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開頭的成語大全(含解釋和出處)
整理了口誦心維、口干舌燥、口不二價、口若懸河等“口”開頭的成語79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口誦心維[kǒu sòng xīn wéi]
【解釋】口里念誦,心里思考。
【出處】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內監·紀述內臣》:“[禮部]謂內書堂進世則所進,與《忠鑒錄》同立課程,使其口誦心維,可以遷善改過。”
【示例】不覺口誦心維,手舞足蹈。 ——友梅氏《〈武昌兩日記〉序》
【第2句】:口干舌燥[kǒu gān shé zào]
【解釋】燥:干。口舌都干了。形容說話太多。
【出處】三國·魏·曹植《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干;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示例】那白氏心中正自煩惱,況且連歌數曲,口干舌燥,聲氣都乏了,為何肯再唱。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
【第3句】:口不二價[kǒu bù èr jià]
【解釋】指賣物者不說兩種價錢。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逸民傳·韓康》:“常采藥名山,賣于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余年。”
【示例】國營商業口不二價的作風也該變革一下了。
【第4句】:口若懸河[kǒu ruò xuán hé]
【解釋】若:好像;懸河:激流傾瀉。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愿借辯口如懸河。”
【示例】知縣見他說的口若懸河,又是本朝確切賊,不由得不信。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
【第5句】:口不言錢[kǒu bù yán qián]
【解釋】形容廉潔清高,不講錢財。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王夷甫雅尚玄遠,常疾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行,令婢:'舉阿堵物!’”
【示例】郭氏恃勢作威,貪鄙無厭,衍以妻為非,口不言錢。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十回
【第6句】:口耳相承[kǒu ěr xiāng chéng]
【解釋】指接受傳聞。
【出處】明·方孝孺《答王仲縉書》之一:“數年來士大夫不察其實,口耳相承,猥有所稱引,愈久愈訛,遂以滋甚。”
【第7句】:口壅若川[kǒu yōng ruò chuān]
【解釋】比喻禁輿論之害。
【出處】《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示例】夫心險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歡謔之言無方。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隱》
【第8句】:口服心服[kǒu fú xīn fú]
【解釋】服:信服。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出處】《人民文學》1977年第9期:“毛主席從革命的根本利益出發,啟發我們顧全大局,使我口服心服。”
【示例】我們就是要讓他口服心服。
【第9句】:口不絕吟[kǒu bù jué yín]
【解釋】吟:吟詠,背誦。嘴里不停地吟誦。形容學習非常刻苦。
【出處】《舊唐書·韓愈傳》:“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
【第10句】:口吻生花[kǒu wěn shēng huā]
【解釋】比喻談吐文雅。
【出處】唐·馮贄《云仙雜記》第五卷引《白氏金鎖》:“張祜苦吟,妻孥喚之不應,以責祜。祜曰:'吾方口吻生花,豈恤汝輩。’”
【示例】自家做來做去,原覺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00回
【第11句】:口吐珠璣[kǒu tǔ zhū jī]
【解釋】珠、璣:都是珠寶,圓的叫珠,不圓的叫璣。形容說話有文采。
【出處】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一折:“因俺夫人聞知蘇軾胸懷錦繡,口吐珠璣,有貫世之才。”
【示例】他常常口吐珠璣,有不凡之論。
【第12句】:口有同嗜[kǒu yǒu tóng shì]
【解釋】每個人在口味上嗜好都相同。
【出處】《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示例】口有同嗜,不分貧富老少男女。 ——梁實秋《豆汁兒》
【第13句】:口體之奉[kǒu tǐ zhī fèng]
【解釋】奉:奉養。指衣食方面的奉養。
【出處】宋·朱熹《論語集注》卷二:“心欲求道,而以口體之奉不若人為恥,其識趣之卑陋甚矣,何足與議于道哉?”
【示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第14句】:口碑載道[kǒu bēi zài dào]
【解釋】口碑:比喻群眾口頭稱頌象文字刻在碑上一樣;載:充滿;道:道路。形容群眾到處都在稱贊。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七:“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示例】自從老爺到任,并沒見為國出力,倒先有了口碑載道。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九回
【第15句】:口口相傳[kǒu kǒu xiāng chuán]
【解釋】不著文字,口頭相傳。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七十二卷:“經云:'知白守黑,神明自來。’是知玄為萬物母,圣人秘之,不形文字,口口相傳。”
【示例】雖然他敗壞了口口相傳的韻事。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
【第16句】:口齒伶俐[kǒu chǐ líng lì]
【解釋】口齒:說話、言談;伶俐:聰明,靈活。談吐麻利,應付自如。形容口才好。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3回:“寶玉素日雖然口齒伶俐,此時一心卻為金釧兒感傷,恨不得也身亡命殞。”
【示例】他是一個口齒伶俐的男孩。
【第17句】:口出狂言[kǒu chū kuáng yán]
【解釋】嘴里說出狂妄自大的話。指說話狂妄、放肆。也指胡說八道。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二回:“宋江聽得,慌忙過來看時,卻是'九紋龍’史進,'沒遮攔’穆弘,在閣子內吃得大醉,口出狂言。”
【示例】刺客姓李名景純,直隸正定府人。身體短悍,面貌兇惡。手腳系以鐵鎖,依然口出狂言,侮蔑政府。 ——老舍《趙子曰》二十三
【第18句】:口干舌焦[kǒu gàn shé jiāo]
【解釋】形容話說得很多或費盡口舌。同“口燥唇干”。
【出處】袁靜《伏虎記》第二回:“指導員跟他平心靜氣地講道理,講得口干舌焦。”
【示例】你就是講到口干舌焦也無濟于事。
【第19句】:口惠而實不至[kǒu huì ér shí bù zhì]
【解釋】惠:恩惠。只在口頭上答應給別人好處,而實際的利益卻得不到別人身上。
【出處】《禮記·表記》:“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
【示例】河間馮樹柟,粗通筆札,落拓京師十余年,每遇機緣,輒無成就,干祈于人,率口惠而實不至。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
【第20句】:口誦心惟[kǒu sòng xīn wéi]
【解釋】誦:朗讀;惟:思考。口中朗誦,心里思考。
【出處】唐·韓愈《上襄陽于相公書》:“手披目視,口誦其言,心惟其義。”
【示例】儕輩往往口誦心惟,吟哦上下,記憶不少休。 ——宋·陳亮《送吳恭你知縣序》
【第21句】:口血未干[kǒu xuè wèi gān]
【解釋】古時訂立盟約,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指訂約不久就毀約。
【出處】《左傳·襄公九年》:“與大國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
【示例】口血未干,宋人背盟,寡人伐之。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
【第22句】:口諧辭給[kǒu xié cí jǐ]
【解釋】指言辭詼諧敏捷。
【出處】《漢書·東方朔傳》:“上以朔口諧辭給,好作問之。”
【第23句】:口禍之門[kǒu huò zhī mén]
【解釋】禍:災禍。嘴是招惹禍患的大門。形容話多易惹禍。
【出處】后周·馮道《舌》:“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
【第24句】:口辯戶說[kǒu biàn hù shuō]
【解釋】戶:住戶。口頭爭辯并挨戶勸說。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雖口辯戶說之,不能化一人。”
【第25句】:口無擇言,身無擇行[kǒu wú zé yán,shēn wú zé xíng]
【解釋】說出口的話和做出的事無需選擇。形容說的話及做的事都很正確。
【出處】《孝經·卿大夫章》:“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第26句】:口講指畫[kǒu jiǎng zhǐ huà]
【解釋】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示例】他給學生上課經常是口講指畫的。
【第27句】:口沸目赤[kǒu fèi mù chì]
【解釋】形容人情緒激動,聲音臉色都很嚴厲的樣子。
【出處】《韓詩外傳》卷九:“言人之非,瞋目扼腕,疾言噴噴,口沸目赤。”
【第28句】:口中雌黃[kǒu zhōng cí huáng]
【解釋】雌黃:即雞冠石,過去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涂沫后重寫。隨口更改說得不恰當的話。比喻言論前后矛盾,沒有一定見解。
【出處】《晉書·王衍傳》:“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更改,世號口中雌黃。”
【示例】議論反復曰口中雌黃。 ——宋·胡繼宗《書言故事·事物譬類》
【第29句】:口腹自役[kǒu fù zì yì]
【解釋】口腹:飲食。飲食自理,不靠他人。
【出處】《孟子·告子上》:“飲食之人,天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第30句】:口齒生香[kǒu chǐ shēng xiāng]
【解釋】嘴和牙齒都有香味。比喻所讀的作品意味深長,雋永宜人。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六回:“前者捧讀諸位姐姐佳作,真令人口齒生香。”
【第31句】:口耳并重[kǒu ěr bìng zhòng]
【解釋】對說和聽的訓練同等重視。
【出處】魯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給他進了中西折中的學堂,英文又專是'口耳并重’的。”
【第32句】:口說無憑[kǒu shuō wú píng]
【解釋】單憑口說,不足為據。
【出處】元·喬夢符《揚州夢》第四折:“你不合打鳳牢龍,翻云覆雨,陷人坑井。咱兩個口說無憑。”
【示例】此皆口說無憑,待我親去踏看明。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第33句】:口墜天花[kǒu zhuì tiān huā]
【解釋】比喻指以夸誕之詞動人聽聞或以甘言騙人。
【出處】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品》載,佛祖說法,感動天神,“六欲諸天及天子眾,以天福力雨種種華:優缽羅華,波頭摩華……于虛空中繽紛亂墜”,“天華亂墜滿虛空,眾香普熏于大會”。華,同“花”。
【示例】饒伊口墜天花,難逃我雙眸似電。 ——清·李漁《奈何天·媒欺》
【第34句】:口似懸河[kǒu sì xuán hé]
【解釋】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同“口若懸河”。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
【示例】從無心閑話里談到十三妹,果然引動了那老頭兒的滿肚皮牢騷,不必等人盤問,他早不禁不由口似懸河的講將起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
【第35句】:口是心非[kǒu shì xīn fēi]
【解釋】嘴里說得很好,心里想的卻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出處】漢·桓譚《新論·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抱樸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
【示例】俺哥哥原來是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三回
【第36句】:口角生風[kǒu jiǎo shēng fēng]
【解釋】比喻說話流利,能說會道。
【出處】郭沫若《洪波曲》第11章:“這樣罵人的時候卻是口角生風,不再有'這個是’的打攪了。”
【示例】這種語言藝術要求演員唱得字正腔圓,說得口角生風。
【第37句】:口呆目瞪[kǒu dāi mù dèng]
【解釋】嘴說不出話,眼發直。形容很吃驚的樣子。
【出處】明·許仲林《封神演義》第九十七回:“那軍士見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憐惜,再加他嬌滴滴,叫了幾聲將軍長,將軍短。便把這些軍士,叫得骨軟筋酥,口呆目瞪,軟癡癡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塊,莫能動履。”
【示例】林氏卻又把小白菜的事情,細細向劉錫彤說了一遍,劉錫彤聽得,不禁嚇得口呆目瞪。 ——《楊乃武與小白菜》第三十回
【第38句】:口耳之學[kǒu ěr zhī xué]
【解釋】指只知道耳朵進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
【出處】《荀子·勸學》:“小人之學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示例】是當時雖從事于經義,亦皆口耳之學。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八
【第39句】:口舉手畫[kǒu jǔ shǒu huà]
【解釋】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示例】酒酣,為人稱說古今成敗廢興之故,口舉手畫,議論風生。 ——清·汪琬《彭公子篯傳》
【第40句】:口出不遜[kǒu chū bù xùn]
【解釋】遜:謙遜、恭順。說出的話非常不謙遜。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卻說關公正坐帳中,忽探馬飛報:'曹操差于禁為將,領七枝精壯兵到來。前部先鋒龐德,軍前抬一木櫬,口出不遜之言,誓欲與將軍決一死戰。兵離城止三十里矣。’”
【示例】崇應彪口出不遜之言,請丞相軍令定奪。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八回
【第41句】:口談道德,志在穿窬[kǒu tán dào dé,zhì zài chuān yú]
【解釋】穿窬:指偷摸盜竊的行為。嘴上在講仁義道德,心里卻在想著翻墻越壁偷東西。常用以諷刺偽君子。
【出處】明·李贄《焚書·又與焦弱侯》:“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
【第42句】:口快心直[kǒu kuài xīn zhǐ]
【解釋】有啥說啥,想啥說啥。形容人性情直爽,語言明快。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云姑娘,你如今長大了,越發心直嘴快了。”
【示例】他是一個口快心直的人。
【第43句】:口稱三昧[kǒu chēng sān mèi]
【解釋】佛教用語。指專心念誦佛經而達到拔除雜念、心神平靜的境界。
【出處】《觀念法門》卷一:“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者,心眼即開,見彼凈土一切莊嚴,說無窮盡。”
【第44句】:口多食寡[kǒu duō shí guǎ]
【解釋】吃飯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
【出處】唐·韓愈《答胡生書》:“愈不善自謀,口多而食寡。”
【示例】解放前夕,我們全家六口流落在這座小城市里,口多食寡,連一天三頓飯都無法維持。
【第45句】:口燥唇干[kǒu zào chún gān]
【解釋】燥:干。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話說得很多或費盡口舌。
【出處】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干。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示例】指導員跟他平心靜氣地講道理,講得口燥唇干。 ——袁靜《伏虎記》第二回
【第46句】:口呆目鈍[kǒu dāi mù dùn]
【解釋】形容很吃驚的樣子。同“口呆目瞪”。
【出處】克非《春潮急》:“張福壽頓時口呆目鈍,半天才小聲說:'我曉得的喃!我又沒去戴過紅花、吃過油大。’”
【示例】他驚訝得口呆目鈍了。
【第47句】:口尚乳臭[kǒu shàng rǔ xiù]
【解釋】乳臭:奶腥氣。嘴里還有奶腥味。表示對年輕人的輕視。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上》:“是口尚乳臭,不能當韓信。”
【示例】吾尚在湖南,見其少年子弟,口尚乳臭,目不識蟹文。 ——梁啟超《論中國人種之將來》
【第48句】:口口聲聲[kǒu kǒu shēng shēng]
【解釋】形容一次一次地說,或經常說。
【出處】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三折:“你也曾聽杜宇,他那里口口聲聲,攛掇先生不如歸去。”
【示例】韓世忠帶領人馬已到城下,口口聲聲要拿走二位王爺。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十七回
【第49句】:口絕行語[kǒu jué xíng yǔ]
【解釋】說話嚴謹,不外傳。
【出處】唐·韓愈《送窮文》:“自初及終未始背汝,心無異謀,口絕行語。”
【第50句】:口輕舌薄[kǒu qīng shé bó]
【解釋】形容說話刻薄尖酸。
【出處】《天雨花》第25回:“小小年紀無厚道,口輕舌薄誚誰人?”
【示例】你得福不知,只管口輕舌薄取笑人家。 ——錢鐘書《圍城》
【第51句】:口含天憲[kǒu hán tiān xiàn]
【解釋】天憲:指朝廷法令。比喻說話就是法律,可以決定人的生死。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宦者傳論》:“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復掖廷永巷之職。”
【示例】他真還有口含天憲的命,3歲就登基做皇帝。
【第52句】:口不應心[kǒu bù yìng xīn]
【解釋】應:符合。心口不一致。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夫人停婚》:“俺娘好口不應心也呵。”
【示例】官人,你昨夜恁般說了,卻又口不應心,做下那事!(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八)
【第53句】:口燥喉干[kǒu zào hóu gān]
【解釋】燥:干。形容非常干渴。
【出處】老舍《趙子曰》:“直喊到他口燥喉干,心中發空,才打道進城回公寓。”
【第54句】:口出大言[kǒu chū dā yán]
【解釋】說大話。形容說話狂妄。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回:“御者見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腳觀看。”
【示例】某家好意勸你,樂得兩邦和好;你反口出大言!不必多言,放馬來罷。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回
【第55句】:口沒遮攔[kǒu méi zhē lán]
【解釋】指說話沒任何顧忌,信口胡言。
【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這位'大人’的口沒遮攔,也是出了名的。”
【第56句】:口授心傳[kǒu shòu xīn chuán]
【解釋】通過口頭講授和心領神會來傳授。
【出處】宋·華岳《翠微南征錄·馬政》:“耳聞目見者,非眾所共讀之文;口授心傳者,非人所同得之學。”
【示例】口授心傳,只有叛逆才敢改造。 ——老舍《新詩》
【第57句】:口腹之累[kǒu fù zhī lěi]
【解釋】口腹:指飲食;累:連累。指因為飲食而受到牽累。
【出處】漢·班固《東觀漢記·閔貢》:“仲叔怪而問之,知,乃嘆曰:'閔仲叔豈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
【示例】獨是君子雖貧,不輕干人,乃以口腹之累,喋喋公堂,品斯下矣。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狂生》
【第58句】:口中蚤虱[kǒu zhōng zǎo shī]
【解釋】比喻極易消滅的敵人,猶如口中之虱。故又作“口中虱”。
【出處】《韓非子·七術》:“(王)以臨東陽,則邯鄣口中虱也。”
【示例】校尉韓威進曰:“以新室之威而吞胡虜,無異口中蚤虱。” ——《漢書·王莽傳》
【第59句】:口銜天憲[kǒu xián tiān xiàn]
【解釋】比喻說話就是法律,可以決定人的生死。同“口含天憲”。
【出處】《資治通鑒·漢桓帝永興元年》:“當今中官近習,竊持國柄,受握王爵,口銜天憲。”胡三省注:“天憲,王法也;謂刑戮出于其口也。”
【第60句】:口頭禪[kǒu tóu chán]
【解釋】原指和尚常說的禪語或佛號。現指經常掛在口頭上而無實際意義的詞句。
【出處】宋·王楙《臨終詩》:“平生不學口頭禪,腳踏實地性虛天。”
【示例】'有聞必錄’或'并無能力’的話,都不是向上的負責的記者所該采用的口頭禪。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人言可畏》
【第61句】:口角鋒芒[kǒu jiǎo fēng máng]
【解釋】口角:嘴邊。言詞尖銳,不讓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七回:“就是他的性情爽利,口角鋒芒些,究竟也不曾得罪你們。想是他過于生得好了,反被這好所誤。”
【第62句】:口角流沫[kǒu jiǎo liú mò]
【解釋】口角:嘴邊。口角飛濺唾沫。形容說話時慷慨激昂的樣子。
【出處】唐·李商隱《韓碑》:“愿書萬本誦萬過,口角流沫右手胝。”
【第63句】:口角春風[kǒu jiǎo chūn fēng]
【解釋】口角:嘴邊。原指言語評論如春風之能生長萬物。后比喻替人吹噓或替人說好話。
【出處】《后漢書·鄭太傳》:“孔公諸清談高論,口虛枯吹生。”
【示例】陳健聽說,就如口角春風,說得天花亂墜,差不多恨天無柱,恨地無環,方是他干營生的手段。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十九回
【第64句】:口如懸河[kǒu rú xuán hé]
【解釋】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同“口若懸河”。
【出處】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愿借辯口如懸河。”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稱口如懸河,賓主頗也得合。”
【示例】陳宮保倒著實和秋谷談了一回,見秋谷口如懸河的滔滔不絕,不由得心中暗暗稱奇。 ——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六八回
【第65句】:口耳相傳[kǒu ěr xiāng chuán]
【解釋】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
【出處】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口耳相傳,或逮后世。”
【第66句】:口是心苗[kǒu shì xīn miáo]
【解釋】猶言為心聲。言語是思想的反映,從一個人的話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出處】元·白樸《梧桐雨》第四折:“氤氳篆煙裊,昏慘剌銀燈照。玉漏迢迢,才是初更報。暗覷清霄,盼夢里他來到。卻不道口是心苗,不住的頻頻叫。”
【示例】常言道:口是心苗,我們聽出他的意圖了
【第67句】:口蜜腹劍[kǒu mì fù jiàn]
【解釋】嘴上說的很甜美,凡里卻懷著害人的主意。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玄宗天寶元年》:“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示例】這廝口蜜腹劍,正所為慝怨而友者也。 ——明·王世楨《鳴鳳記》第二十五出
【第68句】:口角風情[kǒu jiǎo fēng qíng]
【解釋】口頭表示的情愛。
【出處】清·李漁《比目魚·聯班》:“那些用小錢的主子,只還他些口角風情罷了。”
【示例】口角風情不值得一信。
【第69句】:口不擇言[kǒu bù zé yán]
【解釋】指情急時說話不能正確用詞表達或指說話隨便。
【出處】《北史·魏艾陵伯子華傳》:“性甚褊急,當其急也,口不擇言,手自捶擊。”
【示例】周近他居然這樣口不擇言,他怎么能這樣說! ——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
【第70句】:口講手畫[kǒu jiǎng shǒu huà]
【解釋】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示例】好學者從之請問,口講手畫,終席或至千字。 ——宋·黃庭堅《題跋》
【第71句】:口無擇言[kǒu wú zé yán]
【解釋】指出口皆合道理,無需選擇。
【出處】《孝經·卿大夫章》:“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后漢書·劉般傳》:“數年,揚州刺史觀恂薦般在國口無擇言,行無怨惡,宜蒙旌顯。”
【示例】心根孝友,器包禮樂,動躡思后,故口無擇言。 ——唐·張說《贈吏部尚書蕭公神道碑》
【第72句】:口語籍籍[kǒu yǔ jí jí]
【解釋】籍籍:雜亂的樣子。指議論紛紛,五花八門。
【出處】《漢書·景十三王傳》:“國中口語籍籍,慎無復至江都。”
【示例】夫四主兇人,共殺一女子,如屠犬豕,往來蹤跡,口語籍籍,豈為難察之獄。 ——明·歸有光《答唐虔伯書》
【第73句】:口耳講說[kǒu ěr jiǎng shuō]
【解釋】耳朵剛聽到嘴就說出去了。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
【第74句】:口角流涎[kǒu jiǎo liú xián]
【解釋】形容對喜愛又不能占有之物的羨慕之態。
【出處】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題自詩與隆上人》:“學生睡法,飽飯靠椅,口角流涎,自喜以謂得其妙。”
【示例】已造成了玉液瓊漿,香醪佳釀。大圣止不住口角流涎,就要去吃。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回
【第75句】:口傳心授[kǒu chuán xīn shòu]
【解釋】指師徒間口頭傳授,內心領會。
【出處】明·解縉《春雨雜述·評書》:“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示例】盡管在舊社會得不到出版發行的便利,千百年來通過無數藝人的口傳心授,終于很好地保留下來了。 ——光未然《戲曲遺產中的現實意義》
【第76句】:口講指劃[kǒu jiǎng zhǐ huà]
【解釋】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形容詳細地解說。
【出處】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七章:“每條凳子可容幾人,哪里是站臺,哪里是門……都口講指劃地詳細說給他們聽。”
【第77句】:口誅筆伐[kǒu zhū bǐ fá]
【解釋】誅:痛斥,責罰;伐:聲討,攻打。從口頭和書面上對壞人壞事進行揭露和聲討。
【出處】宋·陳亮《畏羞于君子》:“此丈夫所當履其道,免筆誅口伐于蓽門閨竇之間。”
【示例】他捐廉棄恥,向權門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壟上璠間識者羞。 ——明·汪廷訥《三祝記·同謫》
【第78句】:口巧手拙[kǒu qiǎo shǒu zhuō]
【解釋】巧:靈巧;拙:笨拙。光是嘴上能說,動手能力相當差。
【示例】她是一個口巧手拙的女孩。
【第79句】:口直心快[kǒu zhí xīn kuài]
【解釋】想什么說什么,為人直爽。
【出處】巴金《家》:“倒是覺慧口直心快,他終于說了出來。”
【示例】口直心快的人容易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