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第1句】:過程與方法:
【第1句】:推測擺的擺動快慢與什么有關。
【第2句】:進行改變擺的擺錘重量、擺繩的長短對擺的次數是否產生影響的實驗研究。
【第3句】: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并且根據分析進行預測。
【第2句】: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1句】:初步意識到精確測量結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復測量的。
【第2句】:認識到實驗中細心觀察發現新的問題是很重要的。
【第3句】:對新問題有繼續研究的欲望。
教學重難點:
進行改變擺的擺錘重量、擺繩的長短擺幅的大小對擺的次數是否產生影響的實驗研究。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每組鉤碼3個,線1條,鐵架臺1個,秒表1只,直尺1把、實驗記錄單1張。
教師準備:秒表1只,鐵架臺2個,擺繩長短不一,擺錘大小不一各1套。教學過程:
【第1句】:談話導入
【第1句】:談話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套器材,我們要用這套器材來觀察一種運動方式。
【第2句】:演示:現在我把它(擺錘)拉開一個角度,然后輕輕一松手,不用推它,它運動起來了。你能給這種運動方式取個名稱嗎? (擺動)
【第3句】: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會“擺動”?
【第4句】:投影儀出示:同學們,這是一個擺鐘,是過去許多家庭常用的計時工具。它與現在的鐘有什么不同?(有擺)當中的擺,是鐘的心臟。它隱藏著許多秘密。上完今天這節課后,我們一定能解開當中的秘密。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擺。(板書:擺)
【第2句】:學習新課
【第1句】:講解
(1)、講解:在科學課上,我們把這種裝置叫做擺,觀察擺有幾部分組成?
(2)、講解:我們把掛在細線下面的重物叫做擺錘,把細線叫做擺線,把擺動時的幅度叫做擺幅。做擺時,一定要把上端固定好。
(3)、講解:老師將擺擺動起來,請學生數一數15秒內擺動的次數。(強調來回算一次)怎樣讓擺擺得好一些?(拉直,自由落下。學生操作、老師計時、同學們數數)。
(4)、學生做擺玩擺。
【第2句】:猜測: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能猜測一下嗎?
教師板書:
擺錘重量擺線長短擺幅大小
重快長慢大快
輕慢短快小慢
【第3句】:小結:這些只是大家的猜測,到底誰說得對呢?我們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
【第4句】:學生實驗。
實驗一:
(1)、分析實驗報告單A。(投影儀出示第一份實驗報告單)
這是第一份實驗報告單,研究什么?(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輕重有什么關系。)在進行實驗時,只改變什么,什么和什么不變?(只改變擺錘重量,擺繩長短、擺幅大小不變。)在這個實驗中,一個問題和多個變量有關時,可以怎么研究?(控制一個量變化,其它量保持不變,做對比實驗。)
為了減少誤差,1個鉤碼做幾次?(3次,2個鉤碼、3個鉤碼都分別做3次。)實驗時還要注意什么?(得出數據后,還要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分好工:設定擺的、數數的、記錄的、計時的。)(計時要準,操作要規范,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對數據的影響)(實驗時還應注意安全,要離擺錘遠一些,不要被碰傷了。)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匯報交流:學生在投影儀上展示實驗記錄單,講述結論。
師強調提問:雖然數據有一點誤差,總的來說還是反映了怎樣的規律?
實驗二:
(1)、出示實驗報告單B
完全放手讓學生分析。(教師引導強調:擺重、擺幅不變,只改變擺繩長度;每改變一次擺繩的長度,測3次;最后把結論寫上。)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匯報交流:學生在投影儀上展示實驗記錄單,講述結論。教師板書:
越長越慢
越短越快
【第5句】:實驗小結。
我們這節課研究的問題是關于擺的快慢與擺的輕重、擺線的長短之間的關系。擺的快慢與擺錘輕重無關,與擺線的長短有關。(擺線越長,擺的越慢,擺線越短,擺的越快。)
【第6句】:看書質疑。
(1)看書60-61頁,完成61頁中間的兩個問題。簡單寫上答案。
(2)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什么收獲?
(3)擺鐘的擺到底有什么秘密?(調節鐘的快慢)怎樣調節呢?(慢了,擺錘上移;快了,擺錘下移)調節的依據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第3句】:全課總結
科學知識猶如浩瀚的大海,隱藏著許多秘密,但我們只要勤于動腦動手,勤于思考,敢于實踐,就能解開許多秘密。也許在將來,我們班的某些同學會成為真正的科學家。
【第6句】:課后作業:
回家做一個一分鐘擺60次的擺。
實驗一:擺的快慢與擺錘重量的關系
實驗二:擺的快慢與擺繩長短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