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種”的成語(39個)
本文整理了種學績文、斷根絕種、國亡種滅等含“種”的成語39個,其中“種”開頭的成語5個,“種”結尾的成語15個,“種”在中間的成語19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種”開頭的成語【第1句】:種學績文[zhòng xué jì wén]
【解釋】種:栽種,引申為培養。培養學識,積累文才
【出處】唐·韓愈《藍田縣丞廳壁記》:“博陵崔斯立種學績文,以蕃其有。”
【示例】明·王鏊《震澤長語·官制》:“國家之意,本欲使之種學績文,以為異日公卿之儲。”
【第2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zhòng guā dé guā,zhòng dòu dé dòu]
【解釋】種什么,收什么。原為佛教語,比喻因果報應關系。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出處】《涅槃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呂語集粹·存養》:“種豆,其苗必豆,種瓜,其苗必瓜。”
【示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對于已往的檢討,足為將來的借鑒。 ——鄒韜奮《抗戰以來·開場白》
【第3句】:種麥得麥[zhòng mài dé mài]
【解釋】指有什么樣的原因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用民》:“夫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
【示例】大家都明白種麥得麥的結果。
【第4句】:種玉藍田[zhòng yù lán tián]
【解釋】種:栽種,培養;藍田:今屬陜西,以產玉著名。比喻長得其所。指為締結良緣創造條件
【出處】明·楊珽《龍膏記·錯媾》:“從今后天長地遠,還愿取,還愿取種玉藍田。”
【第5句】:種學織文[zhòng xué zhī wén]
【解釋】種:栽種,引申為培養。培養學識,積累文才
【出處】明·宋濂《瑞安吳門三貞母墓版文》:“種學織文,名播于邇遐。”
“種”結尾的成語【第1句】:斷根絕種[duàn gēn jué zhǒng]
【解釋】斷絕后代,即斷子絕孫。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81卷:“真人甲乙,上帝已徵,身佩玉符丹文金章,列名元圖,三欲已忘,元始符命,斬滅尸形,斷根絕種,勿得飛揚。”
【示例】防止斷根絕種的思想還在左右大多數人。
【第2句】:顛毛種種[diān máo zhǒng zhǒng]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三年》:“余發如此種種,余奚能為?”
【示例】仆年過五十,顛毛種種,一身百病。 ——明·唐順之《答王鑒川兵備書》
【第3句】:相門相種[xiàng mén xiàng zhǒng]
【解釋】相:宰相、丞相、相國。指宰相的子孫能夠繼承父業,有將相的才能。
【出處】明·高明《琵琶記·牛氏規奴》:“多應是相門相種,可惜不做廝兒。”
【第4句】:五類雜種[wǔ lèi zá zhǒng]
【解釋】指各種各類。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隧形訓》:“五類雜種,興乎外,肖形而蕃。”
【第5句】:情根欲種[qíng gēn yù zhǒng]
【解釋】比喻男女之間的戀情。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當此地覆天翻,還戀情根欲種,豈不可笑。”
【第6句】:火耕流種[huǒ gēng liú zhǒng]
【解釋】古代一種原始的耕種方式。先用火燒去雜草,然后引水播種。猶言火耕水耨。
【出處】《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田田相如,鐇钁株林,火耕流種,功淺得深。”李賢注:“以火燒所伐林株,引水溉之而布種也。”
【第7句】:龍雛鳳種[lóng chú fèng zhǒng]
【解釋】指帝王后裔。
【出處】明·徐渭《漁陽三弄》:“更有那兩個兒,又不是別樹上花,都總是姓劉的親骨肉在宮中長大,卻怎生把龍雛鳳種做一甕鲊魚蝦。”
【第8句】:獨根孤種[dú gēn gū zhǒng]
【解釋】比喻獨生子。
【示例】他是他們家的獨根孤種。
【第9句】:一龍九種[yī lóng jiǔ zhǒng]
【解釋】比喻各人的品質、愛好都不相同。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俗語說的好,'一龍九種,種種各別’,未免人多了就有龍蛇混雜。”
【示例】俗語說的好:“一龍九種,種種各別”,未免人多了就有龍蛇混雜,下流人物在內。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
【第10句】:刀耕火種[dāo gēng huǒ zhòng]
【解釋】古時一種耕種方法,把地上的草燒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種。
【出處】《舊唐書·嚴震傳》:“梁漢之間,刀耕火耨。”
【示例】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刀耕火種的那種原始的農業耕作技術已逐漸消失了。
【第11句】:亡國滅種[wáng guó miè zhǒng]
【解釋】國家滅亡,種族滅絕。指一個國家被徹底毀滅。
【出處】毛澤東《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在如此的亡國滅種的緊急關頭,國民黨如果還因循上述的政策不愿迅速改變,將使抗日戰爭蒙受絕大的不利。”
【示例】毛澤東《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在如此的亡國滅種的緊急關頭,國民黨如果還因循上述的政策不愿迅速改變……。”
【第12句】:火耕水種[huǒ gēng shuǐ zhòng]
【解釋】耨:除草。古代一種原始耕種方式。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淮書》:“江南火耕水耨,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間。”
【示例】遏長川以為陂,燔茂草以為田,火耕水種,不煩人力。 ——晉·陸云《答車茂安書》
【第13句】:龍生九種[lóng shēng jiǔ zhǒng]
【解釋】比喻同胞兄弟品質、愛好各不相同。同“龍生九子”。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三回:“敖順道:“此正謂'龍生九種,九種各別。’”
【示例】原來這學中雖都是本族人丁與些親戚的子弟,俗語說的好:“一龍生九種,種種各別。 ”未免人多了,就有龍蛇混雜,下流人物在內。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
【第14句】:閑愁萬種[xián chóu wàn zhǒng]
【解釋】閑愁:說不出的煩惱。莫名的煩惱極多。形容思想空虛,多愁善感。也形容愁情滿懷。
【出處】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真乃是消磨了閑愁萬種。”
【第15句】:將相本無種[jiàng xiàng běn wú zhǒng]
【解釋】將:將帥;相:宰相。將帥和宰相本來就不是天生的。
【出處】《史記·陳涉世家》:“且壯士不死即已,殆即舉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示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元·高明《琵琶記》
“種”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國亡種滅[guó wáng zhǒng miè]
【解釋】國家被瓜分,種族被滅絕。
【出處】孫中山《孫文學說》第三章:“彼歐美學者于埃及、巴比倫之字,國亡種滅,久不適于用者,猶不憚搜求破碎,復其舊觀。”
【第2句】:多種多樣[duō zhǒng duō yàng]
【解釋】多方面,各種各樣或有變化。
【示例】大海里有多種多樣的海洋生物。
【第3句】:前人種樹,后人乘涼[qián rén zhòng shù,hòu rén chéng liáng]
【解釋】比喻前人為后人造福。亦作“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出處】陸士諤《續孽海花》第32回:“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反把那種樹的人殺了,還有甚么公理呢!”
【示例】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是為后代造福。
【第4句】:繆種流傳[miù zhǒng liú chuán]
【解釋】荒謬錯誤的東西流傳下去。
【出處】《宋史·選舉志二》:“所取之士既不精,數年之后,復俾之主文,是非顛倒逾甚,時謂之繆流傳。”
【示例】論古則判唐選為鴻溝,言今則別中盛如河漢,繆種流傳,俗學沉錮,昧者視舟壑之密移,愚人求津劍之已逝,此可為嘆息者也。 ——清陳田《明詩紀事己簽·李攀龍》
【第5句】:藍田種玉[lán tián zhòng yù]
【解釋】原指楊伯雍在藍田的無終山種出玉來,得到美好的婚配。后用來比喻男女獲得了稱心如意的美好姻緣。
【出處】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公至所種玉田中,得璧五雙,以聘。徐氏大驚,遂以女妻公。”
【示例】藍田種玉,雍伯之良緣。 ——清·程允升《幼學瓊林·婚姻類》
【第6句】:一龍九種,種種有別[yī lóng jiǔ zhǒng,zhǒng zhǒng yǒu bié]
【解釋】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各的愛好。比喻各人的品質、愛好都不相同。
【出處】明·楊慎《升庵外集》:“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第7句】:讀書種子[dú shū zhǒng zǐ]
【解釋】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啟后的讀書人。
【出處】宋·周密《齊東野語·書種文種》:“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當名世矣。’”
【示例】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明史·方孝孺傳》
【第8句】:前人種德后人收[qián rén zhòng dé hòu rén shōu]
【解釋】比喻前人為后人造福。
【出處】明·馮惟敏《商調集賢賓·歸田自壽》:“恰才個繞蝸居編菊籬,又報道步蟾宮折桂手,端的是前人種德后人收。”
【第9句】:染須種齒[rǎn xū zhǒng chǐ]
【解釋】染須發,鑲假牙。以之掩飾衰老。
【出處】宋·陸游《歲晚幽興》詩:“卜冢治棺輪我快,染須種齒笑人癡。”
【第10句】:青門種瓜[qīng mén zhòng guā]
【解釋】在京城東門外種瓜。指隱居不當官。
【示例】你不會去青門種瓜吧。
【第11句】:各種各樣[gè zhǒng gè yàng]
【解釋】具有多種多樣的特征或具有各不相同的種類。
【出處】羅瑞卿《西安事變與周恩來同志》:“各種各樣的人,抱著各種各樣的想法,川流不息地來訪。”
【示例】社會上的人各種各樣。
【第12句】:朝種暮獲[zhāo zhǒng mù hù]
【解釋】①比喻收益迅速。②比喻時間短促。
【出處】《漢書·郊祀志下》:“言世有仙人……覽觀縣圃,浮游蓬萊,耕耘五德,朝種暮獲。”
【示例】若必月旦,則顏回食埃,不免貪污;盜跖引少,則為清廉。朝種暮獲。善惡未定矣。 ——《晉書·祖納傳》
【第13句】:東門種瓜[dōng mén zhòng guā]
【解釋】原指秦東陵侯召平在秦滅亡后不仕新主,在長安東青門外種瓜。借指離官隱居務農。也比喻富貴的人后來貧困潦倒。
【出處】《史記·蕭相國世家》:“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
【第14句】:進種善群[jìn zhǒng shàn qún]
【解釋】指提高民族素質。
【出處】清·張鶴齡《法人篇》:“且變法之后,而人亦有與之俱變者,此進種善群之公例,而其效有操券決也。”
【第15句】:孽障種子[niè zhàng zhǒng zǐ]
【解釋】舊時長輩責罵不肖子弟的話。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我老年不幸,把兒子、媳婦都亡化了,丟下這個孽障種子,還不曾娶得一個孫媳婦,今年已十八歲了。”
【第16句】:旦種暮成[dàn zhòng mù chéng]
【解釋】比喻收效極快。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卷九:“旦樹椒豆,暮成藿羹。心之所愿,志快意愜。”
【第17句】:謬種流傳[miù zhǒng liú chuán]
【解釋】泛指荒謬的東西一代代地傳下去。
【出處】《宋史·選舉志二》:“所取之士既不精,數年之后,復俾之主文,是非顛倒愈甚,時謂之繆種流傳。”
【示例】然有可解者,謬種流傳已數十年。 ——清·惲敬《與饒陶南》
【第18句】:廣種薄收[guǎng zhòng bó shōu]
【解釋】薄:少。種植的面積很大,但單位產量卻很低。比喻實行的很廣泛,但收效甚微。
【出處】明·康海《秋興次前韻》:“憑著這廣種薄收百畝廬,有甚躊躇?”
【示例】沂邑地非不足,特苦磽瘠,其俗又廣種薄收。 ——清·劉書年《沂水桑麻話》
【第19句】:收因種果[shōu yīn zhǒng guǒ]
【解釋】指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后果。同“收因結果”。
【出處】元·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當日要一文錢沒處求,今日享千鐘粟還嫌薄……權做個收因種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