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音”的成語大全(96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音吐明暢、濮上之音、清音幽韻等含“音”的成語96個,其中“音”開頭的15個,“音”結尾的44個,“音”在中間的37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音”開頭的成語
【第1句】:音吐明暢[yīn tǔ míng chàng]
【解釋】聲音洪亮而且暢達。
【出處】《新唐書·盧鈞傳》:“帝元日大饗含元殿,鈞年八十,升降如儀,音吐鴻暢,舉朝咨嘆。”
【示例】每對御讀所試進士辭賦,音吐明暢,經讀者多中高第。 ——《宋史·王沔傳》
【第2句】:音問兩絕[yīn wèn liǎng jué]
【解釋】書信與消息都斷絕。亦作“音問杳然”。
【出處】唐·李復言《續玄怪錄·盧造》:“后楚卒,元方護喪居江陵,數年間,音問兩絕。”
【第3句】:音信杳無[yīn xìn yǎo wú]
【解釋】沒有一點消息。
【出處】明·吾邱瑞《運甓記·剪發延賓》:“盼前程音信杳無。”
【第4句】:音稀信杳[yīn xī xìn yǎo]
【解釋】沒有音訊和消息。
【出處】元·無名氏《字字錦》曲:“想殺人也天,盼殺人也天,短命冤家,音稀信杳,莫不誤約盟言。”
【第5句】:音容如在[yīn róng rú zài]
【解釋】聲音和容貌仿佛還在。形容對死者的想念。同“音容宛在”。
【出處】《何典》第八回:“真堪愛,如花似玉風流態。風流態,眠思夢想,音容如在。”
【第6句】:音問相繼[yīn wèn xiāng jì]
【解釋】書信消息來往不斷。
【出處】唐·劉禹錫《令狐仆射》詩序:“令狐仆射與予投分素深,縱山川阻峭,然音問相繼。”
【第7句】:音容笑貌[yīn róng xiào mào]
【解釋】談笑時的容貌和神態。用以懷念故人的聲音容貌和神情。
【出處】《孟子·離婁上》:“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示例】所以直到現在,先生的音容笑貌,還在目前,而所講的《說文解字》卻一句也不記得了。(魯迅《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第8句】:音與政通[yīn yǔ zhèng tōng]
【解釋】音:音樂;政:政治。音樂與政治是相聯系的。指音樂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出處】《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唐·白居易《法曲·美列圣,正華聲也》:“乃知法曲本華風,茍能審音與政通。”
【第9句】:音容凄斷[yīn róng qī duàn]
【解釋】形容聲音容貌哀傷到極點的情態。
【出處】唐·戴君孚《廣異記·閻陟》:“后一日,夢婦女來別,音容凄斷,曰:'已是前長史女,死殯在城東南角。’”
【第10句】:音吐鴻暢[yīn tǔ hóng chàng]
【解釋】聲音洪亮而且暢達。
【出處】《新唐書·盧鈞傳》:“帝元日大饗含元殿,鈞年八十,升降如儀,音吐鴻暢,舉朝咨嘆。”
【示例】宣德初,授御史。奏對,音吐鴻暢,帝為傾聽。 ——《明史·于謙傳》
【第11句】:音容宛在[yīn róng wǎn zài]
【解釋】音:聲音;容:容顏;宛:仿佛。聲音和容貌仿佛還在。形容對死者的想念。
【出處】唐·曹松《巫峽》:“年年舊事音容在,日日誰家夢想頻。應是荊山留不住,至今猶得睹芳塵。”
【第12句】:音耗不絕[yīn hào bù jué]
【解釋】音耗:音信,消息。指保持聯系,音信不斷。
【出處】唐·張讀《宣室志·計真》:“生留旬月,乃挈妻孥歸青齊,自是李君音耗不絕。”
【第13句】:音聲如鐘[yīn shēng rú zhōng]
【解釋】形容聲音響亮。
【出處】《后漢書·盧植傳》:“身長八尺二寸,音聲如鐘。”
【第14句】:音問杳然[yīn wèn yǎo rán]
【解釋】不通書信與消息。
【出處】唐·李復言《續玄怪錄·盧造》:“后楚卒,元方護喪居江陵,數年間,音問兩絕。”
【第15句】:音信杳然[yīn xìn yǎo rán]
【解釋】沒有一點消息。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一回:“馬道長一去,音信杳然,定非吉兆;明日且與姜尚會戰,看是如何,再探馬道長消息。”
【示例】目今又當大比之年,此時想已放榜,怎么音信杳然?難道我相公又下第了不成? ——明·葉憲祖《鸞鎞記》第二十三出
“音”結尾的成語
【第1句】:濮上之音[pú shàng zhī yīn]
【解釋】濮上:春秋時衛地,青年男女常歌舞幽會于其地。用以指靡靡之音。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書》:“故聞此聲必于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國削。”
【示例】請不要沉湎于這濮上之音。
【第2句】:遏密八音[è mì bā yīn]
【解釋】遏:阻止;密:寂靜。各種樂器停止演奏,樂聲寂靜。舊指皇帝死后停樂舉哀。后也用以形容國家元首之死。
【出處】《尚書·舜曲》:“三載,四海遏密八音。”
【示例】余壬午年至京,當遏密八音之際,未得耳聆目賞。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
【第3句】:水月觀音[shuǐ yuè guān yīn]
【解釋】佛經謂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畫作觀水中月影狀的稱水月觀音。見《法華經·普門品》。后用以喻人物儀容清。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蘭麝香仍在,佩環聲漸遠。東風搖曳垂楊線,游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
【示例】吳宮西子不如,楚國南威難賽。若比水月觀音,一樣燒香禮拜。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
【第4句】:青鳥傳音[qīng niǎo chuán yīn]
【解釋】青鳥:傳說中西王母娘娘的神鳥。指使者傳遞信息。
【出處】《漢武帝故事》:“有二青鳥如烏,俠侍王母旁。”
【示例】瑤池青鳥傳音到,說群仙飛下丹霄。 ——《康熙樂府·端正好·元日朝賀》
【第5句】:北鄙之音[bēi bǐ zhī yīn]
【解釋】指殷紂時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亦作“北鄙之聲”。
【出處】《史記·樂書》:“紂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國亡……夫朝歌者不時也,北者敗也,鄙者陋也,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諸侯不附,百姓不親,天下畔之,枚身死國亡。”
【第6句】:靡靡之音[mǐ mǐ zhī yīn]
【解釋】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指頹廢的、低級趣味的樂曲。
【出處】《韓非子·十過》:“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史記·殷本紀》:“北里之舞,靡靡之樂。”
【示例】從此以后,以管弦的情緒代替了鼓的情緒,結果都是“靡靡之音”。 ——聞一多《時代的歌手》
【第7句】:一口同音[yī kǒu tóng yīn]
【解釋】猶言眾口一詞。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所以聽得周三說了一句,大家就一口同音說,以義氣為重。”
【示例】這時又圍上許多戰士,一口同音說:'誰說不是?我們永遠忘不了你。’ ——楊朔《錦繡山河》上篇七
【第8句】:笙磬同音[shēng qìng tóng yīn]
【解釋】笙:簧管樂器;磬:古代石制打擊樂器。笙和磬發出的音響和諧。比喻人事協調,關系和睦。
【出處】《詩經·小雅·鼓鐘》:“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示例】笙磬同音,惟房與杜。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贊》
【第9句】:鹿死不擇音[lù sǐ bù zé yīn]
【解釋】指庇蔭的地方。音,通“蔭”。比喻只求安身,不擇處所。亦比喻情況危急,無法慎重考慮。
【出處】《左傳·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示例】傳稱:'鹿死不擇音’,謹冒昧略上。 ——《后漢書·皇甫規傳》
【第10句】:空谷之音[kōng gǔ zhī yīn]
【解釋】在寂靜的山谷里聽到的聲音。比喻極難得到音信、言論或來訪。
【出處】《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莊子·徐無鬼》:“聞人足音跫然而喜也。”
【示例】得手書,如空谷之音,弟謂兄真可安心矣。 ——明·袁宏道《答陶周望》
【第11句】:下里巴音[xià lǐ bā yīn]
【解釋】下里:鄉里;巴:古國名,在今川東一帶。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示例】下里巴音的說法很少見。
【第12句】:梵唄圓音[fàn bài yuán yīn]
【解釋】梵:清凈,常用來表示與佛教有關的事物;唄:佛教中的贊歌。誦佛教經典,唱佛教贊歌,講解佛教教義之音。表示舉行法會。
【出處】魯迅《社會和歌劇》:“梵唄圓音,竟將為輕歌曼舞所'加被’,豈不出乎意表也哉。”
【第13句】:佇候佳音[zhù hòu jiā yīn]
【解釋】佇:久立而等待。久久站著等候好的消息。
【示例】請佇候佳音吧。
【第14句】:弦外之音[xián wài zhī yīn]
【解釋】原指音樂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里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出處】南朝宋·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
【示例】自以為這一句是一唱三嘆,那一句是弦外之音。 ——劉半農《奉答王敬軒先生》
【第15句】:瘏口嘵音[tú kǒu xiāo yīn]
【解釋】猶言舌敝唇焦。形容說話之多,費盡口舌。
【出處】語出《詩經·豳風·鴟梟》“予口卒瘏”、“予維音嘵嘵”二語。
【第16句】:跫然足音[qióng rán zú yīn]
【解釋】跫:腳步聲。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的地方,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后常比喻難得的來客。
【出處】《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示例】忽聞空中有人言曰:“勞君枉駕,可謂跫然足音矣。”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胡相公》
【第17句】:泮林革音[pàn lín gé yīn]
【解釋】比喻在好的影響感化下而改變舊習性。
【出處】《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鄭玄箋:“言鸮恒惡鳴,今來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為此之故,故改其鳴,歸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則化也。”
【示例】自上而下,速于置郵,泮林革音,無復故態。 ——唐·劉禹錫《唐故相同贈司空令狐公集序》
【第18句】:一鳥入林,百鳥壓音[yī niǎo rù lín,bǎi niǎo yā yīn]
【解釋】比喻威勢壓倒眾人。
【示例】我那公爹咱家老爺子,真是心有天地寬,眼看千里遠,早就替你相中了我這個一鳥入林,百鳥壓音的好媳婦。 ——劉紹棠《水邊人的哀樂故事》十
【第19句】:絲竹八音[sī zhú bā yīn]
【解釋】絲竹:弦樂和管樂,泛指音樂;八音:金、石、絲、木、竹、匏、土、革等八種樂器。指音樂。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杜夔傳》:“夔善鐘律,聰思過人,絲竹八音,靡所不能。”
【第20句】:弦外遺音[xián wài yí yīn]
【解釋】指樂聲中蘊含有令人難忘的韻味。比喻文辭、語言中的言外之意。
【出處】《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
【示例】只嘆鼻端無妙斫,豈知弦外有遺音。 ——宋·陸游《雨后殊有秋意》
【第21句】:空谷足音[kōng gǔ zú yīn]
【解釋】在寂靜的山谷里聽到腳步聲。比喻極難得到音信、言論或來訪。
【出處】《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莊子·徐無鬼》:“聞人足音跫然而喜也。”
【示例】幸空谷足音,得見君子,機緣難再,千載一時,故忍恥相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第22句】:弦外有音[xián wài yǒu yīn]
【解釋】比喻話語中另有間接透露、沒有明說的意思。
【出處】南朝·宋·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然至于一絕處,亦復何耶!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不知所從而來。”
【示例】其中一個禿頭頂的人,過去是行政科長,弦外有音地說:'老廠長,別看你把我們忘了。’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
【第23句】:千錘打鑼,一錘定音[qiān chuí dǎ luó,yī chuí dìng yīn]
【解釋】比喻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發表決定性的意見。
【出處】郭澄清《大刀記》第十章:“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隊長,你就決定吧。”
【第24句】:裊裊余音[niǎo niǎo yú yīn]
【解釋】裊裊:宛轉悠揚。余音:不絕之音。形容音樂結束后悠揚悅耳的聲音仍然綿延不絕,回響在耳邊。同“余音裊裊” 。
【出處】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諸君聽小子講書,不必就散,尚有一回裊裊余音哩。”
【示例】她已離去,但她那美妙的歌聲仍然裊裊余音,不絕于耳。 ——于明之《走在羊腸小道上》
【第25句】:絲竹之音[sī zhú zhī yīn]
【解釋】絲竹:弦樂和管樂,泛指音樂。指音樂的聲音。
【出處】春秋·齊·管仲《管子·七臣七主》:“材女樂三千人,鐘石絲竹之音不絕。”
【示例】月明時,有絲竹之音。 ——宋·陸游《入蜀論》
【第26句】:干酒嗜音[gān jiǔ shì yīn]
【解釋】甘:喜好;嗜:嗜好。沉溺在喝酒和聽音樂之中。形容享樂腐化。
【出處】《尚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第27句】:囚牛好音[qiú niú hào yīn]
【解釋】囚牛:胡琴頭上所刻的獸。刻在胡琴頭上的獸,表現出一副喜愛音樂的樣子。比喻冒充內行。
【出處】明·陳仁錫《潛確類書》:“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蒲牢好鳴,形鐘紐上。囚牛好音,形琴瑟上。”
【第28句】:一錘定音[yī chuí dìng yīn]
【解釋】制造銅鑼時最后一錘決定鑼的音色。借指憑一句話作出最后決定。
【出處】劉紹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聲不響,卻是一家之主;女兒中意,老伴點頭,也還得聽他一錘定音。”
【示例】我們等他來一錘定音。
【第29句】:異口同音[yì kǒu tóng yīn]
【解釋】不同人說同樣的話,形容看法、意見完全一致。
【出處】南朝·梁·沈約《宋書·庾炳之傳》:“伏復深思,只有愚滯,今之事跡,異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數耳。”
【示例】'那自然!’三個人異口同音地說。 ——魯迅《徘徨·長明燈》
【第30句】:佛旨綸音[fó zhǐ lún yīn]
【解釋】佛的旨意,皇帝的詔令。指必須執行的命令。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便是佛旨綸音,要把她送到龍宮去,作個龍女,也許是萬兩黃金,買不動她那不字兒。”
【第31句】:鄭衛之音[zhèng wèi zhī yīn]
【解釋】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樂記》:“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
【示例】出入無得入茶房酒肆,市巷之語,鄭衛之音,未嘗一經于耳。 ——明·劉元卿《賢奕編·家閑》
【第32句】:繞梁之音[rào liáng zhī yīn]
【解釋】形容歌聲美妙動聽。
【出處】《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示例】繞梁之音,實縈弦所思。 ——晉·陸機《演連珠》
【第33句】:亡國之音[wáng guó zhī yīn]
【解釋】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后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
【出處】《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史記·樂書》:“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示例】卿勿為亡國之音,使人悒悒。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林四娘》
【第34句】:桑間之音[sāng jiān zhī yīn]
【解釋】指淫靡的音樂。同“桑間濮上①”。
【出處】《呂氏春秋·音初》:“世濁則禮煩而樂淫,鄭衛之聲,桑間之音,此亂國之所好,衰德之所說。”
【第35句】:亂世之音[luàn shì xhī yīn]
【解釋】指擾亂世道和人心的音樂。
【出處】《詩經·周南·關雎序》:“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示例】但也都因國事日非,人心危急所致,又因新舊交匯,青黃不接所致。總而言之,亂世之音而已。 ——《林語堂自傳·海外萍蹤》
【第36句】:笑貌聲音[xiào mào shēng yīn]
【解釋】談笑的神態,說話的聲音。原指虛偽的言語、表情。后泛指言談、態度。
【出處】《孟子·離婁上》:“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示例】女輾轉床第,絕而復蘇者數次,迨至轉危為安,笑貌聲音,不殊常度,而言動舉止,如出兩人。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
【第37句】:一槌定音[yī chuí dìng yīn]
【解釋】借指憑一句話作出最后決定。同“一錘定音”。
【出處】朱可 若丁《深深的綠巷》:“一張張笑臉,圓的、長的、苦的、甜的,都來請示,都來要求指點迷津。真神,一槌定音,無處不響。”
【第38句】:金口玉音[jīn kǒu yù yīn]
【解釋】舊時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說話正確,不能改變。
【出處】晉·夏侯湛《抵疑》:“金口玉音,漠然沉默。”
【第39句】:弦歌之音[xián gē zhī yīn]
【解釋】彈琴和唱歌吟詩的聲音。古時學校重視音樂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學活動。
【出處】《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史記·儒林列傳》:“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豈非圣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
【示例】因魏氏喪亂,屬爾硃殘酷,文章咸蕩,禮樂同奔,弦歌之音且絕,俎豆之容將盡。 ——《北史·儒林傳》
【第40句】:正聲雅音[zhèng shēng yǎ yīn]
【解釋】純正優雅的音樂。
【出處】唐·皮日休《通玄子棲賓亭記》:“其正聲雅音,笙師之吹竽,邠人之鼓籥,不能過也。”
【第41句】:眾啄同音[zhòng zhòu tóng yīn]
【解釋】猶眾口一詞。所有的人都說同樣的話。
【出處】《“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上海罷市救亡史》:“和會方開,公論猶在。青島歸我,眾啄同音。”
【第42句】:正始之音[zhèng shǐ zhī yīn]
【解釋】①指魏晉玄談風氣。出現于三國魏正始年間。當時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土風流,盛于洛下。②指純正的樂聲。
【出處】《晉書·衛玠傳》:“昔王輔嗣吐金聲于中朝,此子復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
【示例】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廟歌。一彈一唱再三嘆,曲淡節稀聲不多。融融曳曳召元氣,聽之不覺心平和。(唐·白居易《五弦彈》詩)
【第43句】:甘酒嗜音[gān jiǔ shì yīn]
【解釋】甘:嗜好。嗜好喝酒和音樂。形容只顧酒色享樂。
【出處】《尚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
【第44句】:空谷跫音[kōng gǔ qióng yīn]
【解釋】跫:腳踏地的聲音。在寂靜的山谷里聽到腳步聲。比喻極難得到音信、言論。
【出處】明·宋濂《貞節堂記》:“《柏舟》之詩,不作久矣,余于婦莊,寧不若聞空谷跫音乎!”
“音”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清音幽韻[qīng yīn yōu yùn]
【解釋】比喻文章造詣極深。
【出處】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其清音幽韻,凄如飄風急雨之驟至。”
【示例】我也想寫出清音幽韻的好文章來。
【第2句】:蕪音累氣[wú yīn lèi qì]
【解釋】蕪:比喻文辭雜亂。形容蕪雜累贅的辭句。
【出處】《宋書·謝靈運傳論》:“雖清辭麗曲,時發乎篇,而蕪音累氣,固亦多矣。”
【第3句】:杳無音耗[yǎo wú yīn hào]
【解釋】猶言杳無音信。沒有一點消息。
【出處】宋·無名氏《異聞總錄》卷一:“唯妻泣曰:'汝投于海,杳無音耗……何得在此?’”
【示例】劉母見子久出不歸,杳無音耗,即在任邱縣控追車夫。 ——清·袁枚《新齊諧·驢雪奇冤》
【第4句】:蕪音累句[wú yīn lèi jù]
【解釋】蕪:比喻文辭雜亂。形容蕪雜累贅的辭句。
【出處】唐·劉知幾《史通·敘事》:“自茲以降,史道陵夷,作者蕪音累句,云蒸泉涌。”
【第5句】:余音裊裊[yú yīn niǎo niǎo]
【解釋】形容音樂悅耳動聽,令人沉醉。
【出處】宋·蘇軾《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示例】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那些聲音又回來了,像一根根弦接連繃斷,錚然作響后在寂靜中余音裊裊。”
【第6句】:大音稀聲[dà yīn xī shēng]
【解釋】最大最美的聲音乃是無聲之音。
【出處】《老子》:“大音稀聲,大象無形。”
【第7句】:杳無音信[yǎo wú yīn xìn]
【解釋】音信:消息,回信。沒有一點消息。
【出處】宋·黃孝邁《詠水仙》詞:“驚鴻去后,輕拋素襪,杳無音信。”
【示例】孔明一去東吳,杳無音信。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
【第8句】:五音六律[wǔ yīn liù lǜ]
【解釋】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六律:定樂器的標準。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樂。
【出處】《尚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孟子·離婁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示例】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二回:“那些五音六律、南北九宮,簫管絲弦,無一不精。”
【第9句】:知音識曲[zhī yīn shí qǔ]
【解釋】指通曉音樂。
【出處】《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秋胡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揚。知音識曲,善為樂方。”
【第10句】:渺無音訊[miǎo wú yīn xùn]
【解釋】指毫無消息。
【出處】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新任務》:“太陽下了山,同志們打起燈籠火把,披開一叢叢的荒草搜尋,炮彈還是渺無音訊。”
【第11句】:知音識趣[zhī yīn shí qù]
【解釋】猶知情識趣。懂情意,善體貼。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你平時那一班同歡同賞、知音識趣的朋友,怎沒一個來瞅睬你一瞅睬?”
【第12句】:繁音促節[fán yīn cù jié]
【解釋】繁:雜;促:急迫,急促。繁密的音調,急促的節奏。
【出處】清·沈德潛《說詩晬語》上卷:“樂府之妙,全在繁音促節,其來于于,其去徐徐。”
【示例】這支樂曲雖然大多是繁音促節,但還是婉轉動人。
【第13句】:知音諳呂[zhī yīn ān lǚ]
【解釋】呂: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此處泛指音樂。指深通樂律。
【出處】明·桑紹良《獨樂園》第三折:“一個家知音諳呂,一個家唾玉噴珠。”
【第14句】:綸音佛語[lún yīn fó yǔ]
【解釋】比喻不由得不服從的話。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二回:“鳳姐悄悄道:'放尊重著,別叫丫頭們看了笑話。’賈瑞如聽綸音佛語一般,忙往后退。”
【第15句】:杳無音塵[yǎo wú yīn chén]
【解釋】杳:不見蹤影。沒有一點消息。
【出處】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二十七:“促召唐若水,與內臣赍詔,于江表海濱尋訪,杳無音塵矣。”
【第16句】:渺無音信[miǎo wú yīn xìn]
【解釋】渺:邈遠的樣子。指毫無消息
【出處】巴金《發的故事·窗下》:“你不能就這樣渺無音信地丟開了我,讓我孤零零地住在這個陌生的大城市里。”
【示例】他三年前離家,至今渺無音信
【第17句】:德音莫違[dé yīn mò wéi]
【解釋】德音:善言;莫違:不要違背。別人的好話不要不聽。
【出處】《詩經·邶風·谷風》:“德音莫為,及爾同死。”
【第18句】:杳無音訊[yǎo wú yīn xùn]
【解釋】沒有一點消息。見“杳無音信”。
【出處】柯云路《三千萬》:“前不久,總算熬到了國家建委來了調令,但是到了省里、局里,又幾個月杳無音訊。”
【第19句】:亢音高唱[gāng yīn gāo chàng]
【解釋】亢:喉嚨。放開喉嚨,高聲歌唱。
【出處】漢·傅毅《舞賦》:“動朱唇,紆清揚,亢音高唱,為樂之方。”
【第20句】:遺音余韻[yí yīn yú yùn]
【解釋】前人作品的余音和韻致。形容作品美妙。
【出處】《宣和書譜·皇象》:“則又見其遺音余韻,得之于筆墨外也。”
【第21句】:余音繚繞[yú yīn liáo rào]
【解釋】優美動聽的音樂長久地回蕩。形容悅耳的歌聲或樂曲使人聽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出處】《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示例】聽了他的演唱會,至今還感覺余音繚繞
【第22句】:余音繞梁[yú yīn rào liáng]
【解釋】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出處】《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示例】受罪半天,能聽到一段回腸蕩氣的唱兒,就很值得,“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確是真有那種感覺。 ——梁實秋《聽戲》
【第23句】:足音空谷[zú yīn kōng gǔ]
【解釋】比喻難得的人物或言論。
【出處】明·湯顯祖《答王相如書》:“足音空谷,乃有相如。”胡熊鍔《粲如到問偕隱內子目疾代賦以謝之》詩:“眼底浮云成變幻,足音空谷到沈幽。”
【示例】胡熊愕《粲如到問偕隱內子目疾代賦以謝之》詩:“眼底浮云成變幻,足音空谷到沈幽。”
【第24句】:大音希聲[dà yīn xī shēng]
【解釋】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出處】《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王弼注:“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第25句】:鸞音鶴信[luán yīn hè xìn]
【解釋】比喻仙界的音信。
【出處】唐·羅隱《淮南高駢所造迎仙樓》詩:“鸞音鶴信杳難回,鳳駕龍車早晚來。”
【示例】鸞音鶴信須凝睇,好把唏噓答上蒼。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回
【第26句】:養音九皋[yǎng yīn jiǔ gāo]
【解釋】比喻賢才隱居修德。
【出處】語出《詩·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示例】南朝·宋·王韶之《贈潘綜吳逵舉孝廉》:“育翮幽林,養音九皋。”
【第27句】:聆音察理[líng yīn chá lǐ]
【解釋】聽到聲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4回:“我老孫,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辨色,聆音察理。”
【示例】要多思多想,一竅通,百竅通,聆音察理,隨機應變。 ——包蕾《豬八戒學本領》
【第28句】:余音繞梁,三日不絕[yú yīn rào liáng,sān rì bù jué]
【解釋】繞梁:環繞屋梁。優美動聽的音樂長久地在屋梁上回蕩。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出處】《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示例】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
【第29句】:咬音咂字[yǎo yīn zā zì]
【解釋】形容說話一字一板,鄭重其事。
【出處】蕭乾《栗子·皈依》:“'所以你這臭丫頭就沒了魂似地跟了下去,對嗎?’老婦人咬音咂字地說。”
【第30句】:聲音笑貌[shēng yīn xiào mào]
【解釋】指人的言談、表情等。
【出處】《孟子·離婁上》:“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示例】局中諸公,性情心術,聲音笑貌,一一如繪。 ——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四
【第31句】:足音跫然[zú yīn qióng rán]
【解釋】跫:腳步聲。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的地方,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后常比喻難得的來客。
【出處】《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第32句】:隴頭音信[lǒng tóu yīn xìn]
【解釋】指寄往或來自遠方的書信。
【出處】元·高明《琵琶記·伯喈行路》:“嘆路途千里,日日思親。青梅如豆,難寄隴頭音信。”
【第33句】:八音遏密[bā yīn è mì]
【解釋】遏:阻止;密:寂靜。各種樂器停止演奏,樂聲寂靜。舊指皇帝死后停樂舉哀。后也用以形容國家元首之死。
【出處】《尚書·舜曲》:“三載,四海遏密八音。”
【示例】奉梓南歸四載遲,八音遏密寄哀思。 ——柳亞子《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志哀》
【第34句】:同音共律[tóng yīn gòng lǜ]
【解釋】音律相同。比喻關系密切。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且吳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第35句】:嘵音瘏口[xiāo yīn tú kǒu]
【解釋】猶言舌敝唇焦。形容說話之多,費盡口舌。
【出處】梁啟超《本館第一百冊祝辭》:“雖然,菲封不棄,敝帚自珍,嘵音瘏口,亦已三年,言念前勞,不欲泯沒。”
【示例】《辛亥革命·政聞社宣言書》:“不憚嘵音瘏口為國民告,務喚起一般國民政治上之熱心。”
【第36句】:言有盡而音意無窮[yán yǒu jìn ér yīn yì wú qióng]
【解釋】語言有窮盡而含意沒有窮盡。指詩文等蘊含著深刻含義
【出處】清·劉熙載《藝概·詞曲賦》:“故知詞也者,言有盡而音意無窮也。”
【第37句】:八音迭奏[bā yīn dié zòu]
【解釋】八音:古代對樂器的統稱;迭:交互,輪流。八類樂器輪番演奏。表示器樂齊全,演奏場面盛大。
【出處】《晉書·樂志下》:“八音迭奏,雅樂并作。”
【示例】又有謂大八音匣者,與衣廂等。觸其機,八音迭奏,恍如有十數人彈唱焉。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