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攻”的成語大全(86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攻苦食啖、大舉進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含“攻”的成語86個,其中“攻”開頭的28個,“攻”結尾的17個,“攻”在中間的41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攻”開頭的成語
【第1句】:攻苦食啖[gōng kǔ shí dàn]
【解釋】做艱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勵。啖,亦作“淡”。同“攻苦食淡”。
【出處】《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
【第2句】:攻苦茹酸[gōng kǔ rú suān]
【解釋】指勞苦艱辛。
【出處】明·袁宏道《壽洪太母七十序》:“母攻苦茹酸,和丸課子。”
【第3句】:攻城野戰[gōng chéng yě zhàn]
【解釋】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戰。
【出處】《墨子·節用上》:“攻城野戰死者,不可勝數。”
【示例】外之不能備行武,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 ——漢·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
【第4句】:攻乎異端[gōng hū yì duān]
【解釋】《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出處】既是儒流,讀圣賢之書,焉有~之理。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四回
【示例】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約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攻乎異端,歸之正義。”
【第5句】:攻大磨堅[gōng dà mó jiān]
【解釋】攻打強大的力量,削磨堅硬的東西。形容做很難做到的事情。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攻大磨堅,莫能與之爭。”
【第6句】:攻瑕指失[gōng xiá zhǐ shī]
【解釋】批評缺點,指出失誤。
【出處】清·顧炎武《與友人書》:“今此舊編,有塵清覽。知我者當為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遺諸后人。”
【第7句】:攻守同盟[gōng shǒu tóng méng]
【解釋】原指國與國之間訂立盟約,戰時彼此聯合進攻或防衛。現多指壞人互相訂約,為掩蓋罪惡而一致行動。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來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與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條約,我恐朝鮮將來有事,中、日兩國,必然難免爭端吧。”
【示例】日本既與英結英日同盟,及日俄戰役方酣,又與韓結日韓攻守同盟。 ——清·梁啟超《中國外交方針私議》
【第8句】:攻苦食儉[gōng kǔ shí jiǎn]
【解釋】猶攻苦食淡。形容刻苦自勵。
【出處】明·王世貞《觚不觚錄》:“余舉進士,不能攻苦食儉。”
【第9句】:攻其一點,不及其余[gōng qí yī diǎn,bù jí qí yú]
【解釋】對于人或事不從全面看,只是抓住一點就攻擊。多指有偏見的批評。
【出處】《新華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還不覺悟的人就冷眼旁觀,吹毛求疵,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第10句】:攻過箴闕[gōng guò zhēn què]
【解釋】指責過錯,針砭缺失。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漢過》:“進則切辭正論,攻過箴闕;退則端誠杜私,知無不為者。”
【第11句】:攻城掠地[gōng chéng lüě dì]
【解釋】掠奪土地。同“攻城略地”。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4回:“李密諸將士,當時攻城掠地,倚著金帛來得易,也用得易。”
【示例】好像在執行什么攻城掠地的莊嚴神圣而又刻不容緩的使命,大有非把敵人逐出國門并踏為齏粉不可之勢。 ——孫蓀《云賦》
【第12句】:攻其不備[gōng qí bù bèi]
【解釋】其:代詞,指敵人。趁敵人還沒有防備時進攻。
【出處】《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示例】素知此處庶民都是正人君子,所以不肯攻其不備,暗下毒手取魚。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三回
【第13句】:攻苦食淡[gōng kǔ shí dàn]
【解釋】攻:做;若:艱苦;淡:清淡。做艱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勵。
【出處】《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淡)。”
【示例】得瑗所授經,熟讀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爐,夜不安枕者逾年。 ——《宋史·徐中行傳》
【第14句】:攻其無備[gōng qí wú bèi]
【解釋】其:代詞,指敵人。趁敵人還沒有防備時進攻。
【出處】春秋·齊·孫武《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示例】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鄧艾傳》
【第15句】:攻瑕蹈隙[gōng xiá dǎo xì]
【解釋】瑕:瑕疵;蹈:踩。攻擊瑕疵,蹈住縫隙。比喻利用對方的弱點進行攻擊。
【出處】章炳麟《讀<日本國治>》:“忠憤者因是以攻瑕蹈隙,欲致屆幕府而先倡攮夷之議。”
【第16句】:攻其無備,出其不意[gōng qí wú bèi,chū qí bù yì]
【解釋】其:代詞,指敵人;不意:沒有料到。趁敵人還沒有防備或沒有意料時就采取行動。
【出處】《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示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6回:“等主公出城勞軍,乘勢拿下,殺入城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
【第17句】:攻城徇地[gōng chéng xùn dì]
【解釋】略:掠奪。攻打城市,掠奪土地。
【出處】《后漢書·劉盆子傳》:“樊崇以窮困為寇,無攻城徇地之計。”
【第18句】:攻心為上[gōng xīn wèi shàng]
【解釋】從思想上瓦解敵人的斗志為上策。
【出處】《三國志·蜀志·馬謖傳》:“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裴松之注引《襄陽記》:“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示例】姐姐這叫做兵法攻心為上。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
【第19句】:攻無不克[gōng wú bù kè]
【解釋】克:攻下。沒有攻占不下來的。形容力量無比強大。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示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
【第20句】:攻疾防患[gōng jí fáng huàn]
【解釋】匡正過失,防止禍患。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
【第21句】:攻玉以石[gōng yù yǐ shí]
【解釋】攻:加工,制造;以:借用。加工璞玉需借用他山之石。比喻以他人之長,治自己之短。
【出處】《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22句】:攻心扼吭[gōng xīn è kēng]
【解釋】比喻攻擊要害。吭,指咽喉。
【出處】清·魏源《圣武紀》卷一:“先取山海關,則關外諸城唾手可得,此攻心扼吭之法也。”
【第23句】:攻無不取,戰無不勝[gōng wú bù qǔ,zhàn wú bù shèng]
【解釋】沒有攻占不下來的。形容力量無比強大。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示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攻無不取,戰無不勝,所向披靡。
【第24句】:攻城略地[gōng chéng lüè dì]
【解釋】《淮南子·兵略訓》:“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出處】英法聯軍侵華的那幾年,法國海軍附帶在越南~。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示例】元·楊顯之《酷寒亭》第四折:“今天下事勢方多,四下里競起干戈,其大者攻城略地,小可的各有巢窠。”
【第25句】:攻瑕索垢[gōng xiá suǒ gòu]
【解釋】批評不足,尋找缺點。
【出處】清·王晫《今世說·規箴》:“吾儕本相好,攻瑕索垢,當猛鷙如寇讎,毋留纖塵,為后人口實。”
【第26句】:攻城奪地[gōng chéng duó dì]
【解釋】攻:攻打,進攻。攻打城市,掠奪土地。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7回:“那二十四員番將,又必各有跟隨的番漢軍士,共計當有萬余人,行動與攻城奪地者何異!”
【示例】他才覺出來日本人的攻城奪地并不是與他毫無關系。 ——老舍《四世同堂》
【第27句】:攻必克,守必固[gōng bì kè,shǒu bì gù]
【解釋】克:攻下據點,戰勝;固:牢固,堅固。進攻沒有打不下來的,防守沒有不穩固的。形容戰斗力極強。
【出處】他才覺出來日本人的~并不是與他毫無關系。 ——老舍《四世同堂》
【第28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gōng wú bù kè,zhàn wú bù shèng]
【解釋】攻:攻打;克:攻克。沒有攻占不下來的。形容力量無比強大。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示例】把這支部隊說成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天將神兵。 ——吳強《紅日》
“攻”結尾的成語
【第1句】:大舉進攻[dà jǔ jìn gōng]
【解釋】大舉:重大的行動。大規模出兵,向敵方進攻。
【出處】《民國通俗演義》第133回:“因吳佩孚此時目光,已從軍事移到政治方面,也不大舉進攻。”
【示例】敵人大舉進攻,紅軍奮起反抗。
【第2句】:內外夾攻[nèi wài jiā gōng]
【解釋】從里、外兩方面配合同時進攻。
【出處】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間內外夾攻,方能取勝。”
【示例】這件事情,須得我同你兩個內外夾攻。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第3句】:十圍五攻[shí wén wǔ gōng]
【解釋】兵力超過敵人十倍就可以包圍它,超過五倍就可以攻擊它。
【出處】《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示例】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 ——《后漢書·袁紹傳上》
【第4句】:以守為攻[yǐ shǒu wéi gōng]
【解釋】用防御作為擊破敵人的手段。
【出處】宋·秦觀《邊防策下》:“蓋充國以先零窮寇,急與之角,則中國必有饋挽轉輸之勞,故罷騎留屯而圖以期月,此則以守為攻者也。”
【示例】我軍決定暫時以守為攻,消耗敵人兵力,然后再集中力量突過河去,全殲敵人。 ——李天銀《扼住敵人的咽喉》
【第5句】:鳴鼓而攻[míng gǔ ér gōng]
【解釋】比喻宣布罪狀,加以遣責或討伐。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先進》:“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示例】不惜鳴鼓而攻,這倒不僅是一種曲解,簡直是一種誣蔑! ——郭沫若《沸羹集·新文藝的使命》
【第6句】:近交遠攻[jìn jiāo yuǎn gōng]
【解釋】指與鄰近者交好,而對較遠者施用武力。
【出處】清·夏燮《中西紀事·互市檔案》:“如其怨恨有因,即可加意招徠,供我指臂,此近交遠攻之計也。”
【第7句】:函矢相攻[hán shǐ xiāng gōng]
【解釋】指自相矛盾。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上》:“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
【示例】今夫儒者函矢相攻,蜩螗相喧。 ——唐·劉禹錫《答容州竇中丞書》
【第8句】:遠交近攻[yuǎn jiāo jìn gōng]
【解釋】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時戰國時秦國采取的一種外資策略。后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出處】《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示例】莫若以納遼之幣歸之于金,坐復燕云故土,正合遠交近攻之計。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七回
【第9句】:里外夾攻[lǐ wài jiā gōng]
【解釋】從里、外兩方面配合同時進攻。
【出處】《新五代史·吳越世家》:“乃取其軍號,內外夾攻,號令相應,淮人以為神,遂人敗之。”
【示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2回:“里外夾攻,百般凌辱。”
【第10句】:腹背夾攻[fù bèi jiā gōng]
【解釋】腹背:比喻前后兩面。前后受到敵人的夾攻。
【出處】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41回:“進兵濰縣西境,抄入青島背后,以便腹背夾攻。”
【第11句】:什圍伍攻[shí wéi wǔ gōng]
【解釋】古時兵法,謂以十敵一則圍殲之,以五敵一則攻擊之。參見“十圍五攻”。
【出處】宋·秦觀《李陵論》:“古之善用兵者,雖能以寡覆眾,而什圍伍攻之道未嘗忽焉。”
【示例】什圍伍攻兵法存,發蹤指示知何人。 ——明·詹同《出獵圖》詩
【第12句】:銳卒勿攻[ruì zú wù gōng]
【解釋】對精銳的軍隊不要攻擊。
【出處】《孫子·軍爭》:“銳卒勿攻,餌兵勿食。”
【第13句】:眾口交攻[zhòng kǒu jiāo gōng]
【解釋】許多人一齊譴責。
【出處】《明史·王應熊傳》:“言陛下召應熊,必因其秉國之日,眾口交攻,以為孤立無黨,孰知其同年密契,肺腑深聯。”
【第14句】:貧病交攻[pín bìng jiāo gōng]
【解釋】交:同時。貧窮和疾病同時壓過來
【出處】宋·陳亮《與王季海丞相書》:“入春以來,貧病交攻,更無一日好況。”
【示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暮年之人,那禁得貧病交攻。”
【第15句】:首尾夾攻[shǒu wěi jiā gōng]
【解釋】前后兩方面同時攻擊。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九十回:“乾佑遣將,率精騎數萬,從山南轉出官軍之后,首尾夾攻,官軍駭亂,大敗而奔。”
【第16句】:他山之攻[tā shān zhī gōng]
【解釋】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同“他山之石”。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暢玄》:“藏夜光于嵩山岫,不受他山之攻。”
【示例】章侯詩,謹為較閱,不無竄改數字,聊效他山之攻。 ——清·陳翰《與薛蒻園》
【第17句】:饑渴交攻[jī kě jiāo gōng]
【解釋】饑渴同時襲來。形容饑渴交加。
【出處】宋·洪邁《夷堅丁志·華陽洞門》:“右邊石池,荷花方爛漫,雖饑渴交攻,而花與水皆不可及。”
“攻”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tā shān zhī shí,kě yǐ gōng yù]
【解釋】攻:琢磨。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原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后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出處】《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示例】感公虛己下問,且自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明·海瑞《啟熊鏡湖軍門》
【第2句】:短針攻疽[duǎn zhēn gōng jū]
【解釋】攻:醫治;疽:毒瘡。用短針治療毒瘡。形容措施不當,難以奏效。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大論》:“設禮修文,有似窮醫,欲以短針而攻疽。”
【第3句】:驅羊攻虎[qū yáng gōng hǔ]
【解釋】驅:趕。驅趕羊群去進攻老虎。形容以弱敵強,力量懸殊,必遭覆滅。
【出處】《史記·張儀列傳》:“且夫為從者,無以異于驅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今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臣竊以為大王之計過也。”
【第4句】:八攻八克[bā gōng bā kè]
【解釋】屢次攻擊,屢次勝利。
【出處】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一卷:“北敵勢方強,婁師德八遇八克;南蠻心未服,諸葛亮七縱七擒。”
【示例】他們八攻八克,終于進軍羅馬。
【第5句】:略地攻城[lüè dì gōng chéng]
【解釋】略:侵奪,強取。奪取地盤,攻戰城池。指向敵方進攻。
【出處】明·陳汝元《金蓮記·焚卷》:“十萬伍雄兵飛將,皆能略地攻城。”
【示例】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四卷:“或有搴旗斬將之勇,或有略地攻城之能。”
【第6句】:出其不意,攻其無備[chū qí bù yì,gōng qí wú bèi]
【解釋】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后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出處】語出《孫子·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示例】苗子們今日過年,正好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
【第7句】:以夷攻夷[yǐ yí gōng yí]
【解釋】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實行的一種民族分化政策。晚清時,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學技術來對付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
【出處】《漢書·晁錯傳》:“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顏師古注:“不煩華夏之兵,使其同類互相攻擊也。”《明史·李材傳》:“給事中唐堯欽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示例】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 ——清·魏源《〈海國圖志〉序》
【第8句】:反攻倒算[fǎn gōng dào suàn]
【解釋】反攻、倒算:十多位 指壞人的反撲、報復。進行反撲報復。形容壞人得勢時,向人民采取的報復行動。
【出處】穆欣《南線巡回·在中央紅色區域》:“地主及其走狗和反動派勾結在一起,對群眾進行反攻倒算,任意欺侮勞動人民。”
【第9句】:不攻自破[bù gōng zì pò]
【解釋】無須攻擊,自己就會破滅。形容論點站不住腳,經不起反駁或攻擊。
【出處】晉·干寶《晉記》:“是故不攻而自敗也。”唐·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也。”
【示例】郢都無主,不攻自破。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六回
【第10句】:進可以攻,退可以守[jìn kě yǐ gōng,tuì kě yǐ shǒu]
【解釋】進:前進;退:退卻;守:防守,固守。前進可以攻擊,后退可以固守。比喻進攻和防守都有主動權。
【出處】明·歸有光《菎山縣倭寇始末書》:“凡此數事,果能斷自乃心,豫有成算,則用足兵強,形勢險固,人心堅勵,進可以攻,退可以守。”
【第11句】:不攻自拔[bù gōng zì bá]
【解釋】拔:攻破。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論點虛謬,經不起反駁。
【出處】《梁書·武帝紀》:“糧食既足,士眾稍多,圍守兩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臥取之耳。”
【第12句】:以毒攻毒[yǐ dú gōng dú]
【解釋】攻:治。中醫用語,指用含有毒性的藥物治療毒瘡等惡性病。比喻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來反對不良事物,或利用惡人來對付惡人。
【出處】明·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九:“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蓋以毒攻毒也。”
【示例】以毒攻毒,反而證明了反對白話者自己的不識字,不通文。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別字”說開去》
【第13句】:明鼓而攻之[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解釋】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第14句】:進可以攻,據可以守[jìn kě yǐ gōng,jù kě yǐ shǒu]
【解釋】進:前進;退:退卻;據:占據。前進可以攻擊,后退可以固守。比喻進攻和防守都有主動權。
【出處】劉流《烈火金剛》第29回:“要是利用得好,那是進可以攻,據可以守,游可以擊,退可以走。”
【第15句】:指南攻北[zhǐ nán gōng běi]
【解釋】猶聲東擊西。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蜀人或聲東擊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須分頭守把。”
【第16句】:下帷攻讀[xià wéi gōng dú]
【解釋】下帷:放在室內懸掛的帷幕,表示與外界隔絕。比喻專心讀書。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
【示例】但請下帷攻讀,勿問盈歉,或當不殍餓死。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紅玉》
【第17句】:車攻馬同[chē gōng mǎ tóng]
【解釋】攻:堅固,精致;同:齊聚。車子堅固精致,馬又齊整雄壯。比喻軍容之盛。
【出處】《詩經·小雅·車攻》:“我車既攻,我馬既同。”
【示例】車攻馬同,教達戒通。 ——漢·馬融《廣成頌》
【第18句】:麋蒙虎皮,攻之者眾[mí méng hǔ pí,gōng zhī zhě zhòng]
【解釋】麋:麋鹿。麋鹿如果披上虎皮,攻擊者比攻擊真老虎還多。比喻諸侯掠取天子之位必然會引起眾怒而群起攻之。
【出處】《史記·楚世家》:“臣請譬之,夫虎肉臊,其兵利身,人猶攻之也。若使澤中麋蒙虎之皮,人之攻必萬于虎矣。”
【第19句】:群起攻擊[qún qǐ gōng jī]
【解釋】很多人一起反對、指責。
【出處】梁啟超《違制論》:“若其大臣而有假制詔以為護符者耶,則舉國群起而攻之。”
【示例】對于這種壞人壞事,我們要群起攻擊。
【第20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
【解釋】子:對別人的稱呼;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擋住敵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對方的觀點、方法或言論來反駁對方。
【出處】《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示例】菲薄古書者,惟讀過古書者最有力,這是的確的。因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魯迅《華蓋集續編·古書與白話》
【第21句】:以長攻短[yǐ cháng gōng duǎn]
【解釋】利用自己的長處去攻擊別人的短處。
【示例】以長攻短很容易取勝。
【第22句】:戰無不勝,攻無不取[zhàn wú bù shèng,gōng wú bù qǔ]
【解釋】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處】語本《戰國策·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示例】操謂松曰:“吾視天下鼠輩猶草芥耳。大軍到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取,順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
【第23句】:大肆攻擊[dà sì gōng jī]
【解釋】用不實或過分之辭對人大加攻擊。
【示例】他大肆攻擊她的時髦論調。
【第24句】:群起攻之[qún qǐ gōng zhī]
【解釋】群:眾人;攻:攻擊。大家都起來攻擊它,反對它。
【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示例】不多兩日,楊愕的回信來,說是這其中一定有人播弄,務要探聽明白,群起攻之,方是正辦。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一回
【第25句】:急痛攻心[jí tòng gōng xīn]
【解釋】心里感到極度的焦急與悲痛。
【出處】徐枕亞《玉梨魂》第二十四章:“淚長如線,燈暗無花。夢霞得此意外之驚耗,急痛攻心,為之暈絕。良久始稍清醒,危坐如癡,神色沮喪。”
【第26句】:以攻為守[yǐ gōng wéi shǒu]
【解釋】以進攻作為防御的手段。
【出處】宋·陳亮《酌古論一·先主》:“以攻為守,以守為攻,此兵之變也。”
【示例】在這次足球比賽中,主隊采取了以攻為守的戰術。
【第27句】:兼弱攻昧[jiān ruò gōng mèi]
【解釋】兼:兼并;昧:昏昧。兼并弱國,討伐昏聵糊涂的君主。
【出處】《尚書·仲虺之誥》:“兼弱攻昧,取亂侮亡。”
【示例】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
【第28句】:他山攻錯[tā shān gōng cuò]
【解釋】比喻拿別人的長處,補救自己的短處。
【出處】《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示例】借他山攻錯之資,集世界交通之益,翹盼旌旄,勿吝金玉!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八回
【第29句】:九攻九距[jiǔ gōng jiǔ jù]
【解釋】九:泛指多次;距:通“拒”,抵抗。形容攻守征戰非常激烈。
【出處】《墨子·公輸》:“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
【第30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zhàn wú bù shèng,gōng wú bù kè]
【解釋】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處】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古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端賴吾能用兵之將,球至于今,邈不可得。”
【示例】高皇帝起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陳白塵《大風歌》第四幕
【第31句】:掠地攻城[lüè dì gōng chéng]
【解釋】奪取地盤,攻戰城池。形容向敵方進攻。
【出處】明·無名氏《精忠記·應詔》:“勤王報國應無憚,掠地攻城也畏難。”
【示例】忠源著急萬分,那賽大臣卻雍容坐鎮,視作沒事模樣,因此洪秀全掠地攻城,勢如破竹。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五十九回
【第32句】:群起而攻之[qún qǐ ér gōng zhī]
【解釋】大家都起來攻擊它,反對它。
【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示例】他品行惡劣,難怪大家會群起而攻之,他這是咎由自取。
【第33句】:宵旰攻苦[xiāo gàn gōng kǔ]
【解釋】宵:夜;旰:天已晚。早起晚睡,刻苦讀書學習。
【出處】唐·杜甫《秋日夔府詠懷一百韻》:“宵旰憂虞軫,黎元疾苦駢。”
【示例】生叔兄尚在,見兩弟如冠玉,甚喜,晨夕恤顧之。又見宵旰攻苦,倍益愛敬。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顏氏》
【第34句】:禁攻寢兵[jìn gōng qǐn bīng]
【解釋】指止息戰事。
【出處】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以禁攻寢兵為務。”
【第35句】:輸攻墨守[shū gōng mò shǒu]
【解釋】輸:公輸般,即戰國時期有名木匠“魯般”;墨:墨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比喻攻守雙方力量相仿,各顯神通。
【出處】戰國·宋·墨翟《墨子·公輸》:“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般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拒之。公輸般之攻械盡,子墨子守御有余。”
【第36句】:鳴鼓而攻之[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解釋】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示例】此秀才中之異端,爾其鳴鼓而攻之!但念在天色已晚,可與同居中國,速領他到西小房去!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七回
【第37句】:戰勝攻取[zhàn shèng gōng qǔ]
【解釋】戰就能勝,攻即能取。形容所向無敵。
【出處】《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示例】亦一時之杰,但戰勝攻取,我不如兄,決機慮變,兄不如我。(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三十七回)
【第38句】:善問者如攻堅木[shàn wèn zhě rú gōng jiān mù]
【解釋】形容在學問上善于問難的人,應當是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像木工砍硬木先從易進斧的地方下手一樣。
【出處】《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廡其易者,后其節目。”
【第39句】:義兵不攻服[yì bīng bù gōng fú]
【解釋】服:降服歸順者。主持正義的軍隊不去攻打已經降服歸順的士兵。
【出處】《呂氏春秋·長攻》:“不然。吾聞之,義兵不攻服,仁者食饑餓。今服而攻之,非義兵也;饑而不食,非仁體也。不仁不義,雖得十越,吾不為也。”
【第40句】:戰必勝,攻必取[zhàn bì shèng,gōng bì qǔ]
【解釋】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也比喻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示例】四方有事,吾將兵數萬,鼓行其間,戰必勝,攻必取,豈不快哉!(《宋史·蕭注傳》)
【第41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chū qí bù yì,gōng qí bù bèi]
【解釋】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后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出處】語出《孫子·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示例】畜精銳,乘懈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則邊人之仇報,奔北之恥雪矣。 ——《后漢書·龐參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