腳的馬,不快的刀。比喻才力卑微。
【出處】《后漢書·隗囂傳》:“昔文王三分,猶服事殷。但駑馬鉛刀,不可強扶。”
【第10句】:斗雞走馬[dòu jī zǒu mǎ]
【解釋】斗雞賽馬。古代的賭博游戲。
【出處】《漢書·宣帝紀》:“[宣帝]受《詩》于東海澓中翁,高材好學,然亦喜游俠,斗雞走馬。”
【示例】鳴鸞佩玉青云間,斗雞走馬紅塵里。 ——明·何景明《邯鄲行》
【第11句】:尻輿神馬[kāo yú shén mǎ]
【解釋】指以尻為車輿而神游。后為隨心所欲遨游自然之典。同“尻輪神馬”。
【出處】《莊子·大宗師》:“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成玄英疏:“尻無識而為輪,神有知而作馬,因漸漬而變化,乘輪馬以遨游,茍隨任以安排,亦于何而不適者也。”
【示例】果痔木癰除物害,尻輿神馬得天全。 ——清·錢謙益《贈建昌痔醫黃歧彬》詩
【第12句】:一鞍一馬[yī ān yī mǎ]
【解釋】比喻一夫一妻。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我們婦道家一鞍一馬,到是站得腳頭定的。”
【示例】我們少爺真是癩蝦蟆想吃天鵝肉,好好的一鞍一馬也就罷了。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回
【第13句】:二童一馬[èr tóng yī mǎ]
【解釋】用以指少年時代的好友。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
【示例】煩借問,二童一馬,幾時入尉瞻儀? ——宋·劉克莊《漢宮春·陳尚書生日》詞
【第14句】:溜須拍馬[liū xū pāi mǎ]
【解釋】拍馬:拍馬屁。比喻討好奉承。
【出處】浩然《艷陽天》第128章:“跟在李鄉長的屁股后邊,溜須拍馬,可神氣啦。”
【示例】他一向會溜須拍馬。
【第15句】:壞車殺馬[huài chē shā mǎ]
【解釋】比喻棄官歸隱。
【出處】《后漢書·周燮傳》:“奉檄迎督郵,即路慨然,恥在廝役,因壞車殺馬,毀裂衣冠,乃遁至犍為,從杜撫學。”
【第16句】:高頭駿馬[gāo tóu jùn mǎ]
【解釋】指體形高大健壯的好馬。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劉東山夸技順城門》:“只見門前來了一伙騎馬的客人,共是十一個,個個騎的是自購的高頭駿馬。”
【第17句】:高車大馬[gāo chē dà mǎ]
【解釋】高車:車蓋很高的車。四匹馬駕駛的、車蓋很高的車。形容高官顯貴的闊綽。
【出處】唐·李商隱《偶成贈四同舍》:“詰旦天門傳奏章,高車大馬來煌煌。”
【示例】不過頭兒尖些,手兒長些,心兒黑些,便一個個高車大馬,鼎烹肉食起來! ——曾樸《孽海花》第五回
【第18句】:騎曹不記馬[qí cáo bù jì mǎ]
【解釋】指有名士習氣,不理事務。
【出處】《晉書·王徽之傳》載:“徽之字子猷。性卓犖不羈,為大 司馬桓溫參軍,蓬首散帶,不綜府事。又為車騎桓沖騎兵參軍,沖問:'卿署何曹?’對曰:'似是馬曹。’又問:'管幾馬?’曰:'不知馬,何由如數!’又問:'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
【第19句】:心猿意馬[xīn yuán yì mǎ]
【解釋】心意好像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制不住。形容心里東想西想,安靜不下來。
【出處】漢·魏伯陽《參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馬四馳。”唐·許渾《題杜居士》詩:“機盡心猿伏,神閑意馬行。”
【示例】俺從今把心猿意馬緊牢拴,將繁華不掛眼。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
【第20句】:射人先射馬[shè rén xiān shè mǎ]
【解釋】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出處】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示例】劉勝擊著手掌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知道不知道?記住!碰到騎馬的敵人,就是先打馬后打人!你的意見很好。’ ——吳強《紅日》第九章三七
【第21句】:非驢非馬[fēi lǘ fēi mǎ]
【解釋】不是驢也不是馬。比喻不倫不類,什么也不象。
【出處】《漢書·西域傳下》:“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騾也。”
【示例】屈以巡按使兼總司令,布告中外,非驢非馬,驚駭萬分。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九回
【第22句】:識途老馬[shí tú lǎo mǎ]
【解釋】老馬認識路。比喻對某種事物十分熟悉的人。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示例】你也不用發憂,還有你老子是“識途老馬”,慢慢地來指撥你罷! ——茅盾《子夜》四
【第23句】:懸車束馬[xuán chē shù mǎ]
【解釋】形容險阻。
【出處】《國語·齊語》:“懸車束馬,逾太行與辟耳之溪拘夏。”韋昭注:“太行、辟耳,山名也。拘夏,辟耳之溪也。三者皆山險溪谷,故懸鉤其車,偪束其馬以渡。”
【示例】公卷甲北塞,懸車束馬,遂得策預葭萌,勛參綿竹。 ——北周·庾信《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
【第24句】:才高倚馬[cái gāo yǐ mǎ]
【解釋】文才比倚馬可待的袁虎還高。形容文思敏捷。
【出處】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55回:“那秘書員成竹在胸,才高倚馬,立刻草成八九百字。”
【第25句】:練兵秣馬[liàn bīng mò mǎ]
【解釋】訓練士兵,喂飽戰馬。指作好戰斗準備。
【出處】宋·蘇洵《幾策·審敵》:“將遂練兵秣馬以出于實,實而與之戰,破之易爾。”
【第26句】:識涂老馬[shí tú lǎo mǎ]
【解釋】老馬認識路。比喻對某種事物十分熟悉的人。同“識途老馬”。
【出處】清·錢謙益《夜過磨盤嶺》詩:“攫食饑烏心未飽,識涂老馬足堪捫。”
【第27句】:北叟失馬[běi sǒu shī mǎ]
【解釋】比喻禍福沒有一定。
【出處】《舊唐書·蕭瑀傳》:“太宗嘗從容謂房玄齡曰:'蕭瑀大業之日,進諫隋主,出為河池郡守。應遭剖心之禍,翻見太平之日,北叟失馬,事亦難常。”
【示例】北叟失馬的事情也未必不發生。
【第28句】:輕裘肥馬[qīng qiú féi mǎ]
【解釋】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
【出處】《論語·雍也》:“赤之造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示例】蒼顏照影,故應零落,輕裘肥馬。 ——宋·辛棄疾《水龍吟》詞
【第29句】:盲人瞎馬[máng rén xiā mǎ]
【解釋】盲人騎著瞎馬。比喻盲目行動,后果十分危險。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示例】我不能叫你盲人瞎馬地去亂闖。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四章
【第30句】:臨崖失馬[lín yá shī mǎ]
【解釋】比喻臨到危險不能及時回頭。
【出處】明·沈受先《三元記·錯認》:“我且回程,又不是臨崖失馬,有何勞頓?”
【第31句】:抽簡祿馬[chōu jiǎn lù mǎ]
【解釋】抽簡:抽竹簡占算;祿、馬:“祿存”與“天馬”,舊時算命用語。指為人算命。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三:“因為能與人抽簡祿馬,川中起他一個混名叫做'楊抽馬’。”
【第32句】:易道良馬[yì dào liáng mǎ]
【解釋】易道:平坦的道路;良馬:好馬。坦途駿馬,便于馳騁。比喻可以迅速前進,毫無阻礙。
【出處】《淮南子·說林訓》:“易道良馬,使人欲馳;飲酒而樂,使人欲謌。”
【第33句】:丹書白馬[dān shū bái mǎ]
【解釋】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享有世襲爵位和免罪等特權的證件時,宰白馬歃其血,以示堅守誓約,后人稱為“丹書白馬”。
【出處】《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顏師古注:“白馬之盟,謂刑白馬歃其血以為盟也。”
【示例】開國承家,丹書白馬。 ——唐·楊炯《后周青州刺史齊貞公宇文公神道碑》
【第34句】:臨崖勒馬[lín yá lè mǎ]
【解釋】來皮懸崖而能勒住奔馬。指面臨危境險地的情況而能自制止步,及時回頭。
【出處】元·鄭德輝《鐘離春智勇定齊》第三折:“這廝不識咱運機,將人來緊追襲,呀,你如今船到江心補漏遲,抵多少臨崖勒馬才收騎。”
【示例】虧得老襟丈臨崖勒馬,不然,以祖父世傳之產業,而換幾根籌馬,好不傷心。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五十六回
【第35句】:柳營試馬[liǔ yíng shì mǎ]
【解釋】柳營:軍營。比喻帶兵的將領紀律嚴明。
【示例】周亞夫柳營試馬的故事廣為流傳。
【第36句】:云車風馬[yún chē fēng mǎ]
【解釋】指神靈的車馬。
【出處】晉·傅玄《吳楚歌》:“云為車兮風為馬。”
【第37句】:單槍獨馬[dān qiāng dú mǎ]
【解釋】比喻孤身一人或單獨行動。
【出處】清·蘧園《負曝閑談》第二回:“他橫豎是單槍獨馬,一無牽掛,當下由杭赴蘇,尋找了那位幫帶。”
【示例】清·錢彩《說岳全傳》第13回:“我兒好生固守,待為父的單槍獨馬,殺入賊營。”
【第38句】:弊車駑馬[bì chē nú mǎ]
【解釋】弊:破;駑馬:劣馬。破車劣馬。比喻處境貧窮。
【出處】漢·劉向《說苑·臣術》:“臣得暖以飽食,弊車駑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第39句】:鮮車健馬[xiān chē jiàn mǎ]
【解釋】謂車輛鮮麗,轅馬壯健。形容豪富。同“鮮車怒馬”。
【出處】唐·康駢《劇談錄·曲江》:“彩幄翠幬,匝于堤岸,鮮車健馬,比肩擊轂。”
【第40句】:石人石馬[shí qìng shí mǎ]
【解釋】石人:石頭刻的人,多放置在墓道旁。石刻的人,石刻的馬。比喻毫無感情,徒有外表。
【出處】《漢書·霍去病傳》:“為冢象祁連山。”顏師古注:“在茂陵旁,冢上有豎石,冢前有石人石馬者是也。”
【示例】又走了五六里路,迎面的墳塋里,出現了成行的柏樹和石人石馬。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一章三
【第41句】:鮮衣良馬[xiān yī liáng mǎ]
【解釋】美服壯馬。謂服飾豪奢。同“鮮車怒馬”。
【出處】宋·李昉《太平廣記》卷第三一○引唐·載孚《廣異記·汝陰人》:“汝陰男子姓許,少孤,為人白皙,有姿調,好鮮衣良馬,游騁無度。”
【第42句】:毀車殺馬[huǐ chē shā mǎ]
【解釋】廢棄車馬。喻歸隱意志堅決。
【出處】宋·陸游《謝曾侍郎啟》:“毀車殺馬,逝從此以徑歸;賣劍買牛,分余生之永已。”宋·陸九淵《與陳倅書》:“元晦雖有毀車殺馬之說,然勢恐不容不一出也。”
【示例】宋·陸游《謝曾侍郎啟》:“毀車殺馬,逝從此以經歸;賣劍買牛,分余生之永己。”
【第43句】:塞翁失馬[sài wēng shī mǎ]
【解釋】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出處】《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示例】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
【第44句】:光車駿馬[guāng chē jùn mǎ]
【解釋】指裝飾華麗的車馬。
【出處】晉·陸機《百年歌》之二:“光車駿馬游都城,高談雅步何盈盈。”
【第45句】:橫刀躍馬[héng dāo yuè mǎ]
【解釋】指手持武器,縱馬馳騁。指在沙場作戰。猶言橫戈躍馬。
【出處】清·吳璿《飛龍全傳》第四十八回:“上元帥白從輝橫刀躍馬,望南陣沖來。樊愛能、何徽抵敵不住,棄戰回馬而走。”
【示例】他[孫傳庭]剛剛坐定,這一大群人已經跟了進來,用各種阿諛逢迎的言詞稱頌他神機妙算……還稱頌他如何在戰場上橫刀躍馬,氣吞河山。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一章
【第46句】:問牛及馬[wèn niú jí mǎ]
【解釋】問:詢問;及:達到。詢問牛的價格,得知馬的貴賤。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出處】《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第47句】:聲色犬馬[shēng sè quǎn mǎ]
【解釋】聲:歌舞;色:女色;犬:養狗;馬:騎馬。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方式。
【出處】宋·蘇轍《歷代論·漢昭帝》:“小人先之,悅之以聲色犬馬,縱之以馳騁田獵,侈之以宮室器服,志氣已亂。”
【示例】可知那聲色犬馬,奇技淫物,適足以起大盜覬覦之心。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九十三回
【第48句】:提劍汗馬[tí jiàn hàn mǎ]
【解釋】汗馬:所騎戰馬奔馳出汗。手提寶劍,身跨戰馬。比喻在戰場上建立功勛。
【出處】《周書·宇文貴傳》:“男兒當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為博士也。”
【第49句】:呼牛作馬[hū niú zuò mǎ]
【解釋】比喻別人罵也好,稱贊也好,決不計較。同“呼牛呼馬”。
【出處】《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示例】時不偶,且躬操敝帚,任他人呼牛作馬,只低頭。 ——明·徐復祚《宵光記·慰弟》
【第50句】:單槍匹馬[dān qiāng pí mǎ]
【解釋】原指打仗時一個人上陣。比喻行動沒人幫助。
【出處】五代·楚·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示例】馮寡婦大罵那些女人是熊包,自己單槍匹馬,趁人們在街上歇晌的當兒,故意在大街上向村西頭走。 ——馮德英《迎春花》第十三章
【第51句】:素絲良馬[sù sī liáng mǎ]
【解釋】以之為禮遇賢士之辭。
【出處】《詩·鄘風·干旄》:“素絲紕之,良馬四之。”鄭玄箋:“素絲者以為縷,以縫紕旌旗之旒縿。”朱熹集傳:“言衛大夫乘此車馬,建此旌旄,以見賢者。”
【第52句】:持戈試馬[chí gē shì mǎ]
【解釋】比喻作好準備,躍躍欲試。
【出處】《紅樓夢》第七九回:“那金桂見丈夫旗纛漸倒,婆婆良善,也就漸漸的持戈試馬。“
【第53句】:呼牛呼馬[hū niú hū mǎ]
【解釋】呼:稱呼。稱我牛也好,稱我馬也好。比喻別人罵也好,稱贊也好,決不計較。
【出處】《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示例】呼牛呼馬,無關輕重也。 ——清·俞樾《七俠五義序》
【第54句】:香車寶馬[xiāng chē bǎo mǎ]
【解釋】華麗的車子,珍貴的寶馬。指考究的車騎。
【出處】唐·韋應物《長安道》詩:“寶馬橫來下建章,香車卻轉避馳道。”
【示例】你看那香車寶馬,來往交雜,正好賞心樂事也呵。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一折
【第55句】:瘦童羸馬[shòu tóng léi mǎ]
【解釋】羸:瘦弱。體弱的兒童,瘦弱的馬匹。比喻力量單薄。
【出處】《南齊書·伍喬傳》:“詩詞寒苦,每有瘦童羸馬之嘆。”
【第56句】:礪兵秣馬[lì bīng mò mǎ]
【解釋】礪:磨礪;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飽馬匹。指準備戰斗。
【出處】明·朱元璋《皇陵碑》:“礪兵秣馬,靜看頡頏。群雄自乎聲教,戈矛天下鏗鏘。”
【第57句】:以渴服馬[yǐ kě fú mǎ]
【解釋】使馬忍渴受訓,從人驅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順服。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右下》:“造父為齊王駙駕,以渴服馬,百日而服成……王曰:'效駕于圃駕于圃中。’造父驅車入圃,馬見圃池而走,造父不能禁。造父以渴服馬久矣,今馬見池,馯而走,雖造父不能治……”
【第58句】:敲牛宰馬[qiāo niú zǎi mǎ]
【解釋】敲:指殺。指宰殺家畜牲口。
【出處】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二折:“俺這里敲牛宰馬,做個慶喜的筵席。”
【示例】俺如今敲牛宰馬將蒼天告,則愿的共死同生未為老。 ——明·無名氏《桃園結義》第三折
【第59句】:歷兵粟馬[lì bīng sù mǎ]
【解釋】磨快兵器喂飽馬。指準備作戰。
【第60句】:膏車秣馬[gào chē mò mǎ]
【解釋】為車上油,給馬喂料。指準備起程。
【出處】語出唐·韓愈《送李愿歸盤 谷序》:“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明·屠隆《彩毫記·欽取回朝》:“羨調和鼎鼐,便膏車秣馬好歸來。”
【示例】[劉三白]與某膏車秣馬,后隊興兵呀。 ——清·新廣東武生《黃蕭養回頭》
【第61句】:青衫司馬[qīng shān sī mǎ]
【解釋】喻指失意之官吏。
【出處】唐·白居易貶官江州司馬時,所作《琵琶引》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句。
【示例】看逸韻,自名流,青衫司馬且江州。 ——宋·辛棄疾《鷓鴣天·鄭厚卿席上謝余伯山》詞
【第62句】:礪戈秣馬[lì gē mò mǎ]
【解釋】磨戈喂馬。比喻作好戰斗準備。
【出處】《舊唐書·劉仁軌傳》:“雖妖孽充斥,而備預甚嚴,宜礪戈秣馬,擊其不意,彼既無備,何攻不克?”
【第63句】:軟裘快馬[ruǎn qiú kuài mǎ]
【解釋】輕暖的毛皮衣服和善跑的馬,喻生活豪奢。
【出處】唐·杜甫《投簡咸華兩縣諸子》詩:“赤縣官曹擁才杰,軟裘快馬當冰雪。”
【示例】歸逢吏胥狹路邊,軟裘快馬行索錢。 ——明·黃淳耀《野人》詩之二
【第64句】:舞刀躍馬[wǔ dāo yuè mǎ]
【解釋】揮舞刀槍,縱躍戰馬。比喻奮勇作戰。
【出處】《楊家將演義》第十五回:“岳勝怒曰:'好賊奴,敢如此大言。’舞刀躍馬,直取天佑。”
【第65句】:高頭大馬[gāo tóu dà mǎ]
【解釋】指體形高大健壯的好馬。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劉東山夸技順城門》:“只見門前來了一伙騎馬的客人,共是十一個,個個騎的是自購的高頭駿馬。”
【示例】蓋上雕刻著一個帶刀的將軍,騎著匹高頭大馬。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五回
【第66句】:問牛知馬[wèn niú zhī mǎ]
【解釋】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出處】《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第67句】:飛鷹走馬[fēi yīng zǒu mǎ]
【解釋】放鷹追捕和騎馬追逐鳥獸。指打獵。
【出處】宋·歐陽修《乞獎用孫沔札子》:“沔今年雖七十,聞其心力不衰,飛鷹走馬尚如平日。”
【第68句】:橫戈盤馬[héng gē pán mǎ]
【解釋】猶橫戈躍馬。形容將士威風凜凜,準備沖殺作戰的英勇姿態。
【出處】宋·陸游《蝶戀花·離小益作》詞:“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
【第69句】:泥車瓦馬[ní chē wǎ mǎ]
【解釋】比喻沒有實際用處的東西。
【第70句】:窗間過馬[chuāng jiān guò mǎ]
【解釋】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出處】元·吳弘道《醉高歌·嘆世》曲:“風塵天外飛沙,日月窗間過馬。風俗掃地傷王化,誰正人倫大雅。”
【第71句】:諱樹數馬[huì shù shù mǎ]
【解釋】表示居官為人忠誠謹慎。
【出處】《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者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萬石君少子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慶于諸子中最為簡易矣,然猶如此。”
【示例】《漢書·孔光傳》:“沐日歸休,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省政事。或問光:'溫室省中樹皆何木也?’光默不應,更答以它語,其不泄如是。”
【第72句】:鮮衣怒馬[xiān yī nù mǎ]
【解釋】美服壯馬。謂服飾豪奢。
【出處】明·沈德符《野獲編·刑部·冤獄》:“群盜得志,彌橫恣為推埋,鮮衣怒馬,以游俠為稱,其魁名朱國臣者,初亦宰夫也。”
【示例】鴉片洋標束錦裝,鮮衣怒馬浮云隊。 ——清·陳寅《馭仆篇》
【第73句】:拳頭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馬[quán tóu shàng zhàn de rén,gē bó shàng zǒu de mǎ]
【解釋】比喻為人清白,作風正派,過得硬。
【出處】元·李文蔚《燕青捕魚》第三折:“我是個拳頭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馬,不帶頭巾男子漢,丁丁當當的老婆。”
【第74句】:訓兵秣馬[xùn bīng mò mǎ]
【解釋】訓練好士兵,喂飽戰馬。指作好戰斗準備。
【出處】《周書·文帝紀》:“臣自奉詔總平涼之師,責重憂深,不遑啟處。訓兵秣民,唯思竭力。”
【示例】且金人新造之勢,難與爭鋒。宜訓兵秣馬,保疆而已,俟十年乃可議戰。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八
【第75句】:短衣匹馬[duǎn yī pǐ mǎ]
【解釋】短衣:短裝。古代為平民、士兵等服裝。穿著短衣,騎一匹駿馬。形容士兵英姿矯健的樣子。
【出處】唐·杜甫《曲江》:“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
【示例】短衣匹馬去從軍,努力戎行誓樹勛。 ——劉復《代某君壽某將軍夫婦》
【第76句】:盲人騎瞎馬[máng rén qí xiā mǎ]
【解釋】瞎子騎著瞎馬。形容亂闖瞎撞,非常危險。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共作了語……復作危語。桓曰:'矛頭淅米劍頭炊。’殷曰:'百歲老翁攀枯枝。’顧曰:'井上轆轤臥嬰兒。’殷有一參軍在坐云:'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示例】但是你們老兄,幾幾乎入新黨的那件事,要果真照你這樣說起來,豈不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也算他冒險一次么? ——《冷眼觀》第十七回
【第77句】:青梅竹馬[qīng méi zhú mǎ]
【解釋】青梅:青的梅子;竹馬:兒童以竹竿當馬騎。形容小兒女天真無邪玩耍游戲的樣子。現指男女幼年時親密無間。
【出處】唐·李白《長干行》詩:“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示例】那少年時期的青梅竹馬,在他心靈里留下了多少難忘的記憶啊! ——魏巍《東方》第一部第九章
【第78句】:問羊知馬[wèn yáng zhī mǎ]
【解釋】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
【示例】問羊知馬,鉤距兼設。 ——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
【第79句】:滾鞍下馬[gǔn ān xià mǎ]
【解釋】迅速地離開鞍子跳到馬下。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良久,見一員小將,白袍銀鎧,滾鞍下馬。”
【示例】關官一沖向前,看見了老子的臉,就驚叫了一聲,即刻滾鞍下馬,打著拱。 ——魯迅《出關》
【第80句】:青絲白馬[qīng sī bái mǎ]
【解釋】指作亂的人。
【出處】南朝·梁·普通年間,“有童謠曰:'青絲白馬壽陽來。’”其后侯景作亂,乘白馬以青絲為韁,兵皆青衣,從壽春進軍建康。見《梁書·侯景傳》、《隋書·五行志上》。
【第81句】:素車樸馬[sù chē pǔ mǎ]
【解釋】素車:古代用白土涂飾的車子。舊時辦喪事用的車馬,后用作送葬的語詞。
【出處】《左傳·哀公二年》:“若其有罪,絞縊以戮,桐棺三寸,不設屬辟,素車樸馬,無入于兆,下卿之罰也。”
【示例】子烏古達,器度弘達,襲長宿衛,父沒,凡赗賻之物,一無所受,以素車樸馬歸葬其先塋。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一
【第82句】: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quán tóu shàng lì dé rén,gē bó shàng zǒu dé mǎ]
【解釋】比喻為人清白,作風正派,過得硬。
【出處】元·李文蔚《燕青搏魚》第三折:“我是個拳頭上站得人,胳膊上走得馬,不帶頭巾男子漢,丁丁當當響的老婆。燕大,我與你要見一個明白!”
【示例】我是一個不戴頭巾男子漢,叮叮當當響的婆娘!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人面上行得人!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鱉老婆!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三回
【第83句】:懸崖勒馬[xuán yá lè mǎ]
【解釋】懸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馬:收住韁繩,使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此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矣。”
【示例】您鑄成大錯在前,已經對不起天地祖宗,趕快懸崖勒馬吧! ——華而實《漢衣冠》三
【第84句】:洗兵牧馬[xǐ bīng mù mǎ]
【解釋】洗擦兵器,喂養戰馬。指做好作戰準備。
【出處】《資治通鑒·后漢高祖乾祐元年》:“吾洗兵牧馬,坐食轉輸,溫飽有馀。俟城中無食,公帑家財皆竭,然后進梯沖以逼之,飛羽檄以招之。”
【第85句】:招軍買馬[zhāo jūn mǎi mǎ]
【解釋】猶招兵買馬。
【出處】元·無名氏《聚獸牌》第一折:“今有漢三公子劉文叔,在白水村興兵聚義,招軍買馬。”
【示例】次早平明,唐僧登坐帳中,教軍士把招軍買馬旗兒扯起。 ——《西游補》第十五回
【第86句】:素車白馬[sù chē bái mǎ]
【解釋】舊時辦喪事用的車馬,后用作送葬的語詞。
【出處】《尸子》卷上:“湯之救旱也,乘素車白馬,著布衣,身嬰白茅,以身為牲,禱于桑木之野。”《后漢書·范武傳》:“遂停柩移時,乃見有素車白馬,號哭而來。”
【示例】要什么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
【第87句】:木牛流馬[mù niú liú mǎ]
【解釋】木制的牛馬形體、可行走的運輸器具。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第88句】:橫戈躍馬[héng gē yuè mǎ]
【解釋】橫持戈矛,策馬騰躍。形容將士威風凜凜,準備沖殺作戰的英勇姿態。
【出處】元·陳以仁《雁門關存孝打虎》:“見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橫槍躍馬。”
【示例】平生縱有英雄血,無由一濺荊江水;荊江日落陣云低,橫戈躍馬今何時。 ——清·成德《送蓀友》
【第89句】:燕昭好馬[yān zhāo hǎo mǎ]
【解釋】燕昭王喜愛駿馬。后作求賢之典。
【出處】《舊唐書·薛登傳》:“燕昭好馬,則駿馬來庭;葉公好龍,則真龍入室。”
【第90句】:止戈散馬[zhǐ gē sàn mǎ]
【解釋】停用兵戈,放還戰馬,意指結束戰爭。
【出處】《北齊書·神武帝紀下》:“止戈散馬,各事家業。”
【第91句】:高車駟馬[gāo chē sì mǎ]
【解釋】四匹馬駕駛的、車蓋很高的車。舊時形容高官顯貴的闊綽。
【出處】《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范睢歸取大車駟馬,為須賈御之,入秦相府。”
【示例】高車駟馬,金章紫綬,傳語渠儂穩便。 ——宋·辛棄疾《鵲橋仙·席上和趙晉臣敷文》
【第92句】:僅容旋馬[jǐn róng xuán mǎ]
【解釋】指住宅地方狹小。
【出處】《宋史·李沆傳》:“治第封丘門內,廳事前僅容旋馬。”
【第93句】:風檣陣馬[fēng qiáng zhèn mǎ]
【解釋】檣:船上用的桅桿。風中的檣帆,陣上的戰馬。比喻氣勢雄壯,行動迅速。
【出處】唐·杜牧《李賀詩序》:“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
【示例】軍書羽檄,汗簡錯互,風檣陣馬,筆墨橫飛。 ——清·錢謙益《杜弢武全集序》
【第94句】: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pīn dé yī shēn guǎ,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
【解釋】剮:古代酷刑,割肉。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8回:“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第95句】:厲兵粟馬[lì bīng sù mǎ]
【解釋】磨快兵器喂飽馬。指準備作戰。
【出處】《新唐書·劉仁軌傳》:“雖孽豎跳梁,士力未完,宜厲兵粟馬,乘無備,擊不意,百下百全。”
【第96句】:騎馬找馬[qí mǎ zhǎo mǎ]
【解釋】騎著馬去找別的馬。原比喻一面占著一個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稱心的工作。現多比喻東西就在自己這里,還到處去找。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誦經不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示例】他得一邊兒找事,還得一邊兒拉散座;騎馬找馬,他不能閑起來。 ——老舍《駱駝祥子》一
【第97句】:放牛歸馬[fàng niú guī mǎ]
【解釋】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處】《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示例】吾祖父遭明代盛時,二百年之間,放牛歸馬,天下習之。 ——清·侯方域《贈季弟序》
【第98句】:歷兵秣馬[lì bīng mò mǎ]
【解釋】磨利兵器,喂飽馬匹。指作好戰斗準備。
【第99句】:休牛散馬[xiū niú sàn mǎ]
【解釋】放歸軍用的牛馬,表示停止戰事。
【出處】唐·魏徵壽《隋書·薛道衡傳》:“于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100、聲色狗馬[shēng sè gǒu mǎ]
【解釋】聲:歌舞;色:女色;狗:養狗;馬:騎馬。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續黃梁》:“聲色狗馬,晝夜荒淫,國計民生,罔存念慮。”
【示例】于是童貫朱勔輩復導以聲色狗馬宮室苑囿之樂。 ——魯迅《唐宋傳奇集·李師師外傳》
10【第1句】:走及奔馬[zǒu jí bēn mǎ]
【解釋】走:跑。跑的速度可及得上馬的奔跑。形容走路飛快。
【出處】《周書·達奚武傳》:“震宇猛略,少驍勇,便騎射,走及奔馬,臂力過人。”
10【第2句】:束兵秣馬[shù bīng mò mǎ]
【解釋】猶厲兵秣馬。形容準備戰斗。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一回:“后人有詩嘆玄德曰:'束兵秣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帶中。撞破鐵籠逃虎豹,頓開金鎖走蛟龍。’”
10【第3句】:招兵買馬[zhāo bīng mǎi mǎ]
【解釋】舊時指組織或擴充武裝力量。后比喻組織或擴充人力。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于是遂起軍往汝南駐扎,招兵買馬,徐圖征進。”
【示例】我們人手不足,需要招兵買馬了。
10【第4句】:騎馬尋馬[qí mǎ xún mǎ]
【解釋】比喻已經有了好處,還要去謀另外的好處。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一回:“如果收了我的實收,他自然照應我。彼時間騎馬尋馬,只要弄到一筆大大的銀款,賺上百十兩扣頭,就有在里頭了。”
10【第5句】:枕戈汗馬[zhěn gē hàn mǎ]
【解釋】枕著武器,疾馳戰馬。形容時刻準備殺敵立功。
【出處】明·屠隆《曇花記·公子受封》:“念親恩主德總來難報,須教,枕戈汗馬,努力塞云邊草,兒時得功成大漠,鶴歸華表。”
【示例】臣非不知兵兇戰危,而枕戈汗馬,切齒痛心有日矣。 ——《明史·曾銑傳》
10【第6句】:鮮車怒馬[xiān yī nù mǎ]
【解釋】怒:氣勢強盛。華麗的衣服,肥壯的馬。形容服用講究,生活豪華。
【出處】《后漢書·第五倫傳》:“蜀地肥饒,掾史家貲多至千萬,皆鮮車怒馬,以財貨自達。”
【示例】一年升參,兩年討缺,三年轉考,俱得個好房科。鮮車怒馬,把個寒儒,不放在眼里。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四回
10【第7句】:五花殺馬[wǔ huā shā mǎ]
【解釋】毛色凋落的馬。比喻年老體衰。
10【第8句】:土牛木馬[tǔ niú mù mǎ]
【解釋】泥塑的牛,木做的馬。比喻沒有實用的東西。
【出處】《關尹子·八籌》:“知物之偽者,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示例】若門資之中而得愚瞽,是則土牛木馬,形似而用非,不可以涉道也。 ——《北史·蘇綽傳》
10【第9句】:秦瓊賣馬[qín qióng mài mǎ]
【解釋】秦瓊:人名。秦瓊賣掉自己的坐騎。
【示例】你有秦瓊賣馬的時候嗎?
1【第10句】:三臺五馬[sān tái wǔ mǎ]
【解釋】三臺:原指星名,這里指尚書、御史、謁者;五馬:用五匹馬駕車,指太守。原指居三臺或太守之位。后比喻達官顯宦。
【出處】《晉書·天文志上》:“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臺。”《玉臺新詠·陌上桑》:“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
【示例】足下三臺五馬,宦成之后,亟宜白首同歸,早踐結鄰之約。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二十二首
1【第11句】:橫槍躍馬[héng qiāng yuè mǎ]
【解釋】指手持武器,縱馬馳騁。指在沙場作戰。猶橫戈躍馬。
【出處】元·陳以仁《雁門關存孝打虎》:“見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橫槍躍馬。”
【示例】如果你沒有為祖國橫槍躍馬,你怎能認識她壯美的山河。 ——李瑛《夜過珍珠河》詩
1【第12句】:塞翁之馬[sài wēng zhī mǎ]
【解釋】塞馬。比喻得失無常,禍福相倚。
【出處】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序一:“嗟乎嗟乎!廿年幻夢,如此收場;萬里故鄉,罔知所適。若論禍福,塞翁之馬難知;語到死生,莊子之龜未卜。嘆浮生其若夢,為歡幾何?撫結局以如斯,前塵已矣。”
1【第13句】:腐索奔馬[fǔ suǒ bēn mǎ]
【解釋】腐:腐爛。用腐朽的繩索駕馭奔跑的烈馬。比喻形勢十分艱險危急。
【出處】《尚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1【第14句】:厲兵秣馬[lì bīng mò mǎ]
【解釋】厲:同“礪”,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備戰斗。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示例】孫權克仗先烈,雄據江東,舉賢任能,厲兵秣馬,以伺中國之變。 ——宋·陳亮《酌古論·呂蒙》
1【第15句】:休牛放馬[xiū niú fàng mǎ]
【解釋】將牛馬放牧,不再作軍用。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
【出處】《抱樸子·釋滯》:“今喪亂即平,休牛牧馬,烽燧滅影。”
1【第16句】:選兵秣馬[xuǎn bīng mò mǎ]
【解釋】選好兵器喂飽戰馬。指作好戰前準備。
【出處】宋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今若敕勵諸將選兵秣馬,疾入西界,但能痛敗昊賊一陣,則吾軍威大振而虜汁沮矣。”
1【第17句】:裹糧策馬[guǒ liáng cè mǎ]
【解釋】攜帶糧食,鞭趕馬匹。形容忠義之士踴躍參軍的情景。
【示例】現在人民服兵役不需像古人裹糧策馬一樣了。
1【第18句】:條條大路通羅馬[tiáo tiáo dà lù tōng luó mǎ]
【解釋】比喻采用許多不同的方法辦事,都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
【示例】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不必著急。
1【第19句】:單人匹馬[dān rén pǐ mǎ]
【解釋】單槍匹馬,單獨行動。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我初次單人匹馬的出門,就遇了這等事,以后見了萍水相逢的人,倒要留心呢。”
1【第20句】:泛駕之馬[fěng jià zhī mǎ]
【解釋】泛駕:不服人駕馭。不服從駕馭的馬。比喻很有才能而不循舊規的人。也形容敢于創新的人。
【出處】《漢書·武帝紀》:“夫泛駕之馬,跅馳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示例】而千里之足,多出于泛駕之馬。 ——明·袁宏道《與陳正甫提學》
1【第21句】:烏焉成馬[wū yān chéng mǎ]
【解釋】烏、焉、馬三字字形相近,幾經傳抄而寫錯。指文字因形體相似而傳寫錯誤。
【出處】《周禮·天官·縫人》:“喪,縫棺飾焉”漢·鄭玄注:“故書焉為馬,杜子春云'當為焉’。”
【示例】字經三寫,烏焉成馬。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四卷
1【第22句】:以鹿為馬[yǐ lù wéi mǎ]
【解釋】把鹿說成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
【出處】漢·陸賈《新語·辨惑》:“秦二世之時,趙高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何為駕鹿?’高曰:'馬也。’王曰:'丞相誤邪,以鹿為馬也。’高曰:'乃馬也。陛下以臣之言為不然,愿問群臣。’于是乃問群臣,群臣半言馬半言鹿。”
【示例】若論不直,其粗至於以鹿為馬,也是不直。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二
1【第23句】:風車云馬[fēng chē yún mǎ]
【解釋】指神靈的車馬。亦用以比喻迅疾、快速。同“風車雨馬”。
【出處】宋·歐陽修《會圣宮頌》:“風車云馬,其來仙仙,圣會于此。”
【示例】古來歷落吾輩人,風車云馬知何極? ——明·陳子龍《與客登任城太白酒樓歌》
1【第24句】:腐索捍馬[fǔ suǒ hàn mǎ]
【解釋】索:粗的繩子;捍:拉、套。腐爛的粗繩子套馬。比喻小心謹慎地處理政事。
【出處】《淮南子·說林訓》:“君子之居民上,若以腐索御奔馬。”《孔子家語·致思》:“子曰:'懔懔焉若腐索之捍馬。’”
1【第25句】:管仲隨馬[guǎn zhòng suí mǎ]
【解釋】管仲:春秋齊桓公的相國;隨:跟從。管仲隨著馬走。比喻尊重前人的經驗。
【出處】管仲:春秋齊桓公的相國;隨:跟從。管仲隨著馬走。比喻尊重前人的經驗。
【示例】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說林》:“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1【第26句】:見鞍思馬[jiàn ān sī mǎ]
【解釋】看見死去或離別的人留下的東西就想起了這個人。
【出處】宋·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三·感興》:“倚鞍思駿骨,撫轡念綠駬。”
【示例】看見舊時船中掠去錦繡衣服、寶玩器具等物,都在申蘭家里,正是“見鞍思馬”。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1【第27句】:功勞汗馬[gōng láo hàn mǎ]
【解釋】汗馬:戰馬奔馳出汗。指在戰場上建立了很大的戰功。
【出處】元·無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子父全忠不到頭,功勞汗馬一時休。”
1【第28句】:童牛角馬[tóng niú jiǎo mǎ]
【解釋】童牛:沒有角的牛;角馬:長角的馬。比喻不倫不類的東西。也比喻違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出處】漢·揚雄《太玄經·更》:“童牛角馬,不今不古。”
1【第29句】:石慶數馬[shí qìng shǔ mǎ]
【解釋】指在最簡單的事情上也非常細心謹慎,一點也不馬虎。
【出處】《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萬石君少子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慶于諸子中最簡易矣,然猶如此。”
【示例】石慶數馬,孔光溫樹。 ——唐·李瀚《蒙求》
1【第30句】:單人獨馬[dān rén dú mǎ]
【解釋】單槍匹馬,單獨行動。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4回:“你這等單人獨馬,又無個伴侶,又無個徒弟,你如何去得!”
【示例】自古來哪見過單人獨馬的姑娘往外闖。
1【第31句】:鳩車竹馬[jiū chē zhú mǎ]
【解釋】鳩車、竹馬:兒童玩具。借指童年。
【出處】清·曹寅《集余園看梅同人限字賦詩追憶昔游有感而作》:“鳩車竹馬曾經處,鮐背龐眉識此生。”
1【第32句】:休牛歸馬[xiū niú guī mǎ]
【解釋】放歸軍用的牛馬,表示停止戰事。
【出處】語出《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書弗服。”《隋書·薛道衡傳》:“于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示例】豈直休牛歸馬,但美于偃兵,保大定功,空歌于成德者哉! ——宋·盧多遜《新修周武王廟碑》
1【第33句】:以毛相馬[yǐ máo xiàng mǎ]
【解釋】根據毛色判斷馬的優劣。比喻從表面上看問題,其所得認識往往與實際不符。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利議》:“故以言舉人,若以毛相馬,此其所以多不稱舉。”
1【第34句】:黃門駙馬[huáng mén fù mǎ]
【解釋】黃門:宮庭禁門,后成為官署名;駙馬:轉指皇帝女婿。漢代掌管皇帝出行車馬的官。指依靠婚姻而上的人。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李廣蘇建傳》:“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
【示例】我們看不起這些黃門駙馬。
1【第35句】:銅圍鐵馬[tóng wéi tiě mǎ]
【解釋】比喻堅固的陣勢。
【出處】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奔突飄忽于銅圍鐵馬之中,為意大利國民一天然之陸軍學校。”
1【第36句】:蟻封盤馬[yǐ fēng pán mǎ]
【解釋】蟻封:螞蟻洞外隆起的小土堆;盤馬:馳馬盤旋。比喻在很小的天地里施展才能。
【出處】晉·鄧粲《晉紀》:“湛曰:'今直行車路,何以別馬勝不?唯當就蟻封耳!’于是就蟻封盤馬,果倒踣,其俊識天才乃爾。”
【示例】壚下三年世路窮,蟻封盤馬竟難工。千山雖隔日連夢,猶到平陽池館中。 ——宋·范成大《次韻徐子禮提舉鶯花亭》詩
1【第37句】:朽索馭馬[xiǔ suǒ yù mǎ]
【解釋】用腐爛的繩索駕馭奔馳的馬。形容傾覆的危險十分嚴重。多含戒懼之意。亦作“腐索御馬。”
【出處】《尚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1【第38句】:脫韁之馬[tuō jiāng zhī mǎ]
【解釋】比喻脫離羈絆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出處】茅盾《夜讀偶記》:“但因采取了漫談的方式,信筆所之,常如脫韁之馬,離題頗遠。”
【示例】他像脫韁之馬一樣無拘無束。
1【第39句】:指鹿作馬[zhǐ lù zuò mǎ]
【解釋】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為馬”。
【出處】《三國志·魏志·鮑勛傳》:“大軍還洛陽,曜有罪,勛奏絀遣。而曜密表勛私解邕事。昭曰:'勛指鹿作馬,收付廷尉。’”
1【第40句】:舟車楫馬[zhōu chē jí mǎ]
【解釋】舟:船;楫:船槳。古時以戰船當車,以船槳當馬。指古代的水戰
【出處】明·張鼎思《瑯琊代醉編·舟車楫馬》:“《太白陰經》云:水戰之具,始自伍員制之以與楚戰,以船為車,以楫為馬。”
1【第41句】:敝車羸馬[bì chē léi mǎ]
【解釋】敝:破;羸:瘦弱。破車劣馬。比喻清廉儉樸。
【出處】梁啟超《王荊公傳》第12章:“上以廉取人,則敝車羸馬,惡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無所不至。”
1【第42句】:服牛乘馬[fú niú chéng mǎ]
【解釋】役使牛馬駕車。
【出處】《周易·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示例】自軒轅以來,服牛乘馬,今輦以人負,則人代畜。 ——《新唐書·王求禮傳》
1【第43句】:方外司馬[fāng wài sī mǎ]
【解釋】方外:指世外,超脫了世俗禮教之外;司馬:古代官名。雖然當了官,卻不拘于禮教法規。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俄而引奕為司馬,奕既上,猶推布衣交。在溫坐,岸幘嘯詠,無異常日。宣武每曰:'我方外司馬。’”
1【第44句】:千兵萬馬[qiān bīng wàn mǎ]
【解釋】猶千軍萬馬。
【出處】《南史·陳慶之傳》:“先是洛陽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明·陳繼儒《珍珠船》卷四:“李翰言文章,當如千兵萬馬而無人聲。”
【示例】不怕將勇兵強,唯這薩頭陀妖法,雖有千兵萬馬,也抵當不住。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三十三回
1【第45句】:玉堂金馬[yù táng jīn mǎ]
【解釋】玉堂:漢代殿名;金馬:漢代宮門名,也稱“金門”。舊時比喻才學優異而富貴顯達。
【出處】漢·揚雄《解嘲》:“今子幸得遭明圣之世,處不諱之朝,與群賢同行,歷金門,上玉堂有日矣。”
【示例】喜君家平步上青云,好好,不枉了玉堂金馬多風韻。 ——元·吳昌令《東坡夢》第一折
1【第46句】:南船北馬[nán chuán běi mǎ]
【解釋】南方人善于駕船,北方人善于騎馬。指各人均有所長。
【出處】唐·孟郊《送從最校書簡南歸》:“北騎達山岳,南帆指江湖。”
1【第47句】:文君司馬[wén jūn sī mǎ]
【解釋】后指相愛的情人或夫妻。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在宴席上以琴音挑動臨邛富商卓王孫寡居的女兒卓文君;文君夜奔相如,與之結為夫婦。卓王孫不認這門親事,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開了個酒館,文君當爐賣酒,相如穿著犢鼻褲與奴仆一道洗器皿,卓王孫感到恥
【示例】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清腔類·石竹花》:“常言道愛他反著他,怎學得文君司馬,俏冤家。”
1【第48句】:攀轅扣馬[pān yuán kòu mǎ]
【解釋】攀:牽挽;扣:套住。拉住車轅牽住馬匹。形容熱情挽留,不肯放行。
【出處】《東觀漢記》:“第五倫為會稽太守,為事征,百姓攀轅扣馬呼曰:'舍我何之?’”
1【第49句】:尻輪神馬[kāo lún shén mǎ]
【解釋】以尻為車而神游。指隨心所欲遨游自然。
【出處】元·劉壎《隱居通議·駢儷三》:“尻輪神馬,偏從塵外遨游。”
【示例】恍挾我之尻輪神馬而翱翔乎萬里之外。 ——清·王鳴盛《<毆北集>序》
1【第50句】:塞翁得馬[sài wēng dé mǎ]
【解釋】比喻得失無常,禍福相倚。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十五卷:“塞翁得馬非為吉,宋子雙盲豈是兇。禍福前程如漆暗,但平方寸答天公。”
【示例】精神乏,安心要把驢兒跨,又誰知塞翁得馬,塞翁得馬。 ——清·李漁《比目魚·耳熱》
1【第51句】:指鹿為馬[zhǐ lù wéi mǎ]
【解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示例】東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鄰縱有責言,終難指鹿為馬。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
1【第52句】:鈿車寶馬[diàn chē bǎo mǎ]
【解釋】華麗的車子,珍貴的寶馬。指考究的車騎。
【出處】宋·李昴英《瑞鶴仙》詞:“聽歡聲、猶自未歸,鈿車寶馬。”
【示例】回首,看鈿車寶馬,六街煙繡。 ——清·張昌衢《月華清·上元觀燈》
1【第53句】:害群之馬[hài qún zhī mǎ]
【解釋】危害馬群的劣馬。比喻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
【出處】《莊子·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示例】趕走害群之馬的走狗!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1【第54句】:目可瞻馬[mù kě zhān mǎ]
【解釋】眼睛只能看到遠處的馬。比喻見大不見小。
【出處】《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狀,目可瞻馬;仲尼之狀,面如蒙倛。”
1【第55句】:金戈鐵馬[jīn gē tiě mǎ]
【解釋】戈閃耀著金光,馬配備了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
【出處】《新五代史·李襲吉傳》:“金戈鐵馬,蹂踐于明時。”
【示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1【第56句】:勵兵秣馬[lì bīng mò mǎ]
【解釋】勵:磨利;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飽馬匹。指準備戰斗
【出處】唐·陳子昂《為建安王與遼東書》:“請都督勵兵秣馬,以待此期。”
【示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4回:“山士奇到壺關,知蓋州失守,料宋兵必來取關,日日勵兵秣馬,準備迎敵。”
1【第57句】:輕車快馬[qīng chē shú mǎ]
【解釋】喜事從天上掉下來。比喻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貴腳踏踐地,使下官喜從天降。”
【示例】張順見了宋江,輕車快馬。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回
1【第58句】:立仗之馬[lì zhàng zhī mǎ]
【解釋】立仗馬:唐時,曾用馬作儀仗,排列于宮門外。比喻因貪戀高官厚祿而不敢有所作為的人。
【出處】《新唐書·李林甫傳》:“君等獨不見立仗馬呼?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后雖欲不鳴,得乎?”
【示例】諸君不見立仗之馬乎,日食三品料;若一鳴,便斥去矣。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八十一回
1【第59句】:避世金馬[bì shì jīn mǎ]
【解釋】以之比喻身為朝官而逃避世務。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
【示例】人有譏其靖默不能趣時者,遜常服東方朔之言,陸沉世欲,避世金馬,何必深山蒿蘆之下,遂借陸沉公子為主人,擬《客難》,制《客誨》以自廣。——《北齊書·文苑傳·樊遜》
1【第60句】:懸兵束馬[xuán bīng shù mǎ]
【解釋】形容險阻。同“懸車束馬”。
【出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涪水》:“鄧艾自陰平、景谷步道,懸兵束馬,入蜀徑江油、廣漢者也。”
【示例】蜀道再也不用懸兵束馬了
1【第61句】: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shě dé yī shēn guǎ,gǎn bǎ huáng dì lāxiàmǎ]
【解釋】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
【出處】《紅樓夢》第六十八回:“拚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示例】毛澤東《在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這是古人有言,其人叫王熙鳳,又名鳳姐兒,就是她說的。”
1【第62句】:得馬失馬[dé mǎ shī mǎ]
【解釋】指世事多變,得失無常。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示例】作云作雨手反覆,得馬失馬心清涼。 ——宋·黃庭堅《夢中和觴字韻》詩
1【第63句】:聞香下馬[wén xiāng xià mǎ]
【解釋】聞:嗅;香:酒香味。聞到酒的香味,盡管正騎馬趕路,也要下馬品嘗。形容酒非常好。
【出處】清·酌元亭主人《照世杯·百和坊將無作有》:“那三太爺頻頻咽涎,象有聞香下馬的光景。”
1【第64句】:千軍萬馬[qiān jūn wàn mǎ]
【解釋】形容雄壯的隊伍或浩大的聲勢。
【出處】《南史·陳慶之傳》:“名軍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示例】各方面竟如千軍萬馬地圍困攏來,實在說,我是有被這班箭手底亂箭所射死的可能性的。 ——柔石《二月》二四
1【第65句】:寒蟬仗馬[hán chán zhàng mǎ]
【解釋】仗馬:皇宮儀仗中的立馬。象皇宮門外的立仗馬和寒天的知了一樣。比喻一句話也不敢說。
【出處】《后漢書·杜密傳》:“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新唐書·李林甫傳》:“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
【示例】明達之士豈故為寒蟬仗馬哉?(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