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趙”的成語(11個)
本文整理了原璧歸趙、拔趙幟立赤幟等含“趙”的成語11個,其中“趙”結尾的成語6個,“趙”在中間的成語5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趙”結尾的成語【第1句】:原璧歸趙[yu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用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典故。指原物歸還,并無損失。
【出處】清·王浚卿《冷眼觀》第十八回:“[你]敢是有甚么方法,能把那位客人失去的四百番花邊,原璧歸趙么?”
【第2句】:完璧歸趙[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示例】請放心,不要多久,這兩件東西定會完璧歸趙。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第3句】:張王李趙[zhāng wáng lǐ zhào]
【解釋】四者皆最常見的姓,連用泛指一般人。
【出處】《梁書·儒林傳·范縝》:“亦可張甲之情,寄王乙之軀,李丙之性,托趙丁之體。”
【示例】俚語有張王李趙之語,猶言是何等人,無足掛齒牙之意也。宣和間,張子能、王履道、李士美、趙圣從俱在政府,是時張王李趙之語,喧于朝野,聞者莫不笑之。 ——宋·朱弁《
【第4句】:樂分龍趙[yuè fēn lóng zhào]
【解釋】琴樂的流傳,分為龍趙兩家。
【出處】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樂分龍趙,詩析齊韓。”
【第5句】:圍魏救趙[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示例】倘用圍魏救趙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四回
【第6句】:全璧歸趙[qu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同“完璧歸趙”。
【出處】南朝·梁·王僧孺《與何炯書》:“動一議可以固邦興國,全璧歸趙,飛矢救燕。”
“趙”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拔趙幟立赤幟[bá zhào zhì lì chì zhì]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出處】見“拔趙幟易漢幟”。
【示例】惜偽古文罅漏太多,彌縫匪易,雖盛氣強詞,仍不能拔趙幟立赤幟也。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
【第2句】:燕歌趙舞[yān gē zhào wǔ]
【解釋】①古燕趙人善歌舞,泛指美妙的歌舞。②用以形容文辭美妙。
【出處】唐·盧照鄰《長安古意》詩:“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示例】開元中,說與徐堅論近世文章,說曰:'……凈朝隱如麗服靚妝,燕歌趙舞,觀者忘疲,若類之《風》《雅》,則罪人矣。’ ——《新唐書·文藝傳上·駱賓王》
【第3句】:拔趙幟易漢幟[bá zhào zhì yì hàn zhì]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出處】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信(韓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進擊不能勝,欲回營,見營中盡是漢軍赤幟,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于是潰不成軍,終于
【示例】妻與生用拔趙幟易漢幟計,笑而行之。 ——清·薄松齡《聊齋志異·人妖》
【第4句】:拔趙易漢[bá zhào yì hàn]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出處】見“拔趙幟易漢幟”。
【示例】所以他們的組織專爭取同伍的人,埋頭苦干,意欲將新軍中除滿人與官長外,全體運動成熟,一舉而拔趙易漢。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
【第5句】:張王趙李[zhāng wáng zhào lǐ]
【解釋】泛指一些人。也指尋常之輩。
【出處】《梁書·范縝傳》:“亦可張甲之情寄王乙之軀,李丙之性托趙丁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