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開頭的成語大全(含解釋和出處)
整理了火盡薪傳、火光燭天、火眼金睛、火滅煙消等“火”開頭的成語43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火盡薪傳[huǒ jìn xīn chuán]
【解釋】火雖燒完,柴卻留傳下來。比喻思想、學術、技藝等世代相傳。
【出處】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四出:“仗猛力精心,斬斷牽纏,若不是粉碎虛空,終似那癡拳太軟,總火盡薪傳也。”
【第2句】:火光燭天[huǒ guāng zhú tiān]
【解釋】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勢極大(多指火災)。
【出處】明·張岱《海志》:“火光燭天,海水如沸,此來得見海戰,尤奇。”
【示例】城里到處火光燭天,槍炮齊響,有錢的人紛紛逃難,窮若的人民水斷糧絕。 ——老舍《吐了一口氣》
【第3句】:火眼金睛[huǒ yǎn jīn jīng]
【解釋】原指《西游記》中孫悟空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銳利,能夠識別真偽。
【出處】元·楊景賢《西游記雜劇》第三本第九出:“這廝瞞神唬鬼,銅筋鐵骨,火眼金睛。”
【示例】只是風攪得煙來,把一雙眼炒紅了,弄做個老害眼病,故喚作火眼金睛。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七回
【第4句】:火滅煙消[huǒ miè yān xiāo]
【解釋】火苗熄滅,煙云消散。比喻事物消失凈盡,不留一點痕跡。亦作“煙消火滅”。
【出處】晉·傅玄《四言雜詩》:“忽然長逝,火滅煙消。”
【第5句】:火冒三尺[huǒ mào sān chǐ]
【解釋】形容憤怒到極點。同“火冒三丈”。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 》第一卷第十五章:“當自成在路上才得到報告時,他不禁火冒三尺,恨恨地罵了一聲:'該死!’”
【第6句】:火光沖天[huǒ guāng chōng tiān]
【解釋】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勢極大。
【出處】明·張岱《海志》:“火光燭天,海水如沸,此來得見海戰,尤奇。”
【示例】所以盡管東城外炮聲隆隆,火光沖天,城內有兵馬巡邏,禁止宵行,但深宅大院中仍然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 ——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一章
【第7句】:火上弄冰凌[huǒ shàng nòng bīng líng]
【解釋】冰凌見火即融。比喻事情很容易辦到。
【出處】元·無名氏《氣英布》:“則教你,楚江山,覷不得火上弄冰凌,漢乾坤也做不得碗內拿蒸餅。”
【第8句】:火熱水深[huǒ rè shuǐ shēn]
【解釋】①猶水深火熱。比喻十分困苦的處境。②形容嚴酷;厲害。
【出處】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我算什么,明相國不動聲色,卻出斯民于火熱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示例】法蘭西革命之時,上自王家,下至貴族僧侶,蹂躪平民,無所弗至,其法之力,可謂火熱水深矣。 ——李大釗《民彝與政治》
【第9句】:火傘張[huǒ sǎn zhāng]
【解釋】火傘:比喻烈日;張:展開。形容夏天烈日當空,酷熱難耐。
【出處】宋·楊萬里《初秋戲作山居雜興俳體十二解》:“卓午從他火傘張。”
【第10句】:火山湯海[huǒ shān tāng hǎi]
【解釋】比喻艱難危險。
【出處】《晉書·張駿傳》:“雖有火山湯海,無所辭難,豈寒暑之足避哉!”
【第11句】:火耕水種[huǒ gēng shuǐ zhòng]
【解釋】耨:除草。古代一種原始耕種方式。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淮書》:“江南火耕水耨,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間。”
【示例】遏長川以為陂,燔茂草以為田,火耕水種,不煩人力。 ——晉·陸云《答車茂安書》
【第12句】:火燒火燎[huǒ shāo huǒ liǎo]
【解釋】燎:燒。被火燒烤。比喻心里非常著急或身上熱得難受。
【出處】魏巍《山雨》:“小嘎子火燒火燎地再也忍耐不住,就鉆出磨房來。”
【示例】可是紅軍一開拔,弄得我心里火燒火燎的,說不出是什么滋味。 ——王愿堅《黨費·糧食的故事》
【第13句】:火燭銀花[huǒ zhú yín huā]
【解釋】猶火樹銀花。形容張燈結彩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
【出處】宋·朱淑真《元夜》詩之三:“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東風。”
【第14句】:火妻灰子[huǒ qī huī zǐ]
【解釋】焚妻滅子。指毀棄家室。
【出處】漢·楊雄《法言·淵騫》:“離(要離)也,火妻灰子,以求反于慶忌,實蛛蝥之劘也,焉可謂之義也?”李軌注:“離,山平人,而焚燒妻子,詐為吳讎,求信于慶忌,反而刺之。”
【第15句】:火上弄雪[huǒ shàng nòng xuě]
【解釋】雪遇火即溶。比喻一下子消失凈盡。也比喻非常容易。
【出處】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二折:“則教你,楚江山,覷不得火上弄冰棱,漢乾坤也做不得碗內拿蒸餅。”
【示例】誰知錢不由正經路來的,火上弄雪。不由正經路去的,石沉大海,日減月削,漸漸損之又損,而至于無。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四回
【第16句】:火燼灰冷[huǒ jìn huī lěng]
【解釋】火苗熄滅了,灰涼了。比喻時過境遷,或境況由興盛轉為衰落。
【出處】五代·王裕仁《開元天寶遺事》下:“此曹皆向火乞兒,一旦火燼灰冷,當凍裂肌膚矣。”
【第17句】:火上添油[huǒ shàng tiān yóu]
【解釋】比喻使人更加憤怒或使情況更加嚴重。同“火上澆油”。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三回:“賈臬臺見他頂嘴,如火上添油,那氣格外來的大。”
【示例】他放下筆,頭疲倦地倒在枕上。炎熱增加他的痛苦。喧嘩更象在火上添油。 ——巴金《寒夜》二九
【第18句】:火然泉達[huǒ rán quán dá]
【解釋】比喻形勢發展迅猛。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示例】蓋至是而中國立憲之機,直如火然泉達,有不能自已之勢焉。 ——清·梁啟超《立憲紀聞》
【第19句】:火燭小心[huǒ zhú xiǎo xīn]
【解釋】火燭:泛指能起火的東西。原指謹防失火。亦泛指處事小心謹慎。
【出處】清·邗上蒙人《風月夢》第十回:“你點火把送賈老爺回府,你就家去罷。家中門戶火燭小心。”
【示例】你悄悄跟老張去說,叫他去找'主顧’,要有錢人家的子弟,肚子里'火燭小心’而急于想中舉的;每一個六千銀子,另加兩成小費。 ——高陽《清官冊·科場大獄》
【第20句】:火耕水耨[huǒ gēng shuǐ nòu]
【解釋】耨:除草。用火來耕種,用水來除草。古代一種原始耕種方式。
【出處】《史記·平準書》:“江南火耕水耨,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間,欲留,留處。”
【示例】諸欲修水田者,皆以火耕水耨為便。 ——《晉書·食貨志》
【第21句】:火海刀山[huǒ hǎi dāo shān]
【解釋】比喻極其危險和困難的地方。
【出處】京劇《智取威虎山》第五場:“愿紅旗五洲四海齊招展, 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撲上前。”
【示例】火海刀山無所懼,艱難困苦煉英雄。
【第22句】:火傳窮薪[huǒ chuán qióng xīn]
【解釋】薪:柴。柴雖燒盡,火種仍留傳。比喻師父傳業于弟子,一代代地傳下去。
【出處】《莊子·養生主》:“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示例】當日開獻書之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遣求書之使,收拾余燼,火傳窮薪,辛苦而有之,以遺后人。 ——清·李慈銘《虛集齋學古文》
【第23句】:火急火燎[huǒ jí huǒ liǎo]
【解釋】猶火燒火燎。
【出處】《人民文學》1977年4期:“整個發電廠都火急火燎地動員起來。”
【第24句】:火齊木難[huǒ jì mù nán]
【解釋】火齊:寶石名;木難:寶珠名。比喻珍奇難得之物。多指詩文書畫等。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翡翠火齊,流耀含英。”三國·魏·曹植《美女篇》:“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
【示例】時而火齊木難,錯落照眼,應接不暇。 ——清·馬位《秋窗隨筆》卷四十五
【第25句】: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huǒ dào zhū tóu làn,qián dào gōng shì bàn]
【解釋】形容錢能通神,不管辦什么事,都必須用金錢打點賄賂才能辦成。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三:“自古道好: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憑你世間稀奇作怪的東西,有了錢,那一件做不出來。”
【第26句】:火上弄冰[huǒ shàng nòng bīng]
【解釋】比喻易于敗亡,事情很容易辦到。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5回:“潑魔苦苦用心拿我,誠所謂水中撈月;老孫若要擒你,就好似火上弄冰。”
【示例】火上弄冰,不禁幾日,弄得精光,連飯也沒有得吃。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82回
【第27句】:火冒三丈[huǒ mào sān zhàng]
【解釋】冒:往上升。形容憤怒到極點。
【出處】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話把他說得跳起來,火冒三丈。”
【示例】他愛發脾氣,動輒火冒三丈。
【第28句】:火中生蓮[huǒ zhōng shēng lián]
【解釋】火里生長出來的蓮花。比喻稀有或難得。后指深陷火炕,遭到不幸,但能潔己不毀。
【出處】《維摩詰經·佛道品》:“火中生蓮花,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
【第29句】:火樹琪花[huǒ shù qí huā]
【解釋】比喻燦爛的燈火或焰火。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七回:“于是進入行宮,只見庭燎繞空,香屑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
【第30句】:火耕流種[huǒ gēng liú zhǒng]
【解釋】古代一種原始的耕種方式。先用火燒去雜草,然后引水播種。猶言火耕水耨。
【出處】《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田田相如,鐇钁株林,火耕流種,功淺得深。”李賢注:“以火燒所伐林株,引水溉之而布種也。”
【第31句】:火樹銀花[huǒ shù yín huā]
【解釋】火樹:火紅的樹,指樹上掛滿燈彩;銀花:銀白色的花,指燈光雪亮。形容張燈結彩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
【出處】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盡橋鐵鎖開。”
【示例】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躚,歌聲唱徹月兒圓。 ——柳亞子《浣溪沙》詞
【第32句】:火上加油[huǒ shàng jiā yóu]
【解釋】在一旁助威增加他人的憤怒或助長事態的發展。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回:“三荷包也不睬他,把他氣得越發火上加油了。”
【第33句】:火中取栗[huǒ zhōng qǔ lì]
【解釋】偷取爐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險出力卻一無所得。
【出處】十七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與貓》載:猴子騙貓取火中栗子,栗子讓猴子吃了,貓卻把腳上的毛燒掉了。
【示例】我們目前自顧不暇,鄭成功不來就是天主保佑了,我們還好去惹他么。我們不能為別人火中取栗。 ——郭沫若《鄭成功》第五章
【第34句】:火盡灰冷[huǒ jìn huī lěng]
【解釋】比喻權勢消失。
【出處】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向火乞兒》:“今時之朝彥,皆是向火乞兒,一日火盡灰冷,暖氣何在?當凍尸裂體、棄骨溝睿中,禍不遠矣。”
【第35句】:火燒眉毛[huǒ shāo méi máo]
【解釋】火燒到眉毛。比喻事到眼前,非常急迫。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問:'如何是急切一句?’詩曰:'火燒眉毛。’”
【示例】火燒眉毛,且顧眼前。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五回
【第36句】:火龍黼黻[huǒ lóng fǔ fú]
【解釋】原指火形和龍形的文彩,后用以比喻作文只知雕章琢句,猶如補綴百家之衣。
【出處】《左傳·桓公二年》:“火龍黼黻,昭其文也。”
【示例】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龍黼黻世不知。 ——宋·陸游《次韻和楊伯子主簿見贈》
【第37句】:火耨刀耕[huǒ nòu dāo gēng]
【解釋】猶火耕。多指比較原始的耕作方法。
【出處】唐·羅隱《別池陽所居》詩:“黃塵初起此留連,火耨刀耕六七年。”
【第38句】:火居道士[huǒ jū dào shì]
【解釋】指有家庭妻兒的道士。
【出處】明·俞汝楫《禮部志稿·僧道禁列》:“洪武中僧道不務祖風,及俗人行瑜伽法稱火居道士者,俱有嚴禁。”
【第39句】:火上澆油[huǒ shàng jiāo yóu]
【解釋】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憤怒或使情況更加嚴重。
【出處】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二折:“我見了他撲鄧鄧火上澆油。”
【示例】若吃此藥,誤用人參,猶如火上澆油,不出七天,必要命盡無常。 ——清·石昆玉《三俠五義》第四十一回
【第40句】:火星亂冒[huǒ xīng luàn mào]
【解釋】形容氣憤到了極點。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四回:“多九公聽了,曉得道姑語帶譏諷,只氣得火星亂冒。”
【第41句】:火傘高張[huǒ sǎn gāo zhāng]
【解釋】火傘:比喻夏天太陽酪烈;張:展開。形容夏天烈日當空,十分炎熱。
【出處】唐·韓愈《游青龍寺贈崔太補闕》詩:“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
【第42句】:火樹星橋[huǒ shù xīng qiáo]
【解釋】形容節日的夜晚燈火輝煌的景色。
【出處】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示例】火樹星橋,爛煌煌,鐙月連宵夜如晝。 ——《清史稿·樂志五》
【第43句】:火列星屯[huǒ liè xīng tún]
【解釋】火列:一列列火堆;星屯:星羅棋布的村莊,指駐扎下來的軍隊。形容軍隊陣勢強大。
【出處】明·無名氏《投筆膚談》:“是故風馳電擊者,勢也。火列星屯者,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