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媚”的成語(35個)
本文整理了媚外求榮、千嬌百媚、崇洋媚外等含“媚”的成語35個,其中“媚”開頭的成語1個,“媚”結尾的成語17個,“媚”在中間的成語17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媚”開頭的成語【第1句】:媚外求榮[mèi wài qiú róng]
【解釋】媚:諂媚。奉承外國人以謀求個人利益。
【出處】清·吳趼人《痛史》第19回:“這是媚外求榮的結局,表過不提。”
“媚”結尾的成語【第1句】:千嬌百媚[qiān jiāo bǎi mèi]
【解釋】嬌、媚:美好。形容女子姿態美好。
【出處】南朝·陳·徐陵《雜曲》詩:“綠黛紅顏兩相發,千嬌百態情無歇。”唐·張文成《游仙窟》:“千嬌百媚,造次無可比方;弱體輕身,談之不能備盡。”
【示例】吳衙內在燈下把賀小姐仔細一觀,更覺千嬌百媚。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八
【第2句】:春光明媚[chūn guāng míng mèi]
【解釋】明媚:美好,可愛。形容春天的景物鮮明可愛。
【出處】元·宋方壺《斗鵪鶉·踏青》套曲:“時遇著春光明媚,人賀豐年,民樂雍熙。”
【示例】行夠多少山原,歷盡無窮水道,不覺的秋去冬殘,又值春光明媚。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七十二回
【第3句】:便僻側媚[biàn pì cè mèi]
【解釋】便僻:順人之所欲,避人之所惡;側媚:奸邪諂媚。指逢迎諂媚或逢迎諂媚的人。
【出處】《尚書·冏命》:“慎簡乃僚,無以巧言令色,便僻側媚,其惟吉士。”
【第4句】:柳嬌花媚[liǔ jiāo huā mèi]
【解釋】形容女子嬌嬈嫵媚。
【出處】《隋唐演義》第二七回:“[煬帝]又選三百二十名風流瀟灑、柳嬌花媚的,充作美人。”
【第5句】:求容取媚[qiú róng qǔ mèi]
【解釋】指諂媚討好。
【出處】《三國志·蜀志·法正傳》:“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慮遠圖,莫肯盡心獻良計耳。”
【第6句】:桃夭柳媚[táo yāo liǔ mèi]
【解釋】形容女子年青貌美。
【出處】前蜀·毛文錫《贊浦子》詞:“錦帳添香睡,金爐換夕熏。懶結芙蓉帶,慵拖翡翠裙。正是桃夭柳媚,那堪暮雨朝云。”
【第7句】:倚姣作媚[yǐ jiāo zuò mèi]
【解釋】倚:憑借;姣:美好;媚:迷人。憑著自己美貌,任意撒嬌胡鬧。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九回:“先時不過挾制薛蟠,后來倚姣作媚,將及薛姨媽,后將至寶釵。”
【第8句】:山輝川媚[shān huī chuān mèi]
【解釋】輝:光輝;媚:美好。形容風景非常優美。
【出處】晉·陸機《文賦》:“石韞玉而生輝,水懷珠而川媚。”
【第9句】:逞嬌斗媚[chěng jiāo dòu mèi]
【解釋】猶言爭嬌斗媚。形容競相撒嬌獻媚的樣子。
【出處】清·王韜《淞濱瑣話·談艷上》:“于中綺羅結隊,粉黛成云,莫不盡態極妍,逞嬌斗媚。”
【第10句】:嬌嬌媚媚[jiāo jiāo mèi mèi]
【解釋】指撒嬌討人喜歡的樣子或儀容甜美具有魅力。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40回:“眾殿腳女都是演習就的,打扮得嬌嬌媚媚,上了岸,各照派定前后次第而立。”
【第11句】:斂怨求媚[liǎn yuàn qiú mèi]
【解釋】指因向上獻媚,不顧人民怨恨而征收錢物。
【出處】《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歷元年》:“上生日,諸道節度使獻金帛、器服、珍玩、駿馬為壽,共直緡錢二十四萬。常袞上言,以為'節度使非能男耕女織,必取之于人,斂怨求媚,不可長也。’”
【第12句】:婀娜嫵媚[ē nuó wǔ mèi]
【解釋】婀娜:輕盈柔美;嫵媚:姿態美好。輕盈柔美的姿態。
【出處】曹靖華《<花>小跋》:“一串串盛開的藤花,滿吊枝頭,迎風搖曳,婀娜嫵媚。”
【第13句】:花明柳媚[huā míng liǔ mèi]
【解釋】形容春天綠柳成蔭、繁花似錦的景象。
【出處】《儒林外史》第一回:“遇著花明柳媚的時節,把一乘年車載了母親,他便戴了高帽……在鄉村鎮上以及湖邊,到處玩耍。”
【示例】待得花明柳媚,看雕鞍駿馬,又去踏春風。 ——清·徐大椿《洄溪道情·題唐悔生寒林行嘯圖》
【第14句】:花嫣柳媚[huā yān liǔ mèi]
【解釋】比喻女子姿容美麗。
【出處】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16回:“平如衡聽見說不是小姐,忙抬頭起來一看,只見那女子生得花嫣柳媚,猶如仙子一般。”
【示例】在這花嫣柳媚的氛圍里,誰能坐懷不亂呢?
【第15句】:一笑百媚[yī xiào bǎi mèi]
【解釋】形容美人的笑態。
【出處】唐·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示例】妺喜蠱惑,一笑百媚而色厲。 ——宋·羅泌《路史·后紀十三下·帝履癸》
【第16句】:承歡獻媚[chéng huān xiàn mèi]
【解釋】承歡:迎合他人博取歡心。以自己的媚態博得別人歡心。
【出處】曾樸《孽海花》第三回:“四圍小花,好像承歡獻媚,服從那大花的樣子。”
【第17句】:阿諛諂媚[ē yú chǎn mèi]
【解釋】阿諛:迎合別人的意思,向人討好;諂媚:巴結,奉承。說話做事迎合別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討好。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裴晉公義還原配》:“只是這幫阿諛諂媚的,要博相國歡喜,自然重價購買。”
“媚”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崇洋媚外[chóng yáng mèi wài]
【解釋】洋:西洋,指西方國家;媚:諂媚。崇拜西方一切,諂媚外國人。指喪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結外國人。
【出處】茅盾《向魯迅學習》:“那時清王朝以及當權的洋務派崇洋媚外,出賣國家主權。”
【示例】改革開發絕不是崇洋媚外。
【第2句】:良辰媚景[liáng chén mèi jǐng]
【解釋】美好的時光和景物。同“良辰美景”。
【出處】元·侯克中《醉花陰》套曲:“你縱寶馬,跳金鞍,玩玉京,迷戀著良辰媚景。”
【示例】良辰媚景換今古,賞心樂事暗乘除。 ——《全元散曲·快活三過朝天子四換頭·嘆四美》
【第3句】:甘言媚詞[gān yán mèi cí]
【解釋】甘言:甜美的語言;媚詞:柔美的詞句。甜美的語言,柔美的詞句。指婦女節對意中人說的體貼溫存的話。也指說奉承話,對人獻媚。
【出處】明·宗臣《報劉一丈書》:“則甘言媚詞作婦人狀。”
【第4句】:斗媚爭妍[dòu mèi zhēng yán]
【解釋】競相比賽嫵媚艷麗。
【出處】清·王韜《淞濱瑣話·畫船紀艷》:“[魚軒]中有二女,裝束艷冶……斗媚爭妍,堪稱雙絕。”
【第5句】:狐媚魘道[hú mèi yǎn dào]
【解釋】指行為妖邪。
【出處】《紅樓夢》第二十回:“你總不聽我的話。倒叫這些人教的你歪心邪意、狐媚魘道的。”又第四四回:“我說那孩子倒不像那狐媚魘道的。”
【第6句】:煙視媚行[yān shì mèi xíng]
【解釋】煙視:微視;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樣子。
【出處】《呂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取婦者,婦至,宜安矜,煙視媚行。”
【第7句】:柔情媚態[róu qíng mèi tài]
【解釋】指柔美的情態。同“柔情綽態”。
【出處】清·李心衡《金川鎖記·陳生》:“[陳生]見一女子,年僅及笄,殆天人也……遂患心疾,輾轉昏憒中,忽憶柔情媚態,則啞然笑;又憶浮萍斷梗,何處追尋,則啜以泣。”
【第8句】:偷媚取容[tōu mèi qǔ róng]
【解釋】巧黠諂媚以取悅于人。
【出處】唐·張鷟《朝野僉載·張岌》:“并偷媚取容,實名教之罪人也。”
【第9句】:甜言媚語[tián yán mèi yǔ]
【解釋】甜蜜溫柔的話。同“甜言軟語”。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滴珠嘆了一口氣,縮做一團,被吳大郎甜言媚語,輕輕款款,板將過來。”
【示例】憑著一昧甜言媚語哄他,從此做了長相交也不見得。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六
【第10句】:寧媚于灶[nìng mèi yú zào]
【解釋】媚:諂媚;灶:灶神。寧愿巴結灶神。比喻與其巴結職位高的人,不如籠絡職位低但有實權的人。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八佾》:“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
【示例】孔子都說'寧媚于灶’,俗言道得好,'灶神在天,一本直奏’。你那不茍且的脾氣,正合作此官。 ——《八十一夢·第36夢》
【第11句】:狐媚惑主[hú mèi huò zhǔ]
【解釋】傳說狐貍能用媚態來迷惑人。比喻做出各種媚態來討好迷惑主人。
【出處】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于翚翟。”
【第12句】:百媚千嬌[bǎi mèi qiān jiāo]
【解釋】媚、嬌:美好。形容女子姿態美好。
【出處】南朝·陳·徐陵《雜曲》詩:“綠黛紅顏兩相發,千嬌百態情無歇。”唐·張文成《游仙窟》:“千嬌百媚,造次無可比方;弱體輕身,談之不能備盡。”
【示例】傾國傾城,百媚千嬌。 ——元·孔文昇《折桂令·贈千金奴》
【第13句】:狐媚猿攀[hú mèi yuán pān]
【解釋】像狐貍那樣善于迷惑人,像猿猴那樣善于攀高。比喻不擇手段地追求名利。
【出處】明·劉體乾《財用詘乏懇乞圣明節省疏》:“其間狐媚猿攀,途轍不一;蠅營狗竊,窠臼且多,臣不能悉奉。”
【第14句】:柔媚嬌俏[róu mèi jiāo qiào]
【解釋】溫柔和順,嫵媚俏麗。
【示例】他帶來一個柔媚嬌俏的女孩。
【第15句】:阿世媚俗[ē shì mèi sú]
【解釋】指曲意迎合當時社會的陳規陋俗。
【出處】魯迅《墳·文化偏至論》:“如其《民敵》一書,謂有人寶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見容于人群。”
【第16句】:柳媚花明[liǔ mèi huā míng]
【解釋】媚:美好、可愛。綠柳成蔭,繁花似錦。形容美好的春光。
【出處】明·朱有燉《神仙會》第一折:“結此生歡娛境,倚玉偎香,柳媚花明,美景良辰,行樂意同情。”
【示例】柳媚花明,燕語鶯聲渾是笑;松號柏舞,猿啼鶴唳總成哀。 ——清·李漁《笠翁對韻》
【第17句】:奴顏媚骨[nú yán mèi gǔ]
【解釋】媚骨:諂媚的性格。奴才相,賤骨頭。形容卑鄙無恥地奉承別人。
【出處】耿可貴《孫中山與宋慶齡》第七場:“蓮妹,請去傳我的話:宋慶齡不愿見到奴顏媚骨之徒。”
【示例】他一幅奴顏媚骨的漢奸相,讓人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