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事寧人的意思什么(息事寧人意思解釋)
如果一定要說出2024年是怎樣的一年,那么,我說,這是“息事寧人”的一年。這倒不是說這一年我們面臨的糾紛怎么得多,而是因為這一年事關民生國計之大策的,確實涉及了“息”、“寧”這兩個字。
先允許我進行一番咬文嚼字。說“息事寧人”,那么,“事”如何“息”?“人”怎么“寧”?我說,“息”,應該“心”上有“自己”;“寧”,應該人“丁”有“房屋”。
為什么要這樣說?因為就是這一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實施普遍二孩政策,這是自1980年執行以來,獨生子女政策已在我國實行了30余年,2024年,這項年過而立的政策即將成為過去。這意味著獨生子女政策的時代結束了,中國的計劃生育制度迎來“全面二孩”時代。那么,“息”是什么?其中有一個義項是“兒女”,可以多生“子息”了,就是“心”上有“自己”,從此,多子多福,又深入人心。還有,就是這一年,央行共降息6次,“息”是什么?其中又有一個義項是“利錢”,意味少付“利息”,也就是“心”上有“自己”,民間不是有“銅鈿銀子養心血”的說法嗎?
至于說人“丁”有“房屋”,那又怎么個說法呢?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闡述了房地產去庫存的重要性。而化解房地產庫存,其中一個重大的改革舉措,就是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那必須是“住者有其居”,也就是說,人“丁”有“房屋”。
所以,在評選了2024年的十大熱詞后,因為“全面二孩”已經成為十大熱詞之一了,其中如果還需要用一個成語來概括的話,我就覺得成語“息事寧人”用得最好。
看來,2024年“息事寧人”的良策有這么多,但事物往往會存在著矛盾雙方的兩個方面,也就是說,有“利”就會有“弊”,“利”伴隨著“弊”,所以,良策就應該讓“利”最大化。而事實上,根據成語解釋,“息事寧人”,原指不生事,不騷擾百姓,后指調解糾紛,使事情平息下來,使人們平安相處。我認為,這種解釋就是“息事寧人”的良策,也是我們制定政策的初衷。
所以,在制定政策的時候,還是需要有前瞻性,如果利弊同存,除了保證利大于弊外,還得讓那些許的“弊”,通過一系列相應的制度或措施來提供保障,這才能把一項項惠民利民的政策好事做好,做大做強。
為此,在“全面二孩”的政策下,我們更應該關注女性就業難的問題?!侗本┣嗄陥蟆酚浾呓兆咴L北京多所高校發現,女大學生求職時被問“你打算什么時候要孩子?”而這幾成“必問”的環節之一。很多學生發現在簡歷中注明“已婚已育”的女生就業成功率更高。與此形成呼應的是高校內的“研究生媽媽”越來越多,有的院系就有十幾個女生在校期間生子,甚至生子現象向本科生蔓延。還有,在“全面二孩”的政策下,有些單位開始擔心無法開展工作,尤其是中小學校,普遍存在女教師多的現象,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女性就業難的問題,容易發生惡性循環。
而在“農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下,我們還應該關注留守老人的問題。農民工買了房子進城了,成了該城市中的一員,也加快了中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這固然值得欣喜。但問題出來了,他們的父母如何安排?要知道,農民工進城買個房子,一家三四口勉強夠住已經很不容易了,怎么來安排雙方父母的住房問題呢?于是,這就出現了不同情形下的留守老人問題了。還有,再退一步說吧,即使父母可以安排住進來,在現有的情形下,三代同住有幾家?尤其在農村,婆媳之間的關系,你知道的,況且農村更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我沒有鄙薄農村人素質這個意思,因為我本人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就是基于這些了解,我才提出來。
所以,“息事寧人”固然是良策,重要的是如何來保證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