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殺”的成語大全(133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殺手锏、以戰去戰,以殺去殺、格殺弗論等含“殺”的成語133個,其中“殺”開頭的60個,“殺”結尾的26個,“殺”在中間的47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殺”開頭的成語
【第1句】:殺手锏[shā shǒu jiǎn]
【解釋】喻指取勝的絕招。
【出處】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正在有情無思間》:“這其中既有從一開始就積極投入的吳晗、鄧初民,也有半路甩出殺手锏的史良。”
【示例】每個技師都有自己的殺手锏。
【第2句】:殺雞儆猴[shā jī jǐng hóu]
【解釋】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示例】他現在玩的就是殺雞儆猴的把戲。
【第3句】:殺回馬槍[shā huí mǎ qiāng]
【解釋】比喻出其不意的回頭一擊。
【示例】你要小心他殺回馬槍。
【第4句】:殺雞哧猴[shā jī chī hóu]
【解釋】比喻懲罰一人以恐嚇或警戒其他人。同“殺雞駭猴”。
【第5句】:殺雞抹脖[shā jī mǒ bó]
【解釋】用手在脖子上比劃。形容心里著急而無法可想的神態。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一回:“一席話說的賈璉臉都黃了,在鳳姐身背后,只望著平兒殺雞抹脖,使眼色,求他遮蓋。”
【第6句】:殺生之柄[shā shēng zhī bǐng]
【解釋】柄:權力。掌管生死大權。
【出處】《韓非子·定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
【示例】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涂,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于上,謂之木。 ——《漢書·公孫弘傳》
【第7句】:殺人滅口[shā rén miè kǒu]
【解釋】殺害證人以毀滅口供。
【出處】《新唐書·王義方傳》:“殺人滅口,此生殺之柄,不自主出。”
【示例】小心他要殺人滅口。
【第8句】:殺人如爇[shā rén rú yì]
【解釋】爇:通“刈”,割草。殺人如割草。形容隨意殺人。
【出處】《新唐書·黃巢傳》:“觀察使韋岫戰不勝,棄城遁,賊入之,焚室廬,殺人如爇。”
【第9句】:殺雞扯脖[shā jī chě bó]
【解釋】形容心里著急、發誓、賭咒的神態。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21回:“跪在地上,殺雞扯脖,口里姐姐長姐姐短。”
【第10句】:殺雞取蛋[shā jī qǔ dàn]
【解釋】比喻貪圖眼前微小的好處而損害長久的利益。亦作“殺雞取卵”。
【出處】《伊索寓言》
【示例】殺雞取蛋的做法不可取
【第11句】:殺父之仇[shā fù zhī chóu]
【解釋】舊時指最大的仇恨。
【出處】《禮記·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示例】岳飛與孤家有殺父之仇,休息日狹路相逢,要報昔日武場之恨。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六十六回
【第12句】:殺身成名[shā shēn chéng míng]
【解釋】為正義捐棄生命而贏得美名。
【出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士固有殺身以成名,唯義之所在,雖死無所恨。”
【示例】雖其陷于刑辟,自與殺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 ——《漢書·游俠傳》
【第13句】:殺一利百[shā yī lì bǎi]
【解釋】處死一個人,借以警戒許多人。同“殺一礪百”。
【出處】《周書·蘇綽傳》:“若有深奸巨猾,傷化敗俗,悖亂人倫,不忠不孝,故為背道者,殺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
【第14句】:殺人如芥[shā rén rú jiè]
【解釋】芥:小草。殺人像割草。形容殺人不當一回事。
【出處】清·洪昇《長生殿·剿寇》:“不斷征云叆叆,鬼哭神號,到處里染腥風,殺人如芥。”
【第15句】:殺氣騰騰[shā qì téng téng]
【解釋】殺氣:兇惡的氣勢;騰騰:氣勢旺盛的樣子。形容充滿了要殺人的兇狠氣勢。
【出處】元·無名氏《氣英布》第四折:“殺氣騰騰蔽遠空,一聲傳語似金鐘,兩家賭戰分成敗,只在來人啟口中。”
【示例】監獄內殺氣騰騰,突然充滿了火藥氣味。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
【第16句】:殺伐決斷[shā fá jué duàn]
【解釋】伐:討伐,進攻。泛指處事作出決斷的能力。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若說料理不開,從小兒大妹妹玩笑時就有殺伐決斷,如今出了閣,在那府里辦事,越發歷練老成了。”
【示例】他帶兵打過仗,又干過銅政司“銀臺”,出任巡撫又當總督,管錢管物又管人,一向雷靂風行殺伐決斷剛明。 ——二月河《乾隆皇帝》十
【第17句】:殺彘教子[shā zhì jiào zǐ]
【解釋】彘:豬。父母說話算數,教子誠實無欺。
【出處】《韓非子·外諸說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曾子曰:'……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第18句】:殺雞取卵[shā jī qǔ luǎn]
【解釋】卵:蛋。為了要得到雞蛋,不惜把雞殺了。比喻貪圖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利益。
【出處】《伊索寓言》
【示例】請皇上勿再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為小民留一線生機。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第19句】:殺人償命,欠債還錢[shā rén cháng mìng,qiàn zhài huán qián]
【解釋】指殺人者須抵命,欠債者要還錢,二者俱是一理。
【出處】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二折:“可知道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你這般說才是。”
【示例】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4回:“若要中時,便當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第20句】:殺生與奪[shā shēng yǔ duó]
【解釋】殺:處死;生:讓人活;予:給予;奪:剝奪。指生死賞罰的大權。
【出處】《韓非子·三守》:“使殺生之機,予奪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荀子·王制》:“故喪祭、朝聘、師旅一也。貴賤、殺生、與奪一也。”
【示例】《北史·穆提婆傳》:“自外殺生與奪,不可盡言。”
【第21句】:殺人如草[shā rén rú cǎo]
【解釋】形容殺人多,極輕視人命。
【出處】明·沈明臣《凱歌》:“狹巷短兵相接處,殺人如草不聞聲。”
【示例】同胞張獻忠殺人如草,而滿洲兵的一箭,就鉆進樹叢中死掉了。 ——魯迅《墳·再論LeiF塔的倒掉》
【第22句】:殺生害命[shā shēng hài mìng]
【解釋】殺害生命。
【出處】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三折:“則他那退豬湯,不熱似俺那研濃墨;則他那殺豬刀,不快似俺那圓尖筆。殺生害命為活計,作業無知。”
【示例】不想遇著許宣,春心蕩漾,按納不住一時冒犯天條,卻不曾殺生害命。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八
【第23句】:殺身救國[shā shēn jiù guó]
【解釋】不惜犧牲生命以報答國家。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4回:“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
【第24句】:殺妻求將[shā qī qiú jiàng]
【解釋】春秋時,吳起殺掉妻子以求得到魯國的信任和重用。比喻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滅絕人性的事。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于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
【示例】吳起貪官,母死不歸,殺妻求將,不孝之甚。 ——《晉書·段灼傳》
【第25句】:殺富濟貧[shā fù jì pín]
【解釋】殺掉那些為富不仁的人,向窮人提供救濟和幫助。
【示例】武俠小說經常寫一些殺富濟貧的英雄。
【第26句】:殺人如藨[shā rén rú biāo]
【解釋】殺人像割草一樣。形容把殺人不當一回事。
【出處】唐·李白《蜀道難》詩:“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第27句】:殺生之權[shā shēng zhī quán]
【解釋】掌管生死大權。
【出處】漢·揚雄《法言義疏·淵騫》:“夫四豪者,又六國之罪人也,況于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于誅矣。”
【示例】時叉執殺生之權,拜受之日,送者傾朝,有識者為之致懼。 ——《北史·道武七王傳》
【第28句】:殺身報國[shā shēn bào guó]
【解釋】不惜犧牲生命來報答國家。亦作“殺身救國”。
【出處】唐·楊炯《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臣又多幸天皇任之以股肱,誓期殺身報國,致一人于堯舜。”
【示例】舍命于家,就死成仁,殺身報國。 ——元·曾瑞《哨遍·羊訴冤》套曲
【第29句】:殺身出生[shā shēn chū shēng]
【解釋】指舍棄生命。
【出處】《呂氏春秋·忠廉》:“忠臣亦然,茍使于主利于國,無敢辭違,殺身出生以徇之。”
【第30句】:殺雞焉用牛刀[shā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解釋】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出處】《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示例】“殺雞焉用牛刀”?不勞溫侯親往,吾斬眾諸侯首級,如探囊取物耳。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
【第31句】:殺雞駭猴[shā jī hài hóu]
【解釋】傳說猴子怕見血,馴猴的人便殺雞放血來恐嚇猴子。比喻懲罰一人以恐嚇或警戒其他人。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3回:“俗話說得好,叫做'殺雞駭猴’,拿雞子宰了,那猴兒自然害怕。”
【示例】這樣做起到殺雞駭猴的作用。
【第32句】:殺人放火[shā rén fàng huǒ]
【解釋】指無法無天的強暴行為。
【出處】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二折:“聽的道殺人放火偏精細,顯出我些英雄神威。”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五十五回:“他本是殺人放火為生的主兒,被楊元帥收伏在麾下。”
【示例】也有鉆穴逾垣在那里偷竊的,也有殺人放火在那里搶劫的。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九回
【第33句】:殺威棒[shā wēi bàng]
【解釋】舊時為壓倒犯人的氣焰,用棍棒打剛抓到或解到的犯人的腿或臀部。借指滅人威風的工具或手段。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先皇太祖武德皇帝圣旨事例,但凡新入流配的人,須先吃一百殺威棒。”
【示例】恐怕行伍中頑劣不遵約束,見面時要打一百棍,名殺威棒。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3回
【第34句】:殺雞為黍[shā jī wéi shǔ]
【解釋】指殷勤款待賓客。
【出處】《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示例】張太太也'殺雞為黍’的給他那位老爺備了頓飯。 ——《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
【第35句】:殺一儆百[shā yī jǐng bǎi]
【解釋】儆:警告。處死一個人,借以警戒許多人。
【出處】《漢書·尹翁歸傳》:“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
【示例】如果遇到抗拒,就殺一儆百。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
【第36句】:殺雞嚇猴[shā jī xià hóu]
【解釋】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3回:“俗話說的好,叫做'殺雞駭猴’,拿雞子宰了,那猴兒自然害怕。”
【示例】正在氣頭上,便采取'殺雞嚇猴’的手段,傳旨革去文悌的御史之職。 ——《袁世凱演義》第二回
【第37句】:殺人如蒿[shā rén rú hāo]
【解釋】形容殺的人多得數不清。同“殺人如麻”。
【出處】宋·蘇軾《朱亥墓志》:“世之勇夫,殺人如蒿,及其所難,或失其刀。”
【第38句】:殺人如藝[shā rén rú yì]
【解釋】形容殺的人多得數不清。同“殺人如麻”。
【出處】《新唐書·逆臣傳下·黃巢》:“焚室廬,殺人如藝。”
【第39句】:殺人越貨[shā rén yuè huò]
【解釋】越:搶劫。害人性命,搶人東西。指盜匪的行為。
【出處】《書·康誥》:“殺越人于貨,暋不畏死,罔弗憝。”
【示例】貧民變乘勢闖入富家,殺人越貨,搶劫至兩晝夜。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
【第40句】:殺衣縮食[shài yī suō shí]
【解釋】猶節衣縮食。形容節約。
【出處】明·寧濂《故麗水葉府君墓銘》:“家雖貧,殺衣縮食,葬宗黨十余喪。”
【第41句】:殺敵致果[shā dí zhì guǒ]
【解釋】致:使得到;果:果敢除敵。勇敢殺敵,建立戰功。
【出處】《左傳·宣公二年》:“殺敵為果,致果為毅。”
【示例】要知道這種舉動,和戰士在戰爭時的殺敵致果,功罪是絕對相反的。 ——魯迅《且介亭雜文附集·“立此存照”》
【第42句】:殺人不見血[shā rén bù jiàn xuè]
【解釋】殺人不露一點血跡。形容害人的手段非常陰險毒辣。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六:“堂堂八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示例】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貓兒,平昔不知壞了多少大臣,乃是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五
【第43句】:殺身成仁[shā shēn chéng rén]
【解釋】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后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示例】若得著死難者的熱情的全部,便可以追他們的蹤跡,殺身成仁了。 ——聞一多《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
【第44句】:殺人如蓺[shā rén rú yì]
【解釋】蓺:通“刈”,割草。殺人如割草。形容隨意殺人。
【出處】《新唐書·黃巢傳》:“觀察使韋岫戰不勝,棄城遁,賊入之,焚室廬,殺人如蓺。”
【第45句】:殺人不用刀[shā rén bù yòng dāo]
【解釋】比喻用嘴或筆陷害人于死地。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七:“問:'如何是衲僧口?’師曰:'殺人不用刀。’”
【示例】手腕真高明,簡直殺人不用刀。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十八章
【第46句】:殺身之禍[shā shēn zhī huò]
【解釋】自身性命遭殺害的大禍。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1回:“若遇此等人,敬而遠之,以免殺身之禍。”
【示例】我不想招致殺身之禍。
【第47句】:殺風景[shā fēng jǐng]
【解釋】損壞美好的景色。比喻在大家高興的時候,突然出現使人掃興的事物。
【出處】宋·晏殊《煮茶》詩:“未向人間殺風景,更持醪醑醉花前。”
【示例】不叫局也太殺風景。 ——曾樸《孽海花》
【第48句】:殺人劫財[shā rén jié cái]
【解釋】害人性命,搶人財物。指盜匪的行為。
【出處】明·天然癡叟《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及海洋大盜,出沒彭湖,殺人劫財,不知壞了多少人的性命。”
【第49句】:殺身成義[shā shēn chéng yì]
【解釋】猶言殺身成仁。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后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出處】《晉書·閻纘傳》;“假令如今,呂后必謂昌已反,夷其三族,則誰敢復為殺身成義者哉。”
【示例】模雄壯之烈,楷忠貞之操,殺身成義,臨難如歸,非大丈夫亦何能若此矣! ——《北史·崔鑒崔模等傳論》
【第50句】:殺雞炊黍[shā jī chuī shǔ]
【解釋】殺雞作黍飯。引申為盛情款待賓客。
【出處】《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示例】哥哥,您兄弟在家殺雞炊黍等待哥哥相會。哥哥,你休失信也。 ——元·宮大用《范張雞黍》楔子
【第51句】:殺人盈野[shā rén yíng yě]
【解釋】被殺死的人布滿原野。形容殺人極多。
【出處】被殺死的人布滿原野。形容殺人極多。
【第52句】:殺青甫就[shā qīng fǔ jiù]
【解釋】殺青:古時在竹簡上書寫,先以火炙青竹,可免蟲蛀,稱之為殺青,這里指著作;甫:才。指著作剛完成。
【出處】《后漢書·吳佑傳》:“恢欲殺青簡以寫經書。”唐·李善《上文選注注表》:“弋釣書部,愿言注輯,合成六十卷,殺青甫就,輕用上聞。”
【第53句】:殺一警百[shā yī jǐng bǎi]
【解釋】處死一個人,借以警戒許多人。同“殺一儆百”。
【出處】郭沫若《孔雀膽》第三幕:“斬草除根,殺一警百,這正是根本的辦法。”
【示例】我們得想出一個殺一警百的辦法。
【第54句】:殺馬毀車[shā mǎ huǐ chē]
【解釋】比喻棄官歸隱。
【出處】《后漢書·周燮傳》:“[馮良]年三十,為尉從佐。奉檄迎督郵,即路慨然,恥在廝役,因壞車殺馬,毀裂衣冠,乃遁至犍為,從杜撫學。”
【示例】殺馬毀車從此逝,子來何處問行藏。 ——宋·蘇軾《捕蝗》詩之二
【第55句】:殺人須見血[shā rén xū jiàn xiě]
【解釋】比喻做事一定要徹底,要有結果。
【出處】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三十四:“為人須為徹,殺人須見血,德冊與巖頭,萬里一條鐵。”
【示例】殺人須見血,救人須見徹。灑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滄州。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回
【第56句】: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shā rén xū jiàn xiě,jiù rén xū jiù chè]
【解釋】殺人必須要看到流血,救人必須徹底。比喻做事要認真徹底。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魯智深道:'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灑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滄州。’”
【第57句】:殺人如麻[shā rén rú má]
【解釋】如麻:象亂麻一樣數不清。殺死的人多得象亂麻。形容殺的人多得數不清。
【出處】《漢書·天文志》:“后秦遂以兵內兼六國,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唐·李白《蜀道難》詩:“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示例】兒自幼隨父出征,殺人如麻,何曾有為禍之理?今殺妖人,正絕大禍,安得反為我禍?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
【第58句】:殺一礪百[shā yī lì bǎi]
【解釋】猶言殺一儆百。處死一個人,借以警戒許多人。
【出處】《周書·蘇綽傳》:“若有深奸世猾,傷化敗俗,悖亂人倫,不忠不孝,故為背道者,以清王化。”一本作“殺一利百”。
【第59句】:殺家紓難[shā jiā shū nàn]
【解釋】殺:破壞,毀壞;紓:緩和,解除。捐獻所有家產,幫助國家減輕困難。
【出處】《左傳·莊公三十年》:“斗穀于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
【第60句】:殺人不眨眼[shā rén bù zhǎ yǎn]
【解釋】殺人時眼睛都不眨一下。形容極其兇狠殘暴。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問:'如何是大善知識?’師曰:'殺人不眨眼。’”
【示例】楊林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見了不覺毛發直豎,身子寒抖不定。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四回
“殺”結尾的成語
【第1句】:以戰去戰,以殺去殺[yǐ zhàn qù zhàn,yǐ shā qù shā]
【解釋】去:消除。用戰爭去消滅戰爭,用嚴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去殺,雖殺可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
【第2句】:仁者不殺[rén zhě bù shā]
【解釋】殺:殺生。有仁愛之心的人愛萬物而不殺生。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仁者,不殺之禁也。”
【第3句】:勝殘去殺[shèng cán qù shā]
【解釋】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惡,便可廢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東漢·班固《漢書·李廣傳》:“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于將軍也。”
【示例】勝殘去殺,上馮宗廟之威。 ——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
【第4句】:互相殘殺[hù xiāng cán shā]
【解釋】殘:毀壞,傷害。彼此之間相互殘害,各不相容。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天下之人,互相殘殺。”
【示例】我們不能內部互相殘殺。
【第5句】:云端看廝殺[yún duān kàn sī shā]
【解釋】廝:互相。站在云里看下面互相廝殺。比喻置身事外,袖手旁觀。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五:“云端看廝殺,畢竟孰輸贏?”
【第6句】:好生惡殺[hào shēng wù shā]
【解釋】好生:愛惜生命。愛惜生命,不好殺戮。
【出處】《舊唐書·姚崇傳》:“陛下好生惡殺,此事情不煩出敕,乞容臣出牒處分。”
【示例】必聞其國以好生惡殺,省欲去奢為事,冀以此可以誘民為善之一端也。 ——宋·王觀國《學林·佛教》
【第7句】:自相殘殺[zì xiāng cán shā]
【解釋】殘:傷害。自己人互相殺害。
【出處】《晉書·石季龍載記下》:“季龍十三子,五人為冉閔所殺,八人自相殘殺。”
【示例】他成日間叫我們自相殘殺,要我們自家人都互相殺盡了,好叫他那些騷韃子來占據我們的好土地。 ——清·吳趼人《痛史》第三回
【第8句】:國人皆曰可殺[guó rén jiē yuē kě shā]
【解釋】全國人民都認為他該死。形容民憤極大。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
【示例】查汪逆收集黨徒,附敵叛國,訂立賣國密約,為虎作倀,固國人皆曰可殺。 ——毛澤東《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
【第9句】:一筆抹殺[yī bǐ mǒ shā]
【解釋】比喻輕率地把成績、優點全部否定。
【出處】明·沈德符《野獲編》:“遂將前后愛書,一筆抹殺。”
【示例】然而新的批評家不開口,類似批評家之流便趁勢一筆抹殺。 ——魯迅《二心集·我們要批評家》
【第10句】:予奪生殺[yǔ duó shēng shā]
【解釋】《周禮·天官、大宰》的“八柄”中有予、奪、生、誅(責備)等權力。后泛指帝王掌握的賞罰生死大權。
【出處】《周禮·春官·內史》:“五曰殺,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奪。”
【示例】為人主者,予奪生殺,各當其義。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陰陽》
【第11句】:不豐不殺[bù fēng bù shā]
【解釋】豐:厚;殺:減少。不奢侈也不嗇儉。不增加也不減少。
【出處】《禮記·禮器》:“禮不同,不豐不殺。”
【示例】“宮門費”不豐不殺,按股勻分,倒也相安無事。 ——高陽《胭脂井》
【第12句】:天生天殺[tiān shàng tiān shā]
【解釋】指自生自化,自生自滅。
【出處】漢·張良《陰符經》:“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示例】《周書·張元傳》:“有生之類,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殺,自然之理。”
【第13句】:南征北戰,東蕩西殺[nán zhēng běi zhàn,dōng dàng xī shā]
【解釋】征:征戰;蕩:掃蕩。形容轉戰南北,奮勇殺敵。
【出處】晉劇《打金枝》第二場:“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戰,東蕩西殺,十大汗馬功勞爭來的。”
【第14句】:廣袤豐殺[guǎng mào fēng shā]
【解釋】廣:東西間的距離;袤:南北間的距離;豐:寬;殺:窄。東西南北,寬處、窄處。泛指事物的空間位置。
【出處】唐·白居易《廬山草堂記》:“三間兩柱,二室牑廣袤豐殺,一稱心力。”
【第15句】:云端里看廝殺[yún duān lǐ kàn sī shā]
【解釋】廝:互相。站在云里看下面互相廝殺。比喻置身事外,袖手旁觀。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五:“云端看廝殺,畢竟孰輸贏?”
【示例】天下事最妙的是云端里看廝殺,你我且置身局外,袖手旁觀,看后來這位安水心先生怎的下手。(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二回)
【第16句】:義刑義殺[yì xíng yì shā]
【解釋】正當和不必要的刑罰與殺戮。
【出處】《尚書·康誥》:“用其義刑義殺。”
【第17句】:藕絲難殺[ǒu sī nán shā]
【解釋】比喻感情纏綿,難以割斷。
【出處】清·張潮《虞初新志·小青傳》:“而艷思綺語,觸者紛來,正恐蓮性雖胎,藕絲難殺。”
【第18句】:一概抹殺[yī gài mǒ shā]
【解釋】抹殺:抹掉,勾銷。畫一筆,全部抹掉。比喻輕率地把成績、優點全部否定。
【出處】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嘉靖大獄張本》:“是時席元山雖狠愎,亦未敢遽執其事,尚請覆核,而世宗獨斷,直謂議禮新貴所昭雪,即跖蹻亦必曾史。遂將前后爰書,一筆抹殺。”
【示例】此乃做書人持平之論;若是一概抹殺,便不成為恕道了。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
【第19句】:人殺鬼殺[rén shā guǐ shā]
【解釋】被人殺和被鬼殺。比喻被好人和被壞人殺掉結果是一樣的。
【出處】《舊唐書·魏玄同傳》:“人殺鬼殺,有何殊也,豈能為告人事乎!”
【示例】人殺鬼殺,亦復何殊,豈能作告密人邪! ——《資治通鑒·唐紀·則天永昌元年》
【第20句】:奸擄燒殺[jiān lǔ shāo shā]
【解釋】奸淫婦女,搶劫財物,殺人放火。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五章:“老頭子說:'別看他們這樣,這叫做假行仁義,收買人心。等他一占了開封,就會奸擄燒殺,無惡不作。’”
【第21句】:捐殘去殺[juān cán qù shā]
【解釋】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惡,便可廢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出處】《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漢書·李廣傳》:“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于將軍也。”
【第22句】:春生秋殺[chūn shēng qiū shā]
【解釋】春天萬物萌生,秋天萬物凋零。
【出處】唐·白居易《賀殺賊表》:“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君臨八表,子育群生,合天覆地載之德,順春生秋殺之令。”
【第23句】:以殺去殺[yǐ shā qù shā]
【解釋】用嚴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出處】《商君書·畫策》:“以殺去殺,雖殺可也。”
【第24句】:戤米囤餓殺[gài mǐ tún è shā]
【解釋】戤:依靠;囤:盛糧食的器物。依著米囤挨餓。比喻守財自苦。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一卷:“徒然守著他,救不得饑餓。真是戤米囤餓殺了。”
【第25句】:以殺止殺[yǐ shā zhǐ shā]
【解釋】用嚴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去殺,雖殺可也。”
【示例】蓋聞以殺止殺,圣人之不得已。以暴易暴,悍夫之無所成。 ——明·劉基《擬連珠》
【第26句】:不教而殺[bù jiào ér shā]
【解釋】教:教育;殺: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出處】《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示例】對待犯錯誤的人應當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針,而不應該不教而殺。
“殺”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格殺弗論[gé shā fú lùn]
【解釋】指把拒捕、行兇或違反禁令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同“格殺勿論”。
【出處】清·夏燮《中西紀事·粵民義師》:“洋人入其界者,登時格殺弗論。”
【第2句】:豐殺隨時[fēng shā suí shí]
【解釋】豐:增加;殺:減少。隨時代不同而作增減變動。
【出處】《晉書·禮志》:“禮典軌度,豐殺隨時,虞、夏、商、周咸不相襲,蓋有由也。”
【第3句】:豐上殺下[fēng shàng shài xià]
【解釋】豐:豐滿;上:上部;殺:尖瘦;下:下部。額頭寬而臉頰瘦。形容臉形上寬下尖。
【出處】《呂氏春秋·明理》:“有豐上殺下,有若水之波,有若山之楫。”
【第4句】:生殺予奪[shēng shā yù duó]
【解釋】生:讓人活;殺:處死;予:給予;奪:剝奪。形容反動統治者掌握生死、賞罰大權。
【出處】《韓非子·三守》:“使殺生之機,予奪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荀子·王制》:“故喪祭、朝聘、師旅一也。貴賤、殺生、與奪一也。”
【示例】干這種職務的人大半是帶工的親戚,或者是在地方上有一點勢力的流氓,所以在這種地方,他們差不多有生殺予奪的權利。 ——夏衍《包身工》
【第5句】:睚眥殺人[yá zì shā rén]
【解釋】睚眥:發怒時瞪眼睛,引申為極小的怨恨。因極小的怨恨而行兇殺人。形容驕橫不法。
【出處】《史記·游俠列傳》:“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
【示例】解全未預聞,似應免罪,獨公孫弘主張罪解,且說他私結黨羽,睚眥殺人,大逆不道,例當族誅。 ——蔡東藩《前漢演義》第六十六回
【第6句】:毀車殺馬[huǐ chē shā mǎ]
【解釋】廢棄車馬。喻歸隱意志堅決。
【出處】宋·陸游《謝曾侍郎啟》:“毀車殺馬,逝從此以徑歸;賣劍買牛,分余生之永已。”宋·陸九淵《與陳倅書》:“元晦雖有毀車殺馬之說,然勢恐不容不一出也。”
【示例】宋·陸游《謝曾侍郎啟》:“毀車殺馬,逝從此以經歸;賣劍買牛,分余生之永己。”
【第7句】:覆軍殺將[fù jūn shā jiàng]
【解釋】覆:消滅。軍隊被消滅,將領被殺死。
【出處】《孫臏兵法·月戰》:“故戰之道,有多殺人而不得將卒者,有得將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將軍者,有覆軍殺將者。”
【示例】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軍殺將,喪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財者,非其變發于隱伏,而起于倉卒也。 ——宋·曾鞏《與孫同封書》
【第8句】:去殺勝殘[qù shā shèng cán]
【解釋】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惡,便可廢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出處】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惡,便可廢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示例】《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漢書·李廣傳》:“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于將軍也。
【第9句】: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zhuō jiān jiàn shuāng,zhuō zéi jiàn zāng,shā rén jiàn shāng]
【解釋】奸:通奸;贓:贓物。指問罪要有真憑實據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自古道:'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沒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第10句】:曾參殺人[zēng shēn shā rén]
【解釋】比喻流言可畏。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示例】這冤怎申,硬疊成曾參殺人。 ——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
【第11句】:格殺不論[gé shā bù lùn]
【解釋】格:打;格殺:打死;不論:不論罪。指把拒捕、行兇或違反禁令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
【出處】《后漢書·劉盆子傳》:“諸卿皆老傭也。今日設君臣之禮,反更殽亂,兒戲尚不如此,皆可格殺。”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王履謙便下令包圍活捉,格殺不論。”
【第12句】:斬盡殺絕[zhǎn jìn shā jué]
【解釋】全部殺光。比喻做事不留余地。
【出處】元·高文秀《澠池會》第四折:“小官今日將秦國二將活挾將來了,將眾兵斬盡殺絕也。”
【第13句】:庸醫殺人[yōng yī shā rén]
【解釋】庸醫:醫術低劣的醫生。醫術低劣的醫生誤用藥物而害人性命。
【出處】《宋史·食貨志上》:“令太醫擇善察脈者,即縣官授藥,審處其疾狀予之,無使貧民為庸醫所誤,夭閼其生。”
【示例】雖然沒甚大名氣,卻也沒有庸醫殺人的名聲,我何苦叫他栽我一下。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一回
【第14句】:肅殺之氣[sù shā zhī qì]
【解釋】酷烈肅索的秋氣。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氣氛。
【出處】《漢書·禮樂志》:“西顥沆碭,秋氣肅殺。”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六:“肅殺之氣,亦只是生氣?”
【示例】茅屋中本來一團肅殺之氣,霎時間盡化為濃情密意。 ——金庸《神雕俠侶》第十五回
【第15句】:以眥睚殺人[yǐ zì yá shā rén]
【解釋】眥:眼眶;睚:眼邊;睚眥:瞪眼睛發怒,指極小的仇恨。因為小小的事殺了人。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雅量》:“程一日果以眥睚殺人,上大怒,立命斥出。”
【第16句】:誤殺好人[wù shā hǎo rén]
【解釋】好人:品德好、行為端的人。過失地殺掉品行好的人。
【示例】我們不能誤殺好人,放過壞人。
【第17句】:撲殺此獠[pū shā cǐ lǎo]
【解釋】撲殺:打死;獠:古時罵人的話。打死這個壞家伙。形容對某人憎恨之極。
【出處】《新唐書·褚遂良傳》:“武氏從幄后呼曰:'何不撲殺此獠?’”
【示例】為此號召同儕,決意撲殺此獠。 ——清·許叔平《里乘·老圃某翁》
【第18句】:五花殺馬[wǔ huā shā mǎ]
【解釋】毛色凋落的馬。比喻年老體衰。
【第19句】:二桃殺三士[èr táo shā sān shì]
【解釋】將兩個桃子賜給三個壯士,三壯士因相爭而死。比喻借刀殺人。
【出處】《宴子春秋·諫下二十四》
【示例】二桃殺三士,詎假劍如霜。 ——唐·李白《懼讒》詩
【第20句】:生殺之權[shēng shā zhī quán]
【解釋】掌握別人死活的權力。
【出處】漢·荀悅《漢紀·哀帝紀上》:“況郭解之論,以匹夫之細,竊生殺之權,罪已不容于誅矣。”
【示例】天生民不能自治,于是乎立之君,付之以生殺之權。 ——明·劉基《蛇蝎》
【第21句】:格殺無論[gé shā wú lùn]
【解釋】指把拒捕、行兇或違反禁令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同“格殺勿論”。
【出處】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三章第三節:“清政府以'格殺無論’對付人民,人民也以'格殺無論’對待賣國賊。”
【第22句】:可殺不可辱[kě shā bù kě rǔ]
【解釋】辱:侮辱。可以犧牲生命但不可遭受侮辱。形容做人的尊嚴。
【出處】《孔子家語·儒行解》:“儒有可親而不可卻,可近而不可迫,可殺而不可辱。”
【示例】即此我便隨汝前往,但我英雄旨趣,可殺不可辱。 ——清·華偉生《開國奇冤·被擒》
【第23句】:寸鐵殺人[cùn tiě shā rén]
【解釋】一寸長的短兵器即可以殺人。比喻事物主要是在于精而不是在于多。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第七卷:“譬如人載一車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來弄,便不是殺人手段;我則只有寸鐵,便可殺人。”
【示例】崇尚宗門,主于單刀入陣,寸鐵殺人。 ——明·沈德符《野獲編·釋道·禪林諸名宿》
【第24句】:眥睚殺人[zì yá shā rén]
【解釋】眥:眼角;睚:眼眶。因為別人瞪眼就殺了他。形容為人狹窄驕橫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政事》:“程一日果以眥睚殺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
【第25句】:誅盡殺絕[zhū jìn shā jué]
【解釋】誅;斬。殺得一個不留。
【出處】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將俺老相國伍奢父子,滿門家屬,誅盡殺絕。”
【示例】貴府退賊之功,兄弟亦早有所聞。但弟只怕不能誅盡殺絕,將來一發而不可收拾。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第26句】:三殺三宥[sān shā sān yòu]
【解釋】宥:赦罪。形容斷案慎重。
【出處】宋·蘇軾《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第27句】:嗜殺成性[shì shā chéng xìng]
【解釋】嗜:愛好。好殺人成了習性。形容極端兇殘。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示例】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嗜殺成性,我們要堅決還擊。
【第28句】:風高放火,月黑殺人[fēng gāo fàng huǒ,yuè hēi shā rén]
【解釋】風高:風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風大放火,趁黑夜殺人。形容盜匪趁機作案的行徑。
【出處】元·元懷《拊掌錄》:“歐陽公與人行令,各作詩兩句,須犯徒以上罪者……一云:'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
【示例】風高放火,月黑殺人,無糧同餓,得肉均分。 ——明·馮夢龍《警世通方·范鰍兒又鏡重圓》
【第29句】:暗藏殺機[àn cáng shā jī]
【解釋】隱藏殺人的念頭。比喻潛在危險。
【示例】從他的話中,我隱約感覺到有些暗藏殺機。
【第30句】:嬌子如殺子[jiāo zǐ rú shā zǐ]
【解釋】嬌:過分寵愛,嬌慣。過分嬌慣子女,等于害了他們。
【第31句】:氣殺鐘馗[qì shā zhōng kuí]
【解釋】氣:氣惱。比喻因憤怒而臉色難看。
【出處】清·樵玉山人《鐘馗捉鬼傳》載:唐代人鐘馗,考取了狀元,但由于相貌丑陋,皇帝打算另選。于是鐘馗氣憤之極,自刎而死。
【示例】他們就是專和我作對,一個個都像個“氣殺鐘馗”。 ——魯迅《彷徨·離婚》
【第32句】:借刀殺人[jiè dāo shā rén]
【解釋】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出處】明·汪廷訥《三祝記·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為環慶路經略招討使,以平無昊,這所謂借刀殺人。”
【示例】鳳姐雖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發脫二姐,用借刀殺人之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九回
【第33句】:格殺勿論[gé shā wù lùn]
【解釋】格:打;格殺:打死;勿論:不論罪。指把拒捕、行兇或違反禁令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
【出處】《后漢書·劉盆子傳》:“諸卿皆老傭也。今日設君臣之禮,反更殽亂,兒戲尚不如此,皆可格殺。”
【示例】如有白拒捕等事,格殺勿論。 ——《負曝閑談》第三回
【第34句】:破軍殺將[pò jūn shā jiāng]
【解釋】①軍被破,將被殺。指全軍覆沒。②攻破敵軍,殺死敵將。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昔者,齊人伐楚,戰勝,破軍殺將,再辟千里。”
【第35句】:疑心殺子[yí xīn shā zǐ]
【解釋】因懷疑而殺死親生兒子。比喻對既象又不象的現象不做調查,只憑主觀懷疑著手處理,釀成大錯。
【出處】《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丈人望其真子,撥劍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殺其真子。”
【示例】見怪不怪,我正即能辟邪;怕鬼有鬼,疑心適以殺子。 ——清·練塘老漁《聊齋志異跋》
【第36句】:壞車殺馬[huài chē shā mǎ]
【解釋】比喻棄官歸隱。
【出處】《后漢書·周燮傳》:“奉檄迎督郵,即路慨然,恥在廝役,因壞車殺馬,毀裂衣冠,乃遁至犍為,從杜撫學。”
【第37句】:感慨殺身[gǎn kǎi shā shēn]
【解釋】感慨:因有所感觸而慨嘆;殺身:舍棄生命。因憤慨而舍棄性命。
【出處】宋·朱熹、呂祖謙《近思錄·政事》:“感慨殺身者易,從容就義者難。”
【第38句】:大殺風景[dà shā fēng jǐng]
【解釋】意思是損害景物,破壞人的興致。今泛稱敗人興致為大殺風景。
【出處】《西清詩話》:“其一曰殺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上曬禈,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啜茶,松下喝道。”
【示例】但亦多粗服亂發之輩,頭纏帕子,腳穿草鞋,挑抬負載于同一街上,頗不和諧,大殺風景。 ——何其芳《重慶的市容》
【第39句】:看殺衛玠[kàn shā wèi jiè]
【解釋】衛玠:晉人,字叔寶,風采極佳,為眾人所仰慕。衛玠被人看死。比喻為群眾所仰慕的人。
【出處】《晉書·衛玠傳》:“京師人士聞其姿容,觀者如堵。玠勞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時年二十七,時人謂玠被看殺。”
【示例】衛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墻。玠先有羸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時人謂看殺衛玠。 ——明·李贄《初潭集·師友十》
【第40句】:趕盡殺絕[gǎn jìn shā jué]
【解釋】驅除干凈,徹底消滅。比喻殘忍狠毒,不留余地。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三回:“黃天祿上馬,提槍出營,見余化曰:'匹夫趕盡殺絕,但不知你可有造化受其功祿!’”
【示例】殺戮是對待他們的最簡截的辦法,正如同要消滅蝗災只有去趕盡殺絕了蝗蟲。 ——老舍《四世同堂》三十三
【第41句】:曾子殺彘[zēng zǐ shā zhì]
【解釋】彘:豬。曾子殺豬。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則。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第42句】:生殺與奪[shēng shā yǔ duó]
【解釋】形容反動統治者掌握生死、賞罰大權。同“生殺予奪”。
【出處】《通典·職官三》:“《周官》內史掌王之八柄,爵祿廢置,生殺與奪,執國法及國令之貳以考政事。”
【示例】對于這些種族奴隸,國家是操有生殺與奪之大權的。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
【第43句】:走殺金剛坐殺佛[zǒu shā jīn gāng zuò shā fó]
【解釋】殺:程度深;金剛:佛的侍從力士;佛:佛教徒對釋迎牟尼的簡稱。比喻勞逸苦樂不均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1回:“不然,頭里就賴他那兩個,正是'走殺金剛坐殺佛。’”
【第44句】:借劍殺人[jiè jiàn shā rén]
【解釋】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別人的手去害人。同“借刀殺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6回:“'坐山看虎斗’,'借劍殺人’,'引風吹火’,'站干岸兒’,'推倒了油瓶不扶’,都是全掛子的本事。”
【第45句】:卸磨殺驢[xiè mò shā lǘ]
【解釋】把拉完磨的驢卸下來殺掉。比喻把曾經為自己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出處】劉紹棠《狼煙》:“只怕歸隊以后,打下萍水縣城,他就得卸磨殺驢。”
【示例】作為領導人千萬不能卸磨殺驢,否則會失去人心的。
【第46句】:士可殺不可辱[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
【解釋】指士子寧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出處】語出《禮記·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
【示例】鏊謂謹曰:'士可殺不可辱。今辱且殺之,吾尚何顏居此。’ ——《明史·王鏊傳》
【第47句】:刳胎殺夭[kū tāi shā yāo]
【解釋】指兇殘不義。同“刳胎焚夭”。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
【示例】刳胎殺夭,麒麟不游,覆巢毀卵,鳳凰不翔。 ——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