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審”的成語(22個)
本文整理了審勢相機、識明智審、明法審令等含“審”的成語22個,其中“審”開頭的成語11個,“審”結尾的成語3個,“審”在中間的成語8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審”開頭的成語【第1句】:審勢相機[shěn shì xiāng jī]
【解釋】原指作戰前要詳細分析形勢,觀察戰機。后指調查研究,抓住時機。
【出處】明·何良臣《陳紀·眾寡》:“此又在用者審勢相機,未可執其'圍師必闕’一語,反為所陷。”
【第2句】:審勢而行[shěn shì ér xíng]
【解釋】審:詳察細究。對形勢朝廷周密考察之后,再采取行動。
【出處】明·無名氏《投筆膚談·家計》:“茍能審勢而行,因機而變,則敵亦焉能乘我哉。”
【第3句】:審思明辨[shěn sī míng biàn]
【解釋】仔細地思考,明確地分辨。
【出處】《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示例】凡致思到說不得處,始復審思明辨,乃為善學也。 ——宋·朱熹《近思錄》卷三
【第4句】:審時定勢[shěn shí dìng shì]
【解釋】觀察分析時勢,估計情況的變化。同“審時度勢”。
【出處】唐·呂溫《諸葛武侯廟記》:“乃知務開濟之業者未能審時定勢而大順人心,而克觀厥成,吾不信也。”
【第5句】:審時度勢[shěn shí duó shì]
【解釋】審:仔細研究;時:時局;度:估計;勢:發展趨勢。觀察分析時勢,估計情況的變化。
【出處】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鄉試遇水火災》:“劉欲畢試以完大典,俱審時度勢,切中事理。”
【示例】大凡士人出處,不可茍且,須審時度勢,必可以得行其志,方可一出。(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七十八回)
【第6句】:審曲面埶[shěn qǔ miàn xīn]
【解釋】原指工匠做器物時審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區別情況,適當安排營造。亦作“審曲面勢”。
【第7句】:審慎行事[shěn shèn xíng shì]
【解釋】說話辦事周密而謹慎的。
【示例】他們至少是懂得審慎行事的。
【第8句】:審己度人[shěn jǐ duó rén]
【解釋】審:審查;度:估量。先審查自己,再估量別人。
【出處】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孟君子審己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論文。”
【第9句】:審幾度勢[shěn jǐ dù shì]
【解釋】省察事機,揣度形勢。
【出處】明·張居正《陳六事疏》:“審幾度勢更化宜民者,救時之急務也。”
【第10句】:審慎從事[shěn shèn cóng shì]
【解釋】說話辦事周密而謹慎。
【出處】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問題》:“每項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廣泛,很深刻,觸及許多人的利益,會遇到很多的障礙,需要審慎從事。”
【第11句】:審曲面勢[shěn qū miàn shì]
【解釋】指工匠做器物,要仔細察看曲直,根據不同情況處理材料。也指察看地勢。
【出處】漢·張衡《東京賦》:“審曲面勢,泝洛背河,左伊右瀍,西阻九阿。”
【示例】漢·張衡《東京賦》:“審曲面勢,沂洛背河,左伊右薼,西阻九阿。”
“審”結尾的成語【第1句】:識明智審[shí míng zhì shěn]
【解釋】識見明敏,智慮周詳。
【出處】宋·張琰《〈洛陽名園記〉序》:“且夫識明智審,則慮事精而信道篤。”
【第2句】:賞罰分審[shǎng fá fēn shěn]
【解釋】形容處理事情嚴格而公正。同“賞罰分明”。
【出處】《隸釋·漢成陽令唐扶頌》:“賞罰分審,白黑著明。”
【第3句】:傍觀必審[bàng guān bì shěn]
【解釋】傍觀:在旁邊觀察。在一旁觀察,必定明晰、清楚。
【出處】傍觀:在旁邊觀察。在一旁觀察,必定明晰、清楚。
“審”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明法審令[míng fǎ shěn lìng]
【解釋】審:謹慎。申明法令,使人人遵守,謹慎發布命令,避免出現差錯。
【出處】《尉繚子·戰威》:“明法審令,不卜筮而事吉;貴功養勞,不禱祠而得福。”
【示例】故任賢使能,不時日而利;明法審令,不卜筮而吉;養勞貴功,不禱祠而福。 ——《新唐書·盧藏用傳》
【第2句】:博學審問[bó xué shěn wèn]
【解釋】博:多;審:詳細。廣泛地學習,詳細地詢問。指求學時的態度和應循的途徑。
【出處】《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第3句】:諦分審布[dì fēn shěn bù]
【解釋】仔細察看分布狀況。
【出處】宋·秦觀《奇兵》:“奕者之斗棋也,諦分審布,失其守者逐而攻之。”
【第4句】:熟思審處[shú sī shěn chǔ]
【解釋】反復思考,審慎籌劃。
【出處】清·梁章鉅《浪跡叢談·許小琴分司》:“蓋芍友遇事必熟思審處,計出萬全而后行。”
【第5句】:傍觀者審,當局者迷[páng guān zhě shěn,dāng jú zhě mí]
【解釋】傍:通“旁”。指局外人清晰地看待問題,當事人往往會迷惑。
【出處】宋·馬永卿《懶真子》第三卷:“夫為人畫策,則工;若自為計,多拙。故曰傍觀者審,當局者迷。”
【示例】正所謂'傍觀者審,當局者迷’,你們的棋局,他可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呵。
【第6句】:量己審分[liàng jǐ shěn fèn]
【解釋】估量自己,省察本分。
【出處】《南齊書·劉瓛傳》:“悟性拙人閑,不習仕進……量己審分,不敢期榮。”
【第7句】:詳計審處[xiáng jì shěn chǔ]
【解釋】詳細考慮,審慎選擇。
【出處】《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此兩計者,顯名厚實也,愿公詳計而審處一焉。”
【第8句】:揆情審勢[kuí qíng shěn shì]
【解釋】估量情況審察形勢。
【出處】清·陳熾《〈盛世危言〉敘》:“我惡西人,我思古道,禮失求野,擇善而從,以漸復我虞、夏、商、周之盛軌,揆情審勢,旦暮之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