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也”的成語(32個)
本文整理了何其毒也、跳到黃河也洗不清等含“也”的成語32個,其中“也”結(jié)尾的成語16個,“也”在中間的成語16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也”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何其毒也[hé qí dú yě]
【解釋】也:文言助語,置于詞尾,與“何”相配合,構(gòu)成反詰語氣。多么狠毒呀!。
【示例】這個婦人是何其毒也,我已領教過了。
【第2句】:莫予毒也[mò yù dú yě]
【解釋】再也沒有人威脅、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認為誰也不能傷害我。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聞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
【示例】無論他們?nèi)绾蔚脛荩绾闻d高采烈,以為天下“莫予毒也”,然而他們的命運是最后一定要受到全國人民的制裁的。 ——毛澤東《反對投降活動》
【第3句】:良有以也[liáng yǒu yǐ yě]
【解釋】良:很,甚;以:所以,原因。指某種事情的產(chǎn)生是很有些原因的。
【出處】晉·常璩《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古人一饋十起,輒沐揮洗,良有以也。”
【示例】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 ——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第4句】:舌者兵也[shé zhě bīng yě]
【解釋】舌頭好比兵器,說話不當,既傷別人,又傷自己。
【出處】漢·劉向《說苑·談叢》:“口者關也,舌者兵也,出言不當,反自傷也。”
【第5句】:之乎者也[zhī hū zhě yě]
【解釋】這四個字都是文言虛詞,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出處】宋·文瑩《湘山野錄》:“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示例】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第6句】:溜之乎也[liū zhī hū yě]
【解釋】溜走(諷刺的、風趣的說法)。
【出處】清·吳趼人《痛史》第六回:“他卻少陪也不說一聲,就此溜之乎也去了。”
【示例】三荷包見此光景,搭訕著就溜之乎也。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回
【第7句】:空空如也[kōng kōng rú yě]
【解釋】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現(xiàn)形容一無所有。
【出處】《論語·子罕》:“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示例】多少只眼睛也都向王忠的座位搜尋的時候,卻見這個小人兒的座位早已空空如也。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第8句】:非所計也[fēi suǒ jì yě]
【解釋】計:計算,考慮。不是所要考慮的事情。
【第9句】:弗敢專也[fei gan zhuan ye]
【解釋】不敢獨自專有。
【第10句】:何許人也[hé xǔ rén yě]
【解釋】何:什么;許:地方。指不知來自何方,來歷不明的人。
【出處】《后漢書·逸民傳》:“漢陰老父者,不知何許人也。”
【示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
【第11句】:來而不往非禮也[lái ér bù wǎng fēi lǐ yě]
【解釋】表示對別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動將作出反應。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示例】來而不往非禮也,我們還是應該去看看他。
【第12句】: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yī rén zhī xīn,qiān wàn rén zhī xīn yě]
【解釋】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示例】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我們都能理解。
【第13句】:莫余毒也[mò yú dú yě]
【解釋】再也沒有人威脅、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認為誰也不能傷害我。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聞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
【第14句】:勿謂言之不預也[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yě]
【解釋】勿謂:不要說;預:預先。以后不要說沒有跟你事先說過。指把話說在前面。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九回:“凡所屬官吏,有仍蹈故轍,以及有意逢迎,希圖嘗試者,一經(jīng)察覺,白簡無情,勿謂言之不預也。”
【示例】倘有不法之徒,膽敢陰謀搗亂,本府本處言出法隨,勿謂言之不預。(毛澤東《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第八路軍后方留守處布告》)
【第15句】:何其衰也[he qi ai ye]
【解釋】怎么這么衰頹啊!
【第16句】:滿口之乎者也[mǎn kǒu zhī hū zhě yě]
【解釋】滿口文言詞語。指人物的書呆子氣。
【出處】魯迅《吶喊·孔乙己》:“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示例】你不要滿口之乎者也,別人聽不懂。
“也”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跳到黃河也洗不清[tiào dào huáng hé yě xǐ bù qīng]
【解釋】比喻無法擺脫嫌疑。
【出處】老舍《駱駝祥子》:“真要是在這一夜里丟了東西,自己跳到黃河也洗不清。”
【第2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rén zhī jiāng sǐ,qí yán yě shàn]
【解釋】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示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她的話不無道理。
【第3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chéng yě xiāo hé,bài yě xiāo hé]
【解釋】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蕭何,敗事也由于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出處】宋·洪邁《容齋續(xù)筆·蕭何給韓信》:“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示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某心上至今不平。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三十一卷
【第4句】:必也正名[bì yě zhèng míng]
【解釋】指必須按照正統(tǒng)倫理觀念和禮儀關系來端正綱紀名分。
【出處】《論語·子路》:“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示例】必也正名,各司其局,古人所守,某敢忘之? ——宋·王讜《唐語林·方正》
【第5句】:者也之乎[zhě yě zhī hū]
【解釋】者、也、之、乎都是古漢語里常用的虛詞。指講話或?qū)懳恼乱慕雷帧:S刺意。
【出處】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問黃金誰買《長門賦》,好不直錢也者也之乎。”
【示例】見那詩云子曰、者也之乎的人,他就搖首閉目,只與云鍔穎臭味相投。 ——明·劉璋《鳳凰池》第一回
【第6句】:牡丹雖好,也得綠葉扶持[mǔ dān suī hǎo,yě dé lǜ yè fú chí]
【解釋】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總得有人幫助。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5回:“'牡丹雖好,也得綠葉扶持’哩。你自家一個,就歪歪到那里去?”
【第7句】:死也瞑目[sǐ yě míng mù]
【解釋】瞑目:閉上眼睛。指死后無所牽掛。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回:“泰山可憐見林沖,依允人,便死也瞑目!”
【示例】要是那一次多有一千精兵前去,截斷敵人救兵,活捉老憨這個韃子,死也瞑目。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十六章
【第8句】:母也天只,不諒人只[mǔ yě tiān zhǐ,bù liàng rén zhǐ]
【解釋】只:助詞。我的媽呀,我的天哪!不體諒人家的心哪。原指少女因愛情得不到支持而發(fā)出的概嘆。后泛指得不到尊長的體諒。
【出處】《詩經(jīng)·鄘風·柏舟》:“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示例】覺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得毋有反唇而相稽者乎?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五首
【第9句】:末由也已[mò yóu yě yǐ]
【解釋】末:沒有;由:遵循。指無方可遵,無章可循。
【出處】《論語·子罕》:“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示例】謂攻如攻人之惡之攻,已如末由也已之已。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十八
【第10句】:成也蕭何敗蕭何[chéng yě xiāo hé bài xiāo hé]
【解釋】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蕭何,敗事也由于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出處】《警世通言·王嬌鸞百年長恨》:“始終一幅香羅帕,成也蕭何敗蕭何。”
【第11句】:行不得也哥哥[xíng bù dé yě gē gē]
【解釋】鷓鴣叫聲的擬意,表示行路艱難。
【出處】明·丘濬《禽言》詩:“行不得也哥哥,十八灘頭亂石多。東去入閩南入廣,溪流湍駛嶺嵯峨,行不得也哥哥。”
【示例】又對燕子說道:'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 ——清·吳趼人《俏皮話·鷓鴣杜鵑》
【第12句】: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hé huā suī hǎo,yě yào lǜ yè fú chí]
【解釋】比喻人才能出眾也須大家的支持。
【出處】毛澤東《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人是要幫助的。'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
【示例】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
【第13句】:跳在黃河也洗不清[tiào zài huáng hé yě xǐ bù qīng]
【解釋】比喻無法擺脫嫌疑。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2回:“我何玉鳳這個心跡,大約說破了嘴也沒人信,跳在黃河也洗不清。”
【第14句】:之乎也者[zhī hū yě zhě]
【解釋】這四個字都是文言虛詞,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出處】唐·盧言《盧氏雜說》:“公何會,豈是助語,共之乎者也何別?”
【示例】見了王德、王仁,之乎也者了一頓,便叫過幾個管事家人來吩咐。(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
【第15句】:兵猶火也,不戢自焚[bīng yóu huǒ yě,bù jí zì fén]
【解釋】戢:停止。戰(zhàn)爭就象玩火,不在適當情況下及時止息,就會把自己燒掉。
【出處】《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
【示例】兵猶火也,不戢自焚,古人之所以三致意者在此。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四回
【第16句】:呼牛也可,呼馬也可[hū niú yě kě,hū mǎ yě kě]
【解釋】呼:稱呼;可:可以。叫我牛也好,叫我馬也好,我不在乎。指不管別人說什么,自己還是按自己意愿去做。
【出處】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示例】卻又一片深心,打了個呼牛也可,呼馬也可的主意,任是誰說什么,我只拿定主意,干我的大事去。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7回