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纓”的成語(27個)
本文整理了纓緌之徒、投筆請纓、簪纓門第等含“纓”的成語27個,其中“纓”開頭的成語1個,“纓”結尾的成語10個,“纓”在中間的成語16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纓”開頭的成語【第1句】:纓緌之徒[yīng ruí zhī tú]
【解釋】纓緌:古代帽子下垂的結帶。帶帽子的人,指社會上層人士。
【出處】漢·蔡邕《郭有道碑文》:“于時纓緌之徒,紳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
“纓”結尾的成語【第1句】:投筆請纓[tóu bǐ qǐng yīng]
【解釋】指棄文就武,請戰擒敵。
【出處】《后漢書·班超傳》:“久勞苦,嘗綴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示例】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 ——郭沫若《歸國雜吟》
【第2句】:世代簪纓[shì dài zān yīng]
【解釋】簪纓:頭簪和束發的纓絡,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接連幾代都是做高官的的仕宦之家。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久聞公世代簪纓,何不立于廟堂,輔佐天子,乃區區作相府門下一吏乎?”
【示例】我娘家是大明開國功臣信國公之后,也算得是世代簪纓之族。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
【第3句】:詩禮簪纓[shī lǐ zān yīng]
【解釋】詩禮:《詩經》和《周禮》,指禮教;簪纓:比喻高官。講究禮教的高官顯宦。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然后攜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那里去安身樂業。”
【第4句】:戶列簪纓[hù liè zān yīng]
【解釋】戶:門;簪纓:古代官吏的冠飾。門前排放著簪纓。形容做官以后可使門庭顯耀,身價倍增。
【出處】明·無名氏《衣錦還鄉》第三折:“受寵辱,享富貴,戶列簪纓,門排畫戟。”
【第5句】:濯足濯纓[zhuó zú zhuó yīng]
【解釋】水清就洗帽帶,水濁就洗腳。后比喻人的好壞都是由自己決定。
【出處】《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第6句】:豺狼冠纓[chái láng guàn yīng]
【解釋】豺狼:比喻壞人;冠纓:古代官吏的裝束。比喻壞人作官掌權。
【出處】唐·李白《古風·第十九》:“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
【第7句】:愿受長纓[yuàn shòu cháng yīng]
【解釋】長纓:長繩子,比喻革命力量。比喻愿為國家效力。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終軍傳》:“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第8句】:請長纓[qǐng cháng yīng]
【解釋】纓:繩子。指請求上前線殺敵。
【出處】唐·祖詠《望薊門》:“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須請長纓。”
【示例】盡識山川險,深窮彼我情。歸來俱封奏,直上請長纓。 ——宋·李覯《送路拯北游》
【第9句】:遺簪絕纓[yí zān jué yīng]
【解釋】指男女雜坐,不拘形跡,歡飲無度。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髡(淳于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另見《韓詩外傳》卷七,王后所絕纓之事。后合二事為“遺簪絕纓”。
【示例】兩家父母亦共飲酒三五斗,以后遺簪絕纓,歡謔無度,數日方止。 ——徐珂《清稗類鈔·婚姻·臺灣番人婚嫁》
【第10句】:無路請纓[wú lù qǐng yīng]
【解釋】纓:繩子;請纓:指投軍報國。沒有立功報國的時機。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序》:“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纓”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簪纓門第[zān yīng mén dì]
【解釋】舊指顯貴人家。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安老爺家,通共算起來,內外上下也有三二十口人,雖然算不得簪纓門第、鐘鼎人家,卻倒過得親親熱熱,安安靜靜。”
【示例】即便他恩情金石樣,他家是簪纓門第也不相當。 ——歐陽予倩《饅頭庵》第二場
【第2句】:振纓公朝[zhèn yīng gōng cháo]
【解釋】纓:古代帽子上系在頷下的帶子;公朝:在朝廷上做事。整理好頭冠,入朝處理政事。
【出處】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振纓公朝,則德音允集。”
【第3句】:簪纓世胄[zān yīng shì zhòu]
【解釋】簪:發針;纓:帽帶;世胄:封建社會中世代相傳的官宦家庭。指世代做官的人家.
【出處】唐·杜甫《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空余老賓客,身上愧簪纓。”元·鄭德輝《王粲登樓》第二折:“賢士乃簪纓世胄,堪為元戎帥首也。”
【示例】舍人是簪纓世胄,況又是黌宮名士,指日飛騰,豈分什么文武門楣?(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第4句】:結纓伏劍[jié yīng fú jiàn]
【解釋】結纓:系好帽子上的帶子。系好帽帶,以身伏劍。比喻從容就義。
【出處】《左傳·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南朝·梁·江淹《獄中上建平王書》:“常欲結纓伏劍,少謝萬一。”
【示例】南朝·梁·江淹《獄中上建平王書》:“常欲結纓伏劍,少射萬一。”
【第5句】:被發纓冠[pī fà yīng guàn]
【解釋】來不及將頭發束好,來不及將帽帶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別人。
【出處】《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
【示例】此種舉動,豈英之前人曾受黑番何項德澤,不然,何被發纓冠如此耶? ——嚴復《救亡決論》
【第6句】:振纓中朝[zhèn yīng zhōng cháo]
【解釋】纓:古代帽子上系在頷下的帶子;中朝:在朝廷上做事。整理好頭冠,入朝處理政事。
【出處】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振纓公朝,則德音允集。”
【示例】馥振纓中朝,素有俊彥之稱;出據方岳,實有偏任之重,而高略不舉,往往失和,危而不持,當與天下共受其責。(《晉書·周馥傳》)
【第7句】:濯纓彈冠[zhuó yīng tán guān]
【解釋】濯纓:洗滌帽纓;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比喻準備出仕。
【出處】三國·魏·曹植《釋愁文》:“今大道既隱,子生末季,沉溺流俗,眩惑名位,濯纓彈冠,諮諏榮貴。”
【第8句】:長纓在手[cháng yīng zài shǒu]
【解釋】長纓:長帶子,長繩子。比喻所武裝力量掌握在手中。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終軍傳》:“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闕下。”
【示例】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第9句】:簪纓之族[zān yīng zhī zú]
【解釋】簪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借指宦官。舊時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示例】他出身簪纓之族,肯定能成功
【第10句】:振纓王室[zhèn yīng wáng shì]
【解釋】振纓:彈冠,出仕。指入朝做官
【出處】南朝·陳·沈炯《祭梁吳郡袁府君文》:“日者明德世彥,振纓王室。”
【第11句】:濯纓濯足[zhuó yīng zhuó zú]
【解釋】水清就洗帽帶,水濁就洗腳。后比喻人的好壞都是由自己決定。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也。’”
【第12句】:濯纓滄浪[zhuó yīng cāng làng]
【解釋】在清水中洗滌冠纓。比喻超脫塵俗,操守高潔。
【出處】《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示例】晉·葛洪《抱樸子·釋滯》:“濯纓滄浪,不降不辱。”
【第13句】:披發纓冠[pī fā yīng guàn]
【解釋】指不及束發冠戴,只系纓于頸。比喻急于救援。
【出處】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
【示例】淮揚之民,方苦昏墊,披發纓冠而救之,猶恐不及,豈能豫憂運道之難處耶! ——明·張居正《答河道吳公桂芳書》
【第14句】:濯纓洗耳[zhuó yīng xǐ ěr]
【解釋】濯纓:洗滌帽纓;洗耳:指不愿與聞世事。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潔。
【出處】《魏書·劉獻之傳》:“吾常謂濯纓洗耳,有異人之跡,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
【第15句】:簪纓世族[zān yīng shì zú]
【解釋】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用來把冠固著在頭上。舊時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出處】唐·杜甫《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空余老賓客,身上愧簪纓。”
【第16句】:鄒纓齊紫[zōu yīng qí zǐ]
【解釋】鄒纓:春秋時鄒國國君系在脖子上的帽帶;齊紫:春秋時齊國國君穿的紫色服裝。比喻上行下效。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又“鄒君好服長纓,左右皆服長纓,纓甚貴。”
【示例】是以鄒纓齊紫,且以移俗。 ——《南史·儒林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